, , , , , ,
(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31)
國鑒高粱新雜交種赤雜107的選育
成慧娟,王立新,葛占宇,嚴福忠,張姼,隋虹杰,潘映雪
(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31)
赤雜107是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2008年以自育不育系赤A 6為母本,以自育恢復系7281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的高粱雜交種。2015年6月18日通過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品種鑒定。
國鑒高粱; 赤雜107; 選育
1.1 品種來源
赤雜107(赤A 6×7281)是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2008年以自育不育系赤A 6為母本,自育恢復系7281為父本雜交育成的高粱新雜交種。
母本不育系赤A 6是1994年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以繁8 B為母本,以赤10 B為父本去雄雜交,經過6代自交選擇育成B 6,1998年以404 A為不育源以B 6為輪回親本回交,回交7代,于2003年性狀穩(wěn)定,取名為赤A 6 。
父本恢復系7281是2004年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以7654為母本,以晉混39為父本,人工單花去雄,有性雜交,2004—2007年期間經過南繁加代,7個世代單株選擇,于2007年冬F(xiàn)7代穩(wěn)定,取名為7281。
1.2 選育經過
赤雜107于2009—2011年產量鑒定,該雜交種表現(xiàn)產量高,恢復性強、抗病、抗倒伏、耐瘠。2012—2013年2年參加全國高粱品種春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2014年參加全國高粱品種春播早熟組生產試驗,2015年6月18日通過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品種鑒定。
2.1 產量鑒定試驗
2009—2011年參加院內產量鑒定試驗,平均單產10 983.9 kg/hm2,比敖雜1號(ck)增產11.45%。
2.2 區(qū)域試驗結果
2012—2013年參加全國高粱品種春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平均單產9 226.5 kg/hm2,居第1位,比對照1敖雜1號(平均值)增產11.2%,比對照2四雜25號(平均值)增產7.2%。2年共15點次全部增產。
2012年區(qū)試全國平均單產9 427.5 kg/hm2,居第2位,比敖雜1號增產16.6%;比四雜25號增產8.4%。與敖雜1號和四雜25號相比,8個點均全部增產。
2013年區(qū)試全國平均單產9 024.0 kg/hm2,居第3位,比對照1敖雜1號增產19.6%,比對照2四雜25號增產10.7%,比參試品種平均值增產6.0%。與對照1、對照2和參試品種平均值相比,7個點均全部增產。
2.3 生產試驗結果
2014年參加全國高粱品種春播早熟組生產試驗,全國平均單產10 225.5 kg/hm2,居第1位,比對照1敖雜1號增產16.3%,比對照2四雜25號增產6.1%,比參試品種平均值增產5.5%;與對照1、對照2和參試品種平均值相比,7個點均全部增產。
3.1 植物學特征
該雜交種幼苗綠色,芽鞘綠色。株高164.5 cm,穗長28.2 cm,中緊穗,紡錘形穗,紅殼紅粒,穗粒重81.9 g,千粒重28.4 g,著殼率6.6%。角質率低,育性96.9%。葉病輕,傾斜率為0,倒折率為0.85%。
3.2 生物學特性
該雜交種生育期121 d,比對照1敖雜1號晚10 d、比對照2四雜25號晚2 d。籽粒粗蛋白含量10.38%、粗淀粉含量67.48%、單寧含量1.70%、粗脂肪含量3.92%、支鏈淀粉含量71.3%。絲黑穗病自然發(fā)病率2年均為0,2年區(qū)試平均接種發(fā)病率16.0%,為中抗。
4.1 適宜種植區(qū)域
在內蒙古赤峰和通遼、吉林中西部、黑龍江第一積溫帶上限適宜地區(qū)種植。
4.2 栽培技術要點[1-2]
5 cm土層日平均溫度穩(wěn)定通過10~12 ℃時播種,播量15~22.5 kg/hm2;施種肥磷酸二銨150 kg/hm2、鉀肥75 kg/hm2,種肥切忌與種子接觸。留苗11.25萬~12萬株/hm2;10~12 葉期追肥耥地,結合耥地追施尿素225~300 kg/hm2。蠟熟末期及時收獲,及時晾曬。注意防治絲黑穗病。
赤雜107制種時,母本和父本同期播種,花期嚴格去雜去劣。母本留苗13.5萬~15萬株/hm2,父本留苗9.75萬株/hm2,父母本行比1∶5或1∶6。
[1]盧慶善,孫毅.雜交高粱遺傳改良[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84-490.
[2]成慧娟,馬尚耀,王立新,等.優(yōu)質高粱新雜交種赤雜101[J].種子,2013,32(1):97-98.
Breeding of Sorghum Hybrid Chiza107 with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CHENGHuijuan,WANGLixin,GEZhanyu,YANFuzhong,ZHANGShi,SUIHongjie,PANYingxue
2016-07-26
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國家高粱產業(yè)技術體系”項目(編號:CARS-06);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優(yōu)質高粱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編號:2014 BAD 07 B 02);2014年第2批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引導獎勵資金項目(編號:赤財指教[2014]603號)。
成慧娟(1964—),女,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粱育種研究工作;E-mail:nmcfchj@163.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12.102
S 514
A
1001-4705(2016)12-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