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衛(wèi)
(新疆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福樂智慧》中的善行觀及其啟示
杜海衛(wèi)
(新疆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善行觀是《福樂智慧》一書的主題,其主旨是引導人們通過行善獲得幸福。研究善行觀有助于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善行觀;幸福;《福樂智慧》
《福樂智慧》包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被維吾爾族奉為他們民族的倫理著作之一。作者最初的寫作目的是向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安邦的策略,主張無論大臣或者平民,都應該把《福樂智慧》的內容當作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善良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今生獲得幸福,并且在第二世也獲得幸福。雖然《福樂智慧》中有關因果報應、兩世輪回的觀點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善行觀有助于人們對善行有更加清楚的認識,進而建立善的價值觀,形成善的本性。
“愛德圭”在《福樂智慧》中相當于善的代名詞,可以翻譯為“好”、“好事”、“善良”,等等。古代維吾爾族哲學認為,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人們享受的幸福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善是永恒的?!陡分腔邸分械摹皭鄣鹿纭笔菍α己闷返碌母爬?,是維吾爾人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1]。作者認為,人性即是善德,像食品和衣物一樣不可缺少。如果想在來世獲得幸福,在今生就應該不斷行善,如果想得到今生的幸福,更應該多多行善。
1.1 公正是善行觀的核心
《福樂智慧》認為世界萬物的處世原則是公正,“正義”是善德的核心,國王的名字是“日出”,公正和日出處于同等地位。因此,在生活中應該把公正當作為人處事的準則。作者希望個體通過完善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高公正在人的價值觀念中的地位,使人無論處于怎樣的高位,都能保持一顆公正的心,用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階級、不同立場、不同身份的人。
1.2 真誠的重要性
真誠是《福樂智慧》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在這一概念基礎上形成了許多與之相關的道德原則,主要指向人際交往這一層面。這主要包括說話要真誠,要說實話,不說沒用的和沒有內涵的話;思想方面不能產生邪念,不能產生損人利己的想法,一旦產生應立即消除。作者認為,心和口要真誠就要求心口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思想上和語言上的真誠,使整個人變得高尚起來。作為普通的平民要以誠為基礎,以誠待人,士兵要忠于職守,保衛(wèi)國家。當整個國家的人都以誠為做人的基本準則時,這個國家的社會治安定能繁榮昌盛。
《福樂智慧》認為性善與性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善惡的辯證關系中,具體表現(xiàn)為善與惡之間相互統(tǒng)一又相互對立。在作者看來,善與惡既具有先天之分,也具有后天之分。先天的善受到后天惡的環(huán)境影響,也可能由善變成惡。先天惡的人,受到后天善的環(huán)境的啟發(fā),也可能由惡變成善。所以作者不僅強調先天因素對善惡的影響,也強調后天因素對人的善惡品行的啟發(fā)。
善與惡是倫理范疇中一組最基本的對立的概念,是人對思想的評價。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把符合道德評價標準的行為稱為善,把不符合道德評價標準的行為稱為惡,兩者在根本觀點和表現(xiàn)形式上沒有共同點,互不相容。《福樂智慧》認為,善惡不可能有相交的地方,就像兩條平行線不會有任何的交點。善良的人和邪惡的人的結局也是不一樣的?!吧婆c惡會常伴在你的左右。如果你的行為是善的,你就會受到上天的祝福,你就會獲得幸福。但是如果你行為是邪惡的,你就不會受到上天祝福,并且會在將來受到報應。所以人們應該多親近善良的人,遠離那些行為邪惡的人。要多多行善,不斷積累善因,這樣才能在來世得到善果,那些性惡的人,將會受到懲罰,受到上帝的審判,并且在來世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報應。 ”[2]
善與惡是人性的兩個方面?!陡分腔邸匪f的善與惡的統(tǒng)一性主要體現(xiàn)在善與惡的轉化方面,人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對人性的改變起到一定的作用。作者號召人們要從善,要與好人、正人君子為伍,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充分說明善與惡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現(xiàn)了善與惡的統(tǒng)一性。因此,要想使人心向善,就要創(chuàng)造善的環(huán)境,為行善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福樂智慧》強調判斷人的行為的標準是善,只有那些符合善的行為,才是應該得到贊美和遵從的。作者希望通過用善來規(guī)范人的言行,使善的思想真正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作為人們做事的準則,從而形成約束和凝聚整個民族的力量[3]。在書中,作者積極鼓勵人們行善,積累善德,做善事。他認為人們只有不斷行善,才能獲得善果,美譽永存,得到財富和幸福?!陡分腔邸穼ι菩械淖饔米隽巳缦職w納。
3.1 行善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該書以《福樂智慧》為名,說明其主旨就是指導人們如何獲得幸福的。作者認為,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就是行善,只有行善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作者為了勸導世人以善為行,列舉了行善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從中可以看出行善與幸福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真正的幸福不是眼前一時欲望的滿足,更多的是在死后能夠留下美名,并且能夠在來世得到福報?;蛟S行善的過程中,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挫折,這些都是短暫的,幸福才是真正的重點。”[4]
3.2 行善之后財富自會到來
作者認為,人只要善良,不要擔心財富,財富自會降臨?!爸灰袨槭呛玫?,不要擔心財富,財富會自發(fā)的和有道德的人為伍。如果祈求財富,一個人應意識到,只要不斷行善,財富自會降臨。如果祈求高官,也要不斷行善,你所祈禱的自會實現(xiàn)。”[5]這就論證了財富和善良的關系。財富只有被行善的人擁有,才能對人有所幫助。因此,作者告誡人們不用刻意去追求財富,應該不斷實施善行,財富自會降臨。
3.3 行善可使美名長存
作者認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但是他的聲譽卻是永恒的,如果想身后留美名,就要不斷行善,積累善行。人們憑借兩種事物得到永存,一種是語言,一種是善良的品行。每個人選擇從善還是從惡對他們今后的生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作者所宣揚的精神不死說、兩世論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迷信色彩,但對人們不斷行善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許多惡的行為,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獲得自身利益不擇手段,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種損人利己的做法雖然能滿足自身一時的貪念,但最后必然自食惡果,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福樂智慧》中的善行觀對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堅持《福樂智慧》一書中的善行觀,實施善行,用自己的善行不斷為身邊的人造福,并且不斷影響身邊的人,使善的影響不斷擴大,不斷擴大善的力量。當我們有一些不良行為時應及時糾正,不斷反思自己,監(jiān)督自己的言行,把良好的人生觀作為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準則。這是《福樂智慧》一書給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示,對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有積極意義。
該書的作者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因此,他在書中所提出的善行觀以及因果報應、人生輪回等說法由于受時代的影響必然有其局限性。作者是一名穆斯林,所以書中有關善行觀的思想也都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但是行善會使人獲得幸福這個終極命題,無論在過去還是將來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1]郎櫻.《福樂智慧》的善行觀——關于善與人生的一場精彩辯論[J].西北民族研究,1999(1):227-233.
[2]莫吾力丹.《福樂智慧》中蘊含的伊斯蘭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
[3]彭清.《福樂智慧》中和諧思想探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4]熱依汗·卡德爾.《福樂智慧》與維吾爾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5]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福樂智慧[M].郝關中,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閆桂萍
View of Good Deeds and Enlightenment of Kutadgu Bilig
DU Haiw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00,China)
View of good deeds is the theme of the Kutadgu Bilig,and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people to get happiness by doing it.Research it can help peopl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and construct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view of good deeds;happiness;happiness wisdom
B2
A
1674-5787(2016)02-0095-03
2015-11-18
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政治經濟研究中心”(項目編號:040315B01)和新疆師范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SDJG2015-24)的研究成果。
杜海衛(wèi)(1990—),女,河北省邯鄲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10.13887/j.cnki.jccee.201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