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璐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譯者主體性在中國古典詩歌翻譯中的體現(xiàn)
孫夢璐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摘要:譯者主體性在中國古典詩歌翻譯過程中有多方面的體現(xiàn),直接影響譯文的質(zhì)量和傳播效果。本文概述了詩歌的特征和對外翻譯的總體原則,并選取古典詩歌翻譯實例進行解讀,分析譯者主體性在古典詩歌翻譯實踐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的質(zhì)量,從而促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的傳播。
關(guān)鍵詞:譯者主體性;古典詩歌翻譯;翻譯原則
一、引言
古典詩歌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學形式之一,憑借其簡潔的語言以及優(yōu)美的形式,在文學領(lǐng)域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翻譯是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文學翻譯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文學翻譯不僅是語言文字上的一種機械對等和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一種交流和文化交流轉(zhuǎn)換?!盵1]因此,翻譯是一門藝術(shù),強調(diào)的是一種技巧和文化轉(zhuǎn)換交流。在翻譯實踐中,有直譯、意譯等多種翻譯方法,譯文的水平和質(zhì)量不盡相同,其閱讀效果也千差萬別。中國古典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語言簡潔凝練,意境深遠,因此在其翻譯實踐中,整齊劃一的詩歌形式和意味深遠的意境是很難兼得的。詩歌翻譯更多的是對于美的一種追求,詩歌的美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語言上的美、形式上的美、主旨上的美、意境上的美。在翻譯的過程中,意境非常關(guān)鍵,意境美往往也是體現(xiàn)詩歌主旨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yīng)該盡量還原詩歌的意境美,使譯文更加真實,更加契合原文,并且能夠有效地傳遞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翻譯過程中,要結(jié)合跨文化意識,結(jié)合語言學的基本規(guī)律,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進行準確表達,同時,還要對譯者的主體性進行強調(diào),使譯者能夠意識到翻譯詩歌的要點,做到準確、恰當?shù)胤g。
二、中國古典詩歌及對外翻譯
在眾多的翻譯實踐中,古典詩歌作品的翻譯是一個難點。詩歌語言簡潔凝練,意象眾多,意境深遠,情感豐富,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和思想內(nèi)涵,在其翻譯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文化丟失、錯譯和不對等的現(xiàn)象。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是漢字的一種語言形式體現(xiàn),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抒發(fā)的一種載體。在古典詩歌翻譯的過程中,由于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語言表達習慣、審美情趣等因素,很難做到文化對等翻譯和形式對等再現(xiàn)。中國的詩歌,在音調(diào)、音律、意境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詩歌的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對調(diào)式的靈活運用,使得詩歌具備了音樂以及韻律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意境的表達也十分豐富。意境是通過意象呈現(xiàn)出來的,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對作者情感以及詩歌主題的重要展示。中國古典詩歌大都使用意象,意象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在大腦中構(gòu)建出場景,使讀者很好地融入詩歌所營造的環(huán)境中。古典詩歌常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以及巧妙的修辭手法,將詩歌的整體意境展示出來,將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在詩歌翻譯中,形式上的對等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翻譯過程,這是一個探討的過程,是對意境進行再現(xiàn)的過程。“詩歌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和文化交際的活動,用一種語言再現(xiàn)另一種語言,是不同語言體系的一種直接關(guān)系體現(xiàn)。”[2]當前,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的英文版本最多,很多學者對這些版本進行分析研究,總結(jié)出古典詩歌翻譯的標準和原則。
三、古典詩歌對外翻譯的原則
(一)準確
古典詩歌的翻譯既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中國詩歌譯文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目的語讀者的信息接受程度和漢語言文化的傳播?!盵3]在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的過程中,準確地翻譯是基本原則,準確性也是語言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基礎(chǔ)。只有做到準確,才能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防止傳出一些錯誤的信息,避免對人們產(chǎn)生誤導(dǎo)。
(二)簡潔
無論是詩歌還是其他文學體裁,簡潔精練都是進行翻譯的基本原則,其標題和正文的內(nèi)容都不會太長,簡短的內(nèi)容其受眾面更廣,太過冗長的詩歌有可能會引起讀者的厭惡。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成英文也是如此,其形式上要盡量做到對等,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意境上的對等,以簡潔恰當?shù)挠⑽姆从吃姼璧膬?nèi)容,使讀者可以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隨著各國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中國古典詩歌受關(guān)注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對此要積極加強對詩歌翻譯方法的分析,使中國古典詩歌在國外擁有更多的閱讀群體。
(三)傳神
由于中文與英文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譯時應(yīng)該具備跨文化意識,兼顧兩種不同的文化。有些譯者采取直譯的方法將詩歌進行字面上的直接對等翻譯,完全拋棄了文化意境和文化差異等因素,最終的譯文會出現(xiàn)語句不通等問題,甚至可能錯譯,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和文化信息傳遞。傳神就是要做到意境的對等傳遞,要將詩歌中的韻味和風格傳遞出來,尤其是詩歌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意境,更是值得仔細研究。為了讓古典詩歌更容易閱讀和理解,從而更好地被國外讀者接受,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yīng)注意選擇詞語,盡量選用相同或相近意境的詞語,完美再現(xiàn)原詩效果。
(四)重視中西語言文化差異
詩詞翻譯很難處理的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障礙,文化跨越性是詩歌翻譯過程中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在翻譯過程中,跨越的不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要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翻譯,要對意境美進行展示,就必須要增強跨文化意識,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與中和,從而加強對語言的了解,提高詩歌翻譯水平??梢圆捎渺`活多樣的方法克服語言文化障礙,把握文化差異,比如譯者的加注,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可以使譯文的整體藝術(shù)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古典詩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譯者是翻譯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到準確、精簡的翻譯,就必須對譯者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使其能夠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在翻譯的過程中把握不同語境下的語言特點。譯者要積極發(fā)揮其主體性,加強對源語言以及目標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的研究,從而能夠?qū)Ω鞣N內(nèi)容進行準確翻譯和轉(zhuǎn)換。
(一)譯者翻譯風格與古典詩歌翻譯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翻譯策略和翻譯風格會對詩歌的主題表達方式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不同譯者的翻譯動機、生活閱歷和語言文化的掌握程度會導(dǎo)致不同風格的譯文版本。譯者主觀思想情感、語言文化掌握程度、翻譯目的都是譯者進行詩歌翻譯的主體性體現(xiàn),會影響最終譯文。譯者若精通中西文化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那么譯文語言就會用詞準確,表達地道,同時將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完美地再現(xiàn),甚至會“超越”原文,這就屬于譯者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不管古典詩歌翻譯采取何種策略,都應(yīng)該將詩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進行傳遞,不能出現(xiàn)誤譯和錯譯,要確保文化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有效性。
例1《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AWearySongtoaSlowSadTune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4]
在對這些句子進行翻譯的時候,有譯者使用了直接翻譯的方法,將漢語詞語用彼此相對應(yīng)的英語單詞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表達出來——“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從語言形式的角度來看,該譯文基本實現(xiàn)了對應(yīng),與原詞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形式上的對應(yīng)自然損壞了意境上的美,詩歌中的孤獨而凄清的感覺、纏綿的情愫、朦朧的味道就完全沒有了,翻譯出來的作品語言較生硬。但也有譯者注重異化翻譯,雖然對形式進行了改變,但是很好地傳達出了意境。例1是林語堂對該句子的翻譯,一共用了14個詞語,與原來的詩句剛好對應(yīng),在形式上體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美感,而且接連使用了7個“so”,這個程度副詞用在這些形容詞的前面,對感受進行加強,表達程度更深,而且所選用的形容詞都表達出一種凄涼、冷清的感覺,所以可以很好地將作者的心情展示出來。在翻譯的過程中,無論采用哪一種翻譯方式,都會有取舍,如果為了單純的形式上的對應(yīng),則可能會破壞意境;如果為了保證意境上的統(tǒng)一,則可能會有損形式。這就需要譯者能夠把握翻譯的原則和目的,力求意境與形式的有機結(jié)合,使譯文更加準確。
(二)譯者主體性在文化語境中的體現(xiàn)
意境是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心,是詩人思想情感抒發(fā)的重要載體,實現(xiàn)了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感的有機結(jié)合?!罢Z言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要點是文化信息的傳遞和意境的再現(xiàn),意象的翻譯是影響中國詩歌文化信息傳遞的一個重要問題。”[5]在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過程中,“具有不同語言文化和背景知識的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融入本族文化的語言表達習慣和審美情趣。所以在進行詩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不自覺地加強本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詩歌中意象翻譯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主體性和反叛性。”[6]因此,譯者應(yīng)該對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化缺省現(xiàn)象有所了解?!拔幕笔≈傅氖窃谙嗤奈幕尘跋拢褂猛环N語言的人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現(xiàn)象。”[7]文化缺省現(xiàn)象不可忽視,當不具備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語篇無法構(gòu)建的情況,這會造成語義理解上的困難,比如詩歌中的典故、專有名詞、雙關(guān)語等,這些在其他國家文化中使用較少,所以很容易成為翻譯障礙。
例2《長恨歌》(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譯文一
TheBalladofEndlessWoe
The Lord of Han loved beauty;
In love’s desire he pined.
For years within his palace
Such love he could not find.(W.J.B.Fletcher,1918)
譯文二
TheEverlastingRegret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A maiden of the Yang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8]213-225
“漢皇重色思傾國”這句被翻譯成“The Lord of Han loved beauty”以及“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 year after year ”。這兩種譯本在形式上幾乎實現(xiàn)了對等,但是在內(nèi)容上就相差了很多。這句詩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很嚴重,因為其中有歷史典故,“漢皇”指漢武帝劉徹,影射玄宗。這一典故就算是中國人都不一定清楚,所以對于外國人而言,理解起來更加困難。為了對這種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控制,必須把握一定的文化意識,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采取恰當?shù)姆绞剑褂闷渌脑~匯對這個詞語進行替代,采用意譯的方式,也可以加注,使詩歌的意境可以表達得更為準確。
例3《望廬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CataractonMount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9]77-78
“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關(guān)鍵詞語是“銀河”,但是這里的“銀河”其實指代的是瀑布,所以,要抓住瀑布的這種特點,將其準確地翻譯出來,就必須把握文化意象轉(zhuǎn)換這一關(guān)鍵。可以將其翻譯為“as if the milky way fell from azure sky”。“milky way”源于西方的希臘神話故事,在西方神話中,將銀河稱為“milky way”。如果僅僅直譯,則會有“silver river”這樣的詞語,但是很明顯“milky way”比“silver river”更容易理解,而且傳遞出的意象也更加準確。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意象的轉(zhuǎn)換過程,這種轉(zhuǎn)換使詩歌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真實、客觀,也便于讀者理解。
(三)譯者主體性與翻譯之美
中國古典詩歌無論在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體現(xiàn)出一種美學的思想,這種美,是源于文化的美。很多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都有言外之意,也就是在詩歌的意象之外,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含義,這些象征的含義是構(gòu)成其意境的重要因素。在翻譯的時候,把握這種美學特點是翻譯的前提和基礎(chǔ),西方人與中國人的審美觀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對國外讀者保留一定的空間,過度闡釋和變通的翻譯都可能造成意境美的消失。
例4《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譯文一
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 hills and rivers endure;
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Bynner)
譯文二
A nation though fallen, the land yet remains;
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 its foliage is dense. (W.J.B.Fletcher)[10]11
杜甫《春望》中首聯(lián)前半句“國破山河在”,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都想要體現(xiàn)出雖然國家已經(jīng)破敗不堪,但是山河依舊存在的思想,譯文一在翻譯中采用的是“though”這個單詞,譯文二用的是“yet”,從邏輯上看似乎很合適,能夠使詩歌的翻譯內(nèi)容更加準確,意思更加清楚,但其實卻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原作中的重點在于“國破”、“山河在”這兩個鏡頭,但是使用了上述詞語后,使得這兩個鏡頭的加強效果受到很大影響,不能像原作一樣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實質(zhì)上是抹殺了原作的意境美。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對于一些不應(yīng)該使用的詞語,要盡量避免,采用簡潔的方式對其進行翻譯和轉(zhuǎn)換,譯文才能收到更好的翻譯效果。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該充分發(fā)揮譯者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力。意境是詩歌中的情感和景色的統(tǒng)一,如果沒有景色,則情感不會存在,譯者在進行翻譯中必須要將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出來,對意境進行完美再現(xiàn)。在Bynner的譯文中,“草木深”直接翻譯成“grasses”,讀者讀到的只是草,完全沒有了“長久無人,草深荒涼”的韻味。在Fletcher的譯文中,譯者用了“dense”一詞,對荒草的稠密形態(tài)進行了再現(xiàn),傳遞出了荒涼的感覺,能加深讀者對作者思想情感表達的認知和理解。
(四)加強批注
為了體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形式以及意境美,可以使用加注的方式。譯者可以對其中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進行注釋,從而使翻譯的內(nèi)容更加簡潔,同時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能對這些文化背景知識有更深的了解。
例5《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Far,FarAwaytheCowherdStar
Far, far away the Cowherd Star;
Bright, bright riverside Weaving Maid.
Slender, slender her fingers are;
Clack, clack her shuttle’s tune is played.[11]41-42
牛郎織女是中華民族的傳說故事,主要講述了凄美的愛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牛郎星和織女星只是天體中的星球,并沒有其他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寄托。在對這首詩歌翻譯中,應(yīng)該注意文化的再現(xiàn)和語言信息的傳遞,若直譯為“the Cowherd Star”和“Weaving Maid”,則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會全部喪失,因為國外讀者大多不知道牛郎織女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他們代表的含義。而在西方的語言文化中,Romeo和Juliet的愛情經(jīng)歷大體上和中國的牛郎織女意象內(nèi)涵相似,對此,譯者可以采用注釋的方式,將牛郎織女的故事備注出來:the Cowherd Star—Romeo,Weaving Maid—Juliet,這樣就能讓國外讀者快速理解該文化內(nèi)涵。因此,加注的翻譯方式能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
例6《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v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X.Y.Z,1987)[8]88-89
這是一首送別詩,營造了一種離別惆悵的氛圍,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綿延的山脈在夜晚凄冷的雨中變得更加朦朧,徒增了一層傷感,從而奠定了全詩的基調(diào)。詩詞中的“玉壺”是對友人高尚情操的象征和贊譽,是對友人的一種安慰。譯文直接翻譯成“crystal vessel”顯得有點欠缺,譯者應(yīng)該采取加注的方式,介紹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加深讀者的理解,從而理解全詩的思想情感。
五、結(jié)語
古典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也是文學翻譯中的一個難點。古典詩歌語言簡潔凝練,意境深遠,思想情感豐富,詩歌譯文應(yīng)該再現(xiàn)原詩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實現(xiàn)翻譯的文化傳遞和信息交流。文學翻譯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古典詩歌翻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強國的重要戰(zhàn)略途徑,有助于增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譯者主體性在古典詩歌翻譯過程中會有多方面的體現(xiàn),直接影響譯文的質(zhì)量和傳播效果。譯者在進行古典詩歌翻譯的時候,應(yīng)該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積極作用,盡量再現(xiàn)詩歌的形式,傳遞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和詩人的思想情感,自覺克服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促進中國古典詩歌文化的傳播,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代玉華.譯者主體性創(chuàng)新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名作欣賞,2015(9):141-142.
[2]彭東曉.跨文化視角下古典文學對外翻譯傳播的研究[J].語文建設(shè),2015(14):76-77.
[3]原靈杰.語言模糊問題在文學翻譯中的研究[J].語文建設(shè),2015(14):78-79.
[4]徐敏.易安《聲聲慢》賞析[EB/OL].(2012-11-11)[2016-01-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89cf801012 zpk.html.
[5]宣菡靜.中國文學作品對外翻譯的原則[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11):103-104.
[6]丁玲.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11):101-102.
[7]宣菡靜.中國詩歌外宣翻譯的語言特征解讀[J].語文建設(shè),2015(23):94-95.
[8]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10]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漢英對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許淵沖.許淵沖經(jīng)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漢魏六朝詩[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亦筱]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簡介:孫夢璐(1991-),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6)03-00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