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 外語系,安徽 亳州 236800)
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亳州旅游文化譯介研究
張蕾蕾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外語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亳州旅游文化資源豐富,發(fā)展勢頭良好,但旅游文化翻譯滯后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存在漏譯、誤譯等問題,不利于其旅游文化的譯介,影響亳州的城市形象及旅游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有必要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重新審視亳州旅游文化翻譯,以期對其進行規(guī)范,使譯文更好地適應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亳州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譯介;生態(tài)翻譯學
一、引言
亳州是皖北中心城市,也是安徽省三大旅游城市之一。亳州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是眾多名人的故鄉(xiāng),如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一代圣哲莊子,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神醫(yī)華佗等。亳州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既有花戲樓、曹操運兵道、華祖庵等文化遺跡,又有五禽戲、二夾弦、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亳文化”旅游圈。根據亳州市文化旅游局2014年10月發(fā)布的前三季度旅游產業(yè)報告,全市旅游收入無論是國內旅游還是入境旅游同比都有了很大的增長,亳州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勢頭大好。與亳州旅游業(yè)蒸蒸日上相悖的是旅游文化翻譯的滯后問題,部分景點、大部分街道及其他公共場所的公示牌缺少英語翻譯,僅有的部分譯文也存在漏譯、誤譯的現象,影響亳州的城市形象,也影響旅游業(y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亳州旅游文化的譯介。亳州旅游文化的譯介是國外游客了解亳州的重要窗口,是亳州成為文明城市的基石,也是“亳文化”國際傳播的媒介和橋梁。因此,有必要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重新審視現存的旅游文化翻譯,以期對其進行規(guī)范,從而建立良好的亳州旅游文化譯介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概述
生態(tài)翻譯學是以生態(tài)學為基礎對翻譯進行研究的交叉學科。它以達爾文的“適者生存”、“自然選擇”作為理論基礎[1]42,是翻譯學研究的新發(fā)展、新視角,肯定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從生態(tài)學角度審視譯者行為及譯文。在翻譯活動中,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身處一個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與處在該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各個因素產生互動,并受到影響。譯者適應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作者、原文、譯文、讀者及其所處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各種互動關系[2]。胡庚申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3]86,并將關于翻譯活動與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各要素的互動關系表述為“翻譯、語言、文化、社會/人類和自然界”的“關聯序鏈”[3]87。在這一關聯序鏈中,翻譯包含于語言之內,是語言的翻譯;語言包含于文化之內,是帶有文化色彩的語言;文化是社會/人類的文化,社會/人類塑造文化;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自然界約束人類行為。五個因素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從多維度進行“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4]20,不僅要注重語言形式、文化內涵,還要考慮交際意圖,做到語言、文化、交際層面的適應性選擇,即“三維”轉換[5]。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體現為譯者在其翻譯行為中充分考慮到源語與目的語的詞匯、句法結構、修辭風格、文體特點等因素,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更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是指譯者的翻譯行為應注重語言背后涵蓋的文化知識背景,做好傳遞與闡釋兩種文化內涵的準備,并在譯文中體現文化傳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是指譯者的翻譯行為應注重譯文能否為目的語讀者理解,能否達到譯文的交際意圖,滿足目的語讀者的交際期待。
三、生態(tài)翻譯學對亳州旅游文化譯介的啟迪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和“自然界”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并稱其內在的邏輯聯系為 “關系序鏈”[3]。在這一關系鏈條中,翻譯、語言、文化、人類、自然界之間存在著互動和關聯關系。五個要素之間的互動不斷循環(huán),相互作用。翻譯的好壞不僅關系到語言層面的對錯,更關系到文化是否得以傳播,譯者行為是否得當,翻譯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否遭到破壞等。翻譯不再是譯者個人的行為,而是涉及自然界的各個方面。判斷譯文的優(yōu)劣也需要把譯文放在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接受生態(tài)法則“汰弱留強”[2]9的檢驗和評判。目前亳州旅游文化譯介中出現的漏譯、誤譯等問題已不僅僅屬于翻譯本身或者譯者行為,而是對整個翻譯生態(tài)系統平衡的破壞。這些錯誤勢必影響整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亳州文明城市的形象,不利于“亳文化”國內、國際的傳播,甚者影響中華文化的整體傳播。
胡庚申把翻譯活動中涉及的“人”稱作“翻譯群落”[2]。除了譯者,作者、讀者、贊助商、出版人、評論人等都是“群落”中的一分子。此“翻譯群落”是一個整體。他們之間的關系同樣是關聯互動的,也要保持生態(tài)的平衡。翻譯是處在翻譯市場生態(tài)系統之中的,在翻譯中出現錯誤,不僅是譯者的責任,贊助商、出版人等也要承擔責任。具體到旅游文化譯介活動中,當地的外事部門、旅游公司、文化旅游局、各個旅行社都責無旁貸[6]。他們應該與翻譯公司或譯者做好協調溝通工作,對其行為和成果進行監(jiān)督和考評,以保證翻譯質量。亳州的街道、公共場所、旅游景點等譯文缺乏規(guī)范性,漏譯、誤譯等現象的出現是和整個翻譯市場生態(tài)系統的不完善密切相關的。亳州旅游文化的譯介依托于整個翻譯市場生態(tài)系統的完善,需要相關部門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管。
在生態(tài)翻譯系統中,譯者是核心人物。整個翻譯活動是通過譯者發(fā)揮其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得以完成的。翻譯活動是譯者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適應”和“選擇”的行為過程。具體到翻譯實踐活動中,翻譯就是譯者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上的選擇性轉換。旅游文本不同于普通文本,具有外宣作用,對譯者的要求更高。在旅游文化譯介過程中,譯者要重視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特點和差異,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期待和交際需求,完成語言、文化、交際的三維轉換。
生態(tài)翻譯學給亳州旅游文化譯介帶來不少啟示。面對目前亳州旅游文化譯介過程中出現的誤譯現象,有必要利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重新審視譯文和整個翻譯生態(tài)系統,并建構亳州旅游文化良好的生態(tài)翻譯環(huán)境。
四、亳州旅游文化譯介的生態(tài)構建
(一)翻譯策略的選擇
翻譯是“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整體互動”,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中心,起主導作用,其語言水平、文化修養(yǎng)及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會影響譯文的水平。
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會受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文本類型,翻譯目的,譯者思維方式,譯者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認知等等。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角度來說,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應考慮到源語與目的語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旅游資料的翻譯目的是為了宣傳文化,樹立形象,增進文化交流,吸引游客,促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譯文作為旅游文化譯介的媒介,必須符合翻譯適應選擇論中的“適者生存”、“汰弱留強”等原則。譯者可以同時使用歸化、異化策略,比如公示語、街道名稱使用歸化策略,景點介紹中富含文化色彩的名稱使用異化策略。
(二)語言維的生態(tài)建構
語言維的生態(tài)建構是指譯者在對文本進行翻譯時,針對不同的兩種語言而做出適應性選擇。旅游文化翻譯要求譯者關注游客的語言文化背景和旅游期待[6],譯者應盡量避免出現語言翻譯上的錯誤,尤其是中式英語表達。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經得起推敲。
一個城市的公示語標牌是最先反映城市形象的標志,具有導向性。公示語標牌翻譯錯誤會給游客帶來不便和麻煩。目前亳州公示語翻譯缺乏統一規(guī)范,存在漏譯、誤譯的現象。很多公共場所,如火車站、街道、旅游景點的公示語或者簡單地用拼音譯名,或者機械地翻譯,無視英漢兩種語言的詞法、句法差異,造成大量的錯譯。亳州幾乎大部分街道名稱都是用對應的漢語拼音進行標注,并且方位詞東南西北并未譯出,如新華南路(Xinhua NanLu)、魏武大道(Weiwu Da Dao)。路牌不管對國外游客還是國內游客都應有很強的指示功能,拼音顯然起不到這樣的指示功效,缺乏實際意義。參照國內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可改譯為“Xinhua South Road / Rd.”和“Weiwu Road /Avenue / Rd./Ave.”。再如街道旁的環(huán)保果皮箱被譯為“Environment-friendly Trash Box”。垃圾箱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的表達分別為“dustbin”和“trash can”,原譯文中“box”一詞僅在語義上與“箱”機械對應。以上列舉的翻譯例子無視目的語的語言特點,造成大量中式英語的使用,機械地亂譯、錯譯,常導致外國游客不解其意。
此外,旅游景區(qū)的景點介紹翻譯中也存在語言誤譯。比如魏武祠中介紹該景區(qū)的句子:
“魏武祠以‘三曹’父子塑像和圖板的形式向您展現了曹操龐大的家族?!?/p>
“Weiwu Temple unfolds before your eyes the large family of Cao Cao with the statues of the Three Caos as well as drawing boards showing his other family members.”
“向您展示”的譯文為“Weiwu Temple unfolds before your eyes”,其中的“before your eyes”應刪除,“unfold”意思是“展現,展示”,不需要細說“在你的眼前”。此句譯文的錯誤在于沒有理解英語單詞的內涵意義,完全按照與中文表達對等的方式將英文譯出,不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對曹操作為文學家的介紹中:
“曹操登高必賦,才情揮灑,開辟出了以‘三曹’父子為中心的建安文學新時代,本展廳通過對曹操詩作、書法、音樂、美食等方面的介紹,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個多才多藝的曹操。”
“Whenever Cao Cao ascended the heights, he would compose poems, giving full vent to his writing talents. He opened up a new era of Jian’an literature in which the Three Caos (Cao Cao and his sons, Cao Pi and Cao Zhi) played a central role. This exhibition hall brings before you a versatile Cao Cao by introducing his works of poetry, calligraphy, music, gastronomy, etc.”
句中“向人們展示出”被譯為“brings before you”。粗略一看譯文并無不妥,“bring”有將某物引入或者把某物介紹給某些人的意思,可是加上“before you”未免有畫蛇添足之嫌。此外,在語體上“bring”不夠書面化,改為“demonstrate”或“display”更得體,也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三)文化維的生態(tài)建構
“文化是翻譯生態(tài)的主要規(guī)范環(huán)境,翻譯要在文化中發(fā)展,就會受到文化環(huán)境中多種生態(tài)因素的影響?!盵1]42譯者不僅要了解源語文化,而且也要了解目的語文化,并且在翻譯中處理好兩種文化相互碰撞的矛盾。在處理中西方文化碰撞矛盾的時候,有的譯者會采取較多的異化翻譯策略,致使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影響了文化交流。亳州旅游文化以文化古跡和民風民俗為特色,翻譯時只有將中國特色的文化民俗原汁原味地進行譯介,才能起到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目的。
翻譯不僅是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轉換,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7]。亳州作為“三曹故里”,許多旅游景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翻譯時不能簡單地從語言層面去對應死譯,還應考慮文字中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注重文化維度的適應性,譯文應盡量向讀者傳遞一些文化信息。比如“花戲樓”,景點介紹中將其翻譯為“Flower Theatre”,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堆滿花的劇院”,這樣就沒有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來?!盎☉驑恰北臼谴箨P帝廟的一座戲臺,因其上面絢麗奪目的雕刻彩繪而得名,一方面體現當時戲劇的盛行,另一方面展現了精良的建筑藝術。若將“Flower Theatre”改譯為“Floral Opera Theatre/Tower”或者“Decorated Opera Theatre/Tower”,就能讓讀者既了解此建筑的用途,又引起對花戲樓建筑藝術的關注。
在花戲樓景區(qū)中還存在類似的誤譯現象,比如將“火神廟”翻譯為“Vulcan Temple”, 火神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掌管火的神明,“Vulcan”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火神。譯文雖然充分考慮了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性,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但忽略了旅游翻譯的特殊性在于旅游文化的傳播。中國神話中的火神與羅馬神話中的火神由于不同的地域、歷史、民俗等因素,富含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并不能對等。因此可將“火神廟”譯為“Fire God Temple”,以更好地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體現翻譯適應性選擇的生態(tài)翻譯思想。
再如景區(qū)中有一處名為“玉字井”的地方,譯文為“Jade Well”。外國游客都以為此井是由玉石制成的,因為“jade”的意思是“玉的”,標牌上介紹的文字也只是講解了該井水的神奇功效,并沒有解釋此井命名蘊含的深意?!坝褡志钡牡妹怯袣v史典故的。相傳亳州北關有四條街,自然形成了一個“王”字,風水先生預測此處將來必出王者。當朝皇帝擔心再出一個帝王,為破此風水,命人在王字街的右邊打了一口井,使“王字街”變成“玉字街”。所謂的“玉字井”其實就是用一口井代指“玉”字中的一點。從文化的角度來說,譯文“Jade Well”非但不能表達出其中的文化深意,反而會誤導游客??蓪⑵涓淖g為“Dot-shaped Well”,旁邊的文字再加上一些典故介紹就更能傳遞其中表達的意義,利于外國游客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四)交際維的生態(tài)建構
旅游文本屬于實用文本,目的是傳遞信息[7]。旅游文化譯介的目的是向游客介紹旅游景點,了解旅游城市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并激發(fā)游客的興趣和對景點的向往。按照生態(tài)翻譯學的觀點,譯者在翻譯時對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異同進行適應性轉換,還要滿足目的語讀者的交際意圖,在交際維上進行適應性轉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晦澀的詞語,表達要盡量簡潔,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以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和意圖[8]。
亳州市區(qū)各賓館,大到酒店,小到家庭旅館,但凡有英文譯名,大都譯為“Hotel”?!独饰漠敶⒄Z辭典》對該詞的釋義為“a building where people pay to stay and eat meals”,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住宿,一是用餐。顯然“hotel”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賓館旅店。國外一些小型賓館或者家庭旅店一般會使用“inn”來稱呼。再如一些有關愛護花草、保護環(huán)境、文明旅游的公示語標牌,如“愛護腳下草,莫摘枝頭花”,“禁止大聲喧嘩”等,主要用來警示人們的行為,多用祈使句,一般被直接譯為“Keep off the grass and the flower!”和“No Talking”。西方文化多重視人文關懷,語氣和表達方式相對委婉,若改譯為“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和“Please keep quiet!”更能體現人們對環(huán)境的尊重和人性化的特點。
華祖庵景區(qū)有一處名為“存珍齋”的地方,翻譯為“The Cottage Storing the Treasure”。外國游客根據該譯名,會以為此處存放了很多寶貝或寶藏。存珍齋實為華佗當年存放、炮制、研究中藥的地方。中文命名講究用詞美、意境美,“存珍齋”三個字表現出命名者對此處的贊譽,意指華佗靜心工作,研發(fā)藥品,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醫(yī)藥財富?!按嬲潺S”中的“珍”指華佗留給后人的醫(yī)藥珍寶。但是譯文卻沒有準確地表達出這層含義,反而讓讀者困惑,會疑問此處到底存放了什么寶藏??蓪⑵涓淖g為“Medicine Treasure Cottage”,這樣既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又不會引起歧義,能達到成功交際的效果。
該景區(qū)還有一處地方名為“益壽軒”,譯文為“The Cottage of Prolonging Life”。益壽軒原為華佗為病人診治的地方,相當于現代的診所。“益壽”二字展現出華佗精湛的醫(yī)術,救死扶傷的職業(yè)道德,是對華佗的贊美。譯文中的“prolonging life”是“益壽”在英文中的對等表達,表面上來看并無不妥。但是外國游客就會對此譯文產生疑惑,是否這個農舍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呢?如將譯文改為“The Cottage for Treating Patients”或者更為簡潔地改譯為“Hua Tuo’s Clinic”,這樣更易于外國友人的理解,從而達到文化交際的效果。
五、結語
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活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生存于大的翻譯生態(tài)系統中,并與生態(tài)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發(fā)生關系。譯者是翻譯的主體,整個翻譯過程是譯者不斷地適應性選擇的過程。對于亳州旅游業(yè)發(fā)展來說,旅游文化譯介就是“亳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梁,譯者就是橋梁的建造者,應為讀者構建一個和諧平衡的翻譯生態(tài)系統。亳州旅游文化翻譯中的漏譯和誤譯是阻礙“亳文化”傳播的攔路虎。譯者要克服語言、文化的雙重阻礙,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上進行翻譯的適應性轉換,力求構建符合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譯文。亳州旅游文化局及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旅游產品、市內街道及公共設施標識牌譯介的監(jiān)管,規(guī)范翻譯標準和格式,提高翻譯質量,保護旅游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打造出質量過硬的旅游文化產品。
參考文獻:
[1]許建忠.翻譯生態(tài)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3]胡庚申.對生態(tài)翻譯學幾個問題“商榷”的回應與建議[J].中國翻譯,2014(6):86-89.
[4]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fā)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62-67.
[6]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譯的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審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244-246.
[7]董愛華,高越.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實用文本翻譯的語用等效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9-132.
[8]吳育紅,劉雅峰.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之偏差[J].上海翻譯,2014(3):78-81.
[責任編輯亦筱]
作者簡介:張蕾蕾(1982-),女,河南鹿邑人,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學。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英語翻譯教學研究”(2015-GH-126);2015年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綜合英語教學優(yōu)化創(chuàng)新研究與實踐”(2015jyxm441);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2012級校級科研課題“影視翻譯中誤譯現象研究(BSKY201206)”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6)03-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