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璐,侯 嬌
(1.安徽工業(yè)大學 體育部,安徽 馬鞍山 243000;2.合肥42中學中鐵校區(qū),安徽 合肥 230000)
論休閑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
任璐1,侯嬌2
(1.安徽工業(yè)大學體育部,安徽馬鞍山243000;2.合肥42中學中鐵校區(qū),安徽合肥230000)
本文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宏觀視角出發(f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方法,探討性別差異在休閑體育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xiàn),認為造成我國女性在休閑體育人口發(fā)展中比例不平衡,女性休閑體育質(zhì)和量均處弱勢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差異、女性價值觀相對狹隘,現(xiàn)代社會女性承受雙重角色壓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影響等,而所有這些因素的集中指向是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
休閑體育;女性休閑體育;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
女性休閑體育的不斷發(fā)展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社會文明進步共同作用所產(chǎn)生的結果,于女性而言,參加體育休閑既是肯定其社會地位及權利的體現(xiàn),也是對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表現(xiàn).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休閑體育必將逐步發(fā)展為女性參與社會生活的常見方式,也會對促使其更好地認識自我,逐漸形成更具建設性、更加成熟的女性社會意識.而女性社會意識的不斷成熟也有助于和諧兩性社會關系的構建,對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休閑體育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將休閑體育概括為人們在閑暇時間實施的,對于地方性沒有嚴格限制的,一種內(nèi)在精神上的追求.以娛樂、健身、欣賞、社交以及自我實現(xiàn)等為目的實現(xiàn)的多種文化品位的運動活動.通過此類活動達到身心共同發(fā)展的目的,不僅達到了鍛煉身體的效果,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心理體驗,在現(xiàn)代化的生活中實現(xiàn)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得到身心的放松及享受.
在以女性為主體的客觀世界中,通常將自我的主題意識作為主體,以此對社會以及生活建立自我的價值觀以及自覺意識.也就是說,在這種意識之下,女性可以在自覺意識之下完成對社會的責任,更好的實現(xiàn)人生價值,也能完美的履行自我的使命,在認識自身缺點的同時,也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改造,逐步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只有通過主體意識的建立,才能不斷發(fā)揮主觀的能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力,是女性在社會中的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也是女性對自身價值體現(xiàn)的基礎.
價值觀是指引人們意識方向的重要標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是由他頭腦中的價值意識所決定.這種價值意識與每個人對事物的總的看法和評價有關.并且支配著人的行為選擇.價值意識是人的意識中的一部分,但又獨立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與環(huán)境關系等次的反映,是人為了更好選擇最佳行為的意識成分,它并不是人的主觀隨意想象的產(chǎn)物,而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我國普遍社會價值觀進一步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其總的趨勢是從單一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變化、從封閉價值觀向開放價值觀變化、從傳統(tǒng)價值觀向現(xiàn)代價值觀變化.新形成的價值觀與已經(jīng)陳舊但依然存在并發(fā)生作用的舊價值觀相互交織,影響著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必然影響休閑體育的發(fā)展.
3.1狹隘的經(jīng)濟價值觀
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在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與此同時,國外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涌進中國,不斷沖擊著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和消費理念.女性狹隘的經(jīng)濟價值觀表現(xiàn)為女性精神消費與物質(zhì)消費的嚴重失衡.有關休閑體育消費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無體育消費的比例大于男性,女性體育消費的金額少于男性,女性愿意接受的解釋是女性經(jīng)濟收入水平較低,導致女性休閑體育消費偏少.大部分女性偏向于去美容院以及花錢買化妝品,然而卻不肯花錢去健身中心進行鍛煉.我國女性體育消費少甚至不消費的現(xiàn)狀制約著我國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
3.2落后的自我價值觀
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價值觀的核心是:家族本位”、“家長主義”和“君權至上”,傳統(tǒng)的價值觀仍然影響著現(xiàn)代女性,讓女性內(nèi)心深藏著“女性的價值就在女性本身”的落后觀念.一方面,女性大多比較關注以自身為中心的事物,其興趣點以及注意力多放在自身,具有較為深刻的自我體驗.另一方面,當女性把自己作為認識的對象,對自我地位、價值、能力的進行評價時,會首先選擇“溫柔的、寧靜的、服從的、謹慎的、克制的”等女性特征.
性別角色期待主要表現(xiàn)出不同性別下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看待方式以及期待.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均對男性及女性的期待值不同,從說話方式、行為方式、服裝打扮、興趣愛好、社會分工等,男女的行為模式均有所差異.而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一般認為,明確自身特性的方式可通過觀察社會對性別角色的要求,通過自身角色的認同感,逐步達到人的社會化.在當今社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別歧視,部分女性會不自覺的將這種性別歧視歸入到自我的潛意識中,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消極意識.不良情緒一旦形成,則會導致其具有較差的心理素質(zhì),嚴重阻礙了女性在社會中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其潛力的挖掘及發(fā)揮.因此,女性一般不會天生就具備消極意識,大多是在后天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
4.1女孩角色
兒童時期,父母是對其最大的影響因素,通過語言和表情強化,即使在嬰兒時期,也能對自己的性別進行判斷,同時也可表現(xiàn)出男女不同性別特有的興趣愛好,例如男孩比較喜歡汽車或機器人等玩具,而女孩則比較喜歡洋娃娃等玩具.女孩在社會中種種事物的反應下,也能夠感受到微妙的歧視感,也能夠感知到社會對女性較低的期望值,在課本中即可接觸到,在小學課本中,大部分的英雄人物或故事主角均為男性,女性的出場率不僅較少,而且僅為一些家庭婦女、教師、服務員等配角.通過這種不平等的反映,會在她們心中形成一種深刻的意識,也會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存在不滿.因此,若童年時期女性出現(xiàn)了性別偏愛的改變,則可視為其對社會不平等歧視的一種抗爭.若表現(xiàn)出積極的反抗,則該種消極意識還不夠顯著,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青春時期,女孩的生理變化也會出現(xiàn)明顯的改變,其自我意識也會產(chǎn)生一種突變,導致女孩在心理上對自己產(chǎn)生厭惡感,童年時期形成的自信也隨之消失,由最初對性別歧視的抗爭也慢慢消磨殆盡,最終變?yōu)榻蛹{,由此便開始產(chǎn)生了女性的消極自我意識.青春期后,心智也逐漸成熟,男女智力發(fā)展也相對成形,且形成了更加強烈的自卑感.從上述分析可知,女性的消極特色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進化的,將社會中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內(nèi)化并轉(zhuǎn)為自我意識中.
4.2女性角色
女性消極意識伴隨女性的成長的各個階段.在女性青年時期的表現(xiàn)是,截至目前,大部分女性均偏向于找比自己強的男性作為丈夫,寧愿單身,也不愿嫁給比自己能力差的男性.
女性的配角觀念中具有十分明顯的觀點,即認為事事均應該以男性為主,女性為輔,只有這樣的安排才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也不可能為改變這種社會現(xiàn)象而不斷努力,甚至會為了維護這一“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而不懈努力.正如一名女作家所說:“女人最頑固的敵人是女人自己”.女性產(chǎn)生依賴思想的原因來源于對男性的崇拜,而這種崇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她們通常喜歡躲避在男人的身后,認為男人就是自我的精神依賴.
4.3母親角色
女性經(jīng)驗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是母親角色.母親是東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象征,母親身份是女性身份的一個極端而終極的代表.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母親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女性的生活,母親所面臨的問題是所有女性將要面對的.因此母親身份就成為女權主義這的一個熱門話題.傳統(tǒng)的女權主義者把母親身份與家庭義務等同起來,即母親身份剝奪了女性對自我的追求,把她們囿于家庭這座集中營.
審美關系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客體以自身獨特的色彩、聲音、線條、形態(tài)等給主體以感官刺激,使其產(chǎn)生美感和精神愉悅的關系.人的實踐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追求真、善、美有機統(tǒng)一的活動.美是主體的一種主觀感覺和體驗.絢麗多姿的自然物之所以會顯示出美,是因為通過它特定的色彩、聲音、線條、形態(tài)等,曲折地顯示了人類積極向上的本質(zhì)力量,契合了人憑借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與愿望.審美是人的一種內(nèi)在本性.在實踐活動中,人既有追求真理,認識和把握事物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興趣和需要,也有追求價值,獲得事物實際功用的愿望和需要,此外還有追求精神享受,從事物中獲得美感、享受感官和心靈愉悅的需要和追求.相比較這三種需要和追求,前兩種基本上屬于主體的自然物質(zhì)需求層面,而后一種則屬于主體的精神需求層面,顯然更貼近人的本質(zhì).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實踐活動不能只按物種的尺度,或僅僅按主體的價值尺度來進行,還應該引進審美的尺度,這樣才能徹底擺脫肌體需要和自然的約束,擺脫外在性、非本質(zhì)性.
5.1女性片面審美意識
女性是否參與健身活動與其審美意識有無一定的關聯(lián)性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然而女性在健身活動中到底有多少意識是來源于審美意識呢?從前文分析可知,女性在進行審美時通常具有主客體兩種身份,通常多依賴于客體的審美,這就造就了女性獨有的美的價值.這種價值觀遠遠超過了“非功利”之界.一般而言,美食女性的功利價值,這種觀念深深的植入了女性的觀點,從其日常生活中的品德、品行、形體以及容貌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男性看待女性是否美麗,對女性而言不再是無關痛癢的,而上升為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評估.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審美意識也不同,在每一個時代均有一種特定的理想型女性,在當代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例如,漢代以趙飛燕的“身輕如燕”為代表,而五代時期則以纏足而聞名,唐代以豐腴圓潤為美.在不同的時代下,女性受審美觀的影響,也流行不同的活動,唐代時期的體育活動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各處均盛行歌舞,然而蹴鞠、馬術以及騎射等體育活動,則有不少朝代認為女性不應參加.由此可見,不同朝代下參與的實踐活動,均是由于人們的審美意識不同.女性在時代背景下為了迎合當時的美感期望,通常會付出相應的努力.審美意識是影響女性進行身體鍛煉的關鍵因素,據(jù)黎莎的調(diào)查研究可知,在我國城市職業(yè)女性中愿意參與健身的第一動機則是為了使自己更加美麗,達到勻稱的體型,大部分女性是為了減肥,少數(shù)則是為了其他目的.春夏期間是展現(xiàn)女性身材的最佳時機,此時則為健身旺季,而冬季時則寥寥無幾.然而為了外在的評價而做出的行為是不能夠持久的.為健康而運動,才是女性在休閑體育活動中應該顯現(xiàn)出的一種健康審美特征.它是對傳統(tǒng)的“林黛玉式”的病態(tài)美的反叛與挑戰(zhàn).
5.2女性在競技體育賽事中的審美缺失
競技體育和音樂、舞蹈、電影等表演不同,它不是按照預先設計的版本編排表演的,其結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僅受技術、戰(zhàn)術、身體狀態(tài)、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而且也與天時、地利、人和的搭配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競技體育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成為它的獨特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許多體育迷駐足觀看.毋庸置疑,觀賞體育作為競技體育的衍生物,其經(jīng)濟價值已經(jīng)一次次被證實.
然而,不論是室外的,還是室內(nèi)的觀眾席中,女性身影總是少之又少.無論是對于免費的還是需要購買門票的體育賽事,女性總是興趣索然.即使是愿意留下來觀看的那一小部分女性,絕大多數(shù)也是在欣賞帥氣的明星,而不是欣賞明星所從事的事業(yè).同樣的環(huán)境中,女性選擇了不同的注意對象,環(huán)境于是給了女性不同的反饋:僅僅是明星的面孔或者形象,而不是體育活動.
女性就休閑體育運動中對突破思想與身體上所強加的束縛及限制的常識直接引發(fā)了其對女性主義的思考、女性意識不斷覺醒.女性經(jīng)過自身努力將此種嘗試、突破拓展至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整體而言,我國女性對自身及社會政治地位的認知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而社會意識形態(tài)及相關領域在女性平等社會地位細節(jié)措施方面尚未較好地落實.因此,我國女性休閑體育其發(fā)展尚未以女性自主意識主動性參與為基礎,而這一缺陷則對我國女性休閑體育進一步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制約,對當代女性確立健康完善女性意識形成了較大阻礙.因此,我國應將國際女性文化得到較好發(fā)展的國家作為參考,使我國社會組織性強這一優(yōu)勢得以充分發(fā)揮,通過休閑涂于等手段使女性獨立自主社會地位認同得以有效引導與強化,從而促使平等、和諧及健康的文化氛圍與社會意識得以有效構建.
〔1〕戚衛(wèi)紅.中國女性主體意識與女性道德內(nèi)涵新探[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9(11).
〔2〕翟瑞青.20世紀中國女性主體意識的演變軌跡[J].德州學院學報,2006(5).
〔3〕[美]卡拉.亨德森,等.女性休閑——女性主義的視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G80
A
1673-260X(2016)10-0117-03
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