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錚 王正榮(福建省福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州350018)
?
淀粉型甘薯新品種榕薯819的選育
鄢 錚 王正榮
(福建省福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州350018)
榕薯819是以金山57為母本放任授粉選育而成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種,具有薯干和淀粉產量高、穩(wěn)產、優(yōu)質、抗病等特點。2011-2012年參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種區(qū)域試驗,2年每hm2薯干平均產量為11178.6kg,比對照增產3.57%;淀粉產量為7355.4kg,比對照增產10.90%。該品種于2014年6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閩審薯2014005。
1.1 親本材料 母本金山57系福建農林大學以C180為母本、南徽7號為父本進行復合雜交選育而成。株型半直立,成葉心形,莖蔓,頂葉均為淡綠色,葉背脈紫色,蔓粗中等,薯塊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黃色;干物率27%~29%,出粉率15%~16.5%;該品種性狀表現(xiàn)為特早熟、高產、優(yōu)質、抗病、耐旱及耐寒力較強和適應性較廣等,尤其抗蔓割病、薯瘟病Ⅰ群和根腐病等多種病害。父本不確定。
1.2 選育方法與經過 2008年以金山57作為母本進行放任授粉獲得種子。2009年采用實生苗系譜選擇法,從后代中選育出淀粉含量高的甘薯新品系,2010年參加本所品比及多點試種,平均薯干產量比對照金山57增產3.21%入選,定名為榕薯819。2011-2012年參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種區(qū)域試驗;2013年參加福建省生產試驗。2014年6月通過福建省甘薯新品種審定。
2.1 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型半直立,頂端葉片紫色,成葉綠帶紫、心形,葉片大小中等,葉脈紫色,葉柄綠帶紫,中長蔓,蔓粗中等;薯塊短紡綞形,薯皮紅色,薯肉淡黃色,薯塊光滑無條溝,單株結薯2~5個,大中薯率高,結薯性集中,薯塊萌芽性好。
2.2 品質表現(xiàn) 該品種薯形美觀,商品性好,品質優(yōu)。2011年干物率29.84%,比對照金山57高4.73%,出粉率19.60%,比對照高4.11%;食味評分84.0分,比對照高4.0分;2012年干物率30.06%,比對照高5.19%,出粉率19.79%,比對照高4.51%;食味評分83.0分,比對照高3.0分。2年平均干物率29.95%,比對照高4.96%,出粉率19.70%,比對照高4.32%;食味評分83.5分,比對照高3.5分。2011年和2012年貯藏性鑒定均表現(xiàn)較耐貯藏。鮮薯薯塊經福建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粗纖維含量1.03%、粗蛋白含量0.74%、還原糖含量0.56g/100g、總糖含量2.66g/100g。
2.3 抗病性 經福建省區(qū)試抗病性鑒定結果為:2011年為抗蔓割病,中感薯瘟?。?012年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2年綜合評價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
福建省區(qū)試匯總結果:2011年每hm2鮮薯平均產量38847.15kg,比對照品種金山57減產14.35%,達極顯著水平,居第7位,2點增產,6點減產;薯干平均產量11593.95kg,比對照增產2.29%,未達顯著水平,居第5位,5點增產,3點減產;淀粉平均產量7615.2kg,比對照增產9.16%,達極顯著水平,居第3位,3點增產,5點減產。2012年續(xù)試,每hm2鮮薯平均產量35652.45kg,比對照品種金山57減產13.81%,達極顯著水平,居第7位,7點減產;薯干平均產量10763.25kg,比對照增產4.99%,達顯著水平,居第4位,5點增產,2點減產;淀粉平均產量7095.6kg,比對照增產12.84%,達極顯著水平,居第2位,6點增產,1點減產。2年每hm2平均鮮薯產量37249.8kg,比對照減產14.09%;薯干產量11178.6kg,比對照增產3.57%;淀粉產量7355.4kg,比對照增產10.90%。2013年參加福建省生產試驗,莆田、惠安、寧化、石獅4個點每hm2平均薯干產量10514.7kg,比對照增產5.11%;淀粉產量6916.2kg,比對照增產12.33%。
根據福建省甘薯新品種區(qū)域試驗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榕薯819的薯干、淀粉方差和變異系數(shù)與對照差異不大,回歸系數(shù)接近1。福建省區(qū)試綜合評價為薯干、淀粉的適應性表現(xiàn)為較好,表明該品種薯干產量和淀粉產量對受環(huán)境影響較小,在不同環(huán)境栽培條件下,穩(wěn)產性較好,適應性較強。
4.1 培育壯苗 選擇薯皮完好、無病斑、沒有受過冷害和濕害、單個薯重0.25~0.5kg的短紡錘形晚薯薯塊留種。薯塊育苗時,掌握土壤10cm地溫在16℃以上時栽植,排種前薯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0min左右,撈出晾干后播種。用地膜覆蓋苗床,出苗后,要加強田間管理,勤施水肥,及時剪苗擴繁,保證大田栽植時有足夠的健壯苗。
4.2 合理密植 大田栽植時,一般要求畦帶溝寬1m左右,畦高0.3m以上,適當密植,作早薯栽培時每hm2栽種45400~49500株,作晚薯栽培49500~52500株。插植薯苗方式以斜插為佳,入土2節(jié)為宜。
4.3 田間管理 結合整畦,施足基肥,基肥以農家有機肥為主,配施少量速效肥,并注意氮磷鉀比例適當,基肥約占全部施肥量的60%~70%。結合中耕除草,適時重施夾邊肥,夾邊肥以速效肥為主,占全部施肥量的30%~40%。生長過程中應有1~2次到位的中耕松土,保證土壤疏松以利薯塊形成。在多雨高濕條件下,藤蔓較易長不定根,應適時增加提蔓次數(shù)。遇到干旱季節(jié)要注重灌水濕田。
4.4 防治蟲害 種植田進行水旱輪作。甘薯生長初期,田間若有地老虎等地下害蟲為害,可用碎菜葉加麥麩拌藥劑,拌勻后成小堆狀,于傍晚撒在幼苗周圍進行毒殺。甘薯生長中后期注意防治斜紋夜蛾、麥蛾、甘薯天蛾幼蟲和煩夜蛾等,在幼蟲發(fā)生初期進行施藥防治,藥劑可選用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或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00倍液等,收獲前10d停止用藥。
收稿日期:(2016-01-26)
基金項目:福建省福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2-N-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