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娟
(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
試論《貓城記》中的文化批判主題
郝瑞娟
(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老舍以自己的方式堅持對中國文化進行批判和反思。在老舍的眾多作品中,《貓城記》的批判意識最為顯著。作者在科學幻想的基礎(chǔ)上講述了貓國社會和貓國人的生存方式與精神狀態(tài),以此來揭示當時病入膏肓的中國現(xiàn)實社會。文章在文化批判的背景下,從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社會制度和外來文化的接受等方面對小說作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思想心態(tài)和文化體制。這一主題對發(fā)掘《貓城記》在老舍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反思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極大的意義。
老舍;《貓城記》;文化批判
老舍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眾多作品在現(xiàn)代小說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對于《駱駝祥子》《茶館》等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而言,老舍于1932年創(chuàng)作的《貓城記》知名度不高,受眾范圍也不廣,在文學史上一直受到冷落和忽視,直到新時期人們才逐漸走出定勢和偏見,在思想和藝術(shù)上對作品給予重新的認識和評價。本文在前人對《貓城記》藝術(shù)形式探究和文化角度解讀的基礎(chǔ)上,立足于文化批判,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以尋得《貓城記》在老舍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批判這一主題下對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
文化批判不同于政治體制的批判,也不僅僅是道德批判,更不是某種經(jīng)驗形態(tài)的批評或評論?!八菍τ谖幕氖崂?、考察、審視和反思”[1]。正如學者趙毅衡指出的:“真正的文化批判應(yīng)具有三個條件:一、文化批判的對象不是體制本身,而是體制借以立足的文化規(guī)范;二、文化批判不是指斥規(guī)范的弊端,而是對規(guī)范作形式上的思辨,也即文化批判的非實踐性;三、文化批判應(yīng)該把自我作為反思的他者之一,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2]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試圖從文化批判的角度對《貓城記》進行分析??梢钥闯鲎髡邔ω埲宋幕⒔逃?、軍事、政治、生活等方面所作的形象細致的描述實際上是20世紀30年代黑暗中國的真實寫照,作者對貓國里令人心痛的社會現(xiàn)象的揭示和諷刺實質(zhì)上是對當時病入膏肓的社會發(fā)出的批判和控訴,作者在感受貓國人生活的同時也對當時社會民眾的愚昧麻木、守舊勢利、懦弱殘忍等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老舍一開始就圍繞文化問題進行思考,在《貓城記》中作者從心態(tài)文化的角度,通過講述“我”與大蝎、小蝎、公使太太等人的相處以及“我”多次參與貓國的重要活動,深刻地揭露出貓國國民愚昧麻木的奴性思想、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和冷漠殘忍的“看客”心態(tài),而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間接表達的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批判。
在《貓城記》中作者對愚昧麻木、自輕自賤的奴性思想給予了無情的批判。貓國人的奴性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自相殘殺、自輕自賤。小說從最初“我”被貓人捕獲到“我”幫助大蝎運迷葉再到最后矮人國入侵,貓國滅亡,都展現(xiàn)了貓國人互相殘殺、“窩里斗”的本性?!八麄兊淖杂刹荒苁刮鍌€兵一塊住三天而不出人命,和外國人打仗是不可能的事。”自相殘殺的結(jié)果是貓人完全把打外國人的觀念忘掉,而一致對內(nèi),貓人非常怕外國人,不但不反抗反而依賴于他們,不經(jīng)外國人主持,貓人的正常生活秩序都無法保證,而這不正是當時落后的中國的真實寫照嗎?正因為貓國人甘愿不自強的狀態(tài),才使得當侵略者到來時貓國僅剩的兩個人依然打得不可開交,最后互相咬死,貓國滅亡。這看似夸張的想象也正是某種程度的預(yù)言,如果我們的民族依舊停留在互相損害、自我消滅的階段,怎么可能有未來和希望?并且在貓國“伸手就打,是上等貓人的尊榮,也是下等貓人認為正當?shù)膽B(tài)度”。所以當“我”發(fā)覺送來的食物不干凈沒有直接打送飯的仆人而讓大蝎來囑咐仆人時,他們?nèi)伎床黄稹拔摇?;當大蝎被外國人懲罰時,不僅“一點羞愧的神氣也沒有,倒好似他自己戰(zhàn)勝了似的”;當“我”因號召四周的士兵起來反抗曾奴役他們的大蝎時,他們也都無動于衷??梢娯垏呐壅吆捅慌壅叨己芟硎墁F(xiàn)在“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貓國人的奴性思想的另一體現(xiàn)是貓人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盲目恪守。大蝎出門要由四個兵丁抬起,還用理論支撐——“皇帝有抬人二十一,諸王十五,貴人七,這是古代的遺風”。除了這種荒唐愚昧的等級觀念外,還有千萬婦女信守的“節(jié)烈觀”?!拔摇钡姆繓|公使太太無視丈夫的淫亂生活,認為男人多娶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公使死了,她還費盡心思去看著這些婦人,而只是為了讓皇上明白她的志向和品行,能得到皇上賜給她刻有“節(jié)烈可風”的牌匾,而她只是當時社會千萬婦女的一個代表,自己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又毒害他人。她的身上飽含著當時中國女性的悲劇色彩。
《貓城記》中體現(xiàn)出的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價值觀念也是作者批判的內(nèi)容。在貓國沒有“朋友”的概念也沒有幫忙的習慣。大蝎無法理解“我”來到貓國已經(jīng)三個月卻依然沒有忘記去看望和“我”一起來火星而意外遇難的朋友。而且把“我”當作可以給他帶來利益的人,“他——或任何貓人——設(shè)若有真心,那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的,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人似乎是他所以交友的主因”。在他們的觀念里只有“迷葉”和“國魂”。“迷葉”代表著權(quán)利、地位、利益;“國魂”則可以買到“迷葉”。只有當一件事情能讓自己獲利時他們才會有所行動?!拔摇痹诤痛笮陌侔憬簧嫦虏奴@得了每日獨自洗澡的機會,大蝎卻未經(jīng)“我”的同意就讓上等社會的人來參觀我,給他們提供最肥美的兩塊迷葉,并向他們收取參觀費。這樣大蝎和參觀者各得其利,而“我”順理成章地成了“被陳列的私產(chǎn)”。不僅像大蝎這樣的大政治家大軍官是如此,平民老百姓也是一樣只看重利益。當公使太太被坍塌的泥墻壓在土堆里需要急救時,站在一旁的眾人絲毫沒有要動手救人的意思。當“我”喊出“過來幫我扒的,給一個國魂”并掏出“國魂”給他們看到時,他們才開始動手,他們的行動并不是為救人,而只是為了占便宜和拿“國魂”而已,他們不管同胞的死活,也沒有“生命”的概念,這是何等的絕情和殘忍。青年人本該是有抱負有血性的一代,但貓國的青年卻“不見著一點小便宜還好;只要看到一個小錢的好處,他們的心便不跳了。平日他們看一切不合適;一看到便宜,個人利益,他們對什么也覺得順眼了?!闭驗檎麄€國家和社會都唯錢是命,才導致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包括政治家、教育家和知識分子都被異化到喪失了最基本的價值判斷,由此可見這個民族的命運和未來。
《貓城記》還批判了糊涂自私、冷漠殘忍的“看客”心態(tài)。魯迅先生曾在《〈吶喊〉自序》中講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盵3]和魯迅的筆下圍觀殺頭盛舉的麻木的人群相比,《貓城記》里的貓民們似乎“更勝一籌”。作者在大蝎運送迷葉去往貓城時,描述了貓人“看”的本領(lǐng),看小石子,看貓頭上抬著的人,看兩個熟人談心,看兩位老者在街上擺棋,看運送迷葉的隊伍。邊看邊擠,邊擠邊挨打也要看。在小說的第二十四章,作者寫了這樣一幕:“‘看頭去’成為貓城中一時最流行的三個字……聽說,已經(jīng)擠死了三個老人兩個女子……看的人們并不評論與討論,除了擁擠與互罵似乎別無作用。沒有人問:這是誰?為什么死?沒有?!边@是貓國“最清醒”的人大鷹為了挽救危亡的民族而獻身后的場景。事實上大鷹的死沒有對麻木無知的民眾起到任何拯救的作用。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用看熱鬧的心理看待拯救者的行為,個體精神的麻木使集體也毫無生氣。國民失去了人格,國就慢慢失去了國格。老舍的改造國民性是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國家觀念為前提的。貓國人從人的觀念到國家的觀念都沒有了。在《貓城記》中老舍表達了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應(yīng)致力于“立人”而后“立國”。所以,“如果說,不深入了解魯迅,就不能觸目驚心地認識到國民性問題之嚴重與深刻的話,那么,不深入了解老舍,恐怕就不能感同身受地認識到國民精神無處不在的普遍性和它的復(fù)雜性”[4]?!敦埑怯洝分欣仙岬膰裥运伎?,顯示了文化批判思想與反思視角的現(xiàn)代文化內(nèi)涵,也讓我們對本民族的思想心態(tài)有了重新認識。
文化教育是一個社會的內(nèi)在支撐,關(guān)乎社會價值體系的確立與維護,同時也制約著個人的精神追求。在《貓城記》中,作者通過“我”對貓國學校、古物館、圖書館的走訪以及小蝎的介紹,了解到貓國文化教育的荒謬本質(zhì),通過“我”與老年學者、青年學者的交流,揭露出貓國知識分子的迂腐和墮落,實質(zhì)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中國落后的文化教育體制的批判。
“我”跟隨大蝎回到貓城后,開始了對貓國學校的走訪,看到的是混亂無序吵鬧的學生、毫無生氣奄奄一息的老師和只能依仗外國人來嚇唬學生的校領(lǐng)導。在第一所學校里,貓小孩們在學校只需完成“唱國歌”“向皇上行禮”“向大神默禱”這三項任務(wù)就可以順利從最高學府畢業(yè),而且是人人都以第一名的資格畢業(yè)。這是何等的荒唐。而在另一所學校則看到更為驚心動魄的一幕:一群大概十五六歲的學生正拿著一些家伙割剖自己的校長和老師。他們一邊動手一邊罵道:“挖你的心,你個死東西?!边@看似夸張的表達卻絕不是聳人聽聞。當時被認為荒誕不經(jīng)的藝術(shù)幻想在“文革”中曾真正發(fā)生在中華大地上。大家才真正認識到:“這位諷刺作家憑幻想創(chuàng)造的黑暗景象,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變得有血有肉,鮮血染紅了中國大地?!恼Q’變成了預(yù)言。”[5]其實并非作者有預(yù)言家的本領(lǐng),能穿越時空看到未來,只是作者對中國的國情和國民性有著深刻的認識,當他對人性做出深刻的理解和剖析后,就已明白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貓國教育的批判正是對落后的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進行揭露和批判。
當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都變成了拍賣場,可想而知貓國圖書館和古物館的命運。古物館的管理員對著一間空屋子向“我”復(fù)述曾在每個位置上陳列過超過萬年的古物換來的國魂數(shù)目,并告訴“我”貓國的陶業(yè)已經(jīng)斷絕了。他絲毫沒有為遺失了無法用價值衡量的文化遺產(chǎn)而難過,也絲毫沒有意識到古老的貓國文明就將在這一群麻木靈魂饒有興致的講述中消逝。他唯一關(guān)心的是古物都賣完自己就沒有回扣可以拿。其實稍有一些歷史知識的人便可以看出作者諷刺的正是那個動蕩年代下的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開始,中華民族的寶藏一直不斷地流失。這無不和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關(guān)。這位管理者象征著當時中國的某些偽善者,他們一面為博大精深的古國自豪地展示著古老中國的精粹,一面又露出唯利是圖的本質(zhì),把國家文物的交易看成是政府收入必不可少的來源。作者有力地批判了這些為一己私利而損害全民族利益的行徑。而圖書館,不僅里面的圖書在十五年前就已經(jīng)賣完,而且他們正準備把圖書館改建成一座旅館以便收取租費,足見貓國的文化事業(yè)都已經(jīng)淪落為統(tǒng)治者斂財?shù)墓ぞ摺?/p>
為了深入地了解貓國的文化,“我”還在小蝎的引薦下分別與貓國的老年學者與青年學者會面。學者本應(yīng)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本該是為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努力奮斗的代表。而貓國的學者呢?無論老年學者還是青年學者都一心只想著迷葉。老年學者一見面就為誰是貓國“第一學者”的問題而展開轟炸式的謾罵,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對“討幾個老婆”的探討。他們研究的內(nèi)容與科學毫無關(guān)聯(lián),都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的探究。所謂的“發(fā)現(xiàn)”也只是為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獎賞或者是為了從大商人那里得到迷葉。青年學者也是一副道貌岸然的形象。為了證明自己是新式學者,一個個講著莫名其妙的詞語:“咕嚕吧唧,地東地東,花拉夫司基……”他們沒有學到國外先進的制度和先進的文化,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如何使自己的祖國更加強大上,他們只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一味地附庸風雅,以為講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就是高貴。在一個社會中,知識分子存在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他們應(yīng)當敢于否定并保持對社會應(yīng)有的批判態(tài)度。而在貓國這群最應(yīng)該有良知的學者都墮落到這步田地,可見國家是沒有希望了。從貓國的學校、古物館到圖書館,從教師、校長到學者,全都是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沒有一丁點兒希望。那么貓國的教育文化事業(yè)為何如此墮落呢?作者在批判了教育文化的荒謬現(xiàn)象后,也剖析了貓國教育文化落后的真正原因。
在小說中作者感嘆“這新教育崩潰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覺得是因為沒有人格”。因為整個社會太黑暗太混亂,正是整個社會的人格缺陷才“使教育失去良好人格和啟發(fā)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當教育這座精神大廈倒下了,國家也就沒有了最后的希望。所以老舍悲憤地提出“為什么要教育?救國。怎樣救國?知識和人格”。人格教育是老舍一生執(zhí)著的文化探尋,是老舍對于落后中國出路的獨特的思考體驗。一般心理學家把人格看作“慣常行為”,而老舍人格教育的直接目的是養(yǎng)成國民某些慣常的行為模式,以此實現(xiàn)國民教育啟蒙對整個社會的推動作用。所以他相信“有十年的人格教育,貓國便會變個樣子”。雖然老舍樸素的救國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從人格教育入手來改變社會落后的本質(zhì)不夠成熟和實際,但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yún)s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對我們當下的教育教學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制度文化是構(gòu)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對《貓城記》中社會文化層面也進行了批判。社會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大的群體單位,小蝎一家和公使太太一家是個體的典型。作者借對小蝎一家和公使太太一家傳統(tǒng)倫理秩序的批判,表達了對舊中國封建家庭牢籠的桎梏下那些麻木愚昧的人們的關(guān)注。對家庭組織的研究實質(zhì)也是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透過人們的精神層面來反觀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
《貓城記》重點講述了由小蝎家三代人構(gòu)成的封建家庭的父子關(guān)系。小蝎的祖父代表著固執(zhí)迂腐的一代,他一邊大喊“我們不要外國人”,一邊吃著從外國進口的迷葉,并且認為“吃迷葉是給外國人丟臉,不算他自己的錯處”。小蝎的父親二十年前是個新人物,也曾反對吃迷葉提倡女權(quán),但是現(xiàn)在他繼承了老一輩的做法,也以祖宗遺法為準則。雖然他年輕的時候也曾效仿外國人,但現(xiàn)在他都把那些知識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在處事的宗旨上和迂腐的老一輩仍舊一樣。小蝎代表了最年輕的一代,他本該以他的反叛和進取精神為貓國尋求出路。令人失望的是,小蝎依舊脫離不了對舊家庭的依附,像寄生蟲一樣地活著。他也吃迷葉,改父輩的娶妻納妾為“隨便和女子游戲”,他奉行“敷衍”和“游戲”的生活態(tài)度,認為人生應(yīng)該“糊涂”地對待生活。他不去改變現(xiàn)狀也無力去改變,早晚有一天他也會像他祖父所說的一樣,“少年的脾氣喜新好奇,一到中年便回頭看祖宗的遺法了”。這個祖孫三代的家庭正是當時整個中國家庭的縮影,祖父沒有長輩的智慧和尊嚴,父親虛偽貪婪只講求個人利益,小輩沒有青年應(yīng)有的精神面貌。作品除對父權(quán)制度的批判外,還有對夫權(quán)制度的剖析,貓國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妻妾制度盛行。在作品中小蝎的父親有十二個妾,公使有八個小妾,當房屋被暴風雨摧毀,公使的八個妾都被壓在下面之后,我們聽到了公使太太的哭訴。作為妻子的她在“夫權(quán)”的壓制下只能順從自己的丈夫,屈辱地忍受著精神上的摧殘和痛苦,在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之時還急切地渴望著皇上給她立“節(jié)烈可風”的牌坊。作者在刻畫公使太太的同時表達了對封建夫權(quán)制度的深刻批判。
除了家庭制度外,作者也細致刻畫了貓人生活在一個社會階級嚴重對立、法律失去效應(yīng)、道德沒有底線的環(huán)境里。從貓城的居住環(huán)境就可以看出貓國的社會組織狀況。小蝎向“我”提供房子時透露了在貓國“有勢力的人可以隨便占據(jù)機關(guān)的房子”。城市建設(shè)體現(xiàn)階級分明對立:“城的中間是貴族的住宅與政府機關(guān),因為房子比左右的高很多。越往兩邊去越低越破,一定是貧民的住處和小鋪子?!焙途幼l件相對應(yīng)的是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貴族人群官官相護,每天奢侈享受揮霍無度,他們掌握著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大權(quán),每天只需吃迷葉尋歡作樂;貧民則又臟又瘦沒有精神,在社會的最底層只能隨意接受統(tǒng)治者的懲罰。作者描寫的根本不是貓人,而是戴著貓面具的中國人。作者還痛心地指出貓國的法律只是供人欣賞的擺設(shè),管不著有錢人,也管不著外國人的事實,這都足以說明貓國的法律已經(jīng)不起作用,只要有迷葉,有“國魂”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如果外國人打死人“連一個迷葉也不用費”,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下外國人可以在貓國的土地上侵吞掠奪,為非作歹,草菅人命。這一切都是由于國人自甘墮落卑顏屈膝所致,甚至在外國人攻打貓城時,人們不去英勇抗敵而是失魂落魄地都往回跑。更有像大蝎一類見敵人打過來,打開國門,搶著迎接,爭相邀功,這種賣國求榮的行徑真是讓人汗顏。在貓國社會里沒有幫忙的習慣也沒有信任可言,他們對自由的定義是欺侮他人、不合作、搗亂。他們認為“讓路是最可恥的”,背約毀誓也是自由的一部分,在士兵幫大蝎收迷葉的時候,大蝎打死了一個兵,“我”要求大蝎對死去的士兵進行賠償,但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卻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告知和他家屬相關(guān)的信息。貓國的道德已然沒有了底線,“橫行”是上等貓人口中最高尚的一個字。作者對貓國社會無道德的批判對我們當下仍有極大的警示作用。
作者揭示出貓國眾多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從字里行間里可以看出他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種種缺憾性的社會存在,這種“缺憾”正是他深愛的中國所缺失的,“一個文化的生存,必賴它有自我的批判,時時矯正自己、充實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執(zhí)拒絕,更進一步,是自取滅亡”[6]。他對文化的激烈批判,對社會現(xiàn)象和行為的否定其實都是作為一個批評者最痛心的地方,正是出于最強烈的愛國心,正是為了落后的中國能復(fù)興和昌盛能有崛起的機會,他才會有極其悲壯而憤慨的批判。
老舍與西方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歐美度過的。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強烈沖擊,他更能清醒地看待外來文明對中國發(fā)展的影響。在中國的歷史上,隨著外來強勁的軍事、經(jīng)濟的入侵,文化上的滲透更為廣泛。文化對人有著極為強大的控制力,有時人自覺地接受文化,有時是無意識且被動地接受文化。早在1917年的新文化運動中,啟蒙者們就受“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以狂熱并偏執(zhí)的姿態(tài)青睞著西方文化。老舍作為一個旁觀者,他一方面意識到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也同他們一樣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舊禮教舊道德予以抨擊,另一方面他也深切地感覺到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存在某種消極性。社會的轉(zhuǎn)型期固然有很多種變革的可能,如果盲目地在經(jīng)濟政治體制都沒有改變的狀況下發(fā)展先進的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舊”的沒有破除之前,“新”的很難真正立足并發(fā)展。
作者在指出貓國思想、教育、制度方面的缺陷的同時,也看到了貓國人對其他文明的批判。作者借講述貓國人對外國人的態(tài)度,間接地批判了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貓國人對外來文明的態(tài)度是極其武斷和幼稚的。這種武斷首先表現(xiàn)在從外國引進的迷葉上,幾百年前,貓人從外國引進迷葉,接著整個貓國都吃上了癮。不到五十年的時間里,不吃它的人已經(jīng)是例外了。顯而易見,作者是在暗指曾經(jīng)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災(zāi)難的鴉片。它使人身體變得虛弱懶惰并逐漸喪失勞動能力,使人的精神變得麻木,為獲得迷葉,他們放棄了能引以為生的種植業(yè),下令將迷葉定為“國食”,甚至將幾千年傳下來的奇珍異寶也都變賣到了國外。迷葉只是一種象征,它暗指那種對外來的東西不加區(qū)分辨別的態(tài)度。這種全盤“拿來”的做法只能是自食其惡果,走向滅亡,最終把國家一步步“治死”。
與全盤拿來相對應(yīng)的另一種態(tài)度是盲目排外。他們認為在民族國家處于衰敗的時期,更應(yīng)該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并且認為現(xiàn)如今的落后現(xiàn)狀和外來文化的侵入是最根本的原因。小蝎的祖父便是這迂腐守舊的國粹派的代表,他頑固地堅守著舊道德的標準,將一切外來文化看作洪水猛獸。他在見到“我”時恐慌地大喊“我們不要外國人”,并且固執(zhí)地“認為一切禍患都是外國人帶來的”。這種固步自封的做法只能使國家更為貧弱。令人哭笑不得的還有他的荒謬理論:認為吃著從外國傳來的迷葉是給外國人丟臉,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會毀了整個貓國。
縱觀貓國社會,貓人對待西方文明的最慣常的另一態(tài)度是接受,但這種接受不是“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而是“取其形式,去其精神”的模仿。小蝎的父親認為凡是能說幾句外國話就算懂得一切,那些滿口“拉夫斯基”的青年學者以為把幾句外國名詞聯(lián)到一起就是學習了外國最新的東西。青年學者見到來自地球的“我”穿褲子也紛紛以介紹外國學問道德風俗為志向,開始穿起褲子來,殊不知這種毫無意義的變革只能使社會變得越來越混亂。和作品中的貓國相比,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好到哪里去,他們對西方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層,這種文化接受或許對社會的外觀有一點改變,但卻無法改變社會的實質(zhì)。
在《貓城記》中作者詳細分析了貓國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貓國是一個古國,在教育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貓國不得不向其他國家學習新的制度,但學習的結(jié)果卻一塌糊涂,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主要原因還是落后的制度、混亂的社會秩序無法安放先進的知識,加上人們盲目把學習當作口號式的模仿,真正的思想內(nèi)核被抽掉,不去探索這種教育制度是否適應(yīng)本國的發(fā)展,更不去改進或加以完善,最終導致新教育的失敗。當學識和制度一同從外國引進來,“到了我們這里便立刻長了白毛,像雨天的東西發(fā)霉”,學習來的知識不去研究,只管割下人家的肉往自己身上補,而不管肌肉所需的一切養(yǎng)分。在這種條件下新教育的實施效果可想而知,所以當發(fā)生“學校爭校長,打教員,鬧風潮”的事件后,大家又一致得出結(jié)論:“新知識不但不足以強國,而且是毀人的?!本瓦@樣新知識的遭遇從“誣蔑”到了“咒罵”。新知識徹底失敗,大家又回到之前的舊的狀態(tài)。除了教育方面,戲劇也是如此。外務(wù)部長曾提倡外國戲,可是卻不能真正明白外國戲的妙處,所以很多事情變成了“新的一露頭就完事,舊的因而更加發(fā)達”。
“批判本身帶有很強的否定性色彩,但老舍的雙向批判是客觀中肯的,一方面站在西方的角度看東方,看到了古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情人性,也批判了多年積累下的懶散茍安的劣根性;另一方面站在東方的角度看西方,只是拿來西方的獨立進步的一面,摒棄其殖民文化的狂妄自大?!盵7]可見在對待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上我們應(yīng)該有自己的判斷和觀點,既反對不加辨別的拿來主義,反對全盤西化的概念,又反對保守固執(zhí)盲目的排外,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反思本民族中存在的根本問題。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構(gòu)成力量,它會滲透到經(jīng)濟、政治、教育、軍事等各個層面,它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文學史上,老舍持續(xù)地進行著自己對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問題的思考,自覺承擔著對文化的批判和建設(shè)的重任,他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對文化的清醒認識值得肯定和學習?!敦埑怯洝肥抢仙嶙顬榕c眾不同的一部小說。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作家對祖國愛之深切。“所謂文化批判與其說是一種具體的方法策略,不如說是一種社會關(guān)懷抑或反思的態(tài)度。”[8]作者正是對祖國和人民抱有極誠摯的熱情和關(guān)懷才能寫出如此懇切警醒之作。在《我怎樣寫〈貓城記〉》中作者就曾提到,因為對國事感到失望才有了一部寓言體的諷刺小說。作品中暴露出許多方面的問題,也傾注了作者最真實的感情,正因為這樣也才引發(fā)了長久的爭議和討論,但無論如何,它不會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他的思想價值在當下依舊具有非凡的意義。小說中的“貓人”,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作者的批判不僅僅面向當時落后黑暗的中國,而且面向當今和未來。在如今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社會穩(wěn)定安寧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文化批判依舊大有必要。
[1]姚文放.關(guān)于文化批判[J].文學研究,1997(6):43-45.
[2]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后: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2-3.
[3]魯迅.《吶喊》自序[M]//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40.
[4]孔慶東.老舍與國民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5):62-70.
[5]野嬰.老舍研究在蘇聯(lián)[J].新文學史料,1999(1):12-24.
[6]老舍.大地龍蛇·序[M]//老舍.老舍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358.
[7]竇雅珺.論老舍小說的東西方文化雙向批判意識:以《二馬》《四世同堂》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7):160-163.
[8]周憲.崎嶇的思路:文化批判論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
責任編輯:莊亞華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09
2016-04-03
郝瑞娟(1990— ),女,碩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6)05-0040-06
I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