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鳳煥
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關鳳煥
目的:了解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對37例老年房顫行抗凝治療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37例老年房顫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的平均劑量為(2.28±0.41)mg/d,平均INR值為(2.13±0.45),基本滿足國內外治療指南要求2.0-3.0目標范圍,無一例發(fā)生出血并發(fā)癥,所有病患均按要求隨診并服藥,護理滿意度100%。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可提高老年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緩解病患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心理護理干預;老年房顫;抗凝治療依從性;影響
心房顫動也稱之為房顫,屬于心臟疾病的類型之一,典型表現即持續(xù)性心率失常。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群),房顫發(fā)病率逐日升高,臨床多對房顫患者實施華法林抗凝治療。加之老齡房顫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卒中等心血管與代謝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展、發(fā)生、轉歸與預后均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因此對老年房顫抗凝治療患者實施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進而提高他們的治療依從性非常重要[1]。本文筆者則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將心理護理干預要點與干預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開灤總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房顫行抗凝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取37例作研究調查對象,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63-77歲,平均(61.2±1.6)歲,經臨床確診:13例心力衰竭、14例心肌梗死、10例心絞痛,病患認知功能均正常,精神行為無明顯異常,無腦外傷,無腦梗死與腫瘤等疾病。
1.2 方法
(1)心理、社會因素評估。由責任護士對老年房顫抗凝治療的病患從病情、年齡、學歷等方面出發(fā)進行心理社會影響因素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制定心理護理干預方案。
(2)健康教育。定期開展健康講座,提供相應宣傳材料,設置宣傳欄,每周開展一次座談會解答解疑,為患者詳細講述房顫發(fā)病原因,機理、治療方案與護理措施等,鼓勵病患間多交流,相互學習可行做法與經驗,讓病患正確認識房顫[2]。同時,因房顫病患需長期進行抗凝治療,則應定期監(jiān)測INR,以合理調整用藥劑量,對部分無法堅持的病患,應為患者講述用藥注意事項,藥物機理、作用等,INR監(jiān)測的必要性與疾病預后知識等,還可為他們介紹因長期用藥治療而痊愈的成功病例,增強他們與疾病抗爭的信心,提高他們的自我保健能力,促其主動配合治療。
(3)心理疏導。老年病患較少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對抗凝治療對身心帶來的傷害,卻無處傾訴,極易產生多種負性情緒,甚至放棄治療,那么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傾聽老年病患的心理情緒與自身想法,多與病患交流、溝通,消除他們的負性情緒,掌握基本的情緒調控方法,促身心放松。
(4)家庭與社會支持。護理人員應鼓勵病患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囑咐他們多陪陪病患,給予病患更多的支持與安慰,強化社會支持,增強病患與疾病抗爭的信心,促患者積極配合診治,提高用藥治療依從性。
(5)身心放松法。指導老年病患進行慢節(jié)律呼吸,清除心中雜念,保持情緒穩(wěn)定,鼓勵病患保持心境安寧,分散病患注意力。若病患發(fā)病時疼痛感明顯,需給予陣痛治療,對輕微疼痛者可通過看電視、報紙、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感。
37例老年房顫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的平均劑量為(2.28±0.41)mg/ d,平均INR值為(2.13±0.45),基本滿足國內外治療指南要求2.0-3.0目標范圍,無一例出現出血并發(fā)癥,所有病患均按要求隨診并服藥,護理滿意度100%。
心房顫動簡稱作房顫,是較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此病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疾病,但非器質性心臟病也可出現該嚴重合并癥,直接威脅到老年人生命健康。而老年房顫病患的主要心理特征為恐懼、焦慮、抑郁、過度依賴藥物,情緒不穩(wěn)等,不少老年患者在抗凝治療時均表現出緊張不安,失落等一系列負性情緒,加上老年患者對自身病情與用藥治療重要性不夠了解,易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不適及錯誤疾病認識上,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使焦慮、恐懼心理加重,讓身體出現應激反應。同時,因病患過度依賴藥物或過分焦慮用藥后不良反應,出現嚴重抗藥性,也極易誘發(fā)各種壓抑心理,影響最終用藥效果與治療依從性。
依從性為病患在就醫(yī)后行為與臨床醫(yī)囑的符合程度,也就是遵醫(yī)囑開展的各項行為活動。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最大特征即有效范圍狹窄,有效抗凝INR值與出血INR值彼此重疊,服藥后極易引發(fā)出血。由此可見,臨床不僅要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維持足夠療程,還應結合老年病患的身體情況與心理特征,針對性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心理疏導來打開患者心結,使病患嚴格按照醫(yī)囑長期服用華法林,提高病患定期復查INR的遵從性,告知老年房顫患者在生活與工作中嚴格戒煙、控制酒量,不飲濃咖啡,濃茶等,保持心情愉悅,堅持完成抗凝治療,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3]。本文中筆者對37例老年房顫抗凝治療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抗凝治療的平均劑量為(2.28±0.41)mg/d,平均INR值為(2.13±0.45),基本滿足國內外治療指南要求2.0-3.0目標范圍,無一例出現出血并發(fā)癥,所有病患均按要求隨診并服藥,護理滿意度100%。由此可見,心理護理干預更利于病患了解與掌握抗凝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消除病患對用藥后不良反應的恐懼感,讓病患知曉長期維持用藥的必要性及減量用藥的危害,以此來增強病患長期配合用藥治療自覺性,在疾病治療中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開灤總醫(yī)院)
[1]米斐,劉建敏,劉芳,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5(07):69-70
[2]徐菁,劉曉芯,許艷,等.健康教育對房顫射頻消融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及其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5(21):3245-3248
[3]方曙靜,林征,孫國珍.心房顫動患者華法林抗凝規(guī)范治療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0,15(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