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新時期社會性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探索
劉 巖
現(xiàn)階段,社會性別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并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新的出發(fā)點與工作重點。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性別教育進行討論,分析兩者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的相關性,探討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社會性別教育的現(xiàn)狀,以探索社會性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別教育
[作 者]劉巖,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是堅持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強有力的保證。與普通的科學知識教育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笨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樹立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理特征,性別除了生理(自然)屬性之外,還有其社會屬性,即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指“人們由語言、交流、符號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判斷性別的社會標準,是一整套有關男人該怎樣行為和女人該怎樣行為的觀念和規(guī)范”。[1]社會性別教育以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性別觀念為基礎,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教育方式影響高校學生的性別認知和性別觀念,以使其產(chǎn)生相應性別行為的過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視社會性別教育,首先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作為社會個體的發(fā)展需要,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在高校環(huán)境中,針對不同性別群體進行必要的差異化教育,使大學生能夠正視性別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其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以實現(xiàn)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促進當代大學生社會性別意識的培養(yǎng)與形成,進一步促進了高校性別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性別教育通過廣泛傳播積極、全面、正確的性別文化,促使在高校內形成“男女平等、相互補充、共同發(fā)展”的性別文化氛圍,促使在校大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自身性別特色的同時吸納異性的優(yōu)勢,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尋求適合自我的發(fā)展途徑與模式,從而不斷地提高與完善:自我。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男女兩性群體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需求,例如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習得與標準評價方面,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學習內容、方法及滿意度方面,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與效果認同方面,在就業(yè)擇業(yè)期望、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等。與此同時,當前大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較為薄弱,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性別困惑較為突出,部分大學生依然受到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束縛,表現(xiàn)出諸如缺乏社會性別知識、對性別平等的理解片面;性觀念的錯位,大學生受開放性觀念的沖擊較為嚴重等現(xiàn)象。[2]與此同時,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取的是一種無差異化的教育方式,即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環(huán)境、具體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基本采取的是同質化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因性別的差異而應有的針對性教育。
(一)教育主體社會性別意識的缺失
1995年,聯(lián)合國第四次婦女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提出:“各國政府和其他行動者應該把性別意識納入所在政策和方案的主流?!蔽覈亲钤绯兄Z將性別意識納入主流決策的49個國家之一?!吨袊鴭D女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也再次明確提出要重視社會性別教育,特別是教育主體的社會性別教育。然而,受傳統(tǒng)性別觀念意識尤其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社會性別教育在我國高校環(huán)境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教育主體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性別意識的束縛,把生理性別作為一個主要標準來衡量評價學生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在受教育主體的影響之下形成與傳統(tǒng)性別觀念一致的片面的性別意識,限制了兩性的全面發(fā)展。
此外,在當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雖然大力倡導“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但是多數(shù)個體往往對其深層次含義的理解有所偏差,即片面強調“平等”,甚至將“平等”理解為“對等”“平均”,籠統(tǒng)地認為性別平等即是男性女性均可實施同樣的行為、完成同樣的任務,從而給予在校大學生性別意識以錯誤引導。除此之外,在校大學生還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傳媒等多方面的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影響,難免會產(chǎn)生自我性別認知的缺失,從而在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性別意識方面受到重重阻礙。
(二)社會性別教育內容與實踐的缺失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面組成。顯性教育是指利用各種直接的手段、公開的場所,有領導、有目的、有組織、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隱藏教育目的和主題,使教育對象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前,高校在這兩個方面的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與實踐的同質化現(xiàn)象較為普遍,無法針對不同性別群體的差異化要求做到“因性施教”。同時,受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現(xiàn)代男女大學生基本已經(jīng)形成既定的性別角色,在規(guī)劃自身發(fā)展時,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更多的是以傳統(tǒng)性別觀念影響下的社會期望標準來設計自我,也有一部分大學生意識到這種傳統(tǒng)性別角色的弊端,但不知如何來扭轉這種局面,處于迷茫之中,急需積極、科學的性別理論與實踐教育來引導自己走出疑惑。但是,當前我國高校普遍沒有開設性別教育的基礎課程及實踐課程,性別教育內容與實踐也僅僅零散地分布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及課外拓展活動中,缺乏主流學科支撐。因此,專門的社會性別教育教材與教育實踐的補充與普及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與制度的性別缺失
現(xiàn)階段,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我國高校社會性別教育環(huán)境有所改善,但不夠深入。諸多變化目前仍停留在“女性追趕男性以達到與男性對等”的階段,更深一層次的異質針對性還無法體現(xiàn)出來。此外,當前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促使網(wǎng)絡新媒體環(huán)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極為重要的陣地,隨之而來的網(wǎng)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中線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刻板性別意識以及線下社會性別實體教育的缺失影響,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與制度中的性別關懷也面臨較多的困難和阻礙,例如網(wǎng)絡資源的和技術的落后、平臺制度的不完善使已有的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與運用,導致網(wǎng)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線上社會性別意識教育也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tài)。
通過上述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社會性別教育缺失的討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社會性別教育,既體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又滿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的需求,也是在校園乃至整個社會范圍內構建先進性別文化的客觀要求。針對以上所提出的社會性別教育的缺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社會性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進一步完善教育主體的社會性別意識,切實做到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決策層面
教育主體是推行性別公平教育最直接的教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們的社會性別觀念將直接影響高校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教育主體的社會性別意識的培養(yǎng)。
一方面,對教育主體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社會性別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培訓,以幫助其樹立社會性別意識,以保證平等積極的對待不同性別群體的學生。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教育者社會性別意識,不僅要使其樹立正確的意識,最重要的是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性。教育者通過發(fā)揮自我主觀能動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將無性施教和有性施教進行有機結合,在遵循客觀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強調平等,切實做到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決策層面,真正實現(xiàn)男女平等。
(二)不斷完善社會性別教育內容,并將其逐步貫穿于各科教育之中,以求達到全方位的社會性別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加入社會性別相關教育實踐內容,即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增加基于性別的差異化教育和實踐內容。通過社會性別教育,使不同的性別個體能夠以客觀全面的社會性別觀念、站在平等的地位處理兩性關系。如在就業(yè)擇業(yè)過程中,能拋棄片面守舊觀念的束縛,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合理的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人生價值得以最大化地展現(xiàn);在戀愛婚姻中,擺脫性別刻板印象對個體的束縛,以社會性別意識為核心來對待社會性別問題,學會“換位思考”,以使兩性能夠更加和諧地發(fā)展。此外,在高校范圍內構建和完善社會性別課程體系建設,開設社會性別教育的基礎課程、選修課程等系列課程,積極開展社會性別研究。
(三)發(fā)揮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合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性別教育環(huán)境,推進和諧的校園性別文化建設
可以明確的是,性別不僅僅是一個生理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應正確認識到生理遺傳因素只決定男女生理性別的不同,而男女性別刻板印象更多地取決于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即家庭、學校、社會給學生的行為以不同的對待和鼓勵。[3]因此,高校的社會性別教育需要集家庭、學校及社會三者的合力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可通過搭建基于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的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互聯(lián)社會性別教育平臺,建立和完善學校與家長的長效溝通機制,不斷鞏固學校教育的性別平等觀念,推動學生性別觀的良性發(fā)展。
性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理念的轉變和理論的創(chuàng)新,更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有效的實踐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性別教育有機結合,因性施教,強化社會性別意識,將社會性別意識滲透高校各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以真正體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理念,并通過多層面、多種手段支持高校大學生,對其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賦權與增能,激發(fā)其內在能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加其群體歸屬感,從而不斷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全面、和諧、平衡、穩(wěn)定的發(fā)展。
[1]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閆玉.性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探索[J].鄭州大學學報,2013(11).
[3]王淑娉.性別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維度[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