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
摘 要:我們不難看出在新課程改革中將化學史融入化學教學中,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科學素養(yǎng)、知識視野等都會有所提高,同時也會提高自身的學術魅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為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學課帶來了歡聲笑語,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
關鍵詞:化學教學;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71-01
古語云“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學史可以曉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化學家傅鷹教授也曾多次講過:“一門科學的歷史是那門科學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因為科學只能給我們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被瘜W史本身就像一曲動人的旋律, 從燒制陶器到金屬時代從樹葉遮身到各種新穎面料,從鉆木取火到高能燃料…… ,化學給人類創(chuàng)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如果在化學教學中運用化學史,可以使教學不僅只局限于現(xiàn)成的理論知識,還可以追溯到隱藏在它背后的故事;甚至還可以揭示出前人研究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受益匪淺。
繼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后,教師不僅要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的主旨,還應貫徹《化學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為主旨。在化學教學中適當融入化學史事例進行教育,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等將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作為一名年經(jīng)的化學教師,我充分認識到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現(xiàn)實的化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以追求升學為目的,在教學中過分強調(diào)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不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v觀初中化學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有目的在不同的章節(jié)內(nèi)容上,引入了相關的化學史知識。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味精”一樣,常常被一帶而過。在實際的教學中,甚至被打入忽略,完全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那么在課堂上怎么巧妙的將化學史和教學內(nèi)容融合起來,本人嘗試著化學教學中實踐,根據(jù)自己的一點膚淺體會談談這樣做的好處。
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學習的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只有對知識產(chǎn)生了興趣,才能孜孜不倦,主動的去學習去探索。初中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教師的關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聽見學生說“物理難、化學繁,數(shù)學習題做不完”。的確,化學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會讓學生難以理解,同時也會感覺特別枯燥乏味。適當?shù)膶⒒瘜W史引入化學教學,會產(chǎn)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講述酸堿指示劑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歷史上偉大的發(fā)現(xiàn)其實都是源于生活,只不過有的人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 ,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nèi)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他急忙把冒煙的花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后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fā)現(xiàn)深紫色花變成了紅色的。通過這個故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在化學中了解生活?!?/p>
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就是說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育人。新課程教學內(nèi)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由于初中化學學科的特點,教材上各章節(jié)的化學史則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素材,這些素材也特別有感染力,會對學生產(chǎn)生遷移默化的良好影響。例如:在講《生活中常見的鹽》時,先跟學生介紹侯德榜的故事:侯德榜在幼年家境貧寒,讀書十分刻苦,澆田和放牛時仍手不釋卷。最后以10門功課1000分的特優(yōu)成績被保送美國攻讀化學專業(yè)。當時看到我國制堿工業(yè)被英國公司壟斷,侯德榜毅然決然放棄優(yōu)厚的條件,懷著工業(yè)救國的遠大抱負,回國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5年艱苦的摸索實驗,終于揭開了制堿法的秘密。于是在天津塘沽建立了永利制堿廠,隨著工藝技術和產(chǎn)品質(zhì)量的提高,將中國的制堿技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侯德榜也有了中國制堿大王的美譽。又如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zhì)量測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了解這些事例不僅能夠鼓勵學生今后努力學習,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中學化學課程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中學化學教學不僅僅是局限于具體的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應當多關注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水的組成揭秘史為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水一直被看作是一種“元素”,直到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普利斯、卡文迪許通過實驗已經(jīng)揭示出水不是一種元素,可惜兩位科學家受當時觀念的束縛和影響,沒能認識這一點,一年之后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重復了相同的實驗,并做了一個相反的實驗,最終認識了水的組成。從上面的故事學生可以得到啟示:科學和真理是不能被謬誤和假象所蒙蔽,科學家們正是憑借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鍥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通過講解史實讓學生明白在做實驗時對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和變化都不要放過,對于失敗的實驗,要分析出原因,總結(jié)經(jīng)驗,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勇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在新課程改革中將化學史融入化學教學中,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科學素養(yǎng)、知識視野等都會有所提高,同時也會提高自身的學術魅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為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學課帶來了歡聲笑語,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法國著名科學家保羅·朗之萬說過:“在科學教學中加入歷史的觀點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币虼耍诨瘜W教學過程中融入相應化學史的知識,將會成為新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