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方高校圖書館;地域文化;特色館藏建設
摘要:文章著重分析了地方高校特色館藏建設的意義,提出了特色館藏建設的設想:搭建十堰地域文化館藏體系,厘清收集文獻的范圍和方法,開發(fā)二、三次地域特色文獻,做好對文獻的分類,建立特色數(shù)據(jù)庫。
中圖分類號:G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3-0024-03
1背景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qū)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文化傳統(tǒng),是特定區(qū)域的生態(tài)、民俗、傳統(tǒng)、習慣等文明表現(xiàn)[1]。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處鄂西北十堰市,這里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悠久,其中的武當?shù)澜涛幕h水文化、遠古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流放文化等,代表了我國中西結(jié)合部、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之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地方高校圖書館,除了為專業(yè)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保障外,還應加強十堰地域文化的館藏建設,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發(fā)展之路,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筆者擬從建設特色館藏的意義和建設特色館藏的設想兩個方面予以論述。
2建設地方高校特色館藏的意義
2.1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條件
地域文化的文獻,是知識性、歷史性很強的文獻信息,是對地域特色文化的記錄,是傳承現(xiàn)代與未來,服務社會的精神財富。歷史悠久、豐富的十堰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偉大結(jié)晶,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傳承和發(fā)展十堰地域文化,有利于加強對民族的歷史、地理、風情人文等文化遺產(chǎn)的學習與理解,可以很好地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地域文獻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收集整理十堰地域文獻,建設地域文獻特色館藏庫,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條件。
2.2為地域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獻信息保障
目前地方高校一般都開設了體現(xiàn)地方文化的特色課程,如: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武當文化概論”“漢水文化研究”“鄂西北革命史”等,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當?shù)氐纳鐣?、?jīng)濟、歷史、文化、習俗等情況,為地方政治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有用人才,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自身的地方特色辦學理念。同時,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近十年的科研項目中,關于地域文化的研究項目占全??蒲许椖康?0%以上,地方文化研究內(nèi)容涉及武當?shù)澜涛幕?、漢水文化、遠古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流放文化等。圍繞這些教學和研究課題,進行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加強對地域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形成自身的特色館藏體系,為地方高校開展地域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提供良好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
2.3為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支撐
地域文化為地域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地域文化研究的積極成果對于促進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地域文化優(yōu)勢,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打造文化品牌,是促進地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推動地方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而言,把十堰地域文化作為館藏特色來建設,對武當?shù)澜涛幕h水文化、遠古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流放文化等的收集與整理,發(fā)揮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實現(xiàn)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合理轉(zhuǎn)化,為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撐。
3建設地方高校特色館藏的設想
特色館藏的重點,在于館藏文獻建設要表現(xiàn)出獨特的色彩和風格,我館應緊緊圍繞十堰地域文化特點,來建設自己的特色館藏體系。
3.1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體系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部,坐落在道教圣地武當山北麓,地處秦嶺、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1484),薛剛纂修的《湖廣圖經(jīng)志》載有:“十堰,在縣(今鄖縣)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這是關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2]。1994年,鄖陽與十堰市合并為今天的十堰市。十堰歷史文化流變千古,從古到今相互影響、彼此融合,已形成綺麗多彩的地方風俗和人文景象,其中武當?shù)澜涛幕?、漢水文化、遠古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流放文化等代表了這個地處我國中西結(jié)合部、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根據(jù)十堰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如下特色館藏體系(見圖1)。
[TPxjp.tif,BP]
[JZ][HT5”]圖1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體系[HT]
3.1.1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武當?shù)澜涛幕?。武當山被?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道教圣地。它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內(nèi),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稱方圓八百里,現(xiàn)有312平方公里,自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shù)澜?,在十堰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據(jù)文獻記載,武當?shù)澜探?jīng)歷了漢魏六朝、唐、宋、元、明等朝代的發(fā)展后,武當?shù)澜坛尸F(xiàn)出了一個二百余年的鼎盛局面[3]。自春秋以來,一些真人高道都曾在武當山修煉過,歷史上著名道家如陰長生、呂純陽、陳摶、寂然子、張宇清等曾來此修煉[4]。尤其到了明代,張三豐等人到武當山修道,奠定了武當山道教圣地的基石,開創(chuàng)了武當?shù)澜涛幕男戮置?,使武當?shù)澜涛幕蔀橹腥A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1.2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漢水文化。在巍峨的秦嶺和延綿的大巴山兩道古老的山脈之間,流淌著一條綿延千古的漢民族母親河——漢江。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十堰全境,漢水文化古老雄渾,漢水流域人杰地靈,不僅涌現(xiàn)出了楚國的屈原、宋玉,而且孕育了漢代的張衡、魏晉的庾肩吾、唐代的杜審言、宋朝的隱士陳摶、明朝鄖陽撫治孫應鰲和“嘉靖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清朝順治時期的均州知州李炳等[5]。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方國林立,沿漢水及其支流,大大小小共分布著巴、庸、麇、絞等約18個方國[6]。這些都記錄了豐富的漢水流域人文思想,形成了十堰漢水文化自身的特色。
3.1.3燦爛輝煌,人類搖籃的遠古文化。十堰即鄖陽,古稱麇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老的十堰有著燦爛輝煌的遠古文化,這里有豐富的古生物、古人類遺跡,如:距今一億五千萬年間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就出現(xiàn)在十堰大地上;1975年發(fā)現(xiàn)了75萬年前的梅鋪猿人牙齒化石;1989—1990年又發(fā)現(xiàn)了距今100萬—115萬年的“鄖縣人”,這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使用手斧的古人類[7]。現(xiàn)初步查明在十堰留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有20余處,說明了十堰是人類發(fā)祥地之一。春秋古麇國和與之交往的唐、疆、鄧、絞、上庸等方國青銅器的出土,也標明了十堰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發(fā)展與繁榮。endprint
徐吉平:地方高校特色館藏建設與地域文化的傳承*
3.1.4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十堰地理位置特殊,位于秦嶺南坡,與河南、陜西、重慶接壤,其民間民俗文化別具一格。傳說故事豐富多彩,具有秦、巴、豫、楚文化習俗交融的特征,鄖陽鳳凰舞、竹溪山二黃、呂家河民歌、伍家溝民間故事等躋身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伍家溝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故事村”,被國內(nèi)外有關專家稱之為“民之瑰寶,族之精魂”、中國民間文學的“半坡遺址”“荊楚民間文化的活化石”等榮譽稱號[8]。呂家河民歌被學者譽為“漢族民歌第一村”“中國民間歌謠之鄉(xiāng)”[9]。文化的源頭在民間,挖掘、整理民間民俗文化,有利于中國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與發(fā)展。
3.1.5年代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流放文化。所謂流放,是我國古時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qū)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鄖陽房陵即現(xiàn)在的十堰房縣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流放地。從秦朝到明朝的1,400年里,史書記載有14位帝王被流放到這里。歷史上房陵曾有秦始皇時期、西漢時期、唐朝、五代兩宋時期四次大規(guī)模的流放活動[10]。流放文化,深刻影響了房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尤其是給房縣帶來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宮廷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方言民俗等,所有這些,對房陵文化的研究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JP2]3.2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文獻搜集的范圍和方法[JP]
3.2.1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文獻搜集的范圍。十堰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十堰這個地域環(huán)境中與環(huán)境相融合,打上了本地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我館在確立了建設特色館藏體系目標的前提下,圍繞十堰地域文化這一主題制定了詳細的文獻搜集范圍:(1)有關十堰地域文化方面的著作和論文。如:《漢水文化論綱》《武當文化概論》《漢水文化研究》《十堰歷史文化十四講》等。(2)十堰籍作者撰寫的各類著作和論文。如:楊立志的《自然歷史與道教》、康安宇的《十堰方國考》、張華鵬的《武當早期文明》、梅潔的《大江北去》、岳嘯的《武當山傳奇》等。(3)有關十堰的地方志。地方志是全面反映十堰地區(qū)各個方面的歷史和現(xiàn)實狀況以及地域文化及其產(chǎn)生的背景,它是研究十堰地域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如:《鄖陽府志》《鄖臺志》等。(4)有關十堰文化研究的各類工具書。如:年鑒、手冊和各類詞典等。(5)有關十堰文化研究的連續(xù)出版物。如:《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報》《十堰日報》《武當雜志》等。(6)國內(nèi)外關于十堰地域文化研究的著述,尤其是在港澳臺、日本、韓國等每年陸續(xù)有武當?shù)澜谭矫娴恼撐暮驼撝l(fā)表。
3.2.2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文獻搜集的方法。如何確保地域文化資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收集特色文獻的關鍵所在。地域文化資料的搜集方法有很多,我館特色館藏文獻的搜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1)注重加強與地方相關部門的聯(lián)系與溝通。如:首先,我館與武當山地方志辦公室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幫助我館收集有關武當?shù)澜毯透黝惖胤轿幕瘓D書600多種;其次,還應加強同地方黨史辦、社科聯(lián)、科協(xié)、文聯(lián)、新聞出版局等部門的長期聯(lián)系,了解地方文獻出版動態(tài),收集地方文獻資料。(2)到現(xiàn)場實地購買。如:我館在2013年暑假期間,曾經(jīng)驅(qū)車200多公里,參加在棗陽市舉行的襄陽市地方志年會暨展覽會,現(xiàn)場購買了反映漢水流域文化的文獻資料200多種。我們還瀏覽了當?shù)氐亩謭D書市場、新華書店專設的本地作家著作展示臺等,收集了不少反映地域文化的文獻資料。(3)復制和影印。大部分地方文獻數(shù)量極少,很多還是孤本,我館采取復制和影印的手段來獲取文獻。影印本與原版無任何差別,是原版的復制。(4)善于利用網(wǎng)絡。我館經(jīng)常瀏覽各大圖書銷售網(wǎng)站,購買地域文化的文獻資料。同時,定期對網(wǎng)上含有地域文化資料的網(wǎng)站進行檢索,依據(jù)一定的主題進行整理加工,裝訂成冊。(5)號召捐贈。地域文化的研究資料一般都掌握在地方知名學者的手中,我館通過信函、電話等形式積極同他們聯(lián)系,號召他們捐贈本人著作、論文及其收藏的地域文化資料。
3.3開發(fā)二、三次地域特色文獻
3.3.1二次地域特色文獻的整理。將大量分散、零亂、無序的一次文獻進行整理、濃縮、提煉,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科學體系加以編排存儲,使之系統(tǒng)化,以便于檢索利用。其主要類型有目錄、索引和文摘等[11]。大多數(shù)地域文獻信息是夾雜在其他著作或散見于各類報刊中。這就需要我們不怕煩瑣地將這類無序的、分散的、隱含的文獻信息提取出來,按一定的標準和規(guī)則,重新組合起來,編定目次,統(tǒng)一名稱,使得新產(chǎn)生的文獻信息更有體系,形成專題文摘,方便讀者使用。關于十堰地域文化特色文獻書目,我館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制定規(guī)劃:與其他圖書館合作編制《十堰地域文化文獻聯(lián)合目錄》;編寫《館藏十堰地域文化文獻書目提要》;編寫《十堰地域文化文獻古籍書目索引》;編寫各種十堰地域文化研究專題目錄,如:武當?shù)澜涛幕?、漢水文化、遠古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流放文化專題目錄等。通過一系列的書目編制工作,形成一個完善、系統(tǒng)的十堰地域文化文獻檢索目錄體系。
3.3.2三次地域特色文獻的加工。三次文獻也稱三級文獻,是選用大量有關的文獻,經(jīng)過綜合、分析、研究而編寫出來的文獻。它通常是圍繞某個專題,利用二次文獻檢索搜集大量相關文獻,對其內(nèi)容進行深度加工而成。屬于這類文獻的有綜述、評論、評述、進展、動態(tài)等[12]。這些對現(xiàn)有成果加以評論、綜述并預測其發(fā)展趨勢的文獻,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領域研究動態(tài)的綜述類文獻,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其研究歷史、發(fā)展動態(tài)、水平等,以便能更準確地掌握待查項目的技術背景,把握查新點。我館擬在收集地域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些文獻按主題進行定量分析和綜述,如:《近十年武當文化專題文獻研究》《漢水文化研究論文定量分析》《十堰地域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等。
3.4十堰地域文化特色館藏文獻的分類endprint
杜定友先生曾提出:地方文獻應有特殊的分類法。地域文化文獻內(nèi)容廣泛,往往分散在各學科不同的領域之中,如果分類不統(tǒng)一,查詢起來很不方便。因此,要針對本館地域文化特色館藏的特點,制定適合本館要求的“文獻分類法”,從而把這些特色館藏文獻集中分類和上架,方便檢索和查詢。如:我館重點收藏的武當?shù)澜涛墨I,其內(nèi)容就涉及歷史、宗教、建筑、文學、音樂、武術、醫(yī)藥等各個不同學科,我館編制了專用分類表對武當?shù)澜涛墨I進行分類,此表主要以客觀存在的武當?shù)澜淌挛镒鳛榉诸愐罁?jù),按照文獻的主題來劃分。我館把一級類目分為11個大類:武當?shù)澜汤碚?、武當?shù)澜淌?、武當建筑、武當文物與藝術、武當?shù)澜虄x式與音樂藝術、武當武術、武當文學、武當?shù)澜绦叛雒袼?、武當?shù)澜提t(yī)藥養(yǎng)生、武當山旅游與經(jīng)濟、方志,每一大類下又分若干小類。
3.5重視地域文化特色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
把收集到的特色館藏及時數(shù)字化,建成特色數(shù)據(jù)庫,是特色館藏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館在2011年申報了教育部“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三期“專題特色數(shù)據(jù)庫”子項目“武當文化專題特色數(shù)據(jù)庫”。目前已完成武當文化論文庫、圖書庫、視頻庫、音樂庫、圖片庫的數(shù)據(jù)建庫工作,并通過了教育部的驗收。“武當文化專題特色數(shù)據(jù)庫”目前已收集論文1,000余篇,圖書文獻600多種,視頻200多部,音樂100多首,圖片5,000多張,方便了讀者通過網(wǎng)絡查找資料,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有了武當文化的建庫經(jīng)驗,今后我館擬建設《十堰報刊索引數(shù)據(jù)庫》《漢水文化專題數(shù)據(jù)庫》《十堰民間文化、流放文化專題數(shù)據(jù)庫》等特色數(shù)據(jù)庫。
4結(jié)語
總之,地域文化是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的,凝聚著人們的聰明才智,聯(lián)系著人們的情感體驗與心理認同。挖掘、保護和研究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建設工作,通過特色館藏的建設,發(fā)揮地方高校圖書館傳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地域文化[EB/OL].[2015-07-0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iMh PGMkApEmNKg5RPWuim7g_MG1Uwwc_M3Hz0e FzE1APOyMRWFM128upff1JnBO5Lzhs JVRwCsZ 99gNhJMq.
[2]周興明,王詩禮.古城:鄖陽[J].中國國家地理,2005(3):32.
[3]楊立志.武當山道教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1994(2):87-95.
[4]張鷗.武當山與道家文化[J].神州學人,2006(3):44-45.
[5]楊洪林,張翎.論楚風漢韻:漢水文化與楚漢文化之關系[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48-52.
[6]藍哲,龔玉華.漢水流域古方國的類型及其構成[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5):25-29.
[7]梁中效.漢水文化帶的形成述論[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5):36-40.
[8]鄭春元.伍家溝民間故事的文化內(nèi)蘊[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3):52-58.
[9]劉守華.武當山下“民歌村”[J].民俗研究, 2000(3):50-59.
[10]傅廣典.論房陵文化的構成、價值及其圈層[J].民間文化論壇,2005(1):37-39.
[11][JP4]百度百科.二次文獻[EB/OL].[2015-08-06].http://baike.baidu.com/view/181067.htm.[JP]
[12][JP4]百度百科.三次文獻[EB/OL].[2015-08-06].http://baike.baidu.com/view/910004.htm.[JP]
(編校:崔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