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時珍譚澤春
(1.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荊州434020;2.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道德教育的產生及其當代困境與化解路徑
佘時珍1譚澤春2
(1.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荊州434020;2.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道德教育是在人類改造社會、完善自身的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我國當前的道德教育,面臨道德冷漠化、人性復雜化、道德平庸化等困境。對此,我們應從倡導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則,積極推行以對話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等諸多方面入手,一一化解我國當前道德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道德教育;困境;化解
當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我國當前的道德教育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當前我國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徑,對于增強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方式,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意識和道德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1](P95)道德教育對于維護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調節(jié)化解人們自身精神世界所產生的問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構筑和諧健康的精神家園,意義重大。
道德教育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而產生形成的。恩格斯指出:“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2](P435)由此可見,道德教育的形成與發(fā)展,最終是由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人從動物界中獨立分化出來,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人類要生存,就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滿足人類基本的生活所需。在這一過程中,由個人利益與社會共同利益相對立所引發(fā)的矛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凸顯出來。在化解兩者之間尖銳矛盾的過程中,道德便應運而生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道德調節(jié)和道德教化在促使人類朝著科學有序的方向的發(fā)展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人類在改造社會、完善自身的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僅靠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是難以完成的,還需在改造人們的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最終實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亦可理解成個體自身各方面素質的完善和發(fā)展。在人的素質體系中,思想道德素質居于核心地位。由是而言,道德教育對于人們個人內在品性的完善,以及外在社會關系的拓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馬克思認為,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種,即哲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用道德途徑來把握世界的實踐理性,正是從實踐精神這個角度而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主體惟有運用道德調控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促進個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覺悟和道德意識,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當前我國道德教育面臨著道德冷漠化、人性復雜化、道德平庸化等諸多困境。
一是道德冷漠化。道德冷漠是指對道德的不關心和冷淡?,F(xiàn)實中,很多直接或間接的旁觀者面對他人的痛苦時,不是沒有同情,而是缺乏行動。蘇珊·桑塔格在其著作《關于他人的痛苦中》曾說:我們的同情在宣告我們的清白的同時,也宣告了我們的無能。從表面上看,道德冷漠似乎只是對自己所負責任的否定;但實際上,道德冷漠不僅是人性墮落的表現(xiàn),更是對人性的自我否定。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道德冷漠及其社會表達呈現(xiàn)出日益擴散的趨勢,惟其如此,當前我們要正視并阻止道德冷漠傾向日益嚴重化的態(tài)勢,積極構建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和諧社會。
二是人性復雜化。人性既是復雜的,也是不斷變化的。人性假設與道德教育之間不存在內在的必然的邏輯關聯(lián)。在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可能表現(xiàn)得更為復雜:在道德教育實踐中,真理與美德、謬誤與邪惡往往同時并存。在情感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影響下,隨著黑與白界限的逐漸消失,人們慢慢放棄了對人之為人的卓越追求,因而不可避免地趨向道德平庸。在一個道德平庸的時代里,道德教育變得愈發(fā)令人難以捉摸,現(xiàn)實生活中呈現(xiàn)出愈來愈多的怪異現(xiàn)象:在美德與知識、自由與安全的現(xiàn)實抉擇中,人們往往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知識與安全,而舍棄美德與自由。人性的日趨復雜,加大了道德教育的難度,削弱了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是道德平庸化。道德危機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人們道德的普遍平庸化。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針對人性的可塑性,以道德教育提升人的品德,并使人們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美好的有德性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以教育張揚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中的可能之惡。但在現(xiàn)實中,我國的道德教育卻遭遇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困境。其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現(xiàn)代教育最終并非以人為目的,而是以知識為目的。
當今世界正日益趨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與信息網(wǎng)絡化。在如此多元復雜的社會背景下,道德教育難免會面臨諸多困境。要化解道德教育所面臨的諸多困境,當前我國道德教育就要從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則,以及倡導對話、開放的教育方式等諸多層面出發(fā),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實踐。
倡導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園,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關鍵性主導作用。我國道德建設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倡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三個層面,用24個字,精辟地概況提煉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3](P28)這種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用八組詞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新界定的新提法、新概括、新提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我國理論界依據(jù)時代的變遷、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活動,對核心價值觀所做出的全新闡釋,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當此之時,我們要把老百姓正當?shù)睦嬖竿蛢r值訴求,作為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全社會各領域不斷推進公平正義工程,提高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切實倡導踐行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把握好我國道德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始終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則。人性問題是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道德教育始終無法回避繞開人性問題。因此,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要切實遵循人性原則,不斷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而言,首先,在道德教育中,我們要以人性的具體表現(xiàn)為依據(jù),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人性具有歷史性和差異性,因此,道德教育要依據(jù)人們的身體條件、心理素質、性格愛好、社會關系、實踐習慣和能力等因素,對人們的行為,予以恰當?shù)牡赖屡袛嗪偷赖略u價,以期用更合理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對人們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切實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在道德教育中,我們要以人的社會性為依據(jù),把握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性。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當前我國開展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要從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把握人的道德觀念及其變化,完整準確地認識道德教育的對象。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切實將道德教育與人們的利益關切點和思想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探索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統(tǒng)籌協(xié)調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各方面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共同促使教育對象健康發(fā)展。再次,在道德教育中,我們要以人的實踐性為依據(jù),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道德教育是人的實踐性的體現(xiàn),也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之一。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能否真的改變人的道德立場、道德觀念,歸根結底,只能從人的道德行為中去尋找答案。因此,要想切實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不僅需要我們在現(xiàn)實的道德教育中,從人們的具體道德實踐出發(fā),準確定位教育對象,以啟發(fā)人們的道德覺悟;還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活動,進而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積極推行以對話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維柯說:“教育是一個富有人性和使人具有人性的過程。”[4](P13)對話這一道德教育模式,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和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話就是教育,而教育又離不開對話,因此,二者是高度統(tǒng)一和天然一致的。因此,孔子、蘇格拉底等中西先哲們,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分外推崇對話,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對話還具有敞開性,與創(chuàng)造性密切相關。與對話相對的是灌輸,而灌輸則違背人的本性,把人當物看,使人非人性化,是對德性直接的最大的貶損。灌輸具有封閉性,依賴權威主義,壓抑生命活力,使創(chuàng)新幾乎成為不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多元文化,教師不應只是告訴學生簡單的是非對錯,而要引導學生學會比較鑒別,并使其自主合理地養(yǎng)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指出的是,在使學生自主養(yǎng)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簡單粗暴地對學生強制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而是要在分析比較多種文化和價值觀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文化價值共識,并使其經由科學的分析比對,在內心深處樹立這樣的觀念和意識:核心價值是人性中共同的善,是人類社會共同發(fā)展的需要;而核心價值觀則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是一個社會必須長期普遍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
高校及其教師要積極探索適應多元文化發(fā)展的學校道德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道德教育要堅持民主與對話,不歧視并善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不搞文化霸權主義,只要學生的價值觀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生對立和沖突,就應尊重其價值觀引領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教育內容上,道德教育要采取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直面現(xiàn)實,尊重理解學生的理性選擇,使學生能自由自主地面對各種文化。在教育評價上,道德教育不要主觀僵化地用一元化的道德理想評判各種事物的道德屬性,而要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在道德實踐中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有用人才。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A].《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C].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2.
[4](意)維柯.論人文教育[M].王楠,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G641
A
1673-1395(2016)10-0070-03
2016-08-10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G157)
佘時珍(1979-),女,湖北公安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