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蘭斌++++馬鷹
核心提示:“學校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書;兒童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能不讀書?!贝罅康目茖W研究證實,早期閱讀,對兒童的語言、社會性等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閱讀與書寫準備”方面提出了若干教育建議,包括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和條件,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經常和幼兒一起閱讀,在閱讀中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美,等等。那么,具體到學前教育實踐,如何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如何通過適宜的指導,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如何科學創(chuàng)設幼兒園活動室里的圖書閱讀角,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為此,本刊本期特將4篇討論有關早期閱讀與兒童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論文加以集中刊發(fā),以期能給其他研究者以更多有益的啟發(fā)。
【摘要】圖畫故事書是兒童早期閱讀的重要材料。本文從圖畫故事書的特點及其內涵出發(fā),以圖畫故事書《下雨了》為例,對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文學和哲學特性進行解讀。
【關鍵詞】圖畫故事書;美術;文學;哲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1/02-0003-06
2006年,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持的“促進閱讀素養(yǎng)研究的國際計劃”(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提出要發(fā)展兒童的四種閱讀能力:提取特定信息的能力(掌握關鍵信息),進行推論的能力(發(fā)現(xiàn)線索),整合信息和觀點的能力(解讀信息含義),檢驗或評估文本特性、發(fā)展意義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四種能力學說的提出啟示我們,兒童閱讀不只是識字或讀懂故事,更是有關圖文理解、知識運用、意義建構能力的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是需要教師的適宜引導的。教師自身對閱讀材料的正確深入理解極為重要。圖畫故事書是幼兒最早閱讀的紙質讀物,也是幼兒園開展各類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用到的素材。在幼兒園教育場域中,教師如何有效解讀圖畫故事書,利用圖畫故事書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發(fā)展,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圖畫故事書在日本被稱為“繪本”,在我國通常被稱為“小人書”“圖畫書”等?!?〕圖畫故事書一般以嬰幼兒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圖畫故事書和有插圖的書是有區(qū)別的。圖畫故事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圖畫,而且每一頁的文字都不多,所以圖畫是圖畫故事書的主體,具有敘事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甚至有些圖畫故事書完全沒有文字,只有圖畫,是一種“畫出來的書”,也即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而有插圖的書,插圖通常起到的是幫助解讀內容的作用,不居主體地位,甚至也不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換句話說,這類有插圖的書是不能被叫作圖畫故事書的。日本學者松居直曾用兩個很形象的公式區(qū)分了二者的不同:“文+圖=帶插圖的書”“文×圖=圖畫書”。也即圖畫故事書中的圖畫和文字是一個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調的整體,共同創(chuàng)造了故事世界?!?〕鑒于圖畫故事書的這些特征,我們認為,教師會讀圖畫故事書中的圖和文,并能從圖文中建構出美術的、文學的、哲學的意義,是教師指導兒童發(fā)展閱讀能力的首要任務。下面我們將結合湯姆牛的《下雨了》〔4〕(見圖1)這本圖畫故事書,對其中的美術、文學、哲學三種特性進行解讀。
一、學會讀圖——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性解讀
圖畫故事書是一種透過一系列圖畫與少量文字的結合,或者完全依賴圖畫來傳達信息或者述說故事的藝術?!?-8〕圖畫故事書是幼兒文學中的一個特殊類型,通常用線條、色彩和形狀描繪世界、表達情感。在這里,圖畫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每本圖畫故事書的圖畫創(chuàng)作,除了要貼近兒童的世界外,還要非常重視美感的呈現(xiàn)。幫助兒童實現(xiàn)“從圖像到文字”的閱讀,這是兒童圖畫故事書的主要作用?!?〕教師能正確解讀圖畫故事書中的美術元素,從而幫助兒童建立“圖感”并發(fā)現(xiàn)圖畫故事書中的美,這是教師指導兒童閱讀圖畫故事書的第一要義。下面我們就圖畫故事書里的幾個主要美術元素作些具體闡釋。
1.造型
圖畫故事書里的角色,無論是人物還是事物,都在塑造著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生命狀態(tài)。在圖畫故事書的角色造型里,形狀和態(tài)勢是兩個主要的美術元素,都體現(xiàn)著特定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例如,圓形一般表示親和、柔軟、輕松、拙趣、圓滿等特性,方形或棱形一般表示嚴肅、秩序、剛毅、緊張等特性。又如,動態(tài)造型往往暗示了力量、生長、速度、競爭等特性,靜態(tài)造型則多體現(xiàn)寧靜、停止、穩(wěn)定等特性。這些美術元素我們不一定要求兒童知道,但應當引導兒童感受。例如《下雨了》,書里所有動物的造型都是簡筆畫式的立體造型,簡潔明了,特征突出,而且每個動物都處于動態(tài)之中(見圖2、圖3)。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來造型呢?其主要意圖在于闡釋與大自然相比,所有的物種都是渺小的,簡單到只為生存而忙碌(簡筆),在生存競爭的環(huán)境中(立體),個體的豐富性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個體在群體中的主要特征和生命序位才重要(動態(tài))。作者這樣的造型設計除了很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外,更能促使兒童在閱讀時不僅去關注每種動物的活動細節(jié),更會關注其主要特征和行為。簡單的造型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效果:大象大而有力量,獅子兇而有威嚴,河馬身體強壯很有氣勢,牛羚成群很威風,小小的蝌蚪和烏龜就是弱勢群體的一員了??稍俅蜗掠炅耍@兩個小動物又活躍了起來……這樣的造型不僅體現(xiàn)了各個動物的形象特征,更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演進,可讓不同年齡的兒童從中體悟到不同的樂趣,從而使兒童的閱讀興趣更加濃厚。
2.構圖
圖畫故事書是由頁面構成的。每一頁的構圖,包括前后頁的銜接,創(chuàng)作者都要加以精心設計。在圖畫故事書中,構圖可以起到標示位置(上、下、左、右、中)的作用,也即體現(xiàn)角色、物體與空間的對應或互動關系;標示動線(左右、右左、循環(huán)、翻轉)的作用,也即暗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標示視覺(平視、仰視、俯視)的作用,也即體現(xiàn)參與、旁觀、審視等位置;顯示背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的作用,也即體現(xiàn)視域或作視覺焦點引導;體現(xiàn)比例(大小、輕重)的作用,也即暗示角色身份或其處境等。如果教師能正確解讀這些構圖元素,細細品味,合理引導,則兒童更能理解圖畫故事書內容。例如,《下雨了》作者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構圖方式。在位置處理上,作者始終用“雨水”為中軸線自左至右展開,暗示故事是圍繞“雨水”這個主線展開的(見圖4)。這條主線既是故事的主線,也是兒童閱讀的主線,所以一直放在畫面中間位置。如果教師能讀懂這條主線位置安排的意圖,也就基本抓住了故事的主線。在視覺和背景方面,作者采用了靈活的處理方式。在視覺上,有平視也有斜視。在背景方面,遠景、中景、近景、特寫都有,動物間數(shù)量、體型、位置等比例關系也隨時在調整。特別是最后的高潮部分——小蝌蚪和小烏龜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決定喝水的勝負,則用了整頁夸張的構圖方式,與之前的小造型形成鮮明對比(見圖5)。這是為了突出故事的含義——默默無聞的弱小生命,在生存競爭中的不屈不撓同樣是偉大的。
3.色彩
色彩是情感的符號。色相(色彩的名稱)往往是對自然的表征或情緒的體現(xiàn),明度(色彩的深淺)可暗示情緒的變化,純度(色彩的飽和度)則可以顯示情緒的狀態(tài)。兒童對色彩有極高的敏感度,但要根據(jù)色彩感知事物或人物情感還是需要教師引導的?!?0〕在《下雨了》里,烏云、綠草、藍天、碧水都是非常淺顯易感的色相,作者用純黃色處理烏龜和蝌蚪的爭斗激情(見圖6),用大片灰暗色表現(xiàn)缺水的壓抑和絕望情緒,用大量的綠色暗示生命的生生不息(見圖7)。整本圖畫故事書的色彩運用體現(xiàn)出一種寧靜(藍色)中的抗爭(灰暗、黃色)及其不竭的生命力(綠色)。
4.版式
每本圖畫故事書都有自己獨特的版面設計。就像電影的分鏡頭,創(chuàng)作者要把故事的情節(jié)一段一段畫在版面上。例如,圖與圖之間如何連貫、轉折,如何制造高潮,怎樣收尾等。版式結構涉及圖畫故事書的開本、封面、環(huán)襯(蝴蝶頁)、扉頁(書名頁)、內文、封底等。讀者如能讀懂一本圖畫故事書的版式,也就基本掌握了這本圖畫故事書獨特的敘事方式。例如,在《下雨了》的封面構圖中,雨滴布滿了整個封面,且由上而下落下,就連“下雨了”的書名,三個字也是自上而下排列的,這都跟故事的主線“下雨”有關。封底也是大量雨滴。閱讀時如果把封面和封底連起來展開看,就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下雨場景(見圖1)。在環(huán)襯設計方面,前環(huán)襯暗示了故事的開啟,后環(huán)襯則暗示了故事的延伸。雖然前后環(huán)襯底色都是藍色,但卻有不同的指涉:前面的藍色是表示晴朗的天空中,明亮的太陽慢慢躲進了云層,即將消失,預示著要“下雨了”(見圖8)。后環(huán)襯的藍色則是描繪了在無邊的大海里,一條噴水的鯨魚正向右前方的大海里游,表示要“下雨了”,“海水”無限,生命也就無限(見圖9)。通過前后環(huán)襯,作者把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連接起來了。而在正文的版式設計中,從大象的出場到烏龜、蝌蚪的結尾,作者都是按從左到右進行版式設計的,也即所有動物都是從左邊冒出,到中間池塘搶水喝,最后從右邊消失的(見圖10)。這種重復性的設計暗示了動物界的“來來去去”“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生存法則。此外,在頁面處理上,作者運用了跨頁設計的方式,把兩個頁面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寬廣的“大草原”空間,以展現(xiàn)無限宏大的動物世界。這些版式設計的內涵,如果教師能讀懂,并能引導兒童進行相應的推理,則能有效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當然,圖畫故事書里的美術元素還有很多,比如細節(jié)、筆觸、媒介、排列等。一本好的圖畫故事書,每個元素都可能包含作者的深意。教師如能讀懂這些美術元素,就可有效引導兒童感受到圖畫故事書的美。
二、學會讀文——圖畫故事書的文學性解讀
圖畫故事書作為幼兒文學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離不開語言、文學這幾個關鍵詞,文學性必然是圖畫故事書創(chuàng)作的內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圖畫故事書的讀者是兒童,所以“兒童本位”應當是圖畫故事書文學性的核心理念。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圖畫故事書的題材、主題、結構、語言、表現(xiàn)形式等都應當符合兒童的欣賞水平,能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
1.主題
圖畫故事書的主題往往會涵蓋認知發(fā)展、人格塑造、生活經驗積累等內容。圖畫故事書的主題一般簡單易懂,作者較多使用擬人、比喻、夸張等創(chuàng)作手法表現(xiàn)主題,教師要注意加以把握。
2.結構
《下雨了》的文字不多,圖文共同以線性敘事順序展現(xiàn)了故事情節(jié)。故事的敘事結構是:下雨了——小溪的水從山谷流到了大草原——大象最大,大象最先喝水——獅子最兇,換獅子喝水——河馬家族要喝水——好多的牛羚要喝水——最后,幾乎沒有水了,小蝌蚪和小烏龜只好猜拳比輸贏,贏者喝水——又下雨了。為了突出情節(jié)發(fā)展的曲折性,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fā)現(xiàn)動物爭搶喝水的高潮部分,跨頁的左邊是新來的動物,中間是正在喝水的動物,右下角是剛喝完水離開的動物(見圖11、圖12)。圖與圖之間呈現(xiàn)出連貫的敘事關系,能幫助兒童很好地通過聯(lián)想理解情節(jié)發(fā)展,從而自然、流暢、獨立地進行閱讀。
3.語言
《下雨了》的語言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充滿韻律美。文中多用簡短句,多用名詞和動詞,有利于兒童理解主題,掌握各種動物的名稱和特點。書里巧妙運用了重復的疊聲詞,使得故事情節(jié)充滿張力。例如,描述下雨的聲音是“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答答……”,溪流聲是“嘩啦啦、嘩啦啦地流不停……”,表現(xiàn)大象的大是“咕嚕咕嚕、咕嚕咕?!?,表現(xiàn)獅子的兇是“吼……吼……”,表現(xiàn)河馬家族的霸道是“走開!走開!砰!砰!砰!”,表現(xiàn)牛羚成群的氣勢是“空隆、空隆、空隆……”,表現(xiàn)再次下雨的打雷聲是“轟隆,轟隆”,等等。這些形象化的、富有韻律美的語言極大地增強了圖畫故事書的趣味性,并易于兒童理解。
4.意境
《下雨了》是一本充滿想象的書。故事情節(jié)其實從封面、前環(huán)襯和扉頁就已經展開了:晶瑩的大雨滴落在山谷里,細水匯合成了小溪,會流向哪里呢?故事高潮部分,草原上的各種動物都來喝水了,水越來越少,怎么辦?就剩最后一口水了,小烏龜要喝,小蝌蚪則不讓,怎么辦?后環(huán)襯和封底部分,轟隆、轟隆,又下雨了,小蝌蚪和小烏龜會是怎樣的心情呢?文字和圖畫都很簡單,但意蘊卻無限。
三、學會讀“義”——圖畫故事書的哲學性解讀
“幾乎任何一本真正優(yōu)秀的圖畫故事書都有深處的味道,遠處的目標,高處的閃耀?!薄?1〕幾乎每本優(yōu)秀圖畫故事書的創(chuàng)作,都是作者的精心構思、深思熟慮。雖然是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來表現(xiàn)故事的,但其背后都富含哲理和意義,隱藏極深的教育哲學、教育價值。因此,優(yōu)秀的圖畫故事書,不僅僅是兒童的讀物,也是成人哲學思想的載體。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兒童透過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節(jié)展開深層的思考,在“視覺、感受”—“認識、思考”—“理解、感悟”的不斷循環(huán)中,實現(xiàn)兒童與故事的對話?!拔覀儜撎貏e嘆服那些善于為孩子寫作的人。他們不僅風趣,還能把很深重的世界和生命的大道理輕盈地放入風趣,栽種進故事,巧妙間孩子就信以為真了,而且情愿。接著,他們就會按照大道理生活,有智慧、有氣度地結交,守望世界和生命的規(guī)矩,不隨意逾越和擾亂。他們就容易得到欣賞和愛……兒童文學的道理再深重,也總能像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站在葉上、枝上,是飄飄的,欲飛起來。”〔12〕因此,教師讀懂每本圖畫故事書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哲理,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兒童從淺層故事的感受升華到深層閱讀的理解,從而在其成長旅程中實現(xiàn)“為理解而閱讀”的最終閱讀目標?!?3〕
《下雨了》的主題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升華的呈現(xiàn)過程,不同年齡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下雨了,雨水流到草原上形成了一個水塘。大象、獅子、河馬、牛羚以及草原上的各種動物都來爭相搶水喝,水塘越來越小……終于輪到最慢的烏龜和最小的蝌蚪了,可它們快沒有水喝了,只好猜拳決定……故事體現(xiàn)的是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從表層看,這是一個“動物搶水喝”的故事,可能最幼小的兒童都能看出其中“強者為王”的道理。但作者為什么偏要用《下雨了》為書名呢?事實上,對比的圖畫不僅讓兒童體驗到了“強者為王”的自然法則,同時還從圖畫故事書的開端“下雨了!”和結尾“下雨了!”,體驗到了不同的生命感受。前面的“下雨了”,是為開啟無限的希望與生命契機而設的。后面的“下雨了”則把故事推向高潮。這正是整本圖畫故事書要傳遞的主題內涵,“大自然對每個生物都是眷顧的、公平的,無論是強大的動物還是弱小的動物都有它存活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如果教師能讀懂這一層,則能有效引導兒童認識到,每個生命都同樣值得眷顧和具有存在的價值。
圖畫故事書是圖文的交匯和意義的蘊含。就圖畫而言,每個頁面都應該是一幅精美的畫,都應該包含豐富的美術元素;就文字而言,每個字、詞、句都應該體現(xiàn)無盡的文學意境;就意義而言,每一本圖畫故事書都應該蘊含深刻的哲理。讀圖畫故事書不只是讀故事本身,還要體會故事隱含的普世價值。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閱讀前,應當先讀懂圖畫故事書里所蘊含的美術、文學、哲學的意義,如此才能更好地設計閱讀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兒童閱讀。在指導兒童閱讀時,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兒童的年齡發(fā)展特點和已有經驗水平,設定適宜的活動目標,以幫助兒童獲得適宜的閱讀核心經驗?!?4〕在圖畫故事書閱讀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文學、哲學三個角度出發(fā),引導兒童學會讀圖,學會讀文,學會讀義。
參考文獻:
〔1〕MULLI I V S,MARTIN M O,KENNEDY A M,et al.PIRLS 2006 international report:IEA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in primary schools in 40 countries I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M〕.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2007.
〔2〕李瑩,肖育林.學前兒童文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78.
〔4〕湯姆牛.下雨了〔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1.
〔5〕PERRY NODELMAN. 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8.
〔6〕MARIA NIKOLAJEVA.How picture books work〔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2000.
〔7〕松居直.我與福音館的繪本出版〔J〕.中國編輯,2004,(4).
〔8〕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8.
〔9〕周兢,劉寶根,高曉妹.漢語兒童從圖像到文字的早期閱讀與讀寫發(fā)展過程:來自早期閱讀眼動及相關研究的初步證據(jù)〔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
〔10〕馬鷹.兒童圖畫書閱讀過程中的知覺選擇和理解性特征的眼動研究:以《父與子》的片斷閱讀為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598(10):38-41.
〔11〕〔12〕梅子涵.童年書:圖畫書的兒童文學〔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1.
〔13〕SNOW C, TOBORS P, NICHOLSON P, et al.Shell:Oral language and early literacy skills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childre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1995,(10):37-48.
〔14〕周兢.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fā)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