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
2013年1月5日周六,得瓷若干,第二天的日記有記載。其中有一只六方小杯,以當(dāng)時的價格看很不便宜。它原來的主人說杯子是清代一個二品大員送朋友的,還寫了張紙條放在杯子里以示鄭重。所以貴。紙條記得當(dāng)時我就扔掉了。我只愛杯子,管他什么大員小員呢。
這樣的六方小杯,竹節(jié)形杯把,模樣古拙,帶著青銅器的影子。器型首先就招人喜歡。杯上繪花鳥:一朵紅花,一株老松,一只鳥兒。我尤愛那朵礬紅敷就的牡丹,花蕊用黃料點染,精神。老松蒼勁,鳥兒生動,畫得不俗。整件器物稱得上小器大樣,很有玩頭。再看款,是梅卿仁兄大人清玩,如弟劉保林繪贈。有一枚紅印模糊不辨印文。
這個如弟劉保林,大約就是所謂的二品大員了,帽子上應(yīng)該有顆紅頂子。查清代資料,果然有此人。他祖貫四川華陽,曾在光緒年間任直隸知州,后以知府的身份隨馮子材赴海南平靖匪患,一路深入五指山腹地,勒石為記曰:“大清光緒十二年丙戌秋華陽劉保林湘樹氏統(tǒng)兵到此”,遺跡至今猶存,已成為當(dāng)?shù)孛麆?。劉保林后來積軍功署理“安襄鄖荊兵備道”,官至二品。駐節(jié)襄陽,不但捐資修建隆中諸葛草廬,還督修漢江老龍堤并刻碑為記。碑上有:“欽命二品銜花翎署理安襄鄖荊兵備道劉印保林督修”字樣。石碑面對漢江而立,櫛風(fēng)沐雨一百余年。
修堤刻碑,是光緒三十余年的事,這個時候,離他和梅卿仁兄稱兄道弟頻繁交往以至于反目相向已經(jīng)過去近二十年。
馮子材平定瓊州,照例要辦保案,論功行賞,保舉有功之臣,與吏部打交道。這個直接勾連此案的具體辦事人員,是吏部的一個書辦,沈梅卿。清實錄有記載,馮子材因不滿意保案的結(jié)果,寫了一個折子參劾吏部書吏招搖索賄,“據(jù)奏居住炭耳胡同之吏部書辦沈錫璋,致信知府劉保林,隱語索賄。既有信函可憑,且住址名號,歷歷可指。著吏部迅即密到案,訊明究辦,切勿漏泄風(fēng)聲,致令遠揚”,后來查明,吏部并無沈錫章其人,這個所謂致信劉保林的人確實姓沈,不過名叫沈梅卿。所以清實錄記載,“茲據(jù)該部覆奏,調(diào)查書吏卯冊,并無沈錫璋之名。即按原奏住址名號,將沈錫璋即沈梅卿,并冒充沈梅卿之樊子清一名,工人張升一名獲,著交刑部嚴(yán)訊確情”。
清實錄不講故事,此案的個中曲折,我們只能自己揣測想象。劉保林與沈梅卿在這個地方有交集是無可置疑的。但與他打交道的是真梅卿還是由樊子清冒名的假梅卿,今天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我手中的這只六方小杯,應(yīng)該是劉保林因保案而交結(jié)京中小吏的贈品,梅卿愛雅玩,所以劉保林專門在景鎮(zhèn)定燒了這樣的雅器送他。地方官與京官之間如果只是以這樣的小玩意兒相贈,仍算君子之交,圖個辦事方便而已。是不是還有大賄,我不敢說。但清實錄說,“經(jīng)該(吏)部將原案逐一查明,均系按照定例定章,分別準(zhǔn)駁,并無顛倒情弊。即著毋庸置議”。原來馮子材的參劾并無實據(jù)。
后來的研究者為馮子材抱不平。馮為世之名將,民族英雄,是以今人認為一定是清廷腐敗,處事不公,對他有意打壓。我觀史料,馮其實在為他的兒子爭功,是懷有私心的。面對歷史真相,英雄特別是加了民族二字的英雄就不容置疑,學(xué)者們亦無法客觀,這很悲哀。
小杯應(yīng)不是劉保林親筆所繪。我看畫意書法,很有點少軒的意思。
因得一只淺絳小杯,即與一段曲折的歷史秘辛驀地相逢,與一則微妙的前塵往事不期而會,個中多少幽趣,不亦快哉!
這就是收藏的滋味。
含 睇
數(shù)年前碰到這只傷痕累累的杯子,喜歡,卻沒有和賣家談攏,只好放在心里算了。后來我的一位小友將它買下來,知道我喜歡,拿過來放在了我的柜子上。這一說,大概也放了兩年。時光可真不經(jīng)蹉跎。它確實是傷得狠了,不但失把,而且傷口。我一向不喜歡傷口的杯子,如果想拿來用,其他地方都好將就,惟傷了口便是可能會割唇的。杯口亦是杯子的唇,這樣敏感的可以傳情達意的地方,就是修補了也很難看。何況這只杯子口上傷了一大片,已經(jīng)像刀的刃了。所以,被我放在心里的并不是杯子,而是杯上的美人。美人一手托腮,一手捏團扇,倚著一株桃樹,正在思春。枝頭桃花開得好,暗喻春色無邊,美人雖被春天包圍,卻愁眉不展,她心里的春天大概還遠未到來。她淡淡的模樣讓人生憐。遙想前人捧著這樣的杯子喝茶,真不知有怎樣的好滋味可以細細地去品。如今它殘了,則更有古雅之意,點點斑斑盡是時間的痕跡。美人不老,老的是一百余年的歲月,含睇雙眼朦朧如霧。而灼灼碧桃更仿佛浸于凄風(fēng)苦雨之中,讓人感喟不已。
是胡昆的作品。題“時丙戌菊秋月仿蓮舫女史筆法于昌江”。丙戌為一八八六年,蓮舫女史不知是誰。我倒覺得杯上畫意很像費曉樓。胡昆遺下的淺絳彩瓷多為美人,我見過幾件,都想留下。可惜無緣。只得到這只殘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