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
摘要:情感教育既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催化劑,又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貫徹情感教育時,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把愛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運用典型的生活案例,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滲透 情感教育
古人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能動人,亦能感人,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到近代的葉圣陶,在“仁愛”和“以情育人”的交替中,教育始終滲透著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提升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過程。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筆者始終認為,沒有認真貫徹情感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失敗的。那么,教師如何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以身作則
羅曼·羅蘭說過:“要把陽光散布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睂嵺`證明:一位學生如果從情感上非常認同這位教師,那么他就會很喜歡這位教師的課,這門科目的成績也會穩(wěn)中求進。良好的師生關系應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師生人格是平等的,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和朋友,以生為本,以誠相見,平易近人;教師應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滋潤學生的心靈,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擔任班主任十余載,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學生善良的天性,始終堅持以生為本,關愛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調(diào)皮與否,只要用心愛著學生,學生就一定會懂得感恩,忘記教師的“兇狠”,牢記教師的微笑。教師不必談大道理,也不必做驚天動地的事,只需在學生成功時,給予一個微笑;學生生病時,給予關心與細語;學生受挫與失敗時,給予鼓勵的眼神……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溫暖,進而在以后的人生中,也給他人傳遞溫暖!
二、運用情境教學法
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想駕馭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傳統(tǒng)課堂枯燥、說教的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思想品德課堂中,情境教學法深受學生的喜愛。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設置與教學內(nèi)容相吻合的情境,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循循善誘,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師生共同合作的情境活動中,領悟知識的真諦,提升自我的情感素養(yǎng)。如在教學八年級《禮貌顯魅力》時,筆者就創(chuàng)設了問路的情境來導入新課,使大部分同學領悟了禮貌的重要和無禮的危害。事實證明,良好的情境,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情感。
三、運用典型的生活案例
知識源于生活,情感也源于生活。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边@句話告訴我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如在教學九年級思想品德《我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現(xiàn)狀》時,筆者播放了我國霧霾危害宣講視頻和柴靜的《穹頂之下》,形象地反映出我國在資源、環(huán)境問題的危害和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在教學《難報三春暉》時,筆者生動地講述了暴走媽媽“捐肝救子”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強烈反響;在教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學生在震驚、害怕的同時也領悟了一個沉痛的教訓:心胸狹隘害人不淺;在教學《走進法律》中“法律對全體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時,筆者講述了發(fā)生在江西的“胡長清案”“蘇榮案”,讓學生吸取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以上做法既避免了傳統(tǒng)的說教,又讓學生在與教師共同評析生活案例中,獲得了情感體驗。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既有利于打造和諧的高效課堂,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覺悟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