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春
【摘 要】1970年11月,張掖大佛寺金塔殿殿基附近防空洞開挖建設,挖掘出瘞埋于地宮中的舍利石函等文物,使金塔殿及金塔古臺名噪一時?,F(xiàn)藏于張掖市甘州區(qū)博物館的部分金塔殿傳世及地宮出土文物見證了大佛寺在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對研究張掖大佛寺及金塔殿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張掖 大佛寺 金塔殿 地宮 文物
一、金塔殿歷史淵源及地宮瘞埋寶物緣起
迦葉如來寺(張掖大佛寺)之金塔,銅質(zhì)鎏金,鑄于唐代。而金塔所在的古臺則更為久遠,唐以后或稱金塔古臺,史志無考……塔在這個時候也被人們稱為萬壽塔,體形矮小,高不足丈,并不被僧行善信所重視 。
根據(jù)正統(tǒng)六年興建金塔殿碑記記載,明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三月,大佛寺僧綱司住持僧人商議,決定在大佛寺北廡后的萬壽金塔處增建禪堂一座。他們移去金塔,于原地筑基。就在平整古臺時,意外發(fā)現(xiàn)古臺下原有鎮(zhèn)塔舍利寶物。有古佛像4尊,菩薩侍立者8尊,另有瑪瑙盒及其盛貯的舍利寶物等,共有496件(塊)。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他們誰也不敢擅自挪動這些寶物,更不敢做主繼續(xù)在這里修建禪堂。僧綱司將這件事匯報給當?shù)氐淖罡哕娬L官,欽差大臣鎮(zhèn)守陜西、甘肅等處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兼尚寶監(jiān)太監(jiān)王貴。王貴親臨現(xiàn)場視察詢問之后,與左少監(jiān)李貴,總兵寧遠伯任禮,督察院右僉都御史曹翼,陜西行都司都指揮任啟、劉廣,京都備御都指揮昌英、馬亮以及當?shù)卮笮」賳T、社會名流商議決定:在此興建萬壽金塔寶殿一座。建成之后長期被人們稱之為金塔殿。萬歷以后至清代早期為弘仁寺(大佛寺)雕刻、印刷佛經(jīng)的專門場所。
王貴提倡興建萬壽金塔殿的同時,大小官員及僧行善信爭相捐來各類舍利寶物,有佛牙骨髓、珍寶石、玉石雕件、瑪瑙佛像、水晶佛珠、檀香等(見附件),大大小小共2058件(塊),另做銀盒一具,盛貯于內(nèi)。重新做了石函一具,將原有的鎮(zhèn)塔舍利寶物整理之后,與新增寶物銀盒共貯于石函之中,將事情過程及鎮(zhèn)塔舍利寶物清單刊于石碑(見圖1、圖2),埋于殿基之下,另外鑄造了三尊銅鎏金坐佛——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金裝彩繪,供奉于金塔殿內(nèi) 。
二、金塔殿地宮及瘞埋寶物的發(fā)現(xiàn)
1970年11月,張掖大佛寺金塔殿殿基附近防空洞基建施工,在開挖土方過程中,挖掘出埋藏于地下的舍利石函等文物,由于現(xiàn)場管理混亂,舍利石函內(nèi)出土文物遭民工哄搶??h文化館文物工作者聞訊后,即同縣公安局公安人員對丟失文物進行了追繳,先后追繳回玉飾件、金銀器、瑪瑙飾件、錢幣等文物600余件。1975年,這批瘞埋和傳世的佛教文物大部分調(diào)撥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6件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4件元代玉雕紋鈕、3尊明代鎏金三世佛,現(xiàn)藏于張掖市甘州區(qū)博物館。這些文物極大地豐富了甘州區(qū)博物館的館藏,也為研究張掖大佛寺和金塔殿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見圖3、圖4)。
三、金塔殿傳世及地宮部分出土文物賞析
1.波斯薩珊王朝銀幣
波斯卑路斯王時期5枚,直徑2.5厘米,重量2.8~4.1克(見圖5、圖6)。波斯庫思老一世時期1枚,直徑2.5厘米,重量2.9克,邊緣稍殘(見圖7)。兩種銀幣均為不規(guī)則圓形。正面分別為頭戴王冠的卑路斯、庫思老側(cè)面王像。面部向右,王冠前端有飄帶形裝飾,頂端之上是半新月形紋飾,上托火焰形紋圓球出框于邊緣空白處。緊靠王像左側(cè)有六角形星飾一個,王像左右兩側(cè)有銘文。整體紋飾有一圈聯(lián)珠紋飾組成的外框框住。背面整體紋飾與正面相較,呈右旋垂直90度,中央是襖教圣火祭壇,兩側(cè)有手執(zhí)長劍的祭司各一人,圣火上側(cè)左右方,有星月紋飾,外框依然是用聯(lián)珠紋一圈作為裝飾。
2.元代玉雕紋鈕(爐頂)
玉雕紋鈕(爐頂)共4件,青玉荷塘鷺鷥紋鈕2件,白玉海東青攫天鵝紋鈕1件,白玉靈芝蟠螭紋鈕1件(見圖8~圖11)。外形呈方圓,平底。高3.8~4.5厘米,重36.37~50.15克。和田玉鏤雕而成,作品運用了多層次透雕手法,構圖精妙,疏密得體,動靜相宜。其中青玉荷塘鷺鷥紋鈕和白玉海東青攫天鵝紋鈕取元代典型“春水”玉雕刻題材,以珍禽、祥瑞植物為原型,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寓意吉祥、富貴安康的思想內(nèi)涵。
荷塘鷺鷥紋鈕用寫實的手法,通過刻畫鷺鷥在荷塘嬉戲、撒歡的自然情景,襯有荷葉、蓮花、水草等圖案,寓意“榮祿登堂、富貴吉祥”的美好意愿。白玉海東青攫天鵝紋鈕雕琢的是海東青獵食天鵝的場景,一只海東青從天而降伺機在天鵝頭頂攫食,白天鵝伸頸向下俯沖、慌神振翅,頭部若隱若現(xiàn)??坍嫳普?,氣勢恢弘,令人驚心動魄,頗顯霸氣。靈芝蟠螭紋鈕以靈芝、蟠螭為表現(xiàn)內(nèi)容,描繪的是一幅想象中的奇妙境界,形意俱到地使其成為“富貴如意、長盛不衰”的象征之物。每件器物小巧玲瓏,別致典雅,圖案裝飾兼具繪畫和雕塑兩種特性,手法神奇,匠心獨具。鏤空與浮雕的融會貫通,細膩和粗獷的兼容并舉,可謂元代玉雕中完美絕倫的經(jīng)典作品。
3.明代鎏金三世佛
分別為明鎏金藥師佛銅坐像、明鎏金釋迦佛銅坐像、明鎏金阿彌陀佛銅坐像(見圖12~圖14)。藥師佛和釋迦佛尺寸相同,通高135厘米,底寬100厘米,阿彌陀佛通高132厘米,底寬98厘米。3尊佛像均為青銅質(zhì)地,鎏金圓雕鑄造工藝,佛發(fā)如螺,頂有高肉髻,雙耳下垂,眉目均勻修長,雙目微閉,眉間有白毫,身著袒肩袈裟,衣飾蓮花紋,全跏趺坐。藥師佛左掌疊足上,掌心向上,右手曲指,食指間夾有藥丸;釋迦佛左掌疊置足上,作“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阿彌陀佛雙手合疊置足上,作“禪定印”。佛像體態(tài)端莊,神情莊嚴,透射出一種慈祥、智慧、明凈的佛國氣息,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三世佛濟世眾生的慈悲形象,是金塔殿傳世文物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四、結(jié)語
張掖是絲綢之路“沙漠路線”的必經(jīng)之地,大佛寺屢屢見諸國際旅行者游記。金塔殿傳世及地宮出土的文物,是此間絲綢之路貿(mào)易及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見證,為金塔殿建于唐代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從而對進一步研究張掖大佛寺及金塔殿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附:
正統(tǒng)六年興建金塔殿碑記
(碑陽文字)
敕賜弘仁寶覺寺,舊名迦葉如來寺。永樂年間重建既備,正統(tǒng)六年季春欲建禪堂于北廡之后,舊有萬壽塔基址高丈許,平治筑地于其上,發(fā)出舊塑佛四尊,各向四面坐,菩薩侍立者八尊,又有鎮(zhèn)塔舍利,用瑪瑙盒盛貯,及七寶等物,俱不敢動移。
欽差鎮(zhèn)守甘肅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兼尚寶監(jiān)太監(jiān)王貴同左少監(jiān)李貴,總兵官寧遠伯任禮,督察院右僉都御史曹翼,陜西行都司都指揮任啟、劉廣等,京都備御都指揮昌英、馬亮暨大小官員耆老人等,共發(fā)誓愿,重新興建寶殿于塔基上。鑄銅佛三尊奉安殿中,銅塔置于殿頂之上,特鐫石為記。并置原鎮(zhèn)寶物,再增添舍利寶物以銀盒石函盛貯,埋藏于殿基之下,用祈境土奠安,風雨順時,百谷豐熟。人安物阜,萬事吉祥如意,以示后世之人,庶不失闔境守土官員兵民眾庶興建之誠心云。
正統(tǒng)六年歲次辛酉夏五月十九日記
(碑陰文字) 萬壽塔
官員僧人善信男女等所舍寶物:
佛牙骨髓共十五塊
舍利五百九十三顆
玉帽頂?shù)任锲呤K
珍珠大小共六百五十顆
金字種等物十二件塊
水晶佛珠等物二十一件塊
金蠟琥珀等珠二十四串個
瑪瑙佛像等物一百二十七件
珊瑚珠等物三十二串塊
鴉鶻帽頂?shù)任锒K
硨磲三十一塊
各色大小寶石一百塊
碧鈿子二百七十塊
金星石帶一條 石十二塊
硝子珠等物三十五顆塊
銀牌錢等物五十三件塊
石佛像并獅子四件
檀香一塊
大銅錢二個
銅鈴杵一個
錦經(jīng)袱一個
塔基下原鎮(zhèn)寶物:
盛舍利瑪瑙盒大小五個
瑪瑙十六塊
珊瑚九塊
硨磲五塊
玉八塊
紅寶石一塊
銀錢九個
銅錢二百七十四個
佛靈性一個
散碎金銀銅八十一塊
各色珠八十七顆
大明正統(tǒng)六年歲次辛酉夏五月十九日謹藏
江寧李宏 刊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