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ZHANG Xuefeng
?
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研究
——基于云南省31所學校的調查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scape Educ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of 31 Schools in Yunnan Province
張雪峰
ZHANG Xuefeng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對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進行了探討。結論:兩者的結合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兩方面。在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構建集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技能傳授、一般身體素質與專門運動能力發(fā)展、心理素質與意志品質培養(yǎng)4大框架于一體的教學內容體系;在課外體育活動環(huán)節(jié),應充分考慮將早(課間)操、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家庭體育、社區(qū)體育等課外體育鍛煉組織形式及課外運動競賽與逃生避難教育在內容、形式上的有機結合。研究旨在拓展學校體育的功能、價值與作用,為學校逃生避難教育提供嶄新的路徑選擇。研究對提高學生群體的逃生避難意識和能力,緩解我國防災減災的嚴峻形勢,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學校體育;逃生避難;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玉溪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云南 玉溪,653100。Institute of P.E.,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survey methods, etc,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scape edu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conclusion, namel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wo educations is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s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other i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whose focus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frames, that is imparting theory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development of basic physical quality and specialized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willpower. In term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scape education and various exercises like morning and break exercis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family and community spor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mpeti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ed on its forms and contents. The study which aims to expand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fers new ways of school escap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escape, alleviating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in our countr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harmonious society in reality.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Escape; Education; Research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世界范圍內各種自然及人為災害的頻發(fā),災害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負面影響愈加突出,各級各類學校與學生群體也成為防災減災的重點關注單位和對象。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現(xiàn)階段表現(xiàn)為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內容陳舊、缺乏活力,且與學校逃生避難教育完全脫鉤,脫離了社會發(fā)展與國民素質提高的現(xiàn)實需求。因此,將逃生避難教育與學校體育密切結合,通過學校體育培養(yǎng)學生的逃生避難意識、能力與素質的研究應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
1.1 研究對象
學校體育中的逃生避難教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各類電子數(shù)據(jù)庫、圖書館等資料查詢資源查閱研究所需的文字資料。其中,查詢相關專著6部,檢索防災類、體育類、教育類期刊相關論文共計258篇,相關博碩學位論文26篇。
1.2.2 調查法 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收集研究所需資料。實地調研及問卷發(fā)放學校的選取主要依據(jù)云南地區(qū)主要斷裂帶分布及位于各主要地震帶的縣區(qū)分布(見表1)并兼顧以下原則:重點斷裂帶與一般斷裂帶、曾發(fā)生大地震地區(qū)與未發(fā)地區(qū)、省會與地州、城市與鄉(xiāng)村、中學、小學與職業(yè)技術學校(中專)、民族學校與普通學校、防震減災示范校與非示范校。實地調研學校涉及云南省8市7州共計31所,部分調研學校所在地區(qū)選取依據(jù)見表2。
為保證問卷填寫質量,學生問卷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5年級以上學生、高中2年級以上學生發(fā)放,教師問卷僅針對上述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信度、發(fā)放及回收情況統(tǒng)計見表3。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5.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頻數(shù)統(tǒng)計。
1.2.4 個案研究法 以地震、火災為主要災害研究類型,通過個案分析來探索體災結合的教防路徑。
表1 位于云南各主要地震帶的縣區(qū)分布
表2 部分調研學校所在地區(qū)選取依據(jù)
表3 問卷發(fā)放與回收情況統(tǒng)計
2.1 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是整個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huán)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wèi)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盵2]學校體育主要由學校體育教學、學校課外體育(課外體育鍛煉、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等基本要素構成。
2.2 逃生避難與逃生避難教育
借鑒相關概念,研究嘗試對逃生避難及逃生避難教育兩個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逃生避難是指“人在面臨災害(地震與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火災)時,所采取的旨在及時、順利逃離災害現(xiàn)場,躲避災害可能帶來的身體傷害,或將由災害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限度,使生命得以維系的策略、方法、措施和行動?!盵3]
逃生避難教育是指“在遵循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tǒng)地引導學生獲得逃生避難所需的知識和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逃生避難意識、逃生避難能力,樹立正確的生命、生存價值觀,旨在幫助學生在災害降臨時成功逃生避難的社會實踐活動?!盵3]
3.1 過往研究的不足
通過各類期刊查詢顯示,過往成果對學校體育的功能、價值、作用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如張慶建[4]、鄭頌平[5]、夏強[6]等,其研究成果認為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應該、可以、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幾乎所有研究均未將逃生避難素質作為素質教育所應涵蓋的范疇,這就出現(xiàn)了一方面大量成果論及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功能,卻無一例外的將逃生避難素質剝離于“素質教育”范疇的矛盾。誠然,逃生避難素質不僅歸屬于“素質教育”范疇,而且應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
3.2 現(xiàn)實發(fā)展的脫鉤
課題組對云南省31所中小學學校體育現(xiàn)狀進行了詳細調研。調研顯示,各?,F(xiàn)有的體育場館、器材和師資等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學校建設有多所現(xiàn)代化體育場館,鋪設塑膠場地,體育器材豐富多樣,體育教師近10人。而有些學校卻只有小塊籃球場,體育器材嚴重短缺,體育教師僅有2-3人。但相同的是,體育課程新穎性不足,傳統(tǒng)體育課程內容仍占主導地位,且多為升學體育考試做準備,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新興體育項目的渴求,與學生逃生避難教育相結合的體育課程內容鮮見。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也多圍繞田徑(跑、跳、投)項目和三大球開展,與學校逃生避難教育完全脫鉤。
3.3 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結合的良性基礎
在“您認為學校體育是否有利于學生逃生避難能力的培養(yǎng)?”和“作為體育教師,您認為學校體育是否應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逃生避難能力的責任?”兩個問題的調查中,接受調查的體育教師認為“有利于”和“應該承擔”的比例分為達到88.4%和84.1%。數(shù)據(jù)表明,絕大多數(shù)體育教師在態(tài)度上認可學校體育對學生逃生避難教育的積極作用,并應肩負起社會發(fā)展賦予體育教師的新的歷史使命,即應通過學校體育培養(yǎng)學生逃生避難所需的意識、能力與素質。而在對“你認為下列哪門課程對學生逃生避難能力的培養(yǎng)最為重要?”的問題調查中,接受調查的學生將體育課(41.9%)、心理健康教育課(30.7%)和地理課(18.3%)排在前3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學生心目中,體育課程在學校開設的眾多課程中,對于培養(yǎng)逃生避難能力最為重要。研究通過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群體的聯(lián)合調查后認為,學校體育在逃生避難教育中不應是一無是處,無可作為,而是作用突出,大有可為。上述調查結果同時為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研究奠定了良性基礎。
4.1 體育教學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
“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體育、衛(wèi)生保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fā)展運動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盵7]以下,結合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體育教學目標,探討體育教學與逃生避難教育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建構。
圖1 體育教學與逃生避難教育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
“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體育教學目標概括為:向學生傳授體育、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體育技術、技能,促進健康,增強學生體質,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運動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7]因此,對于體育教學與逃生避難教育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的建構,應主要從逃生避難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逃生避難所需實踐技能的傳授、一般身體素質與專門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心理素質與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4大框架著手(見圖1)。
4.1.1 理論知識的傳授 利用體育教學的理論知識講解(指室內體育理論課程)時機,體育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將與逃生避難相關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具體內容應包括:對災害(地震、火災)本身的認識(如災害的發(fā)生機理、類型、先兆、破壞性等)、避險逃生的方法(含策略)、基本的醫(yī)療救護常識等。對于上述理論知識的傳授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由專人或幾名教師共同完成,務必做到知識的講解深入淺出,不應只是理論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將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綜合運用于其中。
4.1.2 實踐技能的傳授 逃生避難所需的實踐技能主要包括自救互救的急救技能、消防救生設備的使用技能、簡易逃生工具的制作技能等,這些實踐技能的掌握與否都對學生的逃生避難結果起到重要的影響。以下,僅探討后兩種技能的傳授。
(1)常用消防救生設備的使用。消防救生設備種類繁多,一些設備由于價格昂貴、搭設占據(jù)空間較大以及使用操作繁瑣等問題不宜通過學校體育教學傳授并普及。研究推薦的常用消防救生設備包括逃生繩、消防軟梯和緩降器3種。雖然這3種救生設備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但通過專業(yè)人員(消防員)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并由學會的教師在室外體育實踐課中轉授給學生,能夠使學生迅速掌握。
(2)簡易逃生工具的制作。逃生避難中,除了借助現(xiàn)有的器物外,還可以利用自制的簡易逃生工具進行逃生。體育教師可以通過體育教學的室內理論課程及室外實踐課程,向學生傳授一些簡單的逃生工具的制作方法。如在室內理論課程中,利用毛巾和細繩(或鞋帶)制作火災逃生口罩,用普通的礦泉水瓶、剪刀、訂書器制作簡易眼鏡等。再如,在室外體育實踐課上,用普通的竹竿或長木棍結合床單、窗簾、衣服、編織袋等制作簡易擔架等。
4.1.3 專門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課題組所進行的問卷調查及后續(xù)研究均表明,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逃生避難能力,必須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學生應對逃生避難的專門運動能力。這些專門的運動能力包括有序的走、跑能力、攀爬能力、跳躍能力等。以下,僅以攀爬運動能力的發(fā)展為例進行說明。
無論是地震還是火災逃生,對于學生(逃生者)而言,均需具備一定的攀爬能力。廣義的攀爬能力既包括水平攀爬能力,如匍匐,也包括高度(上下)攀爬能力。通過借助現(xiàn)有的器物或自制逃生器材并依靠良好的身體攀爬能力,能夠在危機時刻化險為夷,順利逃離災害現(xiàn)場。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刻意強調攀爬能力對于學生逃生避難的重要作用,并以逃生避難項目或體育游戲的方式對學生的各種攀爬能力進行訓練。項目或游戲設計時,須認真考慮的因素包括適宜的對象(學生的年齡、性別等)、適宜的災難場景(地震、火災)、訓練方法與步驟、安全措施、變通(即通過改變何種條件來增加或降低難度)。如對學生水平攀爬能力的訓練時,可采用匍匐過障的方式進行,對學生高度(上下)攀爬能力的訓練時,可運用普通繩索攀爬、床單結繩攀爬、竹竿攀爬、多繩轉移法等多種方式進行。
4.1.4 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1)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在學生逃生避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無數(shù)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倒在災難逃生路上的人群存在的共性問題是不僅缺乏必要的逃生知識和技能,更在于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災難降臨時刻的慌亂與沖動,可能導致大腦中儲備的逃生知識和技能瞬間遺忘,也使良好的身體素質無從發(fā)揮。反之,災難發(fā)生時,能始終保持鎮(zhèn)靜并從容應對,即便日常的逃生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足,即便自身的身體素質并不過硬,也極有可能逃生成功。此外,在逃生避難過程中的自救互救環(huán)節(jié),對成功逃生的自信心、遇到巨大困難時的堅強、困境中互幫互助的團結協(xié)作、危急時刻對于他人的信任等意志品質,都對學生的順利逃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認為,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中小學學生的逃生避難中較之逃生知識和技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更大。鑒于此,在中小學學生日常的逃生避難教育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方法與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
(2)體育教學運用拓展訓練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內容選擇及相關建議。拓展訓練在主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方法的同時,也兼具發(fā)展心理素質和磨練意志品質的作用。因此,研究試圖借鑒拓展訓練模式,實現(xiàn)體育教學對學生逃生避難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盡管絕大多數(shù)拓展訓練項目并非直接針對學生逃生避難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所設計,但更為廣義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日常培養(yǎng),一定會對學生的逃生避難起到間接的促進作用。
拓展訓練的內容廣泛,并非所有的項目都適宜作為培養(yǎng)中小學學生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教學內容。對此,我們認為,體育教學中運用拓展訓練時,應以空中和水上項目為主,輔以少量的地面項目。拓展訓練的空中項目和水上項目總體特點可概括為:對場地、器材及安全措施要求高,危險系數(shù)大,實施及操作難度大,對實踐者的心理素質要求高等。正因為兩類項目所具有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對學生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培養(yǎng)的有效性。建議選擇或設計空中項目時,應充分考慮高度因素,盡量以低空項目為主,只有在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方可安排少量的高空項目,并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此外,運用拓展訓練的空中及水上項目,必須考慮中小學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差異,并結合各校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
4.2 課外體育鍛煉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
作為課外體育活動重要內容的課外體育鍛煉是指“在課余時間里學生運用各種體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等為目的的身體活動。”[7]研究將重點探討校內體育鍛煉組織形式中的早(課間)操、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以及校外體育鍛煉組織形式中的家庭體育、社區(qū)體育(部分形式)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見圖2)。
圖2 學校課外體育鍛煉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路徑
4.2.1 校內體育鍛煉 (1)逃生操的創(chuàng)編及在早(課間)操中的應用。逃生操是根據(jù)災害發(fā)生及對學生可能造成的傷害,學生應該在逃生避難過程中采取的逃生策略、身體姿勢的綜合體現(xiàn)。逃生操極具實踐意義,利于學生逃生避難意識及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自遼寧省大學生消防志愿者在全國首創(chuàng)火災逃生操以來,全國多地也嘗試創(chuàng)編地區(qū)性的災難逃生操并在部分學校推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筆者在此論及逃生操,目的在于為中小學逃生避難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期望將來,在學校的早操或課間操中,除了現(xiàn)有的廣播操、民族舞外,還可見到地震逃生操或是集預防各種自然災害于一體的綜合性逃生操。更期望,教育部早日聯(lián)合防災減災部門,創(chuàng)編出適宜廣大中小學開展的單項或綜合逃生操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2)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充分利用“體育節(jié)”和“節(jié)、假日體育”,即將“體育周”“體育日”和“節(jié)、假日體育”多種具體形式與逃生避難教育緊密結合。在上述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形式中設立“逃生避難教育專題活動日”,將逃生避難教育內容安插其中,通過宣傳、講座、競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逃生避難教育。因歸屬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范疇,“逃生避難教育專題活動日”也必然應體現(xiàn)出以體育活動為主的特色。所以,組織與逃生避難相關的體育活動應成為諸多教育內容的主角。例如,組織全校性的逃生避難應急演練、逃生避難體育競賽(逃生操表演賽、急救技能競賽、消防救生設備使用競賽、簡易逃生工具制作競賽等)。如能將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系列活動中的“逃生避難教育專題活動”安排在全國“防災減災日”或“消防宣傳日”當天,就將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更為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收到的教育效果也必定更佳。
4.2.2 校外體育鍛煉 (1)家庭體育:家庭體育具有的參與人數(shù)少(便于開展)、家庭成員彼此熟悉(信任度高)、內容及時間安排靈活等特點,都為家庭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家庭體育,家長可首先有意識的引導孩子通過各種途徑(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自學或與孩子共同學習逃生避難的相關知識(重點是逃生方法),組織家庭成員共同策劃逃生路線。并在上述基礎上,設置各種災害發(fā)生情境,組織家庭成員進行逃生避難應急演練。除了逃生避難應急演練外,家庭體育也可通過其它鍛煉內容發(fā)展孩子的一般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其對于逃生避難都是有益的。如再能結合常見災害特點及逃生避難實際,比如發(fā)展孩子快速、有序的走跑能力,將更具針對性。利用家庭體育,將逃生避難教育延伸至家庭,使家庭成為逃生避難教育的另一重要陣地,使家長成為孩子逃生避難教育的第二教師。通過家長與孩子的互教互學,共同策劃與實施,最終實現(xiàn)共同提高和進步。家庭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不僅成為學校逃生避難教育的重要有益補充,更可帶動家庭成員乃至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2)社區(qū)體育:由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利用寒暑假舉辦的體育夏(冬)令營作為學生校外社區(qū)體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組織形式新穎,內容安排豐富,環(huán)境選擇特殊等特點,對學生的吸引力巨大。
對學生參加避難體驗營的意愿調查顯示,選擇“會參加”的共計1111人,占比75.9%;選擇“不會參加”的133人,占比9.1%。學生是否愿意參加某項活動完全是學生自己的選擇,這由活動對于學生的意義、趣味性等因素所左右。特別對于這種針對避難教育開展的體驗營活動,由于活動環(huán)境、氣氛、危險性等原因,勢必影響部分學生的參與意愿。但不得不承認,類似的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心理適應性,有效學習逃生避難所需的多種能力、素質的作用明顯。因此,相關部門(特別是防災減災部門)及群眾團體應多組織此類活動,并在其中安排逃生避難綜合教育及體驗活動,其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定是簡單說教難以比擬的。
4.3 課外運動競賽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
課外運動競賽(含校內、校外)是指“在課余時間,以爭取優(yōu)勝為直接目的,以運動項目(或某些身體活動)為內容,根據(jù)規(guī)則的要求,進行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心理的相互較量的體育活動?!盵7]
既然課外運動競賽是學校課外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學校逃生避難教育勢在必行,為何不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外運動競賽,特別是各級綜合性運動會中設置逃生避難項目,既鍛煉了學生身體,又促進了學生逃生避難意識的養(yǎng)成、逃生避難能力的提高,豈不是一舉兩得。
對“您認為學校運動會有必要設置與逃生避難有關的競賽項目嗎?”的問題調查顯示,86.8%的體育教師認為,校級運動會有必要設置與逃生避難有關的競賽項目,但存在諸多現(xiàn)實困難,如項目設置難度大,成績評定標準難制定等。對此,研究建議,如果在綜合性運動會中設置與逃生避難有關的競賽項目困難重重,可考慮先將這些內容以表演項目的方式呈現(xiàn)在運動會中,待時機及條件成熟后,再由表演項目轉化為競賽項目。或者根本不用考慮轉化的問題,即將其固定為表演項目但始終予以保留。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形式上是競賽還是表演,只要能在學校課外運動競賽中對逃生避難有所體現(xiàn),并能引起師生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時而久之,何愁學校的逃生避難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又何愁學生的逃生避難意識、能力難以養(yǎng)成和提高。
(1)學校體育與學校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兩方面。在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構建集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一般身體素質與專門運動能力、心理素質與意志品質框架于一體的教學內容體系;在課外體育活動環(huán)節(jié),應充分考慮將校內體育鍛煉(早操、課間操、全校性課外體育鍛煉)及校外體育鍛煉(家庭體育、社區(qū)體育)及課外運動競賽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
(2)學校體育的各構成要素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并非所有的表現(xiàn)形式都適合與逃生避難教育相結合,牽強結合的結果非但無益于逃生避難教育的順利實施,反而起到負面作用。
(3)學校體育與逃生避難教育的結合,應根據(jù)在校學生的心身發(fā)展水平并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即在遵循逃生避難的共性規(guī)律的同時,也應因人、因地、因時靈活運用。
(4)無需拘泥于形式上是否為競賽項目還是表演項目,只要能在學校課外運動競賽中(尤指運動會)對逃生避難有所體現(xiàn),即達到了設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雪峰,李愛杰.防災減災與體育教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7):133~136.
[2] 于小霞.學校體育教育手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張雪峰.拓展訓練在逃生避難教育中的價值探索及應用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30(4):62~66.
[4] 張慶建.高校體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與途徑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2,17(2):16~17.
[5] 鄭頌平.素質教育與高校體育[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97~99.
[6] 夏 強,孫化玉.論高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山東體育科技,2003,25(2):46~48.
[7] 李 祥,等.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資助課題,課題編號:13YJC890048。
收稿日期:2015-08-23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