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鵬 徐景華
吉林農(nóng)安遼代遺存中的渤海文化因素辨析
楊海鵬 徐景華
扶余府 萬金塔基 渤海 遼代
吉林農(nóng)安目前發(fā)現(xiàn)的遼代遺跡遺物當中,列舉了農(nóng)安古塔塔身暗室出土的文物(銅佛、絞胎瓷盒),農(nóng)安縣萬金塔基及塔基出土的石雕小塔、薄鐵小塔等,通過比較分析其所反映的時代文化特點,揭示其所蘊含的唐代渤海國文化因素,并以此作為認定農(nóng)安為渤海扶余府所在地的考古學依據(jù)。
《新唐書·渤海傳》載“扶余故地為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扶余,契丹道也”。以此記載,根據(jù)《三國志·夫余傳》《后漢書·夫余傳》①所描述的古扶余國的位置,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渤海扶余府位于今吉林省農(nóng)安縣,楊保隆《渤海史入門》、王承禮《渤海簡史》、郭素美《渤海國歷史與文化》、魏國忠《渤海國史》、楊雨舒《唐代渤海國五京研究》、鄭永振《渤海史論》等著作,均采用此說。近年張福有先生認為,“渤海的扶余府不在農(nóng)安,當是遼源龍首山山城”②。理由是考訂農(nóng)安為渤海扶余府,必須要有渤海的遺跡為依據(jù),農(nóng)安無渤海遺跡,而遼源龍首山山城則具備。今以吉林農(nóng)安縣發(fā)現(xiàn)的遺跡和出土遺物列舉一二,試分析它們的形制特點是否為渤海遺物或者帶有明顯的渤海文化因素,或許能為我們認定農(nóng)安為渤海的扶余府提供可借鑒的考古實物依據(jù)。
古塔位于農(nóng)安縣城內(nèi),現(xiàn)存的塔身是在原遼代塔身的基礎上修復的,從外形上看是遼代典型的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造型。1953年,吉林省農(nóng)安古塔在修繕過程中,在塔身的暗室發(fā)現(xiàn)七件文物,本文著重分析其中出土的銅佛、瓷盒這兩件文物的時代文化因素。
1.銅佛
農(nóng)安古塔出土的這尊銅佛,為銅釋迦牟尼造像,“高10厘米,手已經(jīng)殘缺,后背的銅很薄,已經(jīng)銹爛,坐在木制的八角形須彌座上,座高6厘米”③。這尊釋迦牟尼坐像,面相豐腴、螺發(fā)高髻,結跏趺坐,左手臂朝下,右手臂抬起,由于兩手都丟失,看不出是作何手印,但總體來看與遼代銅佛造像的造型風格出入很大(圖一,1)。遼契丹族受唐中原文化影響較多,皇帝多崇信佛教,因此遼代佛塔在我國北方地區(qū)仍有較多遺存,佛造像出土更多,佛塔佛寺遺址及傳世佛像較為常見,總的來說,“遼代的佛像一般肉髻較為平緩,面相肥瘦適中,佛座像的上半身偏長,胸部寬厚。佛座常見的有六出花口形和方、圓形,蓮花瓣豐滿呈盛開狀,花瓣肥大飽滿”④。這種佛造像也是我們常見的遼佛造像,我們從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遼代銅鎏金釋迦坐像(圖一,2)上就可以看到這些遼代佛造像的上述特點。而農(nóng)安遼塔暗室里出土的這尊銅佛造像并不具備遼代佛造像的典型特點,可以說,這種形制特點的遼代佛像目前僅見這一尊。無獨有偶,它卻與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出土的一尊渤海坐式鎏金銅佛極為相似。這個坐式鎏金銅佛出土于渤海上京龍泉府白廟子遺址(圖一,3)。其“面相豐腴,體態(tài)肥碩。身披袈裟,胸前露出內(nèi)衣結帶。頭飾螺髻,肥頭大耳。盤腿而坐,赤足,腳心朝前,左手伸前,手心朝上。通高10.2厘米”⑤。
圖一 銅佛像1.農(nóng)安古塔出土 2.遼寧省博物館館藏 3.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出土
從圖像上我們不難看出,農(nóng)安古塔出土的銅釋迦牟尼造像和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銅釋迦牟尼造像均為結跏趺座、著通肩大衣式袈裟、手部缺失,佛手與佛身非一體鑄造,而是在佛身鑄造好之后安裝上去的,相對于整體的佛像而言,佛手是活動的,所以很容易隨著使用的時間丟失,這是渤海鑄造佛像的一個特點。在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就曾出土不止一個銅佛像的“銅佛手”⑥。渤海上京龍泉府的坐佛像沒有底座,如參照農(nóng)安遼塔暗室的佛像,原來或許也有木制佛座的,可能毀于上京的大火,沒有保存下來;尤其讓人驚訝的是二佛所著袈裟的衣紋褶皺及胸部的衣結,幾乎完全一致。縱觀遼代的佛像,底座多半為束腰蓮座與銅佛同體鑄造,而單獨的木制底座的佛像并不多見,況且拋開底座,這兩尊佛像在造型、鑄造方式、雕像風格上有太多的相同,應該只有同時代的遺物,才有如此多的相同吧。如果我們解釋為:農(nóng)安遼塔暗室的這尊釋迦牟尼坐像是存在于遼代的渤海遺物,或許就能解釋兩尊佛像有如此多的相同之處的原因了。
2.絞胎瓷盒
瓷盒底徑8.2、高4.4厘米。圓形,有蓋。中有子母口,口部稍殘、矮圈足。蓋盒造型小巧玲瓏,高4厘米、蓋直徑8厘米,蓋與盒作子母扣合,下承矮圈足。其做法系用黑白兩色瓷土揉攪為胎,然后旋削周正,外掛無色透明釉;胎釉自然流暢,極富變化。這件瓷盒絞花紋飾施于盒、蓋的外部及內(nèi)底,而器物的口沿和內(nèi)壁均為堅密細致的白胎,外罩透明釉燒成,其制作工藝應屬“絞化妝土”一類。
絞胎瓷器,為唐代瓷器中的珍品,在渤海國的遺址中出土極少,目前為止只在和龍石國墓葬出土有絞胎枕、和龍北大墓葬出土過絞胎碗⑦,兩處均為渤海國王室貴族墓地。彭善國先生對比唐代絞胎瓷器與渤海絞胎瓷器,認為“渤海出土的絞胎器,均為中原釉陶中的常見的典型器”⑧,是來自于中原的,非渤海自產(chǎn)陶瓷。“絞胎陶瓷器在唐代多用作隨葬的冥器,而宋以后才改作日常生活器具”⑨。唐代的絞胎瓷器中比較常見的是枕,碗、盤、俑等均不多見,絞胎粉盒也僅見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⑩?!氨彼问墙g胎瓷器的大發(fā)展時期——遼境出土的絞胎器不多,且與北宋絞胎器風格較為一致”,作為遼塔出土的禮佛用具絞胎瓷盒,正是遼代不多見的絞胎瓷器之一,彭善國《遼代陶瓷的考古學研究》總結,遼境出土的白釉絞胎瓷器有兩件:其一出于遼寧朝陽七道泉子遼寧輪胎廠附屬廠區(qū)遼墓,為白釉絞胎盒。其二就是本文所言之農(nóng)安遼塔絞胎瓷盒。彭善國認為,這兩件絞胎盒表現(xiàn)的均為翅狀花紋,俗稱“野雞翅”,系用白、赭二色胎泥相間絞合,模制成型后施釉燒成。筆者以為,作為遼代非主產(chǎn)瓷器品種絞胎瓷器來講,能在遼寧朝陽和農(nóng)安出現(xiàn),應是受唐文化而非同期的北宋文化影響所致。隋朝在朝陽設置柳城郡,唐朝在朝陽設置營州,隋唐時期,朝陽是中央政府與東北各民族往來溝通的中心。朝陽七道泉子遼寧輪胎廠附屬廠區(qū)遼墓出土的絞胎瓷盒,受唐代文化影響也是理所當然,基于農(nóng)安所處地域考量,那么遠在吉林農(nóng)安的遼塔出土絞胎瓷盒,如果作為北宋的遼代輸出瓷器來講,能到偏遠的吉林農(nóng)安,是很少見的瓷器輸出方向,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農(nóng)安遼塔出土的絞胎瓷盒是受唐代渤海國文化影響的遺物。從圖片上看,農(nóng)安遼塔的絞胎瓷盒與陜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唐代絞胎粉盒,絞胎花紋不盡相同,瓷盒形制很相似。
萬金塔村在農(nóng)安縣城東北約30公里,南距伊通河2.5公里。村東部有一座東西880米、南北830米的長方形古城址,有東西南北四門,從古城地面散落的遺物看該城為遼金古城。萬金塔基坐落于古城北門外108米處。根據(jù)殘跡推測,塔基為方形,東西長8.5米,南北長8.8米?!八鶅?nèi)原有‘地宮’,平面為方形,長寬各約3米,高2.5米,疊澀盝頂。塔基塌毀時,除壁畫損壞外,‘地宮’內(nèi)文物全部由當?shù)厝罕姳4?,相當完好。根?jù)群眾所述,在緊臨地宮北壁前有一方臺,用條磚平砌。臺上疊砌一個中間帶方孔的扁平方石,石上置石雕小塔,塔底有方形凹槽,與其下石方孔對合成一豎洞,內(nèi)裝薄鐵小塔,鐵塔中空,內(nèi)藏三個套裝著的舍利盒”。
石雕小塔 “用灰色砂巖雕制,并施紅、橙、藍、綠、黑、白等色。實心,四角三層,基本上仿木結構……殘高96.5厘米,基座平面橫向33.5、縱向25.8厘米”(圖二,1)。
薄鐵小塔 “通高29.5厘米、寬17厘米。平面四角方形,雙層、空心,廡殿頂,設基座和平座、欄桿,正面辟門,內(nèi)藏舍利函”(圖二,2)。
遼朝受唐文化影響頗多,國內(nèi)現(xiàn)存遼代佛塔佛寺較多,有很多學者對遼代的佛塔做過專題研究,遼代佛塔以八角、六角密檐塔居多,方塔較為少見,且目前僅見于遼寧朝陽地區(qū)的幾座塔,對于遼代佛塔的這一特點,有學者認為:“現(xiàn)存遼代方形塔五座,全部分布于朝陽地區(qū)……而在其他地區(qū)僅有已毀吉林農(nóng)安萬金塔為方形平面。這種帶有唐塔作風的方形塔在此持續(xù)流行是受到唐代造塔的深刻影響的?!?/p>
農(nóng)安萬金塔基、塔地宮出土的石雕小塔和薄鐵小塔都是方形的,如果作為遼塔,這有悖于遼代的塔多為六角、八角形的時代特點。從石雕小塔“基座是仿磚石機構的須彌座”、第一層“左右兩壁雕佛像,前后兩壁辟門”、“第二、三兩層較低,四壁不辟門窗,而雕出花、葉、奔羊、獸面等雕飾”的形制特征來看,與朝陽的北塔及其他遼塔有著許多共同點,日本學者向井佑介在考查朝陽的遼塔特征后總結:“以朝陽為中心分布的方形密檐磚塔,簡言之,是在唐塔的傳統(tǒng)中加進遼塔的特征。這就是北塔營建和維修的歷史。及唐塔的方形密檐的形式仍然保留,加進了遼代特有的多樣圖案的磚雕和須彌座,是朝陽一帶遼塔的特征?!惫P者推測,石雕小塔出土于萬金塔基的地宮,萬金塔基是方形塔基,石雕小塔或許就是萬金塔倒塌前的模樣。
朝陽市的方形塔是受唐代造塔的深刻影響,那么地處吉林西部的農(nóng)安塔基平面為方形的萬金塔以及萬金塔基地宮出土的石雕小塔、薄鐵小塔也應是受唐代造塔風格影響之產(chǎn)物,按吉林農(nóng)安的時空分布來判斷,農(nóng)安出現(xiàn)的方形萬金塔基、石雕小塔,薄鐵小塔只能是唐渤海國造塔風格延續(xù)所致。渤海國立國228年,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目前發(fā)現(xiàn)的渤海佛寺佛塔遺跡均處于京、府一級的行政設置之內(nèi)。和龍貞孝公主墓塔、琿春馬滴達墓塔、吉林和龍龍海王室墓地M10墓塔都是方形的,這些考古發(fā)掘證明,至少到渤海國中期,渤海的墓塔都是方形。作為唯一現(xiàn)存的吉林長白縣渤海靈光塔,也是方形塔,這說明渤海國受唐塔形制影響,是方形的,農(nóng)安萬金塔基在倒塌之前,極有可能是唐代渤海時期就已經(jīng)建好的塔。
圖二 農(nóng)安縣萬金塔基出土小塔1.石雕小塔 2.薄鐵小塔
綜上所述,農(nóng)安發(fā)現(xiàn)的銅佛造像、絞胎瓷盒以及萬金塔基,都具有渤海時期文化的元素,如果作為渤海故地,渤海人生活痕跡是有可能延續(xù)到遼金時期的,這或許能為農(nóng)安為渤海扶余府的考定提供考古學依據(jù),至少,農(nóng)安在遼契丹征服渤海之前,應是渤海的一個級別較高的行政設置所在地。
注 釋:
① 《三國志·夫余傳》有“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戶八萬,其民土著,有宮室、倉庫、牢獄。多山陵、廣澤,于東夷之域最平敞。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薄逗鬂h書·夫余傳》有“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② 張福有:《“黃龍府”考辨》,《遼金歷史與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91頁。
③ 《吉林省農(nóng)安古塔在修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古物》,《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7期。
④ 金申:《佛像品鑒與收藏》,海風出版社2008年,第152頁。
⑤ 陰淑梅:《寧安市渤海上京城發(fā)現(xiàn)的銅佛像》,《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⑥ 李陳奇、趙哲夫:《海曲華風——渤海上京城文物精華》,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31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六頂山與渤海鎮(zhèn)》,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110頁。
⑦ 魏存成:《渤??脊拧?,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88頁。
⑧ 彭善國:《渤海的釉陶和陶器》,《邊疆考古研究》第5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
⑩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編撰委員會:《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陶瓷器》,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58頁。
〔責任編輯、校對 孫 琳〕
楊海鵬,女,1973年生,現(xiàn)任黑龍江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研究館員;徐景華,男,1960年生,黑龍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郵編150001。
K871.43
A
1001-0483(2016)03-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