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縣新安鎮(zhèn)吳興村吳興小學 吳讓利
?
用愉悅因素構建語文課堂
河北省正定縣新安鎮(zhèn)吳興村吳興小學吳讓利
摘 要:語文教師應利用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探究促使學生思維愉悅;利用充沛的感情,富有感染力的聲音促使學生情感愉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中多彩的畫面、生動的形象促使學生感性地學習;利用幽默活躍課堂,促使學生情緒愉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才是活躍、成功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組合作探究 多媒體教學 語文課堂
語文教師要進行聽、說、讀、寫等教學工作,內(nèi)容豐富又冗雜,學生要想學好語文需要勤奮努力。很多學生因為語文知識瑣碎、學習艱苦而變得畏學繼而厭學。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筆者依據(jù)二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得出:教師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語文的愉悅因素,用愉悅因素構建語文課堂,把語文教學活動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有樂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才會想學、愛學、樂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自身的配合下才能順利實施,才能被學生接受。教師的教學任務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使之獨立閱讀、思考、創(chuàng)造。
小組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平等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思考、交流、競爭,愉悅學習是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生字、形近字、分析課文教學內(nèi)容都可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使學生互學、互教,加上教師的及時評價激勵,學生由消極、被動、機械的聽眾轉變?yōu)榉e極主動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者。
例如,自讀課文時,筆者把全班分成多個小組,每組五六個人,任命一個組長。組內(nèi)每個人先獨立學習,然后將自己的領悟的知識和組員分享。每個人都會學到很多,再一起進一步鉆研課文,獲得更深層的知識、感悟。最后由小組成員選一個代表參加班內(nèi)的知識講解、交流。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學生討論中加以點撥、引導,最后歸納總結。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意識、團結意識都在愉悅的心情下得到增強。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要通過“言”和“聲”感染人、教育人。課文大都語言優(yōu)美、感情豐富,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或多媒體示范性朗讀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包含感情,做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筆者范讀課文時自進入了課文的情境,讀到父親呼喊埋在廢墟下的兒子時,筆者焦急、期盼地呼喊到:“阿曼達。”學生靜靜地聽著,當筆者讀第二聲“阿曼達”時,幾個學生不禁跟著呼喊起來。當阿曼達得救了,全班響起歡呼聲。學生聽懂了課文的感情,和筆者,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在這種氛圍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營造了一種感情共鳴的良好氛圍。
教之以情,學生生情,以情傳情,這種真摯濃烈的情感會產(chǎn)生動人心弦的魅力,營造出讓學生愉悅的情境,促使學生感興趣,樂于學,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感染力。
小學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感性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畫面中,在優(yōu)美的朗讀中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人情美、自然美、語言美。
例如,《燕子》一文,筆者播放視頻:小燕子在蔚藍的天空中,在五顏六色的鮮花上空,在碧綠的原野上飛翔,學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燕子的可愛,其中的感情不言自明。
又如,《柳笛和榆錢》一文,由于學生小,不善于觀察,筆者讓學生觀看柳笛、榆錢的圖片,學生噓聲一片:原來榆錢是這樣的,太漂亮了。學生再讀課文時自然就領會了文章的感情,讀得有腔有調(diào)。
再如,《狼牙山五壯士》,筆者播放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學生默不作聲,好多人都流下熱淚。
多媒體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將學生由狹小的教室?guī)У綗o邊的大自然,把歷史人物拉到眼前,使他們?nèi)缗R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地進入課文,學得生動具體,興趣盎然,學習的愉悅感不言而喻。
要使學生樂學就必須努力營造一種師生間平等、民主的和諧氛圍,盡可能做到每堂課中學生都有笑聲。教師喜歡并尊重自己的學生,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學生對教師就會更尊敬,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教師,會對教師教的學科感興趣。偶發(fā)“事件”或機智的語言會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
例如,一只小鳥落到教師的窗臺上,瞪著眼,東瞅瞅,西瞧瞧,學生發(fā)現(xiàn)后紛紛扭頭看小鳥。筆者靈機一動,說:“看,小鳥在觀察哪個同學不認真聽課呢?”學生笑了,但都認真聽講了。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各種因素把愉悅氛圍帶人課堂,引導學生快樂學習,使學生不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這樣地語文教學一定是成功的。
文章編號:ISSN2095-6711/Z01-2016-05-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