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靜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教學藝術。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fā)展。要達到此目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入手,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師的教;學生的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163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40(45)分鐘的課堂,是我們教與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效率彰顯和提高的最主要場所。如何向課堂40(45)分鐘要效率是每個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了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的教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課程學習的研究者、建設者和開發(fā)者?!?/p>
(一)基本知識的引導者
教學參考書上規(guī)定的關于每一章,每一節(jié),每一課的必須掌握的知識,我們稱之為基本知識。這些基本知識是我們通過課堂必須傳授給學生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對于較難的知識,教師做好點撥。例如,在講授《藤野先生》一課時,“體會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感”是本課的難點,對于這一難點,我運用反面思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請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完成下列句式:‘如果魯迅先生不愛國,那么他就不會_________?!痹谛〗M的合作學習中,這道題很快就被解決了,答案五花八門:“如果魯迅先生不愛國,他就不會去日本學醫(yī);如果魯迅先生不愛國,他就不會離開東京,去仙臺;如果魯迅先生不愛國,他就不會結識藤野先生;如果魯迅先生不愛國,他就不會對藤野先生如此地感激和懷念……”。這樣,通過教師的點撥,這道題化難為易了。
(二)作課程學習的研究者、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只學習教參上規(guī)定的基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讓他們了解不同文體的文章要有不同的學習任務。甚至逐步放開,可以讓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當然這種放開式的教學模式,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積淀的過程,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因為它是完全建立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之上的。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中有這樣一句話:閱讀文學作品要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為了培養(yǎng)和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我們進行了課內(nèi)延伸和課外拓展。對于課內(nèi)延伸和課外拓展所需要的連接材料,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課程研究者、開發(fā)者和建設者的作用了。對于材料的甄別要以本為本(以課本為本,因為網(wǎng)絡上對同一問題的解說有多種意見,有時還會出現(xiàn)真假錯亂的情況),對于學生的答案要糾錯兼肯定(必須不違背課本的初衷),力求從多個角度,不同深度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明確而深刻的了解。
二、學生的學
(一)自主式
自主,即自發(fā)、主動。如何讓學生能自發(fā)地、主動地學習呢?興趣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呢?我們依據(jù)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當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教師的關切和期望,會變得更有自尊和自信,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報教師的關心和期望。由于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教師和學生都產(chǎn)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有研究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于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教師的適度肯定,包括鼓勵與期許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校,學生更希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教師的肯定和表揚。而要得到預期的肯定和表揚就必須表現(xiàn)自己,因此,課堂成了他們與教師、同學交流的平臺,也成了他們展示自己才華和能力的舞臺。所以,誰不喜歡這樣的課堂?誰不渴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誰不希望抓住這樣的舞臺?可以這樣說,課堂效率的提高依賴于自主式學習,而自主式學習又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小組合作式
1.分組??茖W分組和隨機分組相結合??茖W分組是根據(jù)學生性別、成績、性格等,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劃分小組。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互補性,同時又體現(xiàn)了“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精神,以達到強扶弱、弱促強,從而帶動全體組員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這種分組方式,并且落實組長督促,教師檢查的機制,以便切實地使每一位學生都真正地動起來,都參與其中,都有所提高。
隨機分組是在不同情境下采取“就近”的原則隨機地分組。這樣的分組既能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到被一視同仁的感覺,又可以創(chuàng)造新鮮氛圍,提高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們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偶爾也采用這種分組方法,事實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喜歡這種分組方式。
2.合作交流、展示、競賽。它與自主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主獲取的知識是否科學、全面,要通過合作交流與展示來驗證,以達到糾錯和查漏補缺的作用。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發(fā)言的學生往往備受矚目,這樣,對于任何一個發(fā)言者來說,課上交流與展示既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也增強了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力。
競賽是合作式學習中的一個較高層次的環(huán)節(jié),具體操作時,每組不僅選派代表,還要選派裁判、記分員等進行公平的比賽和公正的裁決。雖然組內(nèi)的每一個學生不可能同時站在講臺上,但他們內(nèi)心既有選手的緊張,又有拉拉隊的熱情,照樣全身心地投入。
(三)探究式
北京師范大學李亦菲博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fā),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我們的探究性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1.提出任務或問題;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獲得結果;3.表達和交流。教師應根據(jù)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和所包含的知識,考慮教學應達到的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設計具有階梯性的問題,安排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知識、形成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探究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是否具有梯度和啟發(fā)性,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起點。
總之,要實施有效教學,教師就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知識,又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xiàn)實效,力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 吳金艷.初中語文有效教學初探[J].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12).
[2] 施航飛.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談[J].才智,2010(4):130-132.
[ 責任編輯 田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