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石人
《中國的孝道法文化》閱讀訓練
●江西 石人
既有的社會生命經驗顯示,人類情感呈向下趨勢。父母對子女多為無條件、無保留的情感輸出。而同時,幼年子女大多無法體諒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會將更多情感輸出給其子女。如此下去,為父母者始終是付出多于回報。有鑒于此人性弱點,中國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強調子女對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對人性加以矯正。其后國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將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維護、成全孝道,極大增強了孝道文化的貫徹效果,于是在中國,就形成了下一代對上一代都要反饋的模式。
而且這種反饋應是物質、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發(fā)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一言一行皆須畢恭畢敬,不離于孝道。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加以確認,并輔之以宣傳教化、行政強制乃至嚴刑重罰。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國綿遠流長,代代不息,將中國人融化在一派血濃于水的溫情之中。
其溫情有三:一曰,強調情感反哺。孝道乃報恩之舉,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雙親。然而此時父母皆已年老,身體、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棄之心。既要盡量保證衣食無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溫和禮敬,不可使父母受情感傷害,晚景凄涼,心灰意冷。國法遂依此意將殺、毆、罵、告父母及供養(yǎng)有闕等行為列為打擊對象。二曰,顧及人倫紐帶。孝慈親情乃天性秉賦,與生俱來。 《韓非子·八經》說:“法通乎人情關乎治理。”為了顧及人倫情感紐帶,于是實踐中出現(xiàn)了寬容復仇、存留養(yǎng)親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慣例與制度。三曰,注重精神傳遞。父母過世之后,對其追念亦屬孝道情感應有之義。一方面要盡心服喪,依循禮制恰當地表達喪親之痛;另一方面要傳遞香火,使前代尊親不至絕祀。國家法律對喪期違禮的種種行為加以禁止,對官員服喪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定,對無子休妻制度亦加以確認。
然而,孝本為人類樸素情感,應出自血緣親情之自然流露。如純以倫理觀念加以宣揚倡導,或不至于出離孝道本旨。然而后來孝道法文化日漸強化,以法律強制手段要求人人皆須按照特定禮制履行孝道,實踐過程中則難免有矯枉過正或流于形式之嫌。
其流弊亦有三:一曰,誘發(fā)人性虛偽矯飾。孝與不孝皆源自內心情感,法律無法拘束人心,只在外在形式上強求一律,就難免出現(xiàn)不愿為繁文縟禮束縛以致違法犯罪的情形,或出現(xiàn)徒有其表而內心虛偽的現(xiàn)象。如漢末,就有“察孝行,父別居”之諷謠。二曰,漠視個體價值。孝道強調子女對父母無微不至的尊崇與順從,本為矯正人性向下之弊,然而以法律相強制,久之則導致父權過度膨脹,子女自身正當之權利諸如婚姻自主權、生命健康權等都因壓迫而萎縮。甚至以己身代父刑這種愚孝行為都得到法律認可與社會褒獎。個體價值遭到法律之極大漠視。三曰,扭曲國民性格。孝道法文化強調子女恭順、父祖權威,代代沿襲中,國民遂生出屈服、順從之性格。少年老成、謹慎持重、禁錮保守、全無創(chuàng)造思維竟成為社會輿論推崇褒揚之優(yōu)良德行。此實為對健全國民性格之壓抑與扭曲。
(摘編自龍大軒 《孝道: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核心價值》)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趨勢,父母愿為子女無條件、無保留地付出,這種情感,奠定了中國孝道文化的基礎。
B.在中國,下代對上代反饋、反哺的盡孝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國家大力提倡,并以法律維護、成全孝道的結果。
C.中國孝道的要求包括物質、精神、宗教三個方面,不僅要有物質的供養(yǎng),還要有對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敬愛,言行亦須畢恭畢敬。
D.孝道法文化日漸強化,不僅要求人人履行孝道,還用法律手段強制人們遵從特定禮制,實踐過程中難免生出弊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為父母者始終付出多于回報,幼年子女則大多無法體諒父母苦心;中國先哲提倡孝道,正是期望借此對人性的弱點加以矯正。
B.重視道德上的宣傳教化,再加上法律制度的影響,孝道文化在中國綿遠流長,因此,中國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脈脈溫情中。
C.國法將殺、毆、罵、告父母及供養(yǎng)有決闕等不合孝道的行為列為打擊對象,是因為這些行為完全無視對反哺父母的要求,恩將仇報。
D.孝道法文化強調子女要尊崇、順從父母;矯枉過正,導致父權的過度膨脹和子女諸多正當權利的萎縮,法律也抹上了漠視個體價值的色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孝本是出自血緣親情的人類樸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行孝道是反哺報恩之舉,它使年老力衰的父母不但衣食無缺,還能獲得精神慰藉。
B.父母過世,子女一要盡心服喪,二要傳遞香火。因為喪期違禮固然違反國家法制;若無后代,也會致使尊親絕祀,孝道精神無法傳遞。
C.孝道法文化強調長輩威權、子女恭順,將屈服順從、少年老成、禁錮保守等視為優(yōu)良德行大加褒揚,造成對健全國民性格的壓抑與扭曲。
D.中國孝道法文化在歷史上曾發(fā)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利弊并存,得失難分;如能推陳出新,對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必有裨益。
1.A(據原文,“人類情感天然具有向下的趨勢”屬于 “人性弱點”,應當矯正,它不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基礎”。)
2.B(“中國人一直生活在父慈子孝的脈脈溫情中”的說法與原文“孝道文化……將中國人融化在一派血濃于水的溫情之中”含義不一。從原文可知,古代也出現(xiàn)過“殺、毆、罵、告父母及供養(yǎng)有闕”等嚴重違反孝道的行為。)
3.D(“利弊并存,得失難分”一語不恰當。“利弊并存”符合原文文意,但“得失難分”則誤,文中已清晰地指明了孝道法文化的三種“溫情”和三種“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