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不朽勁旅
錫克教是古魯·那納克在1469年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qū)所創(chuàng)建的宗教流派,目前信徒約為260萬人。在錫克教圣城阿姆利則,到處是頭裹長巾,保留長須長發(fā)的錫克教徒,他們的身上浸染著古老文明氣息的裝束,讓人仿佛穿越至莫臥兒王朝,在許多國家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錫克教徒的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不過,很多人并不知道,對錫克教徒來說,長發(fā)、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才是真正完整的信仰標識,更不知道,錫克教徒的裝束源自于錫克教曾經(jīng)軍事化的歷史過程。
錫克教最早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它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因此從一開始,錫克教就帶著濃厚的反抗色彩。
“錫克”是梵文Sikha的音譯,它的真正含意是“進了學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奉行祖師崇拜制的錫克教,由第一位上師那納克開始,他讓錫克教徒們受的教育就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到了第六代上師,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兒王朝的壓迫,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半武裝宗教組織,開始注重武裝組織和訓練,經(jīng)常與政府軍和異教徒發(fā)生沖突。事實上,錫克教在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哈時已經(jīng)完成了軍事化的任務,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戈賓德·辛哈給教徒舉行獻身儀式,要求教徒蓄長發(fā)、戴發(fā)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qū)別于其他教團,但也有人認為這五件東西不過是在隨時提醒教徒對本教堅信不疑罷了。
完成了軍事化后,錫克教不僅與莫臥兒王朝對抗,后來也是抗衡英國殖民的重要力量。英國統(tǒng)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曾占了軍隊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在印度的獨立運動中,錫克教徒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錫克教逐漸分成了12個支派。尼昂錫克教徒實際上是錫克教的一個特殊分支,也是當今世上仍堅守尚武傳統(tǒng)的宗教流派之一。尼昂原意為“鱷魚”。歷史上,他們因在戰(zhàn)場上英勇無畏而被譽為“不朽軍隊”。盡管冷兵器時代早已作古,他們身上佩戴的武器更多的只是一種裝飾,但對他們而言,那是領受過鐵血浴火的洗禮,最終成為勇者的圖騰,他們堅守著他們的教義、風俗與裝束,堅信自己是不朽的軍人,愿意為捍衛(wèi)信仰而獻身。
(摘自《南都周刊》2015年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