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喜
(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
學術·歷史·文學──評陳才生的《用生命種詩的人──王學忠評傳》
孫德喜
(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摘要:《用生命種詩的人——王學忠評傳》簡要敘述了傳主王學忠的家世與成長、詩情和下崗人生,既闡明了傳主與安陽古城的文化聯(lián)系,又揭示出傳主的詩歌與他苦難人生之間的特殊關系,并引述了學界數(shù)十位學者對傳主詩歌的評述和研究成果,從而將王學忠詩歌現(xiàn)象放到科學理性的視野中予以審視。
關鍵詞:王學忠;《詩人王學忠評傳》;書評
就在2015年即將結束之際,我收到了河南安陽師范學院陳才生教授出版的兩本新著:《用生命種詩的人——王學忠評傳》和《地攤上的詩行——王學忠詩歌研究》(均為新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前者簡稱《評傳》)。如果說前者是對王學忠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進行敘述和評判,那么后者則綜合透視的是王學忠詩歌現(xiàn)象,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叉,然而各有側重。在閱讀了這兩本著作之后,筆者對《評傳》更感興趣,因為這部著作將學術、歷史和文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評傳寫作的基本精神,是一部展開評傳基本形態(tài)的不可多得的范本。著名學者桑逢康在《序〈王學忠評傳〉》中指出了這部評傳的獨到之處:“為弱者立傳,無人問津;為強才立傳,難免不會有阿諛逢迎之嫌。∕為既是弱者又是強者立傳,方才能給人以啟迪,以鼓舞,也方才有看點?!保?]
評傳是傳記文學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如果說大部分傳記文學是歷史與文學結合的產(chǎn)物,那么評傳則是在這兩種元素之外還要加上學術,因為評傳不僅敘述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做出重要成就的人物,如作家和藝術家,而且還要站在專業(yè)和相關歷史的高度給予其學術評判與定位。因此,評傳在具有歷史性與文學性的同時,還應該具有學術性,而且學術性在這三者中應該處于首位。
評傳的學術性是通過“評”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這“評”不是簡單地就人物的生平事跡與言行舉止發(fā)幾句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的著述、行為和人生選擇進行研究,進而探討傳主思想、人格、理念、美學特征的形成根源及其意義,并且確定傳主在相關歷史上的貢獻和地位,從而為以后的相關歷史的研究和重述提供新的依據(jù)。如果評傳的傳主是作家,那么就要通過評傳的寫作回答讀者關心的問題:該作家是如何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該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什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色?該作家的作品如何解讀?該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處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該作家的人生與作品存在哪些問題和局限?等等?!对u傳》的作者陳才生是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既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在學界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又擅長于作家傳記的寫作(曾經(jīng)出版過臺灣著名作家李敖評傳),既與傳主王學忠交往密切,對傳主人生經(jīng)歷相當了解,又對傳主的創(chuàng)作進行深入的研究,還對有關傳主的研究和評論十分清楚。因而,他在寫作評傳時首先能夠從學術入手,力圖強化評傳的學術性。
如果說《地攤上的詩行——王學忠詩歌研究》主要是將王學忠的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文學史現(xiàn)象作系統(tǒng)的研究的話,那么,《評傳》則是通過傳主的相關敘述闡明作為詩人的王學忠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他的產(chǎn)生對于當代詩歌來說意味著什么,社會各界對于王學忠作出怎樣的反應,而這些反應說明了什么等問題。《評傳》首先簡要敘述了王學忠的家世與成長、詩情和下崗人生,既闡明了傳主與安陽古城的文化聯(lián)系,又揭示出傳主的詩歌與他苦難人生之間的特殊關系,雖為敘事,但已隱隱地揭示了傳主成為一名“平民詩人”的根本原因。隨后,《評傳》敘述的是劉章、魏巍、賀敬之、李成瑞、
作者從車夫小憩時的一個場景表達了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整首詩悲憤中顯著平靜,譴責中不乏詼諧,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度。詩的尾段“黎明”的意象在許多詩歌中常常被當作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或?qū)ξ磥淼恼雇?,但在這里作為一個表示時空概念的詞卻表達了車夫的艱辛。這不僅是胡適的“人力車夫”,更是老舍的“駱駝祥子”了。
這是王學忠給車夫和平所寫的詩作《三輪車夫》。這首詩可以說是傳主詩歌的代表作之一。陳才生抓住這首詩進行點評,其意義當然不只是簡單地解釋這一首詩,而是通過剖析這一首來窺傳主詩歌創(chuàng)作的全貌?!对u傳》的第十八章《詩藝概述》則是集中論述了王學忠詩歌的藝術特征,不僅細致入微地論述了王學忠詩歌的“敘事切入,細節(jié)說話”“借物寓意,理趣共生”“語言通俗,音節(jié)和諧”“活用修辭,意象紛呈”等具體藝術手法[2]428,而且還將傳主的詩歌藝術與古代和現(xiàn)代詩人詩作進行比較,以見出王學忠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與“推陳出新”。整個這一章與后面的《詩觀略論》都可以看成是獨立的論文,而《詩觀略論》則更具理論色彩,學術性更強。
王學忠雖然因詩歌創(chuàng)作在文學界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也為許多人所喜歡和接受,但是他在當今的詩壇上究竟應該居于什么樣的地位,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結論。陳才生通過“評”揭示了王學忠詩歌的特色與價值,通過對文學界和學界的討論的綜述,從而予以確立。雖然有些人未必同意《評傳》中的觀點,但是作為評傳的學術性還是毋庸置疑的。
“評傳”的“評”主要以歷史為依據(jù),而歷史的呈現(xiàn)是傳記寫作的最主要功能。而“評”的學術性則取決于歷史的具體、翔實和真實。因此,“評傳”的寫作必須努力書寫真實而完整的歷史,也就是說,既要反對篡改、偽造、掩飾和扭曲歷史,又要反對對于歷史的斷章取義。陳才生寫《評傳》首先具有一種優(yōu)勢,那就是他與傳主相當熟悉,他們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座城市,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人文與風俗、文化與民情都了如指掌,而且彼此交往頻繁,十分熟悉,這對于寫出傳主真實的歷史提供了非常優(yōu)越的條件。另一方面,陳才生作為一名學者,嚴格的學術素養(yǎng)令他形成了嚴謹?shù)膶W風,他廣泛搜集材料,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傳主的日記詩,傳主與文化名人之間來往的通信。更重要的是,陳才生在《評傳》的敘述中既敘述了傳主對詩歌的熱愛,在艱難困苦中寫作詩歌的狀況,得到文化名人的高度評價,又敘述了傳主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艱難、下崗后生活的困頓。這些敘述不僅突出了傳主的性格與個性,更真實地展現(xiàn)了傳主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圖景。作為工人出身的傳主和他的家人雖然被認為是新社會的主人,但是他們卻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既沒有享受到“主人”的巨大權益,又沒有任何領導權,反而常常受到別人的訓斥和歧視。在國企上班時的傳主雖然寫了不少詩歌,但是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人稱他為“工人階級詩人”;下崗后的傳主已經(jīng)不再是工人的一員,但是卻獲得了“工人階級詩人”的稱號,現(xiàn)實中的這種尷尬也沒有在《評傳》中被回避。陳才生認為,從時間跨度看,王學忠的創(chuàng)作貫穿了新時期以來文學發(fā)展的全過程[3],他就是站在時代高度為傳主作了全景式的掃描,讀者從《評傳》中可以了解到一個真實可信的王學忠,而這正表明陳才生對歷史的敬重。
《評傳》的作者陳才生既是一位成就突出的教授(先后出版了《李敖這個人》《李敖的靈與肉——李敖思想研究》《李敖評傳》與《繆斯鐘情的女兒們》等10余本著作),又是一位頗具文學才情和詩人氣質(zhì)的作家。他的寫作在突顯學術性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學性。因此,包括論文論著與評傳在內(nèi)的寫作,陳才生都顯示出突出的文學才華。他的這本《評傳》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
就“評傳”的文學性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敘事、描寫、抒情和語言等幾個方面。傳記的敘事雖然不同于小說那樣在敘述視角上變幻無窮,但是在敘述方式上各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特長。陳才生在敘述傳主人生經(jīng)歷時,根據(jù)傳主的自身特點確定敘事策略,他注重將傳主的成長過程與他所處的時代和安陽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聯(lián)系起來,并以后者為人文環(huán)境以突出傳主身上的文化基因。在敘述傳主下崗的經(jīng)歷與謀生的艱難時,陳才生將其置于國企改制的背景下展開,突出了傳主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與詩歌特色的根本來源。在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上,陳才生善于抓住富有感染力的細節(jié),突出傳主的鮮明的性格。女丐殘月是王學忠下崗后在做個體攤販時進貨途中遇到的一個殘疾姑娘。陳才生在《評傳》中比較細致地敘述了王學忠如何遇到、關心、關注這位十分不幸的姑娘,尤其是描寫了這樣的細節(jié):“后來,學忠再進貨時,發(fā)現(xiàn)路旁的殘疾女孩兒不見了。他好奇地走到機井房,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那床破舊的被子和幾個塑料瓶,空蕩蕩什么也沒有。”[2]126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傳主的人道情懷,盡管他自己也處于困境之中,但是他依然掛念那個殘疾女孩,而這個女孩人去房空,只留下用過的物品,這一切都會引起傳主內(nèi)心的顫動,雖然陳才生沒有具體描寫那種顫動,但是讀者可以從王學忠面對著那些遺留物想象出來。
傳記寫作雖然必須客觀地敘述傳主的人生經(jīng)歷,但是并不排斥抒情,當然傳記情感的抒發(fā)是建立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之上的。抒情不僅可以增添傳記的詩意,而且能夠感動讀者,令讀者對傳記中的人和事在感動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有時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陳才生是大學教授,而王學忠則是生活于社會底層的詩人,以又臟又累而且沒有保障的攤販謀生,兩人社會地位懸殊,但是陳才生為王學忠的執(zhí)著于詩歌寫作、敢于直言、勇于抨擊現(xiàn)實黑暗的精神所感動,以敬佩之情為這位“平民詩人”和底層的吶喊者立傳,在敘事王學忠的人生、遭遇、堅韌與挫折時傾注了自己的才情,不時發(fā)表議論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現(xiàn)實中,王學忠是個普通的百姓,一米六四的個頭,不足百斤的身軀,站在人群中也許誰也難以將他認出。但與眾不同的是,他是一個詩人,一個能用詩歌來思考的詩人,他用手中的筆表達著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對命運的抗爭,傳達著一個弱者才有的生存哲學。他們地位卑微,卻不‘卑鄙’,靠自己的血汗吃飯,腰桿挺得筆直。面對社會的不正之風他們不愿做‘軟綿綿的柿子’,而要做還擊‘玩弄者’的‘長刺’;不愿做任人‘蒸煮煎炒’的‘雞蛋’,而要做硬梆梆能砸破頭皮的‘石頭蛋子’;不愿忍受‘冰冷的蔑視’,而要奮起反抗,‘絆倒那些春風得意的小子’?!保?]408這可以說是陳才生獻給“平民詩人”王學忠的贊美詩,贊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間。
《評傳》的文學性還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文學既表現(xiàn)在形象生動方面,又表現(xiàn)為語言中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筆者與陳才生教授雖然打的交道不多,但是可以見出他是一個很有激情的人,他的文章寫作同樣也富有激情、才氣和詩意?!对u傳》在敘述王學忠在自己兩個孩子出生后的取名與感觸后發(fā)了這樣一段議論:“也許是天性使然,王學忠對萬物生靈充滿了好奇和關切。從春天的花絮到夏天的蛙鳴,從冬天的枯樹到秋天的流螢,從天上的星辰到身邊的親人……他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愛人及物,體恤眾生。在他的觀念里,無論自然還是人類,都有著各自的尊嚴和珍貴,一切生命皆平等。這種萬物有靈的‘泛愛主義’觀念滲透在他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保?]58這里的語言雖為議論,但是并不抽象,也不是純粹的理論的演繹與概念的轉(zhuǎn)換,而是形象的描述,詩意蘊含其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學忠是安陽的著名詩人,以創(chuàng)作社會底層的平民詩而著稱;陳才生是安陽著名的學者,他以王學忠為傳主寫作《評傳》,既幫助外界了解和認識王學忠及其詩歌,又為推動學界進一步研究王學忠的詩歌及其現(xiàn)象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與有益的經(jīng)驗。這可以說是安陽乃至河南文化界的一大盛舉,值得關注。
2015年2月9日于揚州存思屋
參考文獻:
[1]桑逢康.序王學忠評傳[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1):77.
[2]陳才生.用生命種詩的人:詩人王學忠評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3]陳才生.人民·時代·真情:王學忠詩歌的當代意義[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1):79.
(責任編輯:王彥永)
中圖分類號:I0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3-0082-03
收稿日期:2016-03-30
作者簡介:孫德喜(1960-),江蘇淮安人,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楊嘯、穆仁等文化名流對傳主及其詩歌的喜愛以及與傳主之間的交往,從一個側面說明傳主詩歌的特色與價值以及產(chǎn)生的巨大反響。接著,《評傳》引述了學界數(shù)十位學者對傳主詩歌的評述和研究成果,從而將王學忠詩歌現(xiàn)象放到科學理性的視野中予以審視。在具體的“評”中,陳才生常常以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性地點評傳主的詩作。傳主的成就在于詩歌,陳才生的這種點評很有必要,而且揭示出傳主詩歌的特色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