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
林州水利工程史觀照下的紅旗渠
陳麗娟
(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摘要:林州人民在與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斗爭時,開創(chuàng)了悠久的水利工程歷史。這些水利工程未能從根本上終結林州地區(qū)缺水的歷史,只有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紅旗渠才徹底改變了林州地區(qū)嚴重缺水的面貌。將紅旗渠置于林州水利工程歷史的維度上,會更加清楚地認識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紅旗渠;水利工程史;河南林州
人類文明的發(fā)育高度依賴水資源,水和水利是滋養(yǎng)文化的血脈??梢圆豢鋸埖卣f,在漫長的農業(yè)文明時代,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人們對水趨利避害的結果。中原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水利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過重大貢獻??疾熘性貐^(qū)水利歷史,我們發(fā)現,這里的先輩們充滿了治水的艱辛。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原名林縣,1994年撤縣設市,稱林州市),用水歷史更是一幕一幕的悲劇。到20世紀60年代,林州開啟了水利歷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林州人民從此告別了極度缺水的命運。伴隨著紅旗渠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紅旗渠精神誕生并逐步發(fā)揚光大。我們如果要判斷一個現象、一種行為、一項事業(yè)的價值,最好的辦法是將其置于歷史的維度上,從歷史的角度予以立體地審視。因此,當我們將紅旗渠置于整個林州水利工程史來考察的話,我們會更加清楚地發(fā)現其價值,也更加贊嘆其偉大、更加敬佩在修渠過程中誕生的紅旗渠精神。
在已知紅旗渠工程的體量和難度的情況下,在回答林州人民為什么修渠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林州為什么缺水。
我們知道,一個地區(qū)的水資源狀況是由大氣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決定的。林州地區(qū)這三個方面的狀況都不理想,大氣降水不足,地下水開采難度大,地表水利用困難。
(一)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其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勻
林州的降水,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降水量小,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勻。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降水特點,是由林州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
林州位于北緯35°41′-36°22,東經113°37′-114°04′,屬中緯度內陸地區(qū)。根據河南省氣候區(qū)劃,該地屬太行山山地溫和半干旱少澇氣候區(qū)。這里春季風多干燥、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多年平均降水量672.1㎜,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7、8、9這4個月。
林州西依太行山,太行山脈貫穿全境。境內地貌分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四種類型。中山分布在市境西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海拔800m-1000m,局部超過1500m。低山分布在市境南部和北部,海拔一般多在500m-800m。東部為丘陵區(qū),海拔350m-500m。盆地自北向南分布有城關盆地、原康盆地、臨淇盆地,其中心地形較平坦,略有起伏[1]。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太行山對林州地區(qū)的降水特征有決定性影響,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阻擋暖空氣西進,使西部雨季推遲,氣候較為干旱;阻擋冷空氣東進,使冷空氣在西部徘徊,冬季寒冷。太行山的阻滯作用是導致林州地區(qū)與同緯度地區(qū)相比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二)林州的地質構造不利于地下水的開采
林州地區(qū)所在的太行山地質構造主要以花崗片麻巖為主,另有少量的石灰?guī)r區(qū)。由于地質構造、巖性、地貌的不同,造成山區(qū)地下水的資源量在時空分布與存在形式上均有較大差異。山區(qū)地下水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可分為裂隙水、孔隙水及巖溶水,其中裂隙水主要以裂隙巖體非飽和流的形式存在于花崗片麻巖區(qū)的基巖裂縫中,孔隙水主要以潛流的形式存在于山間河谷區(qū)的砂礫石層中,而巖溶水主要以承壓的形式存在于石灰?guī)r區(qū)
(三)林州的地表徑流很難被利用
地表徑流和降水類型、地形及巖石透水性有關。不同類型的降水形成不同的地表徑流,大雨和暴雨形成較大的地表徑流,短時間的小雨形成小的地表徑流或不形成地表徑流。當斜坡很陡時,大氣降水很快地流向附近的低地,而稍微被割切的地形區(qū)地表徑流則緩慢。如果斜坡為植物所覆蓋,地表徑流就要減小。在不透水的粘土質巖石地段地表徑流大,在透水的沙和裂隙巖石地段地表徑流顯著減?。?]。林州大部廣泛分布著石灰?guī)r,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極易散失。境內主要有濁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和淇河5條河流。這些河流均屬海河流域的衛(wèi)河水系,除濁漳河水源較充沛外,其余均系季節(jié)性河流。這幾條河流平時大多干涸甚至斷流,汛期又常常會造成水災。因此,林州在地貌、地質、植被、湖泊和沼澤等下墊面因素方面不利于地表水的利用。
“一部林縣志,滿卷旱荒史?!泵駠吨匦蘖挚h志》記載,從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514年間林州發(fā)生大旱絕收30余次,人吃人的記載達到5次[4]208。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林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極度缺水,十年九旱,千百年來林州人民等水、盼水、巧妙用水,有著悠久的水利工程史。
在農業(yè)社會,水利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二是解決農業(yè)灌溉用水問題。歷史上的林州人民采取了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所能采取的各種措施,如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等,與長期缺水的命運進行著持續(xù)的抗爭,但是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
如前所述,林州地區(qū)降水不均勻,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困難,所以必須通過引水工程來解決用水問題。林州歷史上曾經多次修建過引水工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更是領導根據地軍民興修了部分水利設施,發(fā)揮了重要的民生作用。根據《林縣志》記載,主要的引水工程有[4]235:
(一)古代引水工程
林州有史料記載的引水工程始于元代,明、清兩代屢有新建、維修。
①天平渠,現名愛國渠,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主持修建。始修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源自天平山龍洞,流至縣城南關阜民池。傳說李漢卿路過林縣,對前來迎接他的地方官說:“不要為我準備什么豐盛的菜肴了,我只想好好洗個澡,以解旅途乏困?!泵鎸@個小小的要求,地方官卻面有難色,李漢卿感到十分納悶。第二天一早,他輕裝簡行到民間微服私訪。整整一天走下來,他發(fā)現當地的老百姓惜水如命,一碗水反復使用也不舍得倒掉。幾天私訪下來,他很有感觸,登上太行天平山上,他發(fā)誓:“我一定要為這里的百姓修條渠,這里的百姓太苦了!”因為這條渠是引自天平山的泉水,所以叫“天平渠”,渠長10㎞,寬1m,深0.7m。1951年改名為愛國渠。
②黃華渠,位于縣城西北部。渠源自黃華山,向東流入縣城壕與天平渠匯合,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始修;渠長10㎞。
③洪峪渠,又名謝公渠,位于縣城西南部。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知縣謝思聰主持興建。渠首自洪峪山起,至辛安村,長9㎞??晒?0個村村民吃水。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沿渠村民在渠首建立“謝公祠”,紀念謝思聰主持修渠事跡。
④永惠渠,又名洪峪南渠,位于縣城西南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修建。渠首自洪峪五松臺,到穩(wěn)政村止,長5㎞。
⑤桃園南渠,位于縣城西部。渠首自桃園村后的黑龍?zhí)?,到下莊村止,長10㎞。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修。
⑥濁漳河2條灌渠:峪門口灌渠,渠首自峪門口村西起,到峪門口村東止,長1㎞。古城灌渠,渠首自畫影棧起,到小王莊村止,長3㎞。上述2條灌渠創(chuàng)修時間無考,清康熙年間有記載。
⑦洹河4條灌渠:郭家園灌渠。渠首位于桃園村西,長1.55㎞。武家泊灌渠,長0.55㎞。南陵陽灌渠,長0.7㎞。北陵陽灌渠,長1.1㎞。北陵陽灌渠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其余灌渠興修時間無考。
⑧淅河中上游灌渠2條:嘴上灌渠,自嘴上村起,到漏底村止,全長l㎞,分東西兩支渠。河南園灌渠,位于淅河南岸河南園村,長0.5㎞。興修年代不詳。
歷史上這些水利工程,都只是小范圍地解決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用水問題。更多的人還是生活在缺水的困難之中。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軍民修建的引水工程
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組織就領導林縣人民修建了新民渠、抗日渠、愛民渠等工程。
①新民渠,又名益民渠。1940年興修,1943年10月,中共合澗區(qū)委組織群眾維修,1953年重修。渠首白頭道河村,到合澗村止,渠長1.5㎞,渠深、寬各1m。
②愛民渠,1944年八路軍太行軍區(qū)第七軍分區(qū)司令員皮定均領導合澗群眾修建。由于日寇進行瘋狂的掃蕩,加之連續(xù)兩年大旱,又逢蝗蟲災害,全縣1 600多人餓死,1萬多人被迫外出逃荒。皮定均在經過細心勘察后,利用戰(zhàn)斗的間隙,親自帶領部隊和群眾修渠引水。渠首自河西村,到二道河村止,長2㎞,寬、深各0.7m。
③抗日渠,1944年1月,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群眾在抗擊日軍的同時修建,故名抗日渠。由于條件所限,當時渠未修成。
上述水利工程的共同特點是工程量小、受益面小、飲灌成效小,這固然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手段狀況,而實際上則是當地地質地理條件太復雜、工程施工難度太大的反映。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水安則邦安,水興則邦興。新中國成立后,林州水利建設取得了更大成就,修建了建設渠、建民渠、大眾渠、荷花渠、天橋渠、高峰渠等,為修建更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經驗。尤其是英雄渠的成功修建,對修建紅旗渠的啟示作用更為明顯。英雄渠原名淅河渠,1956年春開工修建,城關、合澗等8個鄉(xiāng)共8 000余人投入這一工程建設。1958年1月13日,召開淅河渠工程民工代表會議,正式命名為英雄渠。經過5個月艱苦奮戰(zhàn),1958年5月1日勝利竣工。在修渠工程中,568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98個突擊隊,創(chuàng)造了點大炮、拐彎炮、斜面炮等爆破方法和圍墻燒石灰技術,制造了土高車、吊車、自動夯、八楞滾等工具,加快了工程進度。后來在國務院河南新鄉(xiāng)水利工作會議精神鼓舞下,又接連修筑了石門、弓上、南谷洞、要子街4座中型水庫。各社隊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修了一些小型塘壩。
1959年,我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旱災,從1958年12月到次年5月,河南省的降水僅相當于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10,一場冬、春、夏連旱給農業(yè)帶來了災難性打擊。在此背景下,林州人民決定建設“引漳入林”工程,動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奮戰(zhàn)了10年時間,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代價,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紅旗渠工程,林州人民才徹底告別了極度缺水的歷史。
紅旗渠是林州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時期,相信黨、依靠黨,用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修建而成的。
(一)不懼怕任何困難的精神
在20世紀60年代修建紅旗渠談何容易。且不說地質地理條件上的先天不足,僅修渠所需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就十分有限,林州人民需要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完成修渠壯舉。
1.水源困難
林州“掘地盡石,鑿井無泉”,境內河流又主要是季節(jié)性河流,因此只有依賴客水才能解決水源問題。通過與山西省平順縣協商,林州人民成功解決了水源問題,“引漳入林”才成為了現實。濁漳河水量充沛,是理想的水源,但是要“引漳入林”實現自流,必須到山西境內筑壩攔水,流經平順縣19㎞,然后通過架橋鑿洞,導引漳水入林。由于事涉兩省,水事又自古以來容易引發(fā)上下游、左右岸間老百姓的沖突,在外省筑壩爭水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事情。只有在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才成為現實。我們今天在贊揚紅旗渠精神的時候,不能忘記平順人民的無私支援。
2.物資匱乏
在崇山峻嶺上修建一條總、干、支共1 500㎞的渠,要削平山頭1 250座,鑿通134個隧洞,架設150座渡橋,挖土石方6 730 614m3,挖石方7 350 60m3,壘砌石方4 096 574m3,筑混凝土18 826m3[4]207。而修建這一工程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林州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從開展“一千個庵子溝運動”治山治水,到修建英雄渠和要子街水庫、弓上水庫、南谷洞水庫,再勒緊腰帶修建紅旗渠,重新安排林州山河,攻克了生存難關,依靠的就是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5]。
3.技術落后
紅旗渠的引水點在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斷,海拔465m,比渠線要通過的制高點墳頭嶺(后來改稱分水嶺)高15m,從理論上說,引水是可行的。但是,當時縣里的測量技術還比較落后,從侯壁斷到墳頭嶺的長度為70km,渠的坡度是1∕8000,對測量數據的精確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當時全縣水利技術人員28人,最高學歷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yè)生,他們沒有任何先進的測量工具,只能土法上馬。工程機械同樣落后,只有鋼釬、鐵錘、手推車、畜力車以及一雙雙堅硬的手。紅旗渠,就這樣在一錘一釬的揮舞、一寸一寸的鑿通中向前推進。
(二)對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
新中國成立后,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了主人。中共林縣(州)縣委、縣政府歷屆領導充分認識到,要改變林州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條件,必須重點解決水的問題。于是,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群眾,大力開展修渠道、挖池塘、修水庫、打旱井等興修水利工作。到1959年底,全縣已經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條,水庫36座,池塘2 397個,旱井27 120眼,水井5 652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萬畝。1958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新鄉(xiāng)火車站接見時年30歲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說:“……楊貴,我知道你……聽說你治水有一套?!弊剷r,毛澤東對大家說:“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要把農業(yè)搞上去,必須大搞水利?!保?]
20世紀60年代初,林州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正在遭受巨大的自然災害,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正在探索中,黨的執(zhí)政經驗尚不足,在此情形下,沒有對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的理想基本不可能實現?!凹t旗渠的修建是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更是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改天換地、重新安排河山的壯舉。當時,紅旗渠修建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林縣縣委頂住壓力,運用手中的權力,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為群眾謀福利,體現了黨的堅強領導?!保?]林州人民高度信任黨和政府,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終于盼來了一渠清水。
(三)凝聚全體修渠人的智慧
紅旗渠是林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今后仍將繼續(xù)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紅旗渠的巨大成就是全體林州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取得的。紅旗渠建設者的后人這樣說道:
“當領導的決策和群眾需求一致時,群眾就會煥發(fā)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睋种菔酗L景區(qū)管委會副主任李蕾介紹,當年修紅旗渠缺少資金,就組建工程隊外出搞建筑賺錢;沒有炸藥和雷管,就自己辦化工廠制造;就地取材造水泥、燒石灰,自制抬杠、鎬把,自編抬筐、車簍[8]。
在眾多險重工程中,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洞長616m,高5m,寬6.2m,1960 年11月,300名青年承擔開鑿此洞的艱巨任務。在開鑿過程中,青年們創(chuàng)造了“三角炮”“連環(huán)炮”“抬炮”“立炮”等爆破技術。為了加快進度,民工們把原設計中的洞寬8m改為6.2m,由1∕8 000的落差改為1∕6 000,也就是說在減少寬度的同時加大坡度,讓渠水快速流過縮窄了的隧洞。這種改變,工程量減少了1∕3,還不會引起水流對洞壁的沖刷造成的危害。像這樣凝聚修渠工匠智慧的事例不勝枚舉。依靠群眾的力量,解決了資金和物資的短缺。紅旗渠建設總投資6 868.64萬元,國家投資1 025.98萬元,占14.94%;縣、社、隊三級自籌投資5 839.66萬元,占85.06%。通過修渠實踐培養(yǎng)出了工程師、技術員、石匠、鐵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毫不夸張地講,一部紅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眾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史。
紅旗渠是林州有史以來最宏偉的水利工程,不僅表現在其工程體量數倍于原有工程總量之和,而且更多地表現在從工程管理到工程技術、工程效益等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程建設經驗,為更多的“紅旗渠”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本。
(一)工程管理的科學性
限于當時的條件,紅旗渠工程建設中從項目論證到施工組織等方面難免比較粗糙,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在紅旗渠竣工半個多世紀之后回看紅旗渠的工程管理,仍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1.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
任何一項巨大的工程,沒有正確的領導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在總結紅旗渠建設經驗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以楊貴為代表的原林縣縣委領導班子,他們科學決策、狠抓落實,他們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他們深受愛戴、居功不傲,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取得了戰(zhàn)天斗地的勝利。黨的領導正是取得紅旗渠建設成就的關鍵因素。
2.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制度
參加紅旗渠工程建設的民工先后有10余萬人,修渠的物資不計其數,人員管理和物資管理在修渠過程中非常重要,稍有疏忽,輕者會造成“窩工”,重者就可能造成修渠人員和修渠物資的損失。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重大損失。他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出一系列管理制度,從而避免了更大損失。紅旗渠建設“歷時十年、投資近億元的紅旗渠工程,未發(fā)生一起貪污或挪用修渠物資事件,沒有一個干部失職瀆職,連賬單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薄鞍鸭o律作為管黨治黨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線,早在半個世紀前的紅旗渠建設中就得到了生動貫徹。”[9]
3.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激勵措施
在今天的許多人看來,20世紀60年代的人們滿懷對共產黨的無限信任,思想覺悟普遍較高,對黨的修渠號召一呼百應。其實,在修渠過程中仍需廣泛動員。為此,林州制訂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核心的內容是誰受益、誰出工,誰受益多、誰出工多,也就是根據受益程度決定出工份額,將個人、集體的受益程度與出工出力份額結合起來,極大調動了修渠人的積極性。
(二)工程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
紅旗渠受當時工程技術條件的限制,主要是靠土法上馬解決一個又一個工程技術難題。正是這種土法上馬、“土洋結合”才使得紅旗渠工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進步。地質勘探技術、渠線工程測繪技術、爆破技術、壘砌技術等在當時都堪稱一流??招膲蔚脑O計就是一個范例??招膲问羌t旗渠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設計,被列為紅旗渠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紅旗渠總干渠過青年洞后,沿著山崖,過木家莊、潘陽、趙所,一路向南經勺鋪、石貫、石界,在白家莊村邊被一條河流切斷。這條河就是露水河的支流——濁河。紅旗渠要經過濁河,當時有幾個方案,一個涵洞,但距離太長;一是跨越通過,但發(fā)洪水后,泥石流會把渠道淤塞。這時候,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空心壩這個好辦法。它使渠水壩中流,河水壩上過,解決了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的河水與渠水交叉流過的矛盾。
(三)工程效益的可持續(xù)性
林州紅旗渠的工程效益是多方面的。
最顯著的莫過于灌溉效益。紅旗渠工程收益最大的領域是農業(yè)。林州農業(yè)生產長期受水資源短缺的困擾,糧食無法實現增產。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紅旗渠通水50年來,共引水約125億立方米,農業(yè)供水約70億立方米,累計灌溉農田超過4600萬畝,增產糧食17億公斤,發(fā)電近8億千瓦時,有力地促進了林州市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fā)展?!保?0]
紅旗渠工程物質層面的效益是顯著的、直接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紅旗渠價值被廣泛挖掘,其精神層面的效益越來越顯著。紅旗渠精神全面開花,影響越來越大。紅旗渠景區(qū)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紅旗渠修渠后人接過先輩們的旗幟走出太行山,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紅旗渠”工程。紅旗渠品牌的商業(yè)價值被充分利用。“紅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更是林州人民的精神之源。紅旗渠所產生的能量遠遠大于紅旗渠工程本身,它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而只有精神的東西才是不朽的。如今的紅旗渠,已成為林州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一個價值萬金的名片,一種文化的符號。”[11]
有人說,在工程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工程仍要面對重重困難,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紅旗渠時,不得不敬佩那一代修渠人的偉大,不得不敬佩精神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2010-2020)[A∕OL].(2015-02-11)[2016-02-26].http:∕www.lzsgtj. gov.cn∕web∕zygh∕20150211∕1004.html.
[2]秦云,常靜朝.太行山潛藏水源的充分有效利用[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3(13):30.
[3]徐世芳,李博.地震學辭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62.
[4]林縣志編纂委員會.林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南俊英.紅旗渠精神在中原經濟區(qū)建設中的當代價值[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4(3):5.
[6]王新政.劈山鑿渠鑄豐碑:“人工天河”紅旗渠修建始末[OL].[2016-02-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 e986e4880101eih4.html.
[7]睢曉康.弘揚紅旗渠精神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5(1):1.
[8]龔金星,任勝利.紅旗渠不朽的精神豐碑[N].人民日報,2015-04-04(04).
[9]羅輝,雙瑞.紅旗渠近億投資卻零貪污的真相[N].北京日報,2015-04-07.
[10]夏先清,王偉.紅旗渠:滿載精神財富的“天河”[N].經濟日報,2015-04-06(01).
[11]天天.六個紅旗渠的故事[OL].中華勵志網,(2015-04-05)[2016-02-26].http:∕www.zhlzw.com∕lz∕yu∕820330.html.
中圖分類號:U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3-0001-05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簡介:陳麗娟(1972-),女,河南登封人,安陽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與文學。的溶洞中。從蓄水構造的角度講,3種形式的地下水均需要不漏水的基底、較大的集水面積和能蓄水的含水層[2]。林州境內的這種斷層發(fā)育構造,缺乏良好和穩(wěn)定的隔水層,流水漏失嚴重。因此地下水的開采難度極大,在機械水平低下的年代開采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地下水更加難以想象。
(責任編輯:劉懷山)
The Study of Red Flag Can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CHEN Lijuan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The people of Linzhou County have been creating a long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during their fighting against the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But these water projects failed to end the history of water scarcity in Linzhou area fundamentally.only has Red Flag Canal built in the 1960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in Linzhou are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of Linzhou County,the construction of Red Flag Canal will be of far mo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d Flag Canal;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Linzhou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