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麗
(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0)
?
大眾化視野下精英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
湯愛麗
(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000)
摘要:我國精英教育面臨著全球化、傳媒現(xiàn)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引起的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精英教育理念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并不適合。因此必須構建一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新精英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精英教育理念指導下建立能夠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利耦合、消除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消極耦合的新精英教育機制。
關鍵詞:精英教育;挑戰(zhàn);應對
近幾年,教育質量問題開始凸顯,許多學者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行了反思。 他們意識到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精英教育并不是一對矛盾的概念,而是兩個并行的系統(tǒng)。 他們呼吁精英教育的理性回歸。但我國當代精英教育的回歸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
一、精英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我國當今精英教育受到的挑戰(zhàn)并非完全由高等教育大眾化引起,但它們或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反思同時引起人們的關注,或由大眾化放大了其挑戰(zhàn)力度。具體來說, 我國精英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可大致歸納為三個方面:全球化引起的挑戰(zhàn)、傳媒現(xiàn)代化引起的挑戰(zhàn)和大眾化引起的挑戰(zhàn)。
1.全球化引起的挑戰(zhàn)
全球化引起的挑戰(zhàn)我們也可以表述為外國精英及精英教育對我國精英及精英教育的挑戰(zhàn)。 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世界事物透明化,我們隨時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傳播媒體了解國內外事物,對國內外精英進行比較。 由于我國目前的發(fā)展水平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人們這種不自覺的比較就覺得中國在各行各業(yè)的精英不如發(fā)達國家的精英,由此產生對我國精英教育的質疑。其次,全球事務逐步增加,國際往來逐步密切,外國精英到我國交流把他們的比我們先進的一面展現(xiàn)在國人面前,人們自然感覺到我國精英教育不如發(fā)達國家。
2.傳媒現(xiàn)代化引起的挑戰(zhàn)
傳媒現(xiàn)代化引起的挑戰(zhàn)在此處也可以表述為沒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對精英教育的挑戰(zhàn)。 知識和技術通過學校傳播是最適合知識系統(tǒng)化和規(guī)模傳播的一種最理想的途徑。 到現(xiàn)在為止,學校教育還是知識和技術傳播的最主要途徑。 雖然如此,但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知識和技術傳播途徑進一步多樣化,人們即使不接受高等教育也能從網絡等傳播媒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 獲得大量的知識并成為社會精英。
3.大眾化引起的挑戰(zhàn)
高等教育大眾化引起的對精英教育的挑戰(zhàn)也可以表述為人們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認知慣性對精英教育的挑戰(zhàn)。 大眾化以來,高等教育開始承擔非精英教育的職責,即高等教育在培養(yǎng)社會精英的同時培養(yǎng)普通勞動者。 由于我們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比較急促,人們還沒有從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認識中間擺脫出來,認為只要考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夠流動到社會的上層;接受高等教育與流動到社會上層、成為社會精英之間是劃等號的。 而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許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后并沒有流動到社會的上層,沒有成為社會的精英。
二、精英觀與精英教育觀的重塑:思想層面的應對
精英教育面對挑戰(zhàn),我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必須做出必要的回應。 對這些挑戰(zhàn)回應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在觀念方面從傳統(tǒng)的精英教育觀解放出來,對精英教育做出新的適應時代發(fā)展的理解,樹立新的精英觀與新的精英教育觀。
1.樹立高等教育質與量分離的意識
擴招前,高等教育的招生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主,對高等教育個人需求主體嚴格以能力為評價標準進行篩選。學生被錄取本身就意味著他們具有較高的個人天賦,具有成為精英的潛質。高等教育只是催化了這些天之驕子的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使其精英地位進一步顯化。他們從高等學校畢業(yè)后幾乎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質和量是統(tǒng)一的。加上擴招前高等教育產品對于社會需求主體而言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經過高等教育強化后的精英們屬于極度稀缺的資源。 人們把高等教育和精英綁定在一起,從主觀上增強了對高等學校畢業(yè)生的精英認同感,強化了高等教育質和量的統(tǒng)一。
新的精英教育觀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和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質與量是分離的,成為精英與接受高等教育之間有很大差別。 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等教育不僅注意滿足高等教育社會需求主體的需求,還注重滿足高等教育個人需求主體的要求,且不再只向天賦較高的少數(shù)人開放。 它雖然還在一定程度上堅持對個人能力的篩選,但已經大大放寬了篩選條件。 個人天賦一般也能夠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服務。 由于個人天賦原因,放寬篩選條件而進入大學的學生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并沒有因接受高等教育起到顯著效果,并不一定成為社會精英。 那些天賦較高和一部分天賦一般但十分刻苦的學生由于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得到高等教育的催進,畢業(yè)后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 故,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質和量出現(xiàn)了分離。
2.樹立知識精英與技術精英并重的意識
我國輕“術”的思想相當嚴重。這固然有歷史傳統(tǒng)的原因,但和當今人們對精英教育觀不全面有著莫大關系。 大部分人認為精英只是指那些擁有高深學問者、社會高級管理者以及大企業(yè)的經營者等知識精英才是社會的精英。 而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精英的任務也僅僅是培養(yǎng)這種精英。 事實上這種精英教育觀已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了。 既然我們已經普遍認為高等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在當前優(yōu)秀技術人才緊缺的情況下,培養(yǎng)大批的優(yōu)秀技術人才便是實現(xiàn)該職能的最好途徑。 因此,必須把培養(yǎng)高技術人才納入到新精英教育觀之內,注重知識精英和學術精英的并行發(fā)展。這樣,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實現(xiàn)。
3.精英教育主體的多元化
對技術教育長期的忽視、歧視及普通高校統(tǒng)一的學術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導致了我們在思想上對精英教育的主體存在認識誤區(qū)。由于思想的“路徑依賴”,許多人還一直認為精英教育的主體僅僅是研究型大學。這限制了精英教育的范圍,加大了精英教育發(fā)展的難度,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精英的培養(yǎng)。 新的精英教育觀要求精英教育的主體多元化。精英教育的主體多元化主要有兩個原因:高等教育外延的拓展和精英外延的拓展。首先,研究型大學固然是培養(yǎng)精英的重要場所,但僅僅靠研究型大學或者普通高等院校顯然很難滿足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人才多元化。 精英教育的培養(yǎng)主體單一化必然導致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單一化,進而導致人才類型的單一化。 研究型大學往往是以培養(yǎng)學術精英為主,并不承擔培養(yǎng)技術精英的責任。這勢必引起諸如技術型人才缺乏等問題,從而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要想實現(xiàn)適合社會發(fā)展的精英教育目標勢必要求精英教育的主體必須實行多元化,并維持一種動態(tài)的均衡。 每個教育機構都以應該最大可能地發(fā)揮現(xiàn)有資源的效用,以培養(yǎng)盡可能多的精英為目標。 所以,高等職業(yè)教育機構也可能是精英教育的主體。 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把職業(yè)教育系統(tǒng)也納入到培養(yǎng)精英的主體中來,并和職業(yè)教育機構一起努力消除社會對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歧視, 促進人們從思想上對精英教育主體多元化的認同感,使一部分天賦較高的人主動接受非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主體的培養(yǎng)。
三、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耦合和去耦:技術層面的應對
耦合和去耦是物理學概念。 耦合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兩種運動形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lián)合起來的現(xiàn)象,去耦指消除兩事物之間的影響和聯(lián)系[1]。耦合和去耦的存在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兩套并行的系統(tǒng),它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二是兩套系統(tǒng)之間必須能夠找到一個可使二者共通的媒介。
1.耦合和去耦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間是具有耦合可能性的。首先,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是兩套并行共生的系統(tǒng)。 大眾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 但也不是互相矛盾的,它們只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兩個大方向。其次,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雖然是兩個并存的系統(tǒng),但它們統(tǒng)一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具有如課程、教師、教學等共通媒介。事實上,即使我們不去人為地促使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耦合,二者之間也自然地存在耦合。 當然這些耦合不一定都對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不一定能促成二者共榮。 對于這種消極的自然耦合要通過制度的安排,增加耦合的限制條件,人為地“去耦”。 除了自然的耦合之外,也可以通過人為的制度設計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共通,建立一種有利的耦合。 耦合和去耦的必要性完全在于促進兩個并行的系統(tǒng)朝著共榮的方向發(fā)展。有專家則反對在教育內容上將高等教育分成“高貴”和“不高貴”兩部分,主張建立統(tǒng)一的綜合大學來接受任何無論是否擁有中學畢業(yè)證書的青年和成人。前一種觀點強調把大眾教育機構(主體)和精英教育機構(主體)完全分離,這種途徑容易完全割裂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后一種觀點其實是一種完全的平均主義,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人天賦和個性。 這種把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雜糅在一起的做法必然導致許多“天賦浪費”和各種教學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精英的成長,也未必適合大眾教育的要求。因為這種教育模式所提供的教育水平往往介于精英需求與大眾需求之間。顯然,這兩種方式都不足以解決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共榮問題。 必須找到第三種途徑,即人為地在二者之間建立有利耦合、消除不利耦合。 這就要求政府在堅持統(tǒng)籌規(guī)劃、互相合作、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下通過各種制度的安排, 力求形成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從事精英教育培養(yǎng)的格局,以保持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滿足社會多層次、多類型需要。
2.耦合和去耦的主要途徑
(1)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耦合的主要途徑有兩類。 其一是微觀耦合,主要指學校內部耦合,即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在同一所學校內部耦合; 其二是宏觀耦合,主要指打通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通道。微觀耦合主要是通過突出辦學特色,在強化強勢學科的同時利用強勢學科帶動普通學科發(fā)展,提高普通學科教育質量。 高等學校辦學特色, 就是在辦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獨特的內容和風格,突出自己的強勢專業(yè)。 一個優(yōu)秀的學校必然有其拳頭專業(yè),而一個最優(yōu)秀的學校也不可能所有的專業(yè)都是優(yōu)勢專業(yè)。 拳頭專業(yè)就是培養(yǎng)精英的專業(yè);非強勢的專業(yè)就應該是大眾教育的場所,培養(yǎng)相應行業(yè)的普通人才。 如長沙民政學院算不得什么研究型大學,它在學校定位時不應把自己定位為培養(yǎng)知識精英或者學術精英的學校。但它的殯儀專業(yè)卻是全國的特色專業(yè)和強勢專業(yè),那么該校的殯儀專業(yè)應定位為培養(yǎng)相應行業(yè)精英的場所。 宏觀耦合主要是通過建立學分互認制度,打通大眾教育尤其是非強勢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學生成為精英的通道。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基本上只停留在學歷和學位互認的階段。 對于學生所修的學分在學校間卻不能相互認可,各種類型大學的學生不能相互流動,給學生成為精英帶來障礙。 學分互認在高職院校同普通學校之間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選擇了職業(yè)院校就意味著他很難再有成為當前社會所認可的精英的可能。 如果學生在各個院校的學分能夠大致得到相互承認那么這些問題就能較好地解決。 一個普通人才有可能接受精英教育成為精英,一個技術精英才可能通過它成為其他類型的精英。
(2)去耦主要是避免盲目“均質化教育”。 在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國大學規(guī)模急劇擴張,盲目追求學科門類齊全,學校與學校之間盲目攀比攀升導致了“均質化教育”產品的出現(xiàn)。 它們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往往在不能滿足精英成長需要的同時又超出了大眾教育所需,或者干脆直接都按大眾教育所需資源統(tǒng)一供給。千校一面,不講效率地在校內的所有專業(yè)中實行大鍋飯式的分配資源。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全面分析、認識本校的實際,在分析本校優(yōu)勢、專業(yè)分布、資源總量和分布等情況的基礎上既講效率又講公平,凸顯本校特色和內部專業(yè)特色,發(fā)揮優(yōu)勢,避免“均質化教育”。
(責任編輯:王金明)
參考文獻:
[1]畢憲順.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耦合及機制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04(9):32-34.
The Challenges for the Eli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ts Respon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ANG Ai-li
(Liuzhou Railway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000,China)
Abstract:The eli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up against many challenges, which is breed by globalization,modernization of media and mass higher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or elite education is not suitable to the elite education of 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eriod. So, we need build up a new philosophy for the elite education and build a new elite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lite education;challenge;response
收稿日期:2015-11-26修稿日期:2015-12-06
作者簡介:湯愛麗(1982-),女,廣西柳州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1-0054-03
·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