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冠連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510410)
?
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
——兼論外語教育未來
錢冠連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510410)
摘要: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包括十年期間(初中、高中和大本) + 每天朗讀30分鐘 + 每周背誦一個小段 + 課外閱讀原文著作50本 + 寫作300頁面 + (大學階段的)教師用外語執(zhí)教。這個基本路徑歸結為一個核心:用自己身體器官(尤其是耳、眼、舌)積累音感與語感,而不必過于依賴身體外部的、繁雜的電化教學設備,從而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還可以節(jié)省巨大的投資以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外語教學的各種方案、模式與工程不必設計得那么復雜,那么龐大,那么花費資金。世界上科學的、美的、和諧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方便的。
關鍵詞: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音感,語感,外語教育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1.001
1. 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的一個假設
1.1一個假設
一個學生在初中、高中及大學十年期間,每天朗讀30分鐘外語讀物,每周背誦一小段(每小段50個左右的單詞),在課外閱讀原文著作50本(每本不少于70頁面)有趣的各類原文讀本(分配到每年5本,其中須精讀一本,泛讀四本),練習各種題材及內容的寫作300頁面(相當一年寫30頁面),10年的大學階段外語教師用外語執(zhí)教。假設結果:這個學生想把外語(某一個或兩個方面的技能)忘掉都不可能了。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Edward Anthony在1963年提出外語教學應該從三個層面上考慮,即approach、method和technique。本文提出的假設,屬于外語學習的approach(路徑)。
對十年基本路徑的解釋:
解釋(1):它是個假設(具有建議性質),沒有試驗數(shù)據(jù),沒有驗證,卻得到持久的個案支持:錢鐘書那一代人多持類似的學習方法,也有本文作者自省、自己經驗的支持。全稱判斷出自于個案的積累,故假設需要個案的支持。不言而喻,它尚需證偽。按照科學哲學家K.Popper的“猜想與被反駁”①,猜想等待(任何一個)反例反駁并被證偽。也就是說,只需要一個反例出現(xiàn),猜想(一個全稱判斷)即被證偽。聯(lián)系到本文的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10年期間,每天朗讀30分鐘,每周背誦一個小段,閱讀原文著作50本,寫作300頁面,大學階段外語教師用外語執(zhí)教),就是,如果有人完全遵循這個基本路徑還不能使自己具有某一項或兩項方面的外語技能,這個基本路徑即可被證偽。同樣,按照K.Popper的猜想與被反駁,在一個猜想被證偽之前,這個假設(包括本文提出的假設)都應該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這個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與任何現(xiàn)有的外語學習方法不相沖突,是互補的。它的著眼點在于幫助學生和教師知道這樣做的好處(因而對這個假設的路徑部分采用),不在于是否全面試行。在實施時,建議將其分成若干適合自己情況的小階段。
解釋(2):學外語,不必從小學三年級開課(參見下文2.3),從初中讀起,不會耽誤國家的科技進步,反而有利于兒童稔熟母語及其他學科。不需要全民學外語(太浪費),也不可能全民學外語(人各有其志,社會有百業(yè))。初中與高中是這10年的重點,中學的外語學習基礎必須打好,大學就好辦了。
解釋(3):朗讀與背誦外語小段,不是指望那些能背誦的段落將來可以直接派上用場,而是為了積累音感。閱讀50本,練習寫作300頁面,只是為了積累語感。
解釋(4):“閱讀有趣的各類原文讀本”包括:文學作品、幽默故事、探險故事、偵探故事、哲學小品、自然科學小品等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解釋(5):10年寫作300頁面,與王初明所創(chuàng)“寫長法”(王初明2004;錢冠連2004:44-45)殊途同歸,要充分咀嚼寫長法的理念與操作,把這種理念借鑒到音感、語感的積累中。
解釋(6):課外閱讀書籍與課堂教科書的閱讀,兩者相得益彰。
解釋(7):這個假設里,沒有涉及教師的作用,但教師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對這個假設是有話可說,有很多發(fā)言權的。對教師的要求只提了一項,即十年中的大學階段,課堂上用外語執(zhí)教,其核心的立意是讓學生聽聽老師怎么使用外語(從而知道用外語思維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說出連貫的句子(unbroken sentences),為口頭流利表達做一個表率,讓學生耳濡目染。不過,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為了豐富音感、語感。為此做旁證的是李賦寧(1999:1)先生回憶說,“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書時,外文系系主任陳福田先生要求教師一律用外語講課。”
解釋(8):本辦法不詳細討論課堂教學法(只是描述了三點基本教授法,見下),重點在討論課外的學生自我訓練,但是,課內與課外訓練密不可分,兩者都是為了積累豐富的音感、語感。學生的學習方法無論如何都是要與教師課堂教學方法互相影響與互相促進的。
解釋(9):一個最詭譎的問題是:在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中,沒有要求學生在日常社交中盡量用外語交談。何以如此?西方語言哲學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蒯恩(Quine 1960:1)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人們相互溝通、交流中,通過可觀察到的嘴唇發(fā)出詞語動作,從他人那里學會自己的語言的?!奔热蝗绱?,為何不由此給學生提出日常生活用外語會話的要求呢?請注意:蒯恩這里說的是在母語環(huán)境中習得母語(母語環(huán)境與生俱來),不是學習外語。本文作者自己多年的實踐中,多次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盡量用外語交談,屢試屢敗。根本原因是:在母語(漢語)環(huán)境中學習(不是“習得”)外語,外語的音感、語感積累畢竟太弱,交談雙方都非常困難,而母語(漢語)畢竟得心應手,具有強大的“復辟”能力。其他原因:得不到漢語海洋里的交談對象、第三者、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持久支持。
解釋(10):十年的幾項訓練指標都不是太多太高,是為了照顧到孩子唱歌、跳舞、繪畫、鍛煉身體、學數(shù)學的多方面興趣。
解釋(11):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只涉及十年,但這套訓練的眼光卻時時刻刻盯住學生十年后的發(fā)展。經過十年根基錘煉以及后續(xù)的努力,他們可望成長為自然的外語交談者、口譯筆譯好手、通暢外語寫作者、有創(chuàng)造力的各種各樣的專家,等等。而且,根據(jù)社會需要,學外語的正常結局往往是單項或兩項技巧的運用:或者查閱外文資料,或者口譯,或者筆譯,或者寫論文,但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者少,連專業(yè)外語大學教授都少有樣樣精通的,遑論其他。
解釋(12):既然這個假設具有建議性質的,是不必建立評分機制的。提倡自測自評。如果一定要教師評分機制,也是不難進行的。為此,應將閱讀50本原文書分解成十年內三個階段每學期的完成量;將300頁面的寫作分解成十年內三個階段每學期的完成量。為了漢語與外語朗讀落實每天,必須恢復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的朝讀時間(所謂“早讀課”)。只要早讀課確立,就是幫助實施了每早朗讀30分鐘、一周背誦一小段的測評。
在目前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下,實施這個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是有困難的。因為它容不得半點浮夸,一項一項要求看起來都是實實在在的“笨辦法”。據(jù)錢文忠介紹,季羨林先生有過類似的話:學外語要求最聰明的學生用最笨的辦法。這也體現(xiàn)了《美國士兵守則》里一句經典的話:“重要的事情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情也是最難的?!?/p>
這個基本路徑,看起來很簡單。因其簡單,便容易深入、持久地實施;因其簡單,遂容易落實、致效。不過,這意味著要反思目前許許多多龐大的教學工程。本文作者反復強調簡單,意圖有二:第一,不要過分依賴復雜的電化教學儀器及手段;第二,不要一說計劃就一定是龐大的。
1.2外語學習基本路徑假設的三個基礎與一個核心
基礎之一: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的認知基礎②是:奠定外語成績好壞的基礎是積累起數(shù)量很大的音感與語感(錢冠連 1990:42):
初期階段外語成績=語音刺激量+閱讀量+其他因素
初期過后外語成績=閱讀量+語音刺激量+其他因素
這兩個公式,是根據(jù)前蘇聯(lián)語言學家馬爾科夫“外語成績的好壞取決于閱讀的數(shù)量”改造而成。本文作者在這里分成兩個階段,并增加了“語音刺激量”與“其他因素”兩項,保留了原來的“閱讀數(shù)量”。“語音刺激量”與“閱讀量”位置的變換,表明在不同階段的側重點的變化。
竊以為,決定外語成績好壞大致上取決于三個基本事實:初期階段的聽說的次數(shù),終生的閱讀的數(shù)量,伴隨一生的閱讀興趣。由此,我們就能認定,最盡責的外語教師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認清這三個事實的人。
基礎之二: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的基礎性教授法是:(1)一切制造、保持音感(語音刺激量)與語感(閱讀量)的方法;(2)有趣的方法;(3)貫穿智慧于一切教學活動中的方法。鼓勵其他種種教授法相輔相成。
基礎之三: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中,編選教科書的四個基本原則,即入選作品必須是經典的、有智慧的、有百科全書式價值的、盡可能趣味性強的。
一個核心:這個十年期的路徑假設,歸結為一個核心,即積累音感與語感。須知十年一個結果是想把外語忘掉都不可能,就來源于音感與語感的積累。
本文作者對這個基本路徑假設的態(tài)度有三:第一,希望有人按它的建議試一試,此基本路徑假設的意義,在于青年人循它自修同樣也會為自己打下扎實的外語根基。第二,它涉及方方面面,現(xiàn)在這個樣子是不完善的,它必須經得起反對、修改與完善。第三,我們?yōu)楹伟阉贸鰜碚埥谭郊??王宗?1999:46)先生說得好:“社會是試金石,是衡量科研工作的價值的標準,你所干的工作不拿到社會那里試試,怎么知道有沒有價值?再說,我們生長在社會之中,是吃社會的奶長大的,捫心自問,難道不該給社會一些回報嗎?”于是決定不以位卑而畏葸,茍利國,毋懼難。
2. 影響外語未來教育的四個戰(zhàn)略措施
2.1英(外)語課的教養(yǎng)功能
掌握一門外語,就是掌握它的聽、說、讀、寫、譯的實際技巧,強調外語的使用能力,這是職業(yè)訓練功能。掌握一門外語,連同認知了它的文化與歷史及它的世界觀(非指意識形態(tài)上的世界觀),也就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這個過程就幫助學習者形成這樣的人品與人格:得體的社交行為、優(yōu)雅的氣質、寬宏的氣度、從容的氣韻、科學的視角以及包容的胸懷。幫助學習者形成如此好的人品與人格,便是教養(yǎng)功能。這種教養(yǎng)是對學生風骨的浸潤,不能要求現(xiàn)蒸熱賣,操之過急。
可惜的是,我國的外語教師記住了外語教學的職業(yè)訓練功能,卻沒有多少教養(yǎng)學生人格的意識。有了這個意識去當外語教師,才會朝這個方向去影響學生,如果無這個意識,則不會。
2.2對新技術、新設計課程保持警覺(可稱之為“喬姆斯基警告”)③
令人深思的是,美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與政論家Chomsky對“新的教育技術”、“以新技術所規(guī)定的一些項目來重新設計課程”、“客觀試驗”(“客觀測試”)“保持著警覺”,并說那是“一種真正的危險”。更有甚者,他還斷言“這些方法(指新技術、一些技術訓練——本文作者注)可能加害與扭曲創(chuàng)造能力的正常發(fā)展”。他先是指出“一種真正的人的存在,無一例外地,是以智力創(chuàng)造活動為其特征的(The creative acts of intelligence are characteristic, not unique and exceptional, in a truly human existence)”。緊接著他就說:
“現(xiàn)在存在著一種很大的壓力,競相利用新的教育技術,借助最新的科學發(fā)展來設計課程與教學方法。以事論事,這沒有什么值得反對的。然而重要的是,對一種真正的危險必須保持警覺(It is important, nevertheless, to remain alert to a very real danger):那些新知識與新的技術,對所教學的內容與如何教學的性質將進行規(guī)定,而不是去實現(xiàn)下列教育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是按另外的理據(jù)與原理來設定的。讓我說得具體些就是,在語言教學、算術教學和其他領域中,技巧甚至技術是用來快速有效地灌輸需要技能的行為(skilled behavior)。接下來自然是使出了新的誘惑性招數(shù):以新技術所規(guī)定的一些項目來重新設計課程。須知,利用‘控制著的行為’(controlling behavior)的概念,加強技術訓練等等來發(fā)明一套理論,并非難事。另外,做一些肯定能顯示這些方法的效果的客觀試驗,使其達到一定的效果,且這些效果也能迎合這些試驗,也不困難。但諸如此類的成功并不能顯示,某一重要的教育目標業(yè)已達到。這些試驗并不能表明,把中心放在發(fā)展學生的技巧性行為上就是重要的。關于人的智力我們知之甚少,這一情況至少提示出另外一些頗具不同味道的東西來,這便是:這些方法可能加害與扭曲創(chuàng)造能力的正常發(fā)展,因為,這些方法削減了呈現(xiàn)在愛探索的頭腦面前的這些材料的范圍與復雜性,把行為放在一些固定的框框之內限制起來了?!雹?轉見Baghramian 1999)
這是本文作者第三次引用這段話了,原因在于,少有人在意他的警告。在幾十年以前,他就能預見到這些方法——新的教育技術、以新技術所規(guī)定的一些項目來重新設計課程、客觀試驗(客觀測試)——可能加害與扭曲創(chuàng)造能力的正常發(fā)展。這真是一種遠見卓識。請注意:他反對的不是新技術,他提出的警告是:“那些方法可能加害與扭曲創(chuàng)造能力的正常發(fā)展?!彼磸椭赋?,人是能利用有限的句子結構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話語的。有這種心智結構的人必然是以“智力創(chuàng)造活動為其特征的”。但是,“刺激—反應”行為論會導致把人的行為控制起來,反復灌之以高強度的種種機械訓練,必然會把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毀掉。對這樣的勸告,我們真該好好聽一聽了。難道,毀掉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是現(xiàn)代教育的目標嗎?
與Chomsky警告相關的是電化教學。電“化”教學確有這種傾向:加害與扭曲創(chuàng)造能力的正常發(fā)展。對現(xiàn)代媒體最好抱這樣的態(tài)度:使用方便的、有效的電子工具(例如錄、放音機與電子有聲詞典)是可取的,但不可十分依賴,尤其不可忘卻使用自己身上的器官(尤其是眼、耳、舌)。
人自身的一些器官是最有效的學習外語的“設備”。滑稽的是,人自身的最方便、最靠近、最有效的器官——眼(讀、寫、譯)、耳(聽)、舌(說)、手(寫、譯)——不花心思去用好,而是另外花錢、花心思去制造與購買身體之外的太多無甚大效的設備。這不是自己折騰自己嗎?
2.3小學最好不設外語課
據(jù)本文作者所見,我國南方某城市,一所小學,發(fā)蒙的一年級兒童開始學漢語拼音,正當其時,外語教學也同時鋪開,使用了從香港引進的小學一年級英語課本,不少家長反對,包括懂外語的家長也反對。這樣干,嚴重問題有四:第一,外語教師不能教授外語字母(這是正確的),只能教說話,因為害怕外語字母與漢語拼音在兒童那里引起相互沖突、混淆,到頭來兩套字母都記不住。實際上還是引起了令人不安的沖突,尤其會妨礙了母語訓練的效果。第二,在不教授外語字母的前提下,外語教師在帶讀十幾次之后,便指著一大堆外語單詞中的某一個,要求孩子回讀出外語發(fā)音來,這就為難了孩子,使一個個孩子惶恐不安。因為此時的一個個外語單詞,在孩子的眼中,等于是無聲無息的一塊塊“木板板”堆在那里,因為沒教讀過的字母是不能提供聲音的,他們便不知道教師嘴巴里的某個發(fā)音是屬于哪個“木板板”的。這樣干的消極后果在于,個個孩子害怕外語,外語成了他們的負擔。問題之三,為了能保住教學效果,外語教師給一個個家長“布置作業(yè)”,要求家長配合也這樣訓練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里還是害怕那些“木板板”,這就苦了那些不懂外語的家長,就這樣,教師把自己的困難任務轉嫁到家長身上。問題之四:按有關的教育行政當局安排,只是在小學三年級才開設外語,才發(fā)外語課本(根本沒有小學一年級外語課本)。人們理所當然地會問,在小學一年級引進香港小學外語課本,不僅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兒童首先要把母語習得牢靠),也不知是否上報到我國教育部門并得到批準?這樣做,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家長配合得苦,這樣干到底是為什么呢?不清楚,不理解。從這個例子里很能說明中國的外語教育在取得相當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那么理智的狀況,大家爭先恐后地急于出成果,于是就尾大不掉,政出多門,各自一套,上有令,下不行。
關于外語最宜從何時學起的問題,桂詩春(1992)先生“‘外語要從小學起’質疑”一文,會給我們很多啟發(fā)。他從多個方面,引述國外的試驗和論證,對這個問題做了細致的分析:“教學的安排,應首先出自科學的論證,想當然和盲從,既無益,又浪費。教育要講效率?!笨梢钥隙ǖ氖?,他是在對這個命題進行質疑,有疑而問之,不是贊同。
竊以為,小學從發(fā)蒙開設外語負效應大,即使從三年級開設,問題也多,最好從初中起始。小學不開外語不會妨礙“中國走向世界”和“教育國際化”。
2.4要求學生朗讀也是戰(zhàn)略措施
說要求學習者朗讀也是一種戰(zhàn)略措施,是因為朗讀與背誦的精要在于積累音感和語感,沒有了音感、語感,還談什么外語的學與教?
具有諷刺意味的問題是:現(xiàn)在很多外語院校有朗讀習慣的學生真不多。如果多數(shù)學生不朗讀,當院長的職責是否盡在了點子上?學外語不背誦,等于活見鬼。一個從娘胎里就聽漢語的中國人,到他上漢語課時,都要下大工夫背誦,學習一種完全陌生的外語,如果不要求背誦,教師有沒有盡到教導之責?
3. 討論
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可以用下面的幾個表達式說盡:十年期間(初中、高中和大學) + 每天朗讀30分鐘 + 每周背誦1個小段 + 課外閱讀原文著作50本 + 寫作300頁面 + 教師用外語執(zhí)教。
外語學習的基本路徑假設歸結為一個核心:用自己身體器官(尤其是耳、眼、舌)積累音感與語感,這就把積累豐富的音感與語感的認知原理把握住了。于是,學習者自己要多聽、多看、多念、多寫,不必過于依賴身體外部的、繁雜的電化教學設備,從而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還可以節(jié)省巨大的投資以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十年的學習基本讓外語過關,是個非常復雜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里用得著胡壯麟(1999:183)先生的一段啟發(fā):“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有些現(xiàn)象,可以通過‘辨證施治’全面分析,做出判斷,進行治理?!币韵率潜疚淖髡叩谋媾c證,是本文作者對胡先生的呼應:
外語教學的各種方案、模式與工程不必設計得那么復雜,那么龐大,那么多地花費資金。世界上科學的、美的、和諧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方便的。宇宙的、生物體的、人體的結構與運動,一定是“合理地最簡生成”,因而是方便它自身的。大如宇宙,中如天地,小如蜜蜂,都是走最簡的路徑,一個比一個精靈,怎么簡單就怎么生成,即使為了功能的圓滿需要復雜,也是最合理的復雜,最簡的復雜。語言是人的精神生成,母語就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可以推知,學一門外語是難一些,但哪里需要那么多的投資去購置儀器、工具、器具呢?語言是不會為難人的,怕的是人難為自己。
胡壯麟(2005:總序)先生曾經傳達過王宗炎和許國璋二位先生如下的精彩論斷:“尊重我所不懂或不明白價值所在的理論,不以有用無用、正統(tǒng)邪說為取與舍的標準。對理論有矢志不渝的精神,理解深,教得熟,力求貫通、比較、自創(chuàng)?!薄@正是本文作者在思考我國外語教育的未來所心儀的理念。
附注
① K.Popper所提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被很多中國學者翻譯為“猜想與反駁”,本文作者認為不妥,他的原意是一個猜想等待被反駁。因此本文作者譯成“猜想與被反駁”。
② 這一部分根據(jù)下文改寫:錢冠連.2015.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J]. 外語與翻譯(1): 87-89.
③ 同上。
④ 這一段的原文是:What little we know about human intelligence would at least suggest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that by diminishing the range and complexity of materials presented to the inquiring mind, by setting behavior in fixed patterns, these methods may harm and distor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bilities (see Baghramian 1999).
參考文獻
Chomsky, N. 1972. Form and meaning in natural languages [A]. In M. Baghramian (ed.).ModernPhilosophyofLanguaget[C]. Washington: 20035-5793. 294-308.
Quine, V. 1960.WordandObject[M]. Cambridge:M.I.T. Press.
桂詩春. 1992. “外語要從小學起”質疑[J]. 外語教學與研究(4):52-54.
胡壯麟.1999.辨證施治與辯證唯物主義[A]. 外語名家論要(張后塵主編)[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83-6.
胡壯麟. 2005. 普通語言學(之總序)[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賦寧. 1999. 我早年如何獲益于外語教學實踐[A]. 外語名家論要(張后塵主編) [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6.
錢冠連. 1990.音感召喚[J].外語學刊(5):38-42.
錢冠連. 2004. 糾錯的一次觀念性大轉變——寫長法發(fā)現(xiàn)了什么?[A]. 以寫促學:外語寫長法的理念與操作(鄭超主編)[C]. 北京科學出版社.44-45.
錢冠連. 2015.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J]. 外語與翻譯(1) :87-89.
王初明.2004. 論外語寫長法的教學理念[A]. 以寫促學:外語寫長法的理念與操作(鄭超主編)[C]. 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宗炎.1999.我們要做三件事 [A].外語名家論要(張后塵主編) [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4-47.
(責任編輯楊麗)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921-(2016)01-0009-05
作者簡介:錢冠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院、二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西方語言哲學、語用學。電子郵箱:qianguanlian@163.com
* 感謝桂詩春、胡壯麟、王初明三位先生對本文從宏觀到微觀的詳細點評及設問,真誠坦率相幫,不吝寶貴指點。陳宏薇先生賜予長時長途電話建議,其殷切之狀,無以名狀。特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