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昕隴 劉愛琳
(1、2.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江蘇 連云港222006 )
?
高職院校民俗文化教育現(xiàn)狀及其特征
令昕隴1劉愛琳2
(1、2.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江蘇 連云港222006 )
民俗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財富,具有群體性、傳承性、地域性、寄托性以及形象性的特征,有特殊的社會和教育價值。文章在分析民俗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提出民俗文化教育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針對當前存在的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針對性不強、實踐性較弱的問題,積極拓展內涵,打造實踐平臺,創(chuàng)新開展實地化、交互式及活動式教學,探索出一條適應現(xiàn)代高職院校發(fā)展的民俗文化教育之路。
高職院校;民俗文化;教育現(xiàn)狀;特征
民俗文化是由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既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一般而言,民俗文化可分為5 大類:物質民俗類、社會民俗類、精神民俗類、歲時民俗類、人生禮儀類。高校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階段,在加強民俗文化教育,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民素質教育過程中需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職責。
民俗文化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或者地區(qū)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文化,它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既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我國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它所呈現(xiàn)的特征多種多樣,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民俗文化具有群體性特征
民俗文化最主要的一個特征是群體性。首先,主要是它在形成的過程中, 只有獲得民眾群體的認可, 才能變成大家的約定俗成, 從而傳承給下一代。 其次,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共同創(chuàng)作積累的結果。再次,民俗文化為人民群體共同遵守,當形成某一個民俗文化后,就約束了人們的行為,例如民俗文化中有節(jié)日慶典等, 擁有著獨特的儀式。 從這就可以看出我國幾千年以來傳承的民俗文化, 是人民群體的共同愿望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
2、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特征
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而這恰恰決定了其傳承性。民俗作為一種文化, 并一代一代的延續(xù)下來, 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融入時代的特色。例如“年”這個單位在很早以前就作為記時單位而存在, 但是在漢武帝時期決定正式編制《太初歷》后,“年”的習俗才在一代一代中傳承下來,使春節(jié)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節(jié)日。由此可知正是因為民俗文化被人民群體的所認可,才得以傳承,從而形成現(xiàn)代文明。
3、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人類要生存,必須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生存的需要是人最低層次的需要。各地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不同的社會生活習俗都烙下了當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深深的印記,同時它們也是人類面對特定生存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適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特點稱為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可以明顯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中證明,例如從宅居民俗的角度來看, 陜北地區(qū)的人們居住的是窯洞,草原地區(qū)的人們居住的是蒙古包,北京地區(qū)的人們居住的是四合院, 不同區(qū)域的人們宅居特點涇渭分明。
4、民俗文化具有寄托性特征
我國人們在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民俗事象中, 有許多都能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理想追求、企盼,這些特點即為民俗文化的寄托性。 例如國畫中的鴛鴦, 代表著夫妻恩愛,又比如畫著仙鶴的條幅,寓意著福如東海,這些都生動的體現(xiàn)出了人們的企盼。總而言之,每一種文化的樣態(tài)都有著自身的特性,有著不同的寄托性,民俗文化的這一特征正是有別于其他文化樣態(tài)的地方。
5、民俗文化具有形象性特征
一般來說形象性這一特征主要是用于文學藝術中,但也可以用于民俗文化中。 一方面是因為民俗文化涵蓋的范圍較廣,也包括了民間藝術等,另一方面是因為民俗文化中的民間語言、娛樂以及工藝技術等都具有形象性。例如,從民間工藝技術的角度來看, 象牙雕刻通常都是以生動的形象性展示,陶瓷制品、綢緞等不同的工藝亦如此,一直以來良好的民間工藝技術品都為人們所贊嘆與收藏; 從民間娛樂的角度來看,扭秧歌、面具舞會等不同的娛樂令人陶醉其中,這些娛樂活動都具有顯著的形象性, 使觀看的人感到心曠神怡。除了以上這些,民俗文化中包括的飲食、服飾與宅居民俗也都具有自身顯著的令人喜愛的形象性,給人美的享受。
民俗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歷來被人們所重視,為了能夠使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能夠繼續(xù)傳承給下一代,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機構,高職院校需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育,使我國的年青一代人能夠了解不同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深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發(fā)展。但是從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來看,民俗文化的教育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為明顯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1、民俗文化課程的地位不明確
目前從各大高職院校的情況來看,對于民俗文化的教育,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在本校中獨立設置相應的民俗文化課程。但都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yè)而存在,而是依附于中文系、歷史系等其中一個專業(yè)中。而且課時數也不多,通常一個學期也就有32~48個課時之間,這樣少的課時,教師根本就不能詳細地給學生講解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民俗文化知識,通常都是選講部分章節(jié),略去諸多內容,這樣的教學課程設置難以達到教學目標,也難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
2、教學內容不夠真實全面
一些高職院校中雖然開設了民俗文化課程,但是由于師資隊伍薄弱、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教學內容設置不夠真實全面。當然有些教材中還有一些錯誤的認識,竟然將人們在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民俗” 簡單歸結為歷史的土特產,對民俗文化持著一種輕視的心理,這樣的內容將會使學生不重視民俗文化,認為學習民俗文化沒有任何的意義,從而排斥學習,甚至對其產生鄙視的心理;當然還有一些教材內容在講述民俗事象的奇風異俗時,根本就沒有從地區(qū)、民族的特性去分析,民俗文化知識講解得較為空泛,沒有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容易使學生認為不重要,而且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3、缺乏教學實踐活動
民俗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時候,不能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應當充分重視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學到民俗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本來高職院校中開設民俗文化課程的就少,即使在高職院校中開設了課程,也不是作為主修課程,在學校不夠重視的情況下,根本就不可能給學生撥下社會實踐的經費,教師很難帶領學生開展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因此就整體而言,民俗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不甚理想,教學效果及水平沒能有效提升,這些都需要加以探索和改進。
1、開設民俗文化選修課,選擇適合于本校發(fā)展的教材
通過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更深一步的認識,進而從心理上接受民俗文化,并將之傳承下去,但大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開設民俗文化選修課,特別是理工科、醫(yī)學類的院校,因為這些學校認為民俗文化與本校專業(yè)無聯(lián)系。但是民俗文化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關系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這些學校應當充分重視民俗文化教育,在本校教育中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適當的增設一些相關的民俗文化選修課。同時,學校在選擇相關教材的時候,加以斟別,選擇適合于本校學生的相應教材。
2、將民俗文化滲透于在其他學科教學中
民俗文化與文學、歷史、藝術等學科都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學校在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例如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史》等課程中的許多內容與民俗文化相貼合,而從藝術學科的角度來看,舞蹈、戲劇等課程中的諸多內容與民俗文化也相貼合,所以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都可以同時教授民俗文化的內容。當然,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方式方法,在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必須要建立在本學科的課程內容上,選取與知識點聯(lián)系密切的民俗文化對學生進行講解。總之,通過將民俗文化知識點滲透于其他相關的學科教學中,除了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民俗文化,而且還能在學習中不斷提升人文素養(yǎng),并將我國優(yōu)秀民俗文化繼續(xù)傳承給下一代。
3、在教學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民俗文化是從民間不斷發(fā)展而來的,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是一種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手段。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附近某一地區(qū)的民俗文化進行調查,或者組織學生訪問民間藝人,使學生觀看民間手工藝,了解更多的民間手工藝技術,又或者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博物館進行參觀,并參與當地一些特殊節(jié)日的慶祝儀式,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民俗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民俗文化的教育中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親身接觸民間生動的民俗文化,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實用性,領悟到它的魅力,并在實踐中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懷,擁有了這樣真實的感受,學生就不會覺得課本上的知識不切實際,從而對民俗文化產生興趣,在課余時間積極主動地學習。
結語
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是我國一筆重要的財富,具有特殊的價值,值得傳承給下一代。民俗文化教育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針對性不強、實踐性較弱的問題,積極拓展教學內涵,打造教學實踐平臺,創(chuàng)新開展實地化、交互式及活動式教學,探索出一條適應現(xiàn)代高職院校發(fā)展的民俗文化教育之路。
[1] 由娜·高職民俗文化課程的建構與思考[J]. 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3): 7-8.
[2] 魏來,袁琴英,周寶富·高職《旅游民俗文化》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3(6): 63-64.
[3] 司晶卉·試論民俗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意義[J]. 文學教育(中),2014(2): 101-102.
[4] 董紅玲·民俗文化視野下的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以昌吉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1): 25-27.
(責任編輯:李昌禮)
The Study on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ng Xinlong1Liu Ailin2
(1,2.School of Humanities,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Jiangsu ,China)
As important weal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ment, inheritance, regionalism, sustenance and visualization, which is of speci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valu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folk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changed. Moreover,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from reality, short of pertinence and weak practicality with folk culture education, expanded connotation and creation of practicing platforms are needed to innovatively develop on-site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activity-experiential teaching, so as to explore a wa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education in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olk culture,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characteristics
2016-09-10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應用視角下的師范類高職院校民俗文化教育研究”(項目編號:D/2015/03/086)中期成果;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2016年科研課題“高職院校民俗文化的教育現(xiàn)狀與特征研究”(項目編號:LYGSZ16014)中期成果。
1.令昕隴(1981~),女,甘肅天水人,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2.劉愛琳(1962~),女,江蘇宿遷人,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化。
G642
A
1673-9507(2016)06-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