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銳,吳慶國(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論刑事訴訟中的過程證據
葉 銳,吳慶國(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過程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常常以到案經過、同步錄音錄像、“情況說明”和告知性文書等形式出現。它們形成于訴訟過程之中,形式多樣且功能多元,有較強的獨立性。在刑事訴訟中,它們可以影響結果證據證明力的大小,是被告人量刑輕重的重要依據,是判斷程序性爭議問題的砝碼,也是監(jiān)督偵查合法性的重要材料。但在實踐中,存在過程證據收集不規(guī)范、對過程證據注重形式審查輕實質審查、過程證據與結果證據的印證規(guī)則虛化等問題。因此,應當通過以審判為中心規(guī)范對過程證據的取證,完善質證機制強化對過程證據的實質審查,通過“三步走”完善證據法的印證規(guī)則,以達到規(guī)范過程證據適用的目的。
刑事訴訟;過程證據;結果證據;印證規(guī)則
(一)過程證據類型之界定
從一本刑事案件卷宗的證據上看,過程證據形式多樣,分布廣泛,幾乎貫穿整個案件的始終,從線索來源至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都有其身影。根據這些證據在刑事訴訟中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過程證據分為以下三類:
1.記錄證據收集過程的證據
第一、收集物證、書證的搜查、勘驗、檢查、扣押、辨認等筆錄證據。現場搜查筆錄、勘驗筆錄、扣押筆錄、扣押清單以及辨認筆錄等文書大多冠以“筆錄”的名字,因此有學者將它們稱為“筆錄證據”[1]。這些“筆錄證據”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嫌疑人的犯罪事實,但反映的是偵查人員收集物證、書證的全部過程,因而具有過程證據的性質。一般而言,這些筆錄證據除了記載查獲的物證、書證外,偵查人員還應當對筆錄的制作時間、地點、制作人員、見證人員、搜集物證和書證的過程等內容作詳細記載,并由上述人員和嫌疑人簽字確認。通過這些過程證據,就可以了解物證、書證的來源、流轉等相關情況,起到證明結果證據來源合法、真實的作用。
第二、證實言辭證據合法性的同步錄音錄像。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121條正式確立了同步錄音錄像制度,規(guī)定偵查人員訊問嫌疑人時可以錄音或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則應當錄音或錄像,而且必須保證錄音錄像的全程性和完整性。顯而易見,同步錄音錄像不僅能清楚地反映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內容,還能一目了然地再現偵查人員的整個訊問過程,是名副其實的過程證據。只要記錄完整,錄音錄像就能客觀地反映整個訊問情況,還可以證明偵查人員有無刑訊逼供、誘供等違法取證的情況。[2]
第三、證實特定問題的“情況說明”。刑事訴訟中的“情況說明”是指,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的偵查部門以單位或以個人的名義就案件偵查過程中存在或需要解釋的問題而提供的書面說明材料。[3]雖然理論上對“情況說明”的證據屬性存在爭議,但這種證據卻得到了大量的應用,曾有學者進行過統(tǒng)計,在隨機抽取的98件刑事案件中,“情況說明”竟高達170份,平均每件約1.8份。[4]實踐中,情況說明主要用于證明偵查機關取證的合法性、查找相關證據或證人未果、鑒定不能以及就偵查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問題進行的說明、解釋。
第四、載明權利義務的告知類文書。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許多程序性文書雖然與犯罪構成無關,卻是偵查人員收集證據之前必須履行的手續(xù),它們有的表明證據的來源,比如偵查機關調取嫌疑人銀行卡資金流轉信息或者調取嫌疑人手機通訊記錄時,出具的協助查詢財產通知書和查詢通話記錄通知書;有的表明偵查人員收集證據過程中切實保障了被訊(詢)問對象的權利義務,比如犯罪嫌疑人權利義務告知書、證人權利義務告知書、鑒定意見通知書、移送起訴審查通知書等等。
第五、其它有關證據收集的過程證據。除了上述幾種證據外,在證據收集的過程中,還會涉及其他一些過程證據,比如言辭證據筆錄中關于筆錄制作時間、地點、訊問人、記錄人的內容,鑒定人員依靠專業(yè)知識形成鑒定意見的過程①一般在鑒定文書上都有記載,比如鑒定人員運用什么鑒定方法在什么環(huán)境下得出了鑒定意見。,偵查實驗的整個流程,訊問未成年人嫌疑人有無監(jiān)護人在場的簽字證明等等。根據證據合法性的要求,能夠成為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以主體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為前提,[5]這些過程證據形成在結果證據形成之前或之中,直接影響證據的合法性問題。
2.記錄案件破獲過程的證據
案件破獲的過程證據主要是指從案發(fā)到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這一階段之間形成的一系列有關案件破獲過程的證據。主要包括反映線索來源的刑事案件登記表、偵查機關的立案決定書、犯罪嫌疑人到案經過、破案報告書、拘留證(通知書)、逮捕證(通知書)①也包括對嫌疑人家屬的相關程序告知書。、延長拘留期限通知書、移送審查起訴通知書等內容。這些材料絕大部分不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們能夠反映偵查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具體行為,記錄了整個案件辦理的流程。以刑事案件登記表一為例,它記錄的一般是案件的來源及民警的相關處置情況,表明了一個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的開始,通過登記表就能一目了然地知曉本案的線索來源是自首、報案,還是偵查人員工作中發(fā)現等信息。
3.記錄案件交接過程的證據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主要會涉及到公安機關、看守所、檢察院、法院、監(jiān)獄五個單位之間的交接問題,最典型的記錄案件交接過程的證據是換押證和提押票。換押證是對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變更刑事訴訟程序的手續(xù),提押票是提訊嫌疑人、被告人的有效憑證。這兩份文書同樣不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但它們以詳細的時間記載了案件的辦理流程。在刑事訴訟中,二者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換押證可以查看案件的辦案期限,每一階段的主管部門,有無超期羈押、超期辦案等情況;通過提押票上記載的內容可以印證提訊嫌疑人的偵查人員、提訊時間以及提訊地點是否合法等相關內容。
(二)過程證據構成要素之界定
1.形成于訴訟過程之中
一個犯罪行為發(fā)生前后會留下相應罪名犯罪構成要件的證據,一般而言,這些證據就是結果證據,它們形成于偵查之前②也許有人認為言辭證據形成于偵查之中而非之前,從形式上看,言辭證據的確形成于偵查之中,但是言辭證據所講的內容在偵查之前早已形成,事實上,偵查之中形成的言辭筆錄只是對之前行為的記載而已。,但對該部分證據的提取、固定則形成于偵查之中。比如證明犯罪嫌疑人到過犯罪現場的指紋是結果證據,它肯定在偵查機關實施偵查之前就客觀存在了,但提取該指紋的勘驗筆錄和鑒定該指紋的鑒定意見則形成于偵查的過程之中。再比如同步錄音錄像,犯罪嫌疑人以供述的形式講述的是案發(fā)時的經過或者其罪輕、無罪的辯解,這些內容都是在偵查之前就客觀存在了,但是同步錄音錄像記錄的則是嫌疑人和偵查人員在嫌疑人供述時的具體表現,很明顯形成于偵查之中。
2.形式多樣且功能多元
結果證據都是結論性證據,表現形式多為實物證據和言辭證據,主要起證成犯罪要件構成的功能。而過程證據的形式則更加多樣,功能更加多元,既有證明收集實物證據、言辭證據合法性的筆錄證據、同步錄音錄像、“情況說明”,又有表明對訴訟參與人權利保障的告知性文書,還有銜接不同訴訟階段的換押證、退偵提綱等文書。
3.獨立性強于結果證據
獨立性是指過程證據可以單獨地證明某一訴訟行為的存在,比如搜查、勘驗、檢查、扣押筆錄可以證明偵查人員搜集物證、書證的過程,錄音錄像可以證明收集嫌疑人供述的過程,權利義務告知書可以證明偵查人員依法告知了被訊(詢)問對象相關權利義務,換押證可以證明案件訴訟過程的流轉情況。而結果證據的依附性很強,基于“孤證不成立”的原則,每一項結果證據都不能單獨地證明某一事實的存在,必須依靠結果證據與結果證據之間的印證規(guī)則確認。
(一)影響結果證據證明力的大小
過程證據對結果證據的證明力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如果過程證據存在小問題,那么結果證據必然存在一定的瑕疵;如果過程證據存在大問題,那么結果證據則可能屬于非法證據而面臨被排除的危險。比如在搜查、檢查、勘驗、扣押的過程中,如果偵查人員將時間、地點等內容寫錯,或者上述筆錄中忘記了讓見證人簽名,那么此份筆錄證據就是有瑕疵的,由此搜集到的物證、書證的來源就值得懷疑。對于采取嚴重侵犯人權的方式搜集證據的,如果相應的過程證據不能有效地證明取證過程的合法性或者偵查人員為了掩蓋真相而不提供過程證據,那么結果就可能屬于非法證據而遭到排除。如被告人供述遭受過刑訊逼供而且身上有傷,偵查人員不能合理解釋又不提供同步錄音錄像的,那么嫌疑人的供述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就無法保證。正因為過程證據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有學者主張有必要單獨設立一個專門單元,就非法取證的問題單獨訊問,并對制作的筆錄單獨附卷。[6]
(二)確定被告人量刑的輕重
量刑的依據和定罪的依據不同,定罪依據的主要是犯罪嫌疑人在案發(fā)前和案發(fā)后的主客觀行為,而量刑的依據還包括案件發(fā)生后嫌疑人的部分行為。比如自首、坦白、立功、被告人與被害人或其家屬達成賠償協議和諒解等等,這些內容雖然與定罪關系不大,但卻是量刑依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證據都是發(fā)生在訴訟環(huán)節(jié)中的過程證據。它們常常以“刑事案件登記表”、“破案經過”、“案件來源”、“情況說明”、“和解協議”、“賠償協議”等形式被記錄下來的。因此,在刑事訴訟中,有些過程證據也是被告人量刑輕重的重要依據。
(三)判斷程序性爭議問題的砝碼
在庭審過程中,案件的程序性問題是控辯雙方經常爭議的內容,而判斷這些問題有無紕漏的關鍵往往就是過程證據是否具有真實性。在庭審過程中,辯護律師和被告人經常以口供的收集系刑訊逼供所得而要求適用非法證據規(guī)則排除有罪供述,通常情況下,公訴人要證明偵查機關沒有實施刑訊逼供的違法行為,就需要出具入所體檢表、偵查人員的證言、與被告人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的證言、同步錄音錄像和“情況說明”等證據,以證實偵查人員取證的合法性,而如果上述證據不能證實取證過程合法性的話,那么該份言詞證據就有被排除的可能,如果該份證據恰好是關鍵證據的話,那么全案甚至都有被判無罪的可能。入所體檢表、偵查人員的證言、與被告人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的證言、同步錄音錄像和“情況說明”等證據都不是犯罪構成要件的組成部分,他們要證實的事實也不是犯罪的內容,而是偵查機關取證過程的合法性,在法庭上,通過對該部分過程證據的出示,就能有效地判斷、分析偵查人員是否存在刑訊逼供等程序性爭議問題。
(四)監(jiān)督偵查合法性的重要材料
加強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偵查取證的引導和監(jiān)督是檢察官履行客觀公正義務的要求,[7]也是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院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因為過程證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印證偵查過程的真實性和合法性。[1]所以為了實現對偵查活動的有效監(jiān)督,最常用的措施是核對卷宗材料之中的過程證據有無紕漏。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實施之前,同步錄音錄像并不是必需品,而沒有同步錄音錄像無疑加大了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收集口供過程監(jiān)督的難度。無論是湖北佘祥林案、云南杜培武案,還是河南趙作海案、河北李久明案,[8]亦或是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幾名嫌疑人都是在受到刑訊逼供后才作出有罪供述,當時的法治環(huán)境無法和現在相提并論,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和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并沒有確立,單靠冷冰冰的卷宗材料,檢察機關很難發(fā)現偵查機關取證的過程是否存在違法行為,偵查監(jiān)督也就無從說起。雖然冤案的發(fā)生可能是多個原因導致的,但是倘若當時能夠實行嚴格的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的話,檢察機關就能比較容易地發(fā)現偵查活動的違法性,通過提出糾正違法建議或者檢察建議的形式改正并規(guī)范偵查機關的取證行為,上述冤案發(fā)生的幾率也許就會降低很多。
(一)過程證據不規(guī)范導致“帶病”證據叢生
司法實踐中瑕疵證據的大量存在一直為理論界所詬病,一些地區(qū)刑事案件中的瑕疵證據比重甚至高達60%以上,[9]之所以出現如此之多的瑕疵證據,很多并非是證據本身的問題,而是提取該份證據的過程出了問題。比如訊(詢)問筆錄因為采用模板的原因,多次訊(詢)問都是直接復制、粘貼的,導致了筆錄的標點符號,甚至是錯別字都一模一樣;有的筆錄時間、地點都沒有改過來,本來是兩次不同的訊問、不同的訊問人,卻出現了同一時間同一人在不同地點訊問的情況;再比如扣押清單、檢查筆錄、鑒定意見等多份過程證據對同一宗物品在數量、包裝等描述上不一致或者載明不全,致使涉案物品不好確認;還有容易出現瑕疵的見證人問題,雖然最高院刑訴解釋第67條明確規(guī)定了刑事訴訟見證人的條件,但偵查機關有時為了方便,經常讓本單位行使非偵查職能的人員充當見證人。雖然在由于客觀原因找不到符合條件的見證人的情況下可以這么做,但是最高院刑訴解釋第67條第2款規(guī)定必須注明這種情形并通過錄音錄像記錄相關活動,然而在實踐中,偵查機關往往將第2款的規(guī)定忽略,導致辦案后期也很難補證或進行合理說明。
(二)對過程證據注重形式審查輕實質審查
大部分情況下,法院不會要求過程證據的制作者或者見證者就制作的過程出庭作證,更不會給控辯雙方就制作者或見證者的證言予以質證的機會。對口供的審查往往只看大概,較功利性地尋找能夠相互印證的內容,但有時會忽略筆錄中對訊(詢)問人員、時間、地點以及被訊(詢)問人的簽字等細節(jié)信息的審查;對錄音錄像,法院有時會對控方移送的證據當庭播放,但對雙方有爭議的內容則一般采取部分播放的方式[10];對搜查筆錄、扣押清單、勘驗筆錄、鑒定意見也往往只關注最終搜集到的客觀證據、結論性意見,而對這些筆錄制作的時間、人員、方法和過程則基本忽略;對入所體檢表等可以證明嫌疑人是否有遭受過刑訊逼供嫌疑證據的提取,也是視情況而定,只有在嫌疑人或其辯護人提出這一問題時才要求公安機關提取。即便上述內容存在“問題”,偵查機關只要提交一份“情況說明”,所謂問題一般也就沒有了。
這種實踐中的做法實際上是我國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的意識在刑事訴訟領域的又一體現,甚至很多人認為只要結果證據是真實有效的,過程證據存在一些瑕疵也無傷大雅。值得注意的是,對瑕疵證據進行補正或說明后,所修復的是其可以作為證據的資格而非對其證明力的修復和補強。[11]所以對瑕疵證據進行補正所作出的“情況說明”以及見證人證言、偵查人員證言等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形式上的審查,如果辯方提出異議的,法院應當要求過程證據的提供者或見證者出庭作證,接受雙方的質證。
(三)過程證據與結果證據的印證規(guī)則虛化
證據相互印證規(guī)則不僅是我國司法實踐的慣例,也是司法解釋中確定的一項證據規(guī)則。像“證據之間形成鎖鏈”、“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之類的規(guī)制散見于《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等司法解釋中,成為我國法律的有機組成部分。[12]可以說,如果進入印證規(guī)則的結果證據都有質量上的保證,那么印證相互規(guī)則還是十分合理的,可是實踐中法官往往過分強調的是證據的數量而非質量,法官重視的也是證據之間形式上的印證,對于有罪證據與罪輕、無罪證據之間的矛盾或者更深層次的問題則經常忽略。
其實,現行的印證規(guī)則基本上是結果證據與結果證據之間的印證,解決的是證明力的問題,有些類似于刑事法中的“實體性問題”;而印證結果證據取證合法性的過程證據解決的是證據資格的問題,類似于刑事法中的“程序性問題”。比如偵查機關采用刑訊逼供等手段收集的嫌疑人的供述,也許能與本案的實物證據或者其他人言詞證據相互印證,但由于嫌疑人口供是采用法律所禁止的手段取得的,這份口供材料是缺乏證據資格的,因而也就不能適用印證規(guī)則,使得收集證據的過程與結果證據之間的印證規(guī)則被嚴重地虛化了。
(一)以審判為中心規(guī)范對過程證據的取證
雖然取證過程之程序瑕疵或違法事由,與證據禁止之間不能畫上等號,[13]但是如果偵查程序中存在大量的瑕疵證據需要補正的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偵查的可信度和訴訟效率。為了規(guī)范對證據的取證,除了現行刑事訴訟法以外,還有《公安機關辦理刑事訴訟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和《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等文件,都對刑事證據收集過程的規(guī)范性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規(guī)定。從一般情況來看,對于證明標準的把握,實踐中一直呈現著“法院嚴于檢察院,檢察院嚴于公安機關”的狀態(tài),在當下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雖然以審判為中心不是以審判權、審判階段為中心,但偵查、公訴等訴訟活動應當圍繞審判進行,并接受審判的檢驗。[14]就證據的分析和事實的認定而言,要求在偵查階段達到起訴和判決的標準或許有難度,但要求偵查人員在收集證據的形式以及收集證據的過程上參考最高院刑訴解釋和“兩個證據規(guī)定”①“兩個證據規(guī)定”指《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和《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等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并不過分,而且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這些司法解釋中關于證據的審查認定部分對何種證據應該采取何種方式收集才具有合法性規(guī)定得非常細致,偵查機關完全可以套用,以此形成對證據認定標準的統(tǒng)一認識,減少瑕疵證據量和庭審時因為證據形式或取證過程產生的分歧,提高辦案的效率。
(二)完善質證機制強化對過程證據的實質審查
對過程證據審查不能僅僅局限在法庭階段的出示、宣讀、播放上,還應當對過程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進行審查,讓過程證據不僅停留在有的階段,還應查證屬實。合法性和真實性是指對過程證據的收集、固定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并且真實可靠,關聯性是指該份證據與要證明的問題有密切聯系,進行的補證或說明合理不牽強。例如根據法律規(guī)定,第一次詢問證人時應當告知其相關的權利義務,并簽字確認,但經過審查發(fā)現權利義務告知書并未附卷,這個時候偵查人員可以采取兩種補救方式,一是當時確實告知了證人相關權利義務,但忘記將文書附卷,這個時候直接提取即可;二是以口頭的形式告知了證人相關權利義務但沒有給予證人權利義務告知書,這時可以采用對證人再次補證的方式進行,而如果僅僅出具“情況說明”,其真實性和關聯性則較弱。
因此,在法律框架內為了保障對過程證據的實證性審查,還應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對于訊問嫌疑人,聽取辯護人或者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意見,應當詳細記錄在案;第二、審查案件時,盡量要求偵查機關提取證明取證過程合法性的材料,比如全案的同步錄音錄像、看守所體檢表等內容;第三、辯護人申請搜查、勘驗、辨認活動的見證人或者鑒定意見的鑒定人出庭作證的,法院應當盡量允許;第四、在庭審階段,法庭應當給予控辯雙方各自提交材料并充分質證的機會。
(三)“三步走”完善我國證據法的印證規(guī)則
缺乏證據準入資格、司法證明的形式化、證據范圍的局限性和司法證明的機械化是我國現有印證規(guī)則需要完善的地方,[15]就過程證據而言,可以分三步走完善我國證據法的印證規(guī)則:
第一步,結果證據都應當有與之對應的過程證據。過程證據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以多種形式存在,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記錄證據收集過程的材料、記錄案件破獲過程的證據和記錄案件交接過程給的證據都應當收集全面并隨案載卷移送。
第二步,通過過程證據確認結果證據的準入資格。進入印證規(guī)則的材料都合法有效是適用這一規(guī)則前提條件,如果進入印證規(guī)則的材料缺乏證據準入資格,那么證據的證明力將直接受損,最終定案依據的可靠性也無法保障。當證據出現瑕疵的時候,偵查機關進行的補證或說明應當符合常理、確實可靠。對于有見證人的筆錄,不能僅僅有見證人的簽字,還應當提供見證人的戶籍信息以證實見證人的真實存在;對于同步錄音錄像,由于現在的辦案單位基本上實現了錄音錄像的全面覆蓋,建議最好將錄音錄像資料全部移送。
第三步,確立過程證據補證不能的證據排除規(guī)則。印證規(guī)則的本質在于透過證據間的相互印證輔佐法官自由心證,但是如果印證規(guī)則流于形式,即使各證據看上去相互印證,但實際上與印證規(guī)則所追求的價值目標背道而馳。[16]對于缺乏過程證據印證的結果證據予以排除規(guī)則,一方面可以保證進入規(guī)則證據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性問題,規(guī)范執(zhí)法。不過有學者提出對于首次訊問筆錄沒有記錄告知訴訟權利等部分過程證據應當限制補證,理由是這項權利是一項重大的程序性權利,應當作為非法證據對待。[17]筆者認為對于此類情況也應當區(qū)分對待,如果偵查機關在首次訊問時確實沒有告知相關權利義務的應當排除,而對于告知了但缺乏文書或者筆錄中沒有記載的,可以通過錄取一份證言或者調取同步錄音錄像等過程證據證實首次訊問時是告知了權利義務的。
[1]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87.
[2]李玉鵬.論全程同步錄音錄像代替筆錄固定口供[J].證據科學,2009(5).
[3]黃婕.“情況說明”的證據屬性分析——兼論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之構建[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5).
[4]黃維智.刑事司法的潛規(guī)則與顯規(guī)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200.
[5]何家弘,劉品新.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9.
[6]張軍,姜偉,田文昌.新控辯審三人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23-224.
[7]孫長永.檢察官客觀義務與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J].人民檢察,2007(17).
[8]陳衛(wèi)東.遏制酷刑的三重路徑:程序制裁、羈押場所的預防與警察訊問技能的提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75-78.
[9]胡忠惠,徐志濤.刑事瑕疵證據補救的實證觀察[J].北方法學,2015(2);李忠勇.對于完善刑事瑕疵證據補救制度的思考——以某中級法院普通刑事案件判決為樣本[J].法律適用,2013(2).
[10]張軍.刑事證據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41—243.
[11]縱博.刑事訴訟中瑕疵證據補正的若干操作問題研究[J].現代法學,2012(2).
[12]陳瑞華.證據相互印證規(guī)則[J].法商研究,2012(1).
[13]趙信會,劉東平,趙東.證據法專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25.
[14]閔春雷.以審判為中心:內涵解讀及實現路徑[J].法律科學,2015(3).
[15]陳瑞華.刑事證據的理論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90-196.
[16]楊建文,張向東.印證規(guī)則與刑事錯案預防[J].法律適用,2013(6).
[17]張禮萍.論瑕疵證據的司法適用及完善[J].河南社會科學,2013(6).
責任編輯:王 燕
On Process Evidence of Criminal suits
YE Rui, WU Qing-guo
(Chengdu People's Procuratorat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The application of process evidence in criminal suits is very wide, often appearing as attending process,synchronous recording, “fact sheets” and informative instruments etc. Formed in the litigation process, all of them have variety of forms and features with independence. Affect Probative force of results evidence, they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imposed sentence of defendants, the judging weights of procedural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the crucial materials of supervision of the legality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re exists some problems, however, in practices, such as irregular collection of process evidence, paying more attentions to forms but less attentions to substances of process evidence,and confirming rule blur between process evidence and results evidence. Therefore, by taking trial as center, obtaining process evidence should be standardized, perfecting testimony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ing substantial censor of process evidence. By using the “three steps” to perfect confirming rules of evidence law, standardizing process evidence's appliance should be achieved.
criminal suits; process evidence; results evidence; confirming rules
D925.2
A
1671-5195(2016)05-0041-07]
10.13310/j.cnki.gzjy.2016.05.006
2015-10-18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立項資助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疑難問題研究”課題(FZFK15-10)。
葉 銳(1980 -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副處長,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和檢察實務;
吳慶國(1988- ),男,山東泰安人,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干警,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和檢察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