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蕊
古代文獻中的唐代五弦琵琶
·徐蕊
五弦琵琶盛行于唐代,其記載多見于唐代的正史。在唐代前后時期的北齊、隋、宋代的文獻記載中,與五弦琵琶近期或同期出現(xiàn)的概念包括“胡琵琶”“龜茲琵琶”“五弦”“搊琵琶”這四個概念,然而,諸項概念在不同的文本中均意義獨特,與唐代五弦琵琶或釋義相近,或語義交疊,但又不完全相同。
唐代;文獻;五弦琵琶;胡琵琶;龜茲琵琶;五弦;搊 琵琶
五弦琵琶盛行于唐代,常見于唐代宮廷樂之中,因此其記載多見于唐代的正史。在唐代前后時期的北齊、隋、宋代的文獻記載中,與五弦琵琶近期或同期出現(xiàn)的概念包括“胡琵琶”“龜茲琵琶”“五弦”“搊琵琶”這四個概念,然而諸項概念在不同的文本中均意義獨特,與唐代五弦琵琶或釋義相近,或語義交疊,但又不完全相同。筆者以唐代前后時期的正史文獻為主,擬通過對文獻中這四個概念的相關(guān)文獻梳理,借由文本的整理與篩辨,廓清五弦琵琶與其他琵琶概念之間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
所謂“胡”,是我國古代北部和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最早《史記·大宛傳》中就有對“胡”的記載?!妒酚洝酚洠骸皾h方欲事滅胡”,①〔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57頁。即“胡”為外來族,因此胡琵琶是來自外族的樂器。目前關(guān)于“胡琵琶”的記載散見于唐朝前后時期的文獻中,根據(jù)筆者的查詢,其中《北齊書》記載4次,《北史》記載5次,《隋書》記載2次,《資治通鑒》記載1次,《新唐書》記載1次,《舊唐書》記載1次,《通典》記載2次,《通志》記載5次。對文獻進行比較,篩除重復記載的內(nèi)容,主要有9條文獻,分別是:
《北齊書》“卷八”(紀):“帝(北齊后主高緯)自彈胡琵琶而唱之,侍和者以百數(shù)。”②〔唐〕李百藥:《北齊書》,卷八,上海: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12頁。
《北齊書》“卷十一”(列傳):“(孝珩)至長安,依例授開府、縣侯。后周武帝在云陽,宴齊君臣,自彈胡琵琶,命孝珩吹笛?!雹邸蔡啤忱畎偎帲骸侗饼R書》,卷十一,上海: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45頁。
《北齊書》“卷四十八”(列傳):“(文暢)弟文略,以兄文羅卒無后,襲梁郡王。以兄文暢事,當從坐,高祖特加寬待。文略聰明雋爽,多所通習。世宗嘗令章永興于馬上彈胡琵琶,奏十余曲,試使文略寫之,遂得其八?!雹堋蔡啤忱畎偎帲骸侗饼R書》,卷四十八,上海: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667頁。
《北齊書》“卷五十”(列傳):“世祖性好握槊,士開善于此戲,由是遂有斯舉。加以傾巧便僻,又能彈胡琵琶,因此親狎?!雹荨蔡啤忱畎偎帲骸侗饼R書》,卷五十,上海: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686頁?!蔡啤忱钛訅郏骸侗笔贰?,卷九十,上海: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983頁。
《北史》“卷九十”(列傳):“大業(yè)末,煬帝將幸江都,令言之子嘗于戶外彈胡琵琶,作翻調(diào)《安公子曲》。”⑥
《北史》“卷九十二”(列傳):“天保初,武成封長廣王,辟士開開府行參軍。武成好握槊,士開善此戲,由是遂有斯舉。加以傾巧便僻,又能彈胡琵琶,因致親寵。”
“曹僧奴僧奴子妙達以能彈胡琵琶甚被寵遇,俱開府封王?!雹摺蔡啤忱钛訅郏骸侗笔贰?,卷九十二,上海: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043頁、3055頁。
《隋書》“卷十四”(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抵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雹佟蔡啤澄横绲茸骸端鍟罚硎?,上海: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45頁。
《隋書》“卷七十八”(列傳):“大業(yè)末,煬帝將幸江都,令言之子嘗于戶外彈胡琵琶,作翻調(diào)《安公子曲》。”②〔唐〕魏徵等撰:《隋書》,卷七十八,上海: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785頁。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紀):“癸酉(673年),柴紹與吐谷渾戰(zhàn),為其所圍,虜乘高射之,矢下如雨。紹遣人彈胡琵琶,二女子對舞。虜怪之,駐弓矢相與聚觀,紹察其無備,潛遣精騎出虜陳后,擊之,虜眾大潰。”③〔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上海: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969頁。
其中《北史》的內(nèi)容來自《北齊書》《通典》的內(nèi)容來自《北史》“卷九十”和《隋書》“卷十四”,《通志》的內(nèi)容主要來自《北齊書》和《隋書》。分析上述文獻,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其一是出現(xiàn)的時間。從文獻的記載來看,“胡琵琶”一詞的出現(xiàn)主要集中在唐代以前的北齊到隋這段時間,而唐以后僅有《資治通鑒》的一條記載,因此,“胡琵琶”見于文獻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唐代以前的北齊至隋的時間段里。其二是記載的內(nèi)容?!昂谩钡膬?nèi)容主要出現(xiàn)在史書的“列傳”之中,且《新唐書》與《舊唐書》在“胡琵琶”的內(nèi)容時將其放入在“列傳”的內(nèi)容中,而在此兩種書的“音樂志”中都不曾出現(xiàn)“胡琵琶”一詞,換角度而言,就記載的文體看,唐代主流的音樂文獻中已不再提及胡琵琶這樣的稱謂了。
由此推測,胡琵琶在唐代以后文獻中的消失有兩種可能:一是這種樂器徹底消失,退出歷史舞臺;二是改名換姓成其他的樂器名稱,如趙維平先生在《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一文中認為龜茲琵琶就是后來的胡琵琶。④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載《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4期,第39頁。因此,龜茲琵琶是筆者下一步關(guān)注的內(nèi)容。
關(guān)于龜茲琵琶的記載在唐代前后的文獻中僅有6條,主要集中在唐宋時期的文獻中,分別是:
《舊唐書·志第九·音樂二》“卷二十九”(志):“后魏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于商人,世傳其業(yè),至孫妙達,尤為北齊高洋所重,常自擊胡鼓以和之?!雹荨埠髸x〕 昫劉:《舊唐書》,卷二十九,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69頁?!菜巍硽W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313頁。
《新唐書·南蠻》“卷二百二十二下”(列傳):“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有四柱如龜茲琵琶?!雹?/p>
《通典·樂二》“卷一百四十二”:“自宣武以后,始愛胡聲。洎于遷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舞鏗鏘鏜,洪心駭耳。”⑦〔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二,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14頁。
《通典·樂六》“卷一百四十六”:“龜茲樂者,起自呂光破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后魏平中原,復獲之。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于商人,代傳其業(yè),至于孫妙達,尤為北齊文宣所重,常自擊胡鼓和之?!雹唷蔡啤扯庞樱骸锻ǖ洹妨罚硪话偎氖?,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726頁。
《舊五代史·樂志下》:“卷一百四十五”(志):“而沛公鄭譯,因龜茲琵琶七音,以應(yīng)月律,五正、二變,七調(diào)克諧,旋相為宮,復為八十四調(diào)?!雹帷菜巍逞诱茸骸杜f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上海: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940頁。
《樂書》“卷一百二十九”:“屈茨琵琶后魏宣武以后,酷嗜胡音,其樂器有屈茨琵琶。說者謂制度不存,八音之器所不載。以意推之,豈琵琶為屈茨之形然邪?”⑩〔宋〕 旸陳:《樂書》,卷一百二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71頁。
從文獻來看,關(guān)于“龜茲琵琶”的內(nèi)容信息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其一,曹氏家族。曹氏世家的曹婆羅門、曹妙達均善彈龜茲琵琶,指出了龜茲琵琶和此家族的關(guān)聯(lián)。其二,鄭譯。鄭譯因龜茲琵琶的七音而創(chuàng)“八十四調(diào)”,是為與龜茲琵琶關(guān)聯(lián)的第二項重要記載。其三,宣武帝。后魏的宣武帝喜好龜茲琵琶,但此說見于宋代陳旸的記述。以上龜茲琵琶的信息均與歷史人物相關(guān),分布于《音樂志》與《列傳》等文體之中,唐代以后的文獻亦主要轉(zhuǎn)載這些內(nèi)容,其中《舊唐書》的內(nèi)容來自《通典》,而后來的《五代會要》也轉(zhuǎn)引了《舊五代史》中的龜茲琵琶的記載。
通過文獻分析,從記載的時間來看,對“龜茲琵琶”一詞的描述時間最早是在后魏時期,由于宣武帝的喜好而傳入中原,一直存于隋代,鮮見于唐代文獻。并且在隋唐以后的史書中,龜茲琵琶的出現(xiàn)都不曾與當時的樂器并置,而是放置于歷史內(nèi)容的回溯之中,因此,龜茲琵琶如果作為一個特指的樂器,其在唐以后或許已消亡,而若作為一種指代性的樂器,其有一種可能是已經(jīng)融入到隋唐以后的音樂生活中,有著另一個名稱,即五弦。
那么核心問題是:唐代的五弦琵琶是否就是唐以前的龜茲琵琶呢?目前尚不能從文獻中得出結(jié)論,而且在杜佑《通典》的記述中,“屈茨琵琶”與“五弦、箜篌”處于并列的位置,因此,如從這條文獻來推測,龜茲琵琶亦有可能與唐代以后的五弦琵琶并非為同一種樂器。然而從克爾孜石窟中的伎樂飛天壁畫來看,古代龜茲地區(qū)的琵琶樂器為五弦,而唐代又是胡樂盛行的時期,所以在文獻記載中龜茲琵琶雖然與五弦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但兩者可能有著承繼的關(guān)系。
在文獻中,五弦琵琶既稱“五弦琵琶”,也簡稱為“五弦”。所見文獻如下:
《北史》卷九十五(列傳):“林邑……樂有琴、笛、琵琶、五弦,頗與中國同?!雹佟蔡啤忱钛訅郏骸侗笔贰?,卷九十五,上海: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158頁。
《隋書·志第十·音樂下》“卷十五”(志):“西涼者……其樂器有鐘、磬、彈箏、搊 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笙……”
“龜茲者……其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p>
“天竺者……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
“疏勒……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笛?!?/p>
“安國……樂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p>
“高麗……樂器有彈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雹凇蔡啤澄横绲茸骸端鍟罚硎?,上海: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78-380頁。
《隋書·列傳·東夷》“卷八十一”(列傳):“高麗”:“樂有五弦、琴、箏、篳篥、橫吹、簫、鼓之屬?!?/p>
“倭國”:“樂有五弦、琴、笛?!雹邸蔡啤澄横绲茸骸端鍟?,卷八十一,上海: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14-1827頁。
《舊唐書·志第九·音樂二》“卷二十九”(志):“燕樂……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p>
“西涼樂者……樂用鐘一架,磬一架,彈箏一,搊箏一,臥箜篌一,豎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
“高昌樂……樂用答臘鼓一腰鼓一,雞婁鼓一,羯鼓一,簫二,橫笛二,篳篥二,琵琶二,五弦琵琶二,銅角一,箜篌一。箜篌今亡?!?/p>
“龜茲樂,樂用豎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p>
“疏勒樂,……樂用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p>
“安國樂,……樂用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簫、橫笛、篳篥、正鼓、和鼓、銅拔、箜篌。五弦琵琶今亡。此五國(即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西戎之樂也?!雹堋埠髸x〕劉昫:《舊唐書》,卷二十九,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61-1071頁。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卷二十一”(志):“燕樂”條目。
“隋樂每奏九部樂終……琵琶、五弦、橫笛、簫、觱 篥、荅臘鼓。”
“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甚悅,后人習為搊琵琶。高宗即位,景云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誼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樂。有玉磬、方響、搊箏、筑、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葉……”⑤〔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十一,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0-471頁。〔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十二,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3頁。
《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卷二十二”(志):“凡俗樂者,二十有八調(diào)……絲有琵琶、五弦、箜篌、箏,竹有篳篥、簫、笛?!雹?/p>
《新唐書·南蠻》“卷二百二十二下”(列傳):“胡部,有箏、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橫笛、短笛、拍板,皆八?!?/p>
“二曰太簇……琵琶、笙、箜篌,皆八;大小篳篥、箏、弦、五弦琵琶、長笛、短笛、方響,各四。居龜茲部前?!?/p>
“樂用古黃鐘方響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五曰南呂……樂用古黃鐘方響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黃鐘篳篥、小篳篥、竽、笙、塤?!雹佟菜巍硽W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309-6312頁。
《通典》卷一百四十二:“然吹笙、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后,傳習尤盛?!雹凇蔡啤扯庞樱骸锻ǖ洹?,卷一百四十二,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14-3616頁。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舊彈琵琶,皆用木撥彈之,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雹邸蔡啤扯庞樱骸锻ǖ洹?,卷一百四十四,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79頁。
《通典·邊防九》“卷一百九十三”:“康國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婚姻喪制與突厥同?!雹堋蔡啤扯庞樱骸锻ǖ洹罚硪话倬攀?,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5256頁。
《樂書·樂圖論·胡部·搊琵琶》“卷一百二十九”:“五弦琵琶蓋出于此國,其形制如琵琶而小,舊彈以木,至唐太祖時有手彈之法,所謂搊琵琶是也……”⑤〔宋〕陳 旸:《樂書》,卷一百二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68頁?!菜巍酬?旸:《樂書》,卷一百八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819頁。
《樂書·燕樂舞·樂圖論·俗部》“卷一百八十”:“燕樂舞,唐張文收所造也?!瓨酚糜耥喽?,大方響一格,搊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吹葉?!雹?/p>
《遼史·志第二十三·樂志》“卷五十四”:“大樂”“雜禮雖見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玉磬、方響、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葉、大笙、小笙、篳篥、簫、銅鈸、長笛、尺八、笛、短笛。以上皆一人?!雹摺苍趁撁摰茸骸哆|史》,卷五十四,上海: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87頁。
從以上的文獻來看,關(guān)于五弦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官方正史的《隋書》《通典》《新唐書》《舊唐書》之中,多集中在《音樂志》中,內(nèi)容則主要是五弦在宮廷音樂中使用的情況。由于記載于正史之中,史料內(nèi)容的可信度高。而這些記載又多見于唐人所撰。從內(nèi)容的出現(xiàn)時間來看,最早的描述是在《北史》中關(guān)于“林邑國”的記載,林邑國為現(xiàn)今越南的中部地區(qū),據(jù)研究表明,其在唐代與唐朝往來頗為密切。⑧王永平:《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中國與林邑的關(guān)系》,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24頁?!侗笔贰窞樘迫死钛訅鬯钛訅鄣淖窌r間在唐太宗至唐高宗年間?!侗笔贰穼Α傲忠亍钡挠涊d是以介紹的口吻來記述的,或許李延壽對“林邑”的理解是建立在他對唐代事物的理解之上,在記述“林邑”的樂器時有可能參照過唐代的樂器,所以他描述“林邑”的樂器“頗與中國同”。林邑國在公元9世紀消亡,因此李延壽所描述的“林邑國”,可能是李延壽所知的與唐代往來時期的林邑國。因此若從文獻推斷,至唐朝初年,五弦亦曾流傳至越南地區(qū)。
其次是在《隋書》之中,從記載宮廷音樂的《音樂志》到記述《列傳》中有關(guān)東夷的記載,可以看到,五弦是隋唐時期重要的宮廷樂器之一,其流傳的范圍已經(jīng)跨越了中原地區(qū)向東而漸。這也有一種可能性,即在隋代時五弦就作為一個有著獨立名稱的樂器而存在,并且得到相當?shù)陌l(fā)展。
而在進入唐代以后,五弦的記載出現(xiàn)了大小形制之分。從整個的文獻內(nèi)容來看,五弦在文獻中的出現(xiàn)主要是以合奏的方式出現(xiàn),多與其他樂器如琵琶、箏、笛、簫的合奏,這種合奏也成為一種宮廷音樂的模式被其他地區(qū)所接受與參照,如《遼史》在其遼國的“大樂”中就參照了張文收所作《景云河清歌》中的用樂情況。遼國是否使用了五弦,目前尚不可考,但從文獻來看有可能曾在遼國宮廷音樂中存在了一段時間。
與唐代官方記載相反的是,五弦在民間的文字記載中更多以獨旸奏的方式出現(xiàn)。如陳在《樂書》中引述了中唐時期的李肇所撰《唐國史補》的內(nèi)容,即趙璧彈五弦琵琶的描述,而趙璧彈五弦的技巧已經(jīng)到達了“不知五弦之為璧,璧之為五弦也”的境界,可見其演奏技藝的高超。從這段文獻中可以看出,五弦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現(xiàn)十分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這也間接說明五弦在技巧上的難度以及其能表現(xiàn)的豐富音樂的能力。
在唐代的詩歌中有散見的關(guān)于五弦的記載,直接以“五弦”為名的詩歌有數(shù)首,如唐代詩人王建就有兩首與五弦相關(guān)的詩歌,如在《霓裳辭十首》有“中管五弦初半曲,遙教合上隔簾聽”①〔唐〕王建:《霓裳辭十首》,《全唐詩》,卷三百一,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25頁。的詩句,在其《宮詞》中有“恐見失恩人舊院,回來憶著五弦聲”的詩句。②〔唐〕王建:《宮詞》,《全唐詩》,卷三百二,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41頁。第一首我們可以看到五弦與管的合奏,第二首所記載的“舊院”即是《教坊記》中所記載的“宜春院”,這與正史中記載的五弦在宮廷音樂中的使用相符合。而在唐代另一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中,我們亦能看到五弦在唐代盛行一時的風貌,如白居易在《五弦》中有“趙叟抱五弦,宛轉(zhuǎn)當胸撫”的詩句,③〔唐〕白居易:《五弦》,《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五,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676頁。對這首詩的解讀亦是對五弦演奏姿勢的理解,即五弦是抱于胸前而撫的。白居易的另一首長詩《五弦彈》更是細致描述了五弦的發(fā)音與聲響,作者在最后感嘆“更從趙璧藝成來,二十五弦不如五”④〔唐〕白居易:《五弦彈》,《全唐詩》,卷四百二十六,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697頁。。這里提到的“趙璧”正是《唐國史補》中所提到的“趙璧”,可見在當時白居易的眼中,趙璧是演奏五弦的大家,且五弦所能表達的情感是其他樂器所不能及的。因此,僅從字面上推測五弦或是有較為復雜的彈奏技巧,但是對于五弦的演奏技法,尚不能有明確的答案。
從詩人的活動年代看,我們也能大致推測出五弦在唐代的發(fā)展情況。從詩人的生卒年份來看,王建的生卒年份是公元767年至830年,白居易的生卒年份是公元772年至846年,這正是唐朝的中晚期,這一時期五弦仍然在唐代盛行。然而,進入宋代以后,五弦這件樂器從宋人的文獻中幾近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尚需進一步探討。
與五弦琵琶密切相關(guān)的一個詞是“搊琵琶”。如在上文引述的《通典·樂四》卷一百四十四、《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卷二十一”、《舊唐書·志第九·音樂二》“卷二十九”、陳旸《樂書·樂圖論·胡部·搊琵琶》“卷一百二十九”中都有關(guān)于“搊琵琶”的記載,其中陳 旸《樂書》與《舊唐書》均轉(zhuǎn)引述了《通典》的記載,因此,在正史記載中,僅有2條關(guān)于“搊琵琶”的記載,即《通典》與《新唐書》的記載,其中《新唐書》的內(nèi)容與《通典》相同,因此筆者的分析主要是針對《通典》的記載?!锻ǖ洹返挠涊d如下:
“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舊彈琵琶,皆用木撥彈之,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⑤〔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79頁。韓淑德:《唐代琵琶演奏家裴神符》,載《音樂探索》1987年第3期。
《通典》成書時間為公元801年,即杜佑在撰寫《通典》的時期,此時搊琵琶已經(jīng)消失。而裴神符(裴洛兒)出現(xiàn)的時間是在貞觀時期,即在初唐時期出現(xiàn)了搊琵琶,在晚唐時期已經(jīng)消失。對于這段文字,韓淑德先生在《唐代琵琶演奏家裴神符》一文中認為此處講到的“搊琵琶”與五弦琵琶并無關(guān)系,所謂的搊琵琶是針對琵琶而言,而非五弦琵琶,是《新唐書》在引用《通典》記載的文字含義時,使句意產(chǎn)生了變化,⑥即:“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為搊琵琶?!雹摺菜巍硽W陽修、宋祁撰:《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卷二十一,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1頁。韓淑德先生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從《通典》整段文字的句意來看,此段文字是在整體論述琵琶這件樂器。杜佑也談到了傅玄在《琵琶賦》中提到的琵琶以及秦漢子、曲項琵琶、五弦琵琶。若杜佑認為琵琶也包含五弦琵琶,那么搊琵琶亦可指五弦琵琶,而并非只針對琵琶而言,但目前對于杜佑所理解的琵琶,我們已經(jīng)無法考證,因此,搊琵琶是否只針對琵琶或五弦琵琶尚不能定論,但重要的是搊琵琶是琵琶的一種彈法,且是手彈法的一種。
在唐代民間的文獻中亦可見到搊琵琶的記載,如《唐新語·卷八》中有:“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曾搊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⑧〔唐〕劉肅:《唐新語》,卷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361頁。雖然搊琵琶在文獻記載中十分鮮見,但說明《通典》的記述并非為孤例,搊琵琶是確實存在的。那么何為“搊琵琶”,筆者認為要了解這種演奏的技法,需要對于“搊”有所理解。
“搊”,在史料中并非僅與琵琶合為一詞,其也常與箏聯(lián)系在一起,文獻中除了“搊琵琶”,記載最多的就是“搊箏”?!皳o箏”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隋書音樂志》中,在《教坊記》中也有記載:“平人女以容色選入內(nèi)者,教習琵琶、三弦、箜篌、箏等者謂搊彈家?!边@也說明,“搊”主要針對的是弦樂器。從文字角度上來理解,“搊”字可拆分為“扌”和“芻”,“扌”為手之意,在《說文解字》中“芻”其含義為“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①〔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一,上海:中華書局,1963年版。即割草的含義,將這個字分解開來便是“勹”與“屮”,“勹”即“包”,“屮”即“草”,因此許慎在“芻”字的注里說到“謂可飲牛馬者”,即割草喂牛馬之意。因此,“搊”的本意應(yīng)與割草的動作有關(guān)。而“搊”字在唐代與在后世的含義又有不同,如在明末清初的小說《醉醒石》第八回中有:“又搊了一個笑話”②〔明〕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清刻本。的用法,即編造的意思。在明代的《天工開物》中亦有“一曰搊絨,用梳櫛搊下,打線織帛”③〔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第二冊,清鈔本。的描述。這里的“搊”與元代《六書故》中解釋“搊”的含義更為接近,即“五指摳攬”。④〔宋〕戴侗:《六書故》,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這明顯與唐代“搊琵琶”“搊箏”的含義相去甚遠,因此了解“搊”在唐代的含義需要運用唐代的文獻。目前可見的是在《康熙字典》中所引用的唐人孫愐所撰《唐韻》的解釋,即“切”,⑤〔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與“刈艸”之意相近。因此,“搊”或許與今天琵琶演奏中的“掃”的方式較為接近。
總結(jié)整理上述文獻的概念,讓我們對文獻記載中的唐代五弦琵琶及與之相關(guān)的概念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其中“胡琵琶”的概念,在唐時期的文獻中出現(xiàn)的時間較“五弦琵琶”更早,在唐人所撰的文獻中,其與“五弦琵琶”僅從文獻層面而言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若唐代仍保留有“胡琵琶”的稱謂,則應(yīng)與“五弦琵琶”的關(guān)系較遠。
與“五弦琵琶”時間上較近的則是“龜茲琵琶”。從文獻來看,“龜茲琵琶”的出現(xiàn)時間更多是與隋代的歷史人物相關(guān)聯(lián),在進入唐代以后便鮮見于唐代文獻之中,但由于其本身具有五弦,因此其或許有發(fā)展為唐之后五弦琵琶的可能。而五弦琵琶在唐代有明確的“五弦”和“五弦琵琶”的稱謂,其出現(xiàn)頻次較高,結(jié)合唐詩與民間記述的“五弦琵琶”事項來看,“五弦琵琶”記載較多的時期正與其在宮廷與民間頗為流行的時期吻合。至宋代,“五弦琵琶”的記載已鮮見于宋人所記的本朝文獻中。至于“搊琵琶”,與前三項概念不同,沒有明確的文獻能說明“搊琵琶”是一種特定的樂器,雖然“搊”琵琶的具體方法已不可知,但其更多意指琵琶的彈法,這一點已可明確。
徐蕊,女,音樂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圖書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