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中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小學,江蘇 南通 226500)
?
學校體育現代化實施策略探析*
李正中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小學,江蘇 南通 226500)
摘要:學校體育現代化要緊跟時代發(fā)展,培育與時代相符的體育全面素養(yǎng)人才,它是增強人民體質最有效的方法和基本保障,在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下,學校體育教育要修訂與時代相適應的教學大綱,進行系統的、科學的體育課程教學,要從管理學的角度,培育體育教師的現代化素質,構建學校體育管理體系,并在外部環(huán)境的助推下,吸納體育市場資源,進行現代化的體育市場運作新模式,增強科學、現代的體育力量。
關鍵詞:學校;體育;現代化
一、學校體育教育的解讀分析
學校體育教育是過程性的歷史客觀存在,伴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學校體育已經蘊含了諸多的概念,成為了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同等關聯的教育形式,它是學校教育形式與體育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存在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主要表現形式有: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競賽、課余體育訓練等。學校體育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一)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與體育相比,具有較為明顯的遲滯性
首先,學校體育比體育的發(fā)展時間要晚,體育早在人類活動早期就已存在,而學校體育教育則在學校成立之后才得以開展。其次,學校體育相對于體育而言,具有發(fā)展進程緩慢的趨勢。體育在類型和項目上都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進程,而學校體育則落后于同期的體育形式。
(二)學校體育發(fā)展具有明顯的多維性
由于在學校領域中,其體育行為主體具有多無化特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體育主體可能存在不同的差異目標,因而,在學校體育的教育活動中,呈現出明顯的多維特征。
(三)學校體育教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
在學校領域內,學校體育運動要根據不同階段進行教育,分為不同階段的中小學體育教育、職業(yè)中學體育、中等學校體育教育、高校體育教育等,這些不同階段的體育教育為不同時期的體育學習主體,具有不同時期的成長促進目標和體育鍛煉標準。
二、學校體育現代化全面發(fā)展的實施策略路徑分析
在制度化的學校領域內,學校體育要培育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終身體育鍛煉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旨歸,超越“身體培育”的簡單概念,更注重現代化理念下的體育知識、體育品德、體育技能等全方位的教育,真正達成“體育育人”的目標和價值。
(一)首先要建構“完整的人”并使之成為學校體育現代化發(fā)展的前提
學校體育教育現代化發(fā)展,首先就要回歸其“本意的身體教育”,以“完整的人”為基點,進行建構。
1.回歸“本意的身體教育”基點
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要通過學校范圍內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性實踐,進行人的體育知識、體育品德、體育技能的實現和培育,而作為個體基點的“完整的人”,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身體素質和生理機能是生理性前提。具體包含有:身高、胸圍、心肺功能、運動力量、耐力、速度等;其二,心理體育素質。這包括廣義的體育知識傳播、體育品質培養(yǎng)、體育美感培育等。
2.育人為本
學校體育現代化教育要通過“強體育心”的體育教學實踐加以實現,要體現育人的根本,要尊重和關愛學生的生命本性,關注學生體育的全面持續(xù)進程,同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規(guī)律性和差異性為體育教學策略,進行不同層次的體育教學內容制訂和教學目標實現。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體育理念,立足于現代化,突破單一的體育身體訓練機制,構建與時代同步的科學合理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觀,樹立“超越身體”的價值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進行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品德的全方位的培養(yǎng)。
(二)推動“體育規(guī)訓”向“體育教化”的轉變,實現學校體育現代化價值
學校體育要在現代化的全新理念下,改變對學校體育是身體素質教育的“培育機器”意識,要弱化其體育規(guī)訓的工具觀念,提升其教化的意義,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轉型。
1.樹立多維的學校體育教育價值目標
在現代化形勢下,學校體育教育要改變原先單維的體育教育狀態(tài),弱化對學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專門化和特殊化的“塑造”式培育,因為這偏離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軌道。首先要從全面培養(yǎng)人的身體素質入手,引導學生身體全方面的培育和訓練,包括:運動速度、靈敏度、力量、耐力、柔韌度等,要提高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如:走、跑、跳、攀登、投擲等,為實現學生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其次,還要加強對學生德、智、美方面素質的培育,由于學校體育教育是涉及人的“身”、“心”全方面的教育,因而,要在學校體育教育中促進全方面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培育出體育知識完全、體育品質優(yōu)良、境界高遠的人才,促進學生的體育精神成長。再次,還要在學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在學生身心協調發(fā)展的條件下,推動學生的體育社會化水平的提升,要由學生個人的層面上升到群體的社會層面,要促進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在社會實踐中的實現。
2.推動學校體育由“強制”向“對話”的教育方式轉型
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為了彰顯出其“教化”的意義,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培育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化體育人才,要由“強制”向“對話”轉變。首先,要以自由為前提,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身體自治”為自由的本質標志,使學生能夠自由地利用自身的身體機能,獲得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活動自由,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體育教育意義的建構。其次,要生成民主、和諧的體育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之間自由交往、平等交流、民主對話的實現,注重平等對話空間的創(chuàng)造,對學生主體提供多元的體育教育目標和豐富的體育教育選擇性,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的體育發(fā)展狀況,與教師進行積極、平等的對話,從而將信息加以實時的反饋,形成學生主體積極狀態(tài)下的體育活動建構。
(三)實現學校體育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發(fā)展
在制度化學校領域內,學校體育教育還要站在社會生活的立場和角度,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社會化能力。
1.學校體育教育與生活實踐的結合要體現“成人之學”的教學過程
在學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完成,要注重社會生活立場和視角之下的“成人之學”,要積極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的生活實踐,創(chuàng)建深厚的體育生活化根基,為學校體育教育創(chuàng)造社會輿論的積極主動的支持。
2.實現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體育訓練相結合
在現代化背景下,學校體育教育要以社會實踐下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突破學校的囿制,與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結合,整合一切社會化資源,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的訓練體制的實現。
(四)構建國家主導下的學校體育現代化多元化治理機制
在現代化進程中,學校體育教育要以國家為主導,推進融合多方主體的現代化學校體育教育運行治理機制。在這個機制構建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這個多元化的治理機制,既非是國家的“專利”,也不是學校的“特權”,要從現代化發(fā)展環(huán)境的層面,實現聯動的治理格局。
1.學校治理主體
學校是學校體育教育治理的直接主體,它處于基層的管理與控制層面,它要協調學校教育中“五育”的相聯關系,并疏通家庭、媒體、社區(qū)、單位之間的關系,尋求多方資源支持,進行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的使用。
2.家庭治理主體
家庭是學生體育現代化教育的利益主體,家庭對于自己的孩子的體育狀況非常了解,隨著現代化形勢的開放和利益需求,家庭也日益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強烈的體育教育現代化需求。
3.社區(qū)、媒體治理主體
學校體育教育與社區(qū)、媒體密切相聯,在社會生活共同體之下,學校體育教育要與校外接軌,并運用媒體的電子產品和網絡功能,使用電子計算機、激光、電子設備、電子遙測技術等資源,對學校體育教育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訓練,推動學校體育現代化的發(fā)展,利用大眾傳媒等工具普及學校體育現代化教育功能,實現其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教育現代化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它倡導對“完整的人”的體育教學培養(yǎng),注重身心協調發(fā)展的體育素質培育,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品質等素養(yǎng),在“強體育心”的學校體育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學生完整、全面、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在現代化體育教育的社會實踐中,全面認識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和價值,在學校、家庭、社區(qū)、媒體各方聯動的治理機制下,延伸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實現其“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雨.高校體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2]練偉杰.城市體育現代化的指標構成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 2012.
[3]王婧瑤.浙江省縣級市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4]楊琳琳.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
[5]沙金.全面發(fā)展視域中的學校體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2.
[6]陳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體育宣傳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責任編輯:周小梅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890(2016)01-0081-03
作者簡介:李正中(1982-),男,江蘇如皋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收稿日期:2016-02-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T-c/2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