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華,楊 娟,黨曉紅,嚴 紅
(1.西北大學 a.圖書館;b地質系,西安 710069;2. 武警工程大學 科研部,西安 710078;
3.空軍工程大學 信息與導航學院,西安 710077)
?
對回民起義文獻中“華洲的秦家灘今改為侯坊鄉(xiāng)”所進行的調研、考證、更正
馬光華1a,楊娟2,黨曉紅1b,嚴紅3
(1.西北大學 a.圖書館;b地質系,西安 710069;2. 武警工程大學 科研部,西安 710078;
3.空軍工程大學 信息與導航學院,西安 710077)
摘要:文獻編撰中的“軟傷”尤其“硬傷”是需要認真論證、修改并防止的。幾部有關陜西回民起義的文獻中,均出現了“華州即今華縣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的錯誤論點——陜西歷史上曾爆發(fā)過長達16年的“回民起義”,其事發(fā)點之一為陜西省華州(含現渭南華陰、華縣兩地,近期又被復用)之“秦家灘村”。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當地人,檢索文獻(地圖及書籍、縣志等),得出結論:“秦家灘村”依然存在,并非更名,“侯方鄉(xiāng)”早已存在,并非更名之地,而“乜家灘”確實被燒為平地,不存在了。
關鍵詞:文獻編撰;秦家灘;乜家灘;回民起義
文獻編撰中的硬傷、軟傷、內傷、外傷等問題,是編輯學及圖書館學、古今文獻整理中一直關注及修正的問題,它是衡量一部文獻“是否為優(yōu)秀文獻”“是否能被評為并保持核心期刊”的重要參照指標?!毒庉媽W報》設有“謬誤辨析”等專欄,專門研究、探討并修正此問題。文獻編撰中是否有硬傷等問題,既表明了作者的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也反映了編者的業(yè)務素質及知識,更重要的是,重大學術觀點及科學研究的精準性絕不能有錯,有錯必糾,這才是真正的科研品德與學術態(tài)度及編者的職業(yè)道德。
一、有關回民起義文獻編撰中的“硬傷”錯誤——“華州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
在筆者所參加的“2013年陜西省統戰(zhàn)理論重點研究課題:民族團結進步及宗教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新方式研究”中,不可回避地要涉及“清朝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而該起義中,渭南地區(qū)為事發(fā)點,該地區(qū)華縣的“秦家灘”——時為華州地區(qū)的“秦家灘”——為導火點之一。
清同治元年(1862)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回民起義,其原因一是由于統治者的壓迫,二是由于回漢民族間的不和諧行為及矛盾所致,而導火點之一為華州(含現渭南華陰、華縣兩地)秦家灘村。華州近期又被再次復用,渭南市華州區(qū),專指華縣。
關于同治年間回民起義的研究者與文獻,已有許多,例如:西北大學馬長壽教授是主要研究者之一,于1955—1957年進行了實地調研并著有重要文獻《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1996年,陜西師范大學韓敏教授經多年研究,著有《清朝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史》一文。其他還有《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研究》及鄭征的小說《東望長安》等。而在眾多有關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的文獻中,有幾部文獻均出現了錯誤論點:華州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
1.某期刊1957年第4期出版的文章中的一段論述:“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對西北的回民歷史來說,是一次空前的大變動……關于陜西回民起義本身也有許多問題必須進一步調查研究,才能明確。例如……村名的訛傳問題……(如華州即今華縣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p>
2.馬長壽著《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中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中的“華縣調查記錄”中的記載:“在西安時,我(指馬長壽)還訪問了在博物館工作的華縣人劉安國先生,他說‘赤水鎮(zhèn)南邊有圣山村,后來釀成漢回沖突。華縣火車站到秦家灘(現名候方鄉(xiāng)),有羊路,相傳昔年回民常在此放羊,惹起風波。秦家灘一帶原為回回聚居村落,村中有清真寺’ ?!盵1]232
3.另一文獻的論點:“關于陜西回民起義……我們必須詳加調查?!€有自回民西遷以后許多村落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在近年已經改名了(如華州即今華縣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臨潼的油坊街今改為油槐鎮(zhèn))?!盵1]196
4.文獻注:“秦英,秦家灘回民。秦家灘現在改為侯方鄉(xiāng)?!盵1]240
對此論點“華州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筆者進行了實際調研及文獻檢索與考證。
二、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簡述
筆者首先對清朝同治年間(1962)陜西回民起義的爆發(fā)點:渭南的孝義鎮(zhèn),大荔的王閣村、蘇村、羌白鎮(zhèn)、八女井(現稱八魚),華縣的赤水鎮(zhèn)、高塘鎮(zhèn),臨潼的雨金鎮(zhèn)等地進行了采訪和調研并拍了一些相關照片,尤其對事發(fā)點之一的“秦家灘”進行了重點采訪和調研,其次對有關文獻進行了翻閱、研究。
“回、漢之間最基本的矛盾還是回族勞動人民和漢族地主、工商業(yè)者的矛盾。同洲府……的沙苑回民可以作為我們最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沙苑東西長約80里,東邊有趙渡鎮(zhèn),西邊有孝義鎮(zhèn),同洲府人稱之為‘趙頭孝尾’。趙渡鎮(zhèn)屬朝邑縣(今大荔縣朝邑鎮(zhèn))?!盵2]26上述中的“同洲府”即為現在的大荔縣,“同洲府即今天的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居晉、陜要沖,黃、洛、渭三水環(huán)流”[3]60-64,上述中大荔縣的“朝邑”及“趙渡”,民國時期曾為當地守軍司令馮欽哉開辦的農場所在地。這些農場新中國成立后變?yōu)閲修r場及軍墾農場。馮欽哉時為楊虎城將軍的部下,西安事變時,因“政見不同”而與楊虎城分道揚鑣,抗戰(zhàn)開始后,馮欽哉赴察哈爾抗擊日寇。“馮欽哉(1890—1963),山西萬榮人。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盵4]73
文獻記載:
渭南趙老五招了二百名民兵保衛(wèi)孝義鎮(zhèn)自己的家財,其中一百名是回回……回漢民兵在營里不和……因而到渭南縣告狀了?!鼗芈犃苏J為判斷不公,所以回去就聚眾造反。后來孝義鎮(zhèn)的團練到秦家灘點火燒房,回回跟著就奪取了孝義鎮(zhèn)……[1]258
從八百里秦川逃出來的回民,據官書記載,隨同回民領袖白彥虎逃亡俄國境內的,只有兩千多人,其余被清政府安插到甘肅平涼、華平(今寧夏涇源縣)、張家川的只有六萬多人罷了,此外據訪問得知,陜西回民在同治年間逃往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新疆、四川和甘肅各地的也有一些……這一段血和淚的“痛史”距今尚不及百年。……而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歷史的研究者,我們不應當滿足于清代末年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那些“欽定”官書和官僚地主知識分子的幾種著述,應當站穩(wěn)人民的立場,努力調查研究……[2]2-3
陜西回民起義從同治元年(1862)四月爆發(fā),到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白彥虎率陜甘回民起義軍退于俄國境內結束,歷時十六年。[5]215
經調研及文獻檢索得知:由于民族之間的小事互不相讓、信仰不一致、相處不和諧等原因,導致了上述大規(guī)模的回民起義,當時的關中地區(qū),除西安城墻內的回民外,其他地方均沒有回民了,全部起義或逃往了外省,最后一部分進入了沙皇俄國。同時給漢族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民間傳說,回漢村莊均無人、野狼成群穿街道——此乃為悲劇及歷史經驗,是我們永遠不可忘記也應吸取教訓的一大事件。而事發(fā)點之一即為華州(今陜西渭南華縣)的秦家灘(村)。
三、“秦家灘”簡介及有關回民起義的事件等記載
秦家灘(又稱秦家灘村),位于陜西省關中腹地之渭南地區(qū)華州(含今華縣、華陰兩地,華州近期又“復名使用”——渭南市華州區(qū)——專指華縣)城(今華縣縣城及華縣火車站)正北,因地處渭河南岸灘上,又因當時生活居住該村的多為姓秦的回族人,故稱秦家灘。秦家灘村南望秦嶺,北傍渭河,渭河千百年來養(yǎng)育著甘肅省部分區(qū)縣及陜西省關中地區(qū)的各族人民。渭河橫流于關中地區(qū),且蜿蜒曲折。秦家灘隔河相望的為渭河北岸的大荔縣張(家)村,北岸西邊為渭南孝義鎮(zhèn)。秦家灘東面為下廟鄉(xiāng),西面為赤水鎮(zhèn)等,曾有“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之說法,此說法說明了“孝義的有錢人家多,赤水咬人的蚊子多”,此乃也是渭南地區(qū)自然、經濟與民族文化的寫照。秦家灘的地理位置與下述文獻《壬戌華洲回變記》中的記載及《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中的內容是吻合的。
秦家灘為清朝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的導火點之一。清朝漢族開明人士李啟訥在其向上請奏的《憂憤疾書》中這樣論述:“四月十九日……二華團重即尋至華州之秦家村。秦家村者,系華州回民居住之一所也。團重直至秦家村,聲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參見李啟訥《憂憤疾書》。上述文獻中,“二華團”指的是華縣、華陰的團練,而團練即是當時的地方武裝;“秦家村”即為“秦家灘村”;“四月十九日”,“此處誤,應為四月二十三日”[5]40。
有華陰漢民欲將華州之秦家村回莊燒毀,……四月二十四日,仍將秦家村并沿河回莊燒毀。*參見《平定關隴紀略》。
“由此可見,回民起義是由華州和華陰地主團練逼上梁山的。秦家灘、乜家灘等沿渭河一帶回村被地主團練燒殺之后,回民紛紛北渡,向渭南倉頭鎮(zhèn)和大荔沙苑回民居住地方集結,準備起來向官府和地主團練進行抗爭?!盵5]40上述多部文獻的記載均說明:“秦家灘”(包括“乜家灘”)為回民起義導火點之一。而關于“秦家灘”(包括“乜家灘”)的“錯誤論點”也在多部文獻中產生了。
四、原始文獻記載之檢索
作為一個從事多年圖書館工作及研究的筆者,檢索了多部文獻,并進行了實地調研。
首先進行了原始文獻的檢索: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劉東野所著《壬戌華洲回變記》中之記載:
渭邑趙權中曾……經圣山村(砍)竹……赴州控訴……詢其理屈,堂諭……快頭秦英回民也,忿忿下堂……華陰議和各團行至下廟,聞回族北渡狀,且望見迤北煙火,遂燒秦家村……侯坊里呂永基,平定坊、魏家莊先后渡渭擊賊……井邊婦女甚多。不數武,跑著跌著哭著,子女衣包沖突……東至州城下廟,西至赤水、大漲、南至田村、漲村,燒殺三十余里……二嬸、三嬸投井……*參見劉東野《壬戌華洲回變記》。
上述文獻說明:
(1)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爆發(fā)點之一為華州秦家灘(村);(2)文獻中并提到了赤水鎮(zhèn)、下廟鎮(zhèn)及侯方里等;(3)隔渭河北岸的渭南市臨渭區(qū)孝義鎮(zhèn)漢族團練頭人趙權中(趙老五)為主要參與者之一。
筆者分析后認為:上述幾個地方:秦家灘、侯方里、赤水鎮(zhèn)、下廟鎮(zhèn)均早已存在; 秦家灘與侯方里同時存在,并非易名。
五、親赴渭南華縣“秦家灘村”進行實地調研及考證
我們又進行了實地調研。親自乘車赴渭南華縣,打聽到了秦家灘村的位置;秦家灘村至今仍存在,位于華縣縣城正北、渭河南岸。
我們到了該村并進行了調研,采訪了當地的老人與中年人,他們多數認為:回民起義導火之原因主要由于華州府對某一案件(涉及回漢)處理不公道所引起的。另外,一位姓獨的老同志還說,他在甘肅天水鐵路部門工作時,曾遇到了秦家灘的回族后人,在天水附近居住,將該村依然稱為秦家灘村(寧夏、甘肅平涼、新疆及哈薩克斯坦等地都有這種例子),并與老人拜認老鄉(xiāng)。
筆者于2015年3月赴甘肅平涼參加一學生婚禮時,曾遇見了幾位回族師生及老鄉(xiāng),其中一位就是秦家灘村人的后代,他們所居住的老家之村莊仍稱“秦家灘村”。
另關于秦家灘村的存在問題是否有斷層?當地一位姓魏的老鄉(xiāng)(據說前輩曾是團練的頭目)說,回民起義后,秦家灘被燒成灰燼,現在的秦家灘的位置從渭河灘邊向南遠離了約一里路……自稱是國民黨回族將領馬步芳的后人前幾年從香港來過此地,一是考察當年回民起義的導火點;二是考察現在回族發(fā)展之狀況。另據一位姓獨的老鄉(xiāng)說,回民起義后,清政府將秦家灘村等回民居住村寨及遺留的東西作為“叛產”,供起義中損失較重的漢族老鄉(xiāng)居住及使用,但漢族老鄉(xiāng)多數人心有余悸,不愿來秦家灘居住。之后,清朝政府規(guī)定了“秦家灘村為河灘之地,種糧可不上繳”等優(yōu)惠政策,勉強有一部分人居住到了秦家灘村。1965年,秦家灘村從大壩以北,搬到了大壩以南,即現在的秦家灘村位置。筆者問道,1956年左右秦家灘存在嗎(因為研究回民起義研究文獻多為1956年的調研記錄)?姓獨的老同志說,我40年代就出生在秦家灘村,一直到1958年,我被招到甘肅天水鐵路部門工作,秦家灘村從未有過更名或不存在的現象。民國時期,秦家灘村屬下廟鄉(xiāng)管轄,解放后,屬侯方鄉(xiāng)管轄,1962年又轉歸下廟鄉(xiāng)管轄。
上述幾位老鄉(xiāng)的談話,經筆者綜合分析后認為:(1)“華州的秦家灘今改為侯坊鄉(xiāng)”為錯誤論點;(2)“解放后至1962年期間”,“秦家灘村”僅歸侯方鄉(xiāng)管理,并非“改名為侯坊鄉(xiāng)”; (3)侯方鄉(xiāng)(原稱“侯方里”)至今仍是侯方鄉(xiāng),位于秦家灘村的西部、渭河的南岸,而該論點就是在這期間的“1955年至1956年的調研”中提出的,故為“文獻編著中的硬傷錯誤”。此為實地調研之考證。
六、關于“侯方鄉(xiāng)”
侯方(古文獻稱“侯方里”)是隸屬于華縣的一個鄉(xiāng),早已存在,并非由“秦家灘”村更名,曾經管轄過秦家灘村,且侯方鄉(xiāng)至今仍是侯方鄉(xiāng),位于秦家灘村的西部、渭河南岸,是與秦家灘村大體平行的渭河南岸的一個地方,隔河北望為渭南市臨渭區(qū)的孝義鎮(zhèn)——回民起義的又一重要事發(fā)點(前已論述)。
筆者分析認為:由于“秦家灘村”與“侯方鄉(xiāng)”均是大體平行于渭河南岸的兩個地方,故可能造成調研中的“粗心錯誤”,可能是調研人員人為的。
七、關于“乜家灘”
筆者另經調研分析認為:當時(同治元年四月即公元1862年5月)回民起義的導火線為“漢族團練凌晨三時燒殺‘秦家灘’及‘乜家灘’”,是否“乜家灘”不存在了?
筆者又檢索了古文獻《重修華州縣志稿》,“地方志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性史料,是全面了解某一地方基本情況的直接材料,是一種文化繼承,修志是地方文化積累的過程,在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還有對正史糾誤補缺的重要作用”[3]63。此文論點尤其應該通過地方志文獻進行考證。
《重修華州縣志稿》十冊(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西安排印)其中卷三《建置志回教條》記載:
唐中葉回鶻來長安者,或留居沙苑……秦家灘一帶,遂為回教窟穴?!?解):……自回族在圣山砍竹,州牧……快班頭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謀變愈急。嗣后華州團長白祥生,合渭邑團長張映蘭,緝誅回民……回民紛紛北渡,秦家寨(筆者認為即為秦家灘)、乜家灘焚燒一空,遂有回族大禍。*參見《重修華州縣志稿》,民國三十六年西安排印版。
《重修華州縣志稿》十冊,其中卷十一《人物志》記載:
畢步高,孟村附學生,集壯丁練團……直搗秦家灘、乜家灘老巢。無何敵麇至,被圍,刎死。*同上。
上述兩篇古文獻均從不同角度記述了華州秦家灘唐朝中葉后即為回族居住區(qū),“圣山竹子事件”后,畢步高、白祥生等率團練凌晨燒殺“秦家灘”“乜家灘”,此乃回民起義的導火點,同時說明了當時還有“乜家灘”。
另說明一點,上述兩篇古文獻也帶有濃重的地方封建統治階級的語調和觀點。
針對“乜家灘”,筆者又問了“秦家灘”的老鄉(xiāng)及華縣(包括華陰)許多地方的老鄉(xiāng)及縣干部等,他們均說華縣(包括華陰)沒有“乜家灘”這個地方了。
八、用地圖文獻進行的考證
我們又用地圖文獻進行了考證,50年代出版的陜西渭南華縣地圖及21世紀由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的《陜西省地圖冊——渭南地區(qū)——華縣地圖》[6],均標出了秦家灘及其所在的位置——華縣縣城正北至渭河邊,與大荔縣張(家)村“隔河相望”;侯方鄉(xiāng)也同時存在,與“秦家灘村”大體平行于渭河南岸之西邊。而在華縣、華陰(回民起義時的華州——當今又復名使用)的地圖上,均未查到“乜家灘”,故筆者斷定:“乜家灘”不存在了,可能被燒為平地了。
九、結語
經過調研、走訪、實地考察及歷史文獻及地圖文獻等考證,得出結論:
(1)陜西省渭南地區(qū)華縣之“秦家灘村”一直存在,并非“華州的秦家灘今改為侯方鄉(xiāng)”,此乃多部文獻編撰中的錯誤論點;
(2)侯方鄉(xiāng)早已存在,并非更名之地;
(3)“乜家灘”確實不存在了——可能被燒為平地了,此為“回民起義史”資料中筆者的又一新發(fā)現;
(4)在此文中,筆者對多部文獻中的該“錯誤論點”進行修正,意在還“科學調研”及“學術研究”之正確性;
(5)渭南地區(qū)華縣“秦家灘村”(回民起義導火點之一)這個重要地方依然存在;
(6)此案例作為加強文獻編撰、編輯的嚴謹性之鑒。
參考文獻:
[1] 馬長壽.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長壽.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3] 穆旋.明(天啟)《同洲志》述略[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6):60-64.
[4] 賈熟村.馮玉祥集團與西北地區(qū)人士之恩怨[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6):72-76.
[5] 韓敏.清代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6] 陜西省地圖冊——渭南地區(qū)——華縣地圖[M]. 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馬俊】
The Investigation, Textual Criticism, Corrections of “Qinjiatan VillageRenamed Houfang Village in Hua County” in the Documents aboutUprising of Hui People
MA Guang-hua1a, YANG Juan2, DANG Xiao-hong1b, YAN Hong3
(1.a.Library; b. Department of Geolory,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2.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PF , Xi’an 710086, China;3.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Navig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The “soft injure”, especially the “hard injure” in document compiling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for careful argument, revision and avoidance. The wrong argument about “Qinjia Tan Renamed Houfang Village in Hua County”is presented in several articles about the Shaanxi Hui people’s Uprising, and “Hui people’s uprising” lasted 16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Shanxi province. One of the places is “Qinjiatan Village” which is in Hua Zhou of Shaanxi Province (Hua Zhou at that time covering Huayin county, Hua County of Weinan regions now). By carring the investement on the spot, interviewing the peoples at the place in question and retrieving the literature (Maps and books), the author reaches a conclusion: “Qinjiatan Village”is there as before, really not renamed, “HouFfang Village” being there long ago. “Miejiatan Village” was burned and nowhere found. This is a new argument now.
Key words:“hard injure” in document compiling; Qinjiatan Village; Miejiatan Village; uprising of Hui people
作者簡介:馬光華(1960—),男,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0
中圖分類號:K290;G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3-0019-05
【秦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