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辟謠:“豬肉鉤蟲”純屬子虛烏有
有關“豬肉長鉤蟲”的消息,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媒體報道和朋友圈中,從網上流傳的圖片上看,“鉤蟲”呈白色條狀,多藏于肉中,有消費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鉤蟲”會動、煮后嚼不爛等。
但是,多位專家一致表示,網上流傳的“豬肉鉤蟲”并不存在,其“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的說法也沒有科學根據。
專家稱,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到目前的研究為止,除了引起瘋牛病的病原——朊病毒以外,所有的寄生蟲及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均可以通過高溫處理后被滅活。寄生蟲一般在80℃以上即可滅活。
日前,食藥監(jiān)總局邀請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病理與公共衛(wèi)生學教研室佘銳萍教授、北京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高級獸醫(yī)師曹克昌、農業(yè)部屠宰技術中心副研究員高勝普、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淑敏等專家,對網上流傳的“豬肉鉤蟲”的相關圖片進行驗證,上述四位專家確認,網上所說的“鉤蟲”大部分都是豬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肌腱以及筋膜等結構。因為這類物質有些本身看起來像蟲體,所以導致沒經驗的消費者會把這些豬肉的成分誤認為是蟲子。
四位專家表示,現有的資料表明可以感染豬的寄生蟲病大約有20多種,其中蟲體可在豬的肌肉組織中寄生的只有兩種,一種是豬囊尾蚴病,另一種是旋毛蟲病。這兩種病均屬于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也是豬肉衛(wèi)生檢驗的必檢項目。在豬肉中并沒有所謂的“鉤蟲”,關于“豬肉鉤蟲”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據悉,豬囊尾蚴病的病原體是寄生于人體腸道內的豬帶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蚴。豬帶絳蟲又名有鉤絳蟲或鏈狀帶絳蟲,成蟲寄生于人的小腸;其幼蟲為豬囊尾蚴,又名豬囊蟲,主要寄生于豬、野豬和人等的肌肉,包括心肌等器官組織內,引起囊尾蚴病。肌肉中的囊尾蚴呈半透明的白色、乳白色、淡黃色的囊泡或米粒狀,故有“米豬肉”之稱。豬旋毛蟲病是由旋毛蟲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成蟲寄生于小腸,稱為腸旋毛蟲;幼蟲寄生于橫紋?。ü趋兰。?,稱肌旋毛蟲。人及豬、犬、貓等多種哺乳動物均可感染。人感染來源于攝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或其他動物肉。包囊幼蟲的生存時間,隨個體而不同,可能由數年至25年。
食藥監(jiān)總局稱,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生豬屠宰檢疫法規(guī)標準體系,包括《動物防疫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及農業(yè)部第6號令《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生豬屠宰檢疫規(guī)程》等,由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依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動物、動物產品實施檢疫。同時我國建立專門的官方獸醫(yī)檢疫隊伍負責生豬屠宰檢疫,有效保障了生豬屠宰產品質量安全。
首先,活豬需經過經所在地縣級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的官方獸醫(yī)產地檢疫合格,并取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后,方可離開產地。
其次,進入屠宰場(廠、點)的活豬應當附有產地檢疫所開具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并佩戴有農業(yè)部規(guī)定的畜禽標識。官方獸醫(yī)應當按照農業(yè)部規(guī)定對檢疫的對象包括絲蟲病、豬囊尾蚴病、旋毛蟲病等,在動物屠宰過程中實施全流程同步檢疫和必要的實驗室疫病檢測。經檢疫合格的,由官方獸醫(yī)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對胴體及分割、包裝的動物產品加蓋檢疫驗訖印章后方可出廠;對于檢疫不合格的,要對病豬胴體及副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
人感染豬帶絳蟲、旋毛蟲主要與飲食衛(wèi)生習慣以及肉品烹調的方法密切相關。生食豬肉、烹調時間過短、蒸煮時間不夠以及生、熟食品制作用具混用等是引起人的感染的主要原因。
作為豬肉的消費者,要避免感染這兩種寄生蟲病的感染,專家建議,首先從源頭上杜絕接觸病原體 購買豬肉時應在正規(guī)的豬肉銷售市場和點或店購買經檢疫合格的豬肉,不要在無證照、無資質的銷售點或店購買豬肉,以免買到未經檢驗的病豬肉。其次,家庭切菜板要做到生熟分開,切過肉的菜板一定要充分洗刷干凈,再用開水沖洗。烹飪肉食品時一定要保證熟透。同時,改變吃生肉的飲食習慣。此外,外食族們(天天在外吃飯者)注意盡量避免在沒有資質的路邊小攤或沒有衛(wèi)生保障的餐館用餐。在時間許可的前提下,最好自己做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