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波 張 瑩(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100083)
?
民辦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北京城市學院為例
楊曉波張瑩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民辦高校迅速發(fā)展,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符合實際和未來發(fā)展需要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以北京城市學院為例,針對現(xiàn)有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深層次了解發(fā)展中的局限性,了解師生的反饋和需求并提出對策。旨在探求更加適合民辦高校發(fā)展狀況和實際需求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新機制,為兄弟院校的相關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學校迅速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大學生需求也日益多元化,這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育人提出更高要求。民辦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是在高??傮w的學生基本事務管理的指導下進行的,但因其自身的辦學體制靈活,培養(yǎng)的學生順應市場需要,學生事務管理模式也較為多樣。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工作的需要,部分民辦高校正在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符合實際和未來發(fā)展需要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但隨之也產生諸多問題。針對現(xiàn)有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深層次了解發(fā)展中的局限性,了解師生的反饋和需求。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具體分析,各項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評價都有了較清晰與較明確的顯示,其中83.61%的學生對學校的總體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比較認同和滿意,成績得到了肯定;同時,暴露了存在的諸多問題,反映了問題背后的歸因。
(一)各校區(qū)距離遠、人數(shù)多,事務性工作辦理時間長,效率有待提高。
為了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學校拓寬了辦學空間。新老校區(qū)空間距離較遠,涉及學生人數(shù)多,給各校區(qū)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信息共享帶來困難。各項工作要通過校區(qū)負責人、輔導員通知、下達、布置等,辦理時間延長。調查中學生認為更便捷、更科學的學生事務工作模式是輔導員辦理占49.1%,個人直接辦理占28.18%,學生干部代辦的占20.16%。學生事務工作項目多、雜,運用同樣的工作模式顯然達不到學生的需求,學生認為工作模式有問題的占19.5%。不同類別的學生事務工作應該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簡化辦理手續(xù)、程序,使流程更加清晰規(guī)范,提高工作效率。調查中49.2%的學生認為事務性工作在網(wǎng)上辦理更為合理、快捷和便利。
(二)管理組織機構層級多,信息溝通需要進一步加強。
現(xiàn)有的管理組織機構呈高聳型,層級較多,信息傳遞速度慢且容易失真,不利于信息的暢順溝通[1]。由學工委下達學生事務中心,再通過校區(qū)學生事務中心,經輔導員(或班主任)層層下達到學生,有時因為時間緊迫,與學生的溝通簡而化之,溝通不暢,進而學生不能很好地領會這些工作的重要性,效率就會降低。調查顯示:20%以上的學生認為我校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溝通效果較差,尤其是新生戶口遷入、貸款工作、新生結核菌素篩查、征兵等政策性工作。這可能與輔導員(或班主任)的領悟、布置工作是否清晰有關系。
(三)學校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宣傳有待加強。
調查中顯示:學生事務管理相關的16項工作中有11項學生“不太滿意”、“不滿意”,比例達30%以上?!安惶珴M意”、“不滿意”的相對比例最高的是新生結核菌素篩查、貸款工作、畢業(yè)生戶口遷出、在讀證明辦理。27.8%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力度不到位、不夠重視。各項工作的緣由、意義學生并不是特別清楚,也相對比較被動,因此學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來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學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事務工作進行宣傳、講解,如結核菌素篩查、貸款、戶籍、保險、征兵等,使學生深層次了解其中意義,真正實現(xiàn)“管理育人”。
(四)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隊伍專業(yè)化不夠,業(yè)務素質有待提高。
學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人員一般由學工委統(tǒng)籌協(xié)調管理,輔導員是主要的實施及落實者。學校歷來重視學生工作隊伍的建設,管理能力逐步提高,但仍存在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及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調查顯示:認為從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老師業(yè)務水平有待提高的占12.6%。由于學生事務管理涉及學生的新生教育、就業(yè)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要求管理者各方面素質都有較高水平,要求更加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甚至是專家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學生對學生事務管理的服務水平不僅是廣大學生的需求,更是學校發(fā)展的需要。因其辦學機制、機構設置、管理模式及本身學生生源等都有自己的特點,客觀上要求既不能完全效仿公辦兄弟院校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英美高校的全面“扁平化”結構模式,必須探索適合自己特色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構建創(chuàng)新管理服務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
由于學校學生事務工作繁雜、瑣碎,校區(qū)分散,涉及學生人數(shù)多。根據(jù)學校管理的特點,針對涉及的學生事務工作做了全面梳理和歸類,發(fā)現(xiàn)有些事務性工作較為適合“扁平化”管理模式,有些則不適合。故構建了“部分扁平化+輔導員監(jiān)督落實+學生工作助理制”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管理服務組織結構,“獎勵、資助、健康管理”這三類工作因與學生、學校利益關系密切,在過程中采用輔導員監(jiān)督落實的方式服務于學生,有效保障學生的切身利益;“戶籍、票證、保險(一老一?。┕芾怼辈捎脤W生工作助理制直接“扁平”服務于學生,但輔導員要跟蹤進度;“平安保險、征兵、貸款”因受眾者數(shù)量較小,由學校事務中心直接“扁平”服務于學生。在這種分化和整合方式下,明確了校級事務中心、校區(qū)事務中心、輔導員、學生工作助理的職責與要求,工作分解較細,條線清楚,不重疊、不交叉,分工明確,職責單一,主從分明,各司其職,學生響應速度快,可以面對面接受職能部門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確保學生事務工作發(fā)揮整體效能,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
(二)加強各級溝通,確保信息暢順,發(fā)揮學長引導作用。
原有的高聳式、多層級的管理模式影響了信息的順暢溝通。信息傳遞是逐層進行的,由于層級多,信息溝通、傳遞速度較慢且容易失真,學生的問題或困難難以得到及時解決。創(chuàng)新管理把中間管理層逐步弱化,拓展了管理幅度,避免或減少了在傳達過程中信息損壞的程度[2]。另外,為了確保溝通順暢,還實行了“學長導生制”,選拔優(yōu)秀的學長、學姐進行朋輩指導,以“過來人”的身份,將自身的經驗傳遞給低年級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低年級學生的困惑,他們的建議和解決辦法更具實用性、針對性和說服力,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克服困難,還可以把學校的各種信息更有效、及時地傳遞給學生,也能將學生的意見和要求更真實地反饋給學校,從而提升信息傳遞和溝通的效率。
(三)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務與教育”的能力。
學生工作事無巨細,客觀上形成了保姆式的工作方法,長遠看來對學生的發(fā)展不利,學校和老師承擔了許多本應由學生自身承擔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削弱了學生自我管理、服務、教育、自我發(fā)展的自覺意識[3]。在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下,加強學生工作助理、學長導生、班長班委的管理服務意識,探索和挖掘學生自主管理、服務和教育的“三自”能力,在直接“扁平”面對個體學生時,也加強了個體學生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發(fā)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自我解決或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幫助自己或他人學會做人、學會處事、學會交流,更好地達到管理育人的目標。
(四)進一步完善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培訓機制。
長期以來,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人員、輔導員被繁雜、瑣碎的學生事務工作困擾,沒有時間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甚至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也無暇顧及。對此,一方面要提升校區(qū)級以上的管理人員的業(yè)務能力,加大培訓力度,定期進行業(yè)務培訓。另一方面要對新入職的輔導員進行崗前培訓,還要在工作第一年中實行有經驗的老輔導員導師制,實行以老帶新的培訓方式,導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幫助新輔導員提升工作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立良好的獎勵、激勵機制。
原有的獎勵、激勵機制放在了各校區(qū)學生處,學生事務中心無論是對輔導員還是學生工作助理都沒有相應的獎勵和激勵,這樣不利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F(xiàn)在我們實施年底自評、學生評價、老輔導員評價、校區(qū)學生事務中心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最終評出優(yōu)秀輔導員給予獎勵,激勵他們繼續(xù)努力。同時,對學生工作助理實施年底自評、學生評價、輔導員評價、校區(qū)事務中心評價,評選優(yōu)秀的給予獎勵,并提供評獎評優(yōu)、入黨推薦、畢業(yè)推薦等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
(六)建立完善的數(shù)字化校園,發(fā)揮微媒體宣傳作用。
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的許多項目要依托數(shù)字化校園來完成,這樣省時省力、快捷、便捷。目前數(shù)字化校園建設還較為落后,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需要有關部門大力加強經費支持,完善數(shù)字化建設。此外,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青睞的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大力宣傳相關工作流程、規(guī)范等,發(fā)布大量工作信息,如辦理各項事務的時間進度及要求,健康管理、戶籍、保險、票證、資助、獎勵、貸款、征兵等各項工作的目的、意義,普及相關知識,擴大信息量,使廣大學生通過微媒體渠道,直接了解學生事務的各項信息,使各項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參考文獻:
[1]黃曉波.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9(7):72-75.
[2]鄭軍.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16-20.
[3]蔡國春.中美兩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制和機制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1(7):37-39.
[4]蔡國春.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觀點、實務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1):104-106.
基金項目:北京城市學院2014-2015學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YC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