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康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
從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管窺清代中期貴州的土地矛盾
胡小康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清代加強了對貴州的統(tǒng)治,在貴州進行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這一時期,大量移民涌入貴州,出現了人多地少的情況,人口的增加與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成為貴州當時社會的突出矛盾。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黨武鄉(xiāng)當陽村大寨,至今還保存著兩塊清代中期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碑文反映了村民侵占山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事實,從中可以窺見清代中期大量移民進入貴州后土地矛盾的加劇。
關鍵詞: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清代中期貴州土地矛盾
2013年暑假,貴州民族大學2010級歷史學專業(yè)的同學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黨武鄉(xiāng)和湖潮鄉(xiāng)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實習調查。調查期間,收集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料,其中,在黨武鄉(xiāng)當陽村發(fā)現了《永同日月》和《篤意栽培》兩塊清代中期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碑文內容均反映了清代中期黨武鄉(xiāng)當陽村出現了村民亂砍濫伐森林、圈占土地的現象。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是清代中期大量移民進入貴州,造成貴州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狀況。有鑒于此,文章以碑文內容為基礎,結合文獻資料,對清代中期大量移民進入貴州之后的土地矛盾進行初步研究。
《篤意栽培》碑位于貴陽市花溪區(qū)黨武鄉(xiāng)當陽村大寨東門入口處的一座土地廟旁,碑寬約72厘米,高約133.5厘米,厚約13厘米,石碑呈長方形狀,碑文字跡大多能識別,只有為數不多的字跡模糊不清,現將碑文整理如下。(碑文中的殘損字或模糊不清字,用“□”表示;不詳字數的缺文,用“……”表示。)
天下之山,發(fā)源于昆侖,分支于寰宇,遐陬僻壤,無非此一脈之錯□。村落龍蟠鳳落而水帶山襟,亦鐘靈焉。大寨后山一座,縱橫里許,東至本寨屋,李姓買黨姓山腳土,南至大路,北至場上店。屋后自來竹木暢茂,因之人士登賢書,此以后為風水所關也。自乾隆三十五年,不法之輩砍伐,寨迎神踏勘護蓄。至五十二年,奸徒又起,縱火而焚,估占□挖,眾等控□奉思批斷,伊出銀封護,永不容敗壞風水。閱數年,惡又猖獗復行砍伐,黨姓又迎神踏勘,總不能制彼婪心,寨內小人輩遂借口成貪,竟爭霸種更余地矣。漸至圳土啟石,何異敲骨吸髓。邇來寨內豐歉不一,貧富不齊,無風水之敗于此山也。眾姓慘目傷心,復于是年公議迎神再勘本寨后,除場上屋后,俱入后山內,當場不準曬古,栽石為界,安頭察護,勒石為銘,永□侵占等情,倘有不遵盜取木石草芥開挖者,一經拿獲,公同送官究治。指及私嚼隱忍,亦同送究,頭人眾姓臨事退避及唆揆侵占,罰銀十兩。山口空地公議為井泉,龍王廟地。又本寨于嘉慶十三年,買意事公田五坵,小土兩塊,只許安佃毋窯□種,均次至□□。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孟春月下浣□□□□重修三門神坐……
《永同日月》碑也位于貴陽市花溪區(qū)黨武鄉(xiāng)大寨東門入口處的一座土地廟旁,與《篤意栽培》碑相鄰,碑高158.5厘米,寬80厘米,厚13厘米?!队劳赵隆繁娜缦?。(碑文中的殘損字或模糊不清者,用“□”表示。)
自古天開地閟,始太極以初分山峙川流,由兩儀而肇判萬山一脈,肇啟昆侖千□□原分行洱甸,故八卦始分生□,運門義開,七政同流,五元之形,方立生成之眾本□□洛,故本立道生,豈天木本水源之基,故太祖發(fā)源分支于寰宇矣。然而我寨后□□□自梓枝下殿,不遠千里而來,穿田遷,渡距海,崩洪重重,開帳疊疊,生溄而水帶山□方□□,從而侍左右,而胎息孕育之所亦鐘靈焉。突于此際頓赴,□□天柱落脈住績□□居民,雖不龍蟠虎踞,號曰眾鼻□□實沄謬矣。自歷以來,建設此寨護蓄數百余年,禁止砍伐開挖,以培風水,可羨竹木暢茂,樹林森森,篤生萬物,衍発千可,皆賴后龍公山之所。□士登賢書,農樂田疇,工精藝業(yè),商茂易而人壽物豐,實系風水之攸關也?!跤凇跚∧觊g,奸徒二次砍伐,縱火焚山,估眾開挖以為私業(yè),上□□公議迎□神踏勘二以即行赴□州縣,□多□約鄰鄉(xiāng)長,不忍參商和會,封山當□,可憑永不砍伐□下僉論。以至道光二十四年又出不法奸黨,盜四寇藪之,□勢強押眾,倚仗其威自行勢□以砍伐本寨,源霸井填基,估占□畝地,開挖后□以為彼之私業(yè)。古云:地以脈為氣,□□為形,□脈傷則人物難保;山以草為毛,土為由草,土開則□受刑。故我等合寨數百戶,余土□□,議業(yè)則攸關命,有脈寄陡遷□□伐木掘土,所以異合寨之晦氣,我輩目睹不忍,只得復行具□□思□□□眾前□差提訊,又□約鄰鄉(xiāng)長即赴州衙挽和,斷栽界開井封山,復書窮□,永不砍伐開挖,免傷□□元氣,以□大寨平安□無紊,□令□寨眾議:倘于中居有不法奸細暗含成黨,私自砍伐,褈□外合者,眾人查出遂官究□勿言。
公□□□□□是□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吉旦立大寨眾姓□□仝立
黨武鄉(xiāng)是以元代黨兀等處長官司“黨?!倍妹?,曾先后由金竹長官司(府)、廣順州、長順縣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入貴筑縣[1]?!逗V意栽培》碑與《永同日月》碑碑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其一,大寨后山的區(qū)域位置,東至本寨屋,南至大路,北至場上店,縱橫里許,是一塊風水寶地。其二,后山是李姓從黨姓人中購得。其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出現了不法之徒砍伐山林的情況,李姓迎神龕護之。其四,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出現了奸徒縱火燒山,霸占山林之情形,導致風水寶地再次遭到破壞,百姓慘目傷心。其五,鑒于以上情形,李姓立公約碑,嚴禁不法之徒立石為界霸占山林,或者在山林中亂砍伐,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均上報官府懲治;再者,對于隱瞞破壞山林事實知情不報者,也一樣送交官府衙門,頭人領事掩蓋事實或者教唆他人侵占山林的,罰銀十兩。
《篤意栽培》碑立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永同日月》碑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兩碑內容相關,可以推斷出《永同日月》碑是《篤意栽培》碑的再次申明?!队劳赵隆繁f道:“□于□乾隆年間,奸徒二次砍伐”,就是《篤意栽培》碑說到的:“自乾隆三十五年,不法之輩砍伐,寨迎神踏勘護蓄。至五十二年奸徒又起,縱火而焚?!笨梢姟队劳赵隆繁菍Α逗V意栽培》碑的繼承。
土地兼并嚴重,是清代中期貴州封建地主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使貴州各族人民土地不斷喪失,不少農民淪為地主的佃戶,以地租形式受到封建地主的剝削。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才出現了大量砍伐山林和立石為界占據山林為己有的情況。土地兼并嚴重及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使得貴州土地矛盾尖銳,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
明末清初,中央王朝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派大軍進入貴州,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自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播州楊應龍反叛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吳三桂叛亂為止的近一百年,貴州戰(zhàn)事不停。如平播之役歷時100多天,斬級2萬2千多名,俘獲1萬多名;明末天啟二年(1662年),水西土司首領安邦彥叛,勾結宣慰土舍宋萬化率叛兵圍攻貴陽,“貴陽被圍十余月,城中軍民四十萬,至是餓死幾盡,僅余二百余人”[2]。戰(zhàn)事給貴州少數民族地區(qū)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貴州人口大量減少,出現了地廣人稀的局面。
明末至康熙年間,貴州境內的人口仍以少數民族為主,漢族只占少數。如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貴州巡撫閻興邦上疏說:“自三十一年編審人丁,部駁察明加增,但黔地偏小,苗仲十居六、七,向不編征?!彼^“苗仲”,不是指單一的某個民族,而是貴州境內的各少數民族的代稱。少數民族十之六、七,漢族十之三四,少數民族在當時仍占據著主導地位。
乾隆年間開始,貴州人口急劇增加。《清高宗實錄》載乾隆帝諭曰:“聯(lián)恭閱圣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四十九年民數二千三百三十一萬二千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共三萬七百四十六萬七千一百余名口,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五倍有奇?!保?]從康熙四十九年到乾隆年間短短數十年,全國人口增長十余倍。從乾隆六年(1741年)起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一百余年間,人口數字從1.4億增至4.3億[4]251,人口增長速度前所未有。人口的急劇增加,一方面,得力于中央王朝頒布的一系列移民墾殖政策,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規(guī)定“凡愿入黔者,將地畝給為永業(yè)”[5]。雍正年間,在大規(guī)模的屯軍之后規(guī)定:“如有人材壯健、能種田畝,并情愿前往苗疆承領逆產充為屯軍者,每戶上田給與六畝,中田八畝,下田十畝,其附田山土,盡令墾種。”貴州總督張廣泗在任職期間規(guī)定:“將州縣衛(wèi)的無主荒地分由流民及官兵墾種;對無力墾種者,官方提供牛具種子,久荒者三年起科等政策。再者,凡有可墾山土,俱報官勘驗,或令業(yè)主自墾、或招佃共墾,按其勤惰,分別勸懲;其無業(yè)主之官山,一概招人認墾,官為立界,給照管業(yè)。至勸民隨時播種雜糧之處,應令地方官酌借谷種。”[6]優(yōu)惠的屯墾政策吸引了大量移民進入貴州。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在西南貴州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土歸流,雍正四年至九年(1726年—1731年),大規(guī)模的廢除土官,改設流官。鄂爾泰、張廣泗在改土歸流的名義下,以兵威“開辟苗疆”,隨后在這一地區(qū)設置臺拱(今臺江)、清江(今劍河)、丹江(今雷山)、八寨(今月一寨)、都江(今三都)、古州(今榕江)六廳,史稱為“新疆六廳”,分屬黎平、鎮(zhèn)遠、都勻府。隨著“新疆六廳”的設置,該地少數民族地區(qū)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這就為大規(guī)模的移民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央王朝“開辟苗疆”的進行,拓寬驛道,貴州交通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為大規(guī)模的移民提供了便利。
貴州自然條件惡劣,雖然明代以來一直有移民涌入貴州,但是由于自然原因和戰(zhàn)亂的影響,明末清初貴州的人口數量仍然較少。隨著清政府統(tǒng)治的趨于穩(wěn)定,統(tǒng)治者推行鼓勵人口滋生、獎勵墾殖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頒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從根本上廢除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的人頭稅。隨著賦稅和人口政策的改變,大量四川、湖廣、兩廣移民源源不斷進入貴州,出現空前的人口增長勢頭。
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移民墾殖,清代中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顯,正如《篤意栽培》碑所言:“乾隆三十五年,不法之輩砍伐……至五十二年奸徒又起,縱火而焚,估占□挖……閱數年,惡又猖獗復行砍伐,寨內小人輩遂借口成貪,竟爭霸種更余地矣!”大規(guī)模的墾殖也使得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國耕地面積549萬頃,一百年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780萬頃[4]257。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也難以滿足大規(guī)模移民的需要,人均耕地面積不斷縮小,如乾隆十八年(1753年)人均土地數目為6.89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3.53畝,嘉慶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面積更是下降到2.19畝[7]。于是就有了類似《篤意栽培》《永同日月》中不法之徒砍伐山林,立石為界侵占山林土地的情況。
土地矛盾不僅體現在人口的增加與土地資源的有限性,還表現在土地資源的分配上。古代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仰仗封建勢力,占據著大量的社會財富,其
中就包括山林土地,地主階級占有著絕大部分山林土地,農民階級則只占有少部分山林土地,面對繁重的賦稅和生活壓力,農民階級不得不鋌而走險,于是就出現了如碑文所言:“不法之輩砍伐”“奸徒又起,縱火而焚,估占□挖”“惡又猖獗復行砍伐”的現象。不難看出,立碑者是站在封建大一統(tǒng)的中央王朝的立場上立碑的,碑文中對于土地矛盾的直接造成者稱之為“奸徒”“小人”。官方政府只看到了造成土地矛盾的直接原因,沒有站在農民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農民的困境。
清代貴州人口迅速增加,人口遷入貴州,給貴州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貴州的開發(fā)及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但是移民入黔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民族矛盾激化等?!逗V意栽培》與《永同日月》碑碑文中出現村民砍伐樹木或者強占山林和土地的事實,正是移民的增多與土地資源有限性矛盾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貴陽花溪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花溪區(qū)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73.
[2]明史·土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8174.
[3]清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249.
[4]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陳振漢,等.清實錄經濟史資料·農業(yè)編第二分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295.
[6]貴州通志·前事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15.
[7]周作紹.清代前期人口問題研究論略[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