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
隱喻的認知語用研究
胡婷婷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摘要: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存在于思想和行為中,在人類的認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認知語用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語用學對隱喻的研究,尤其是格賴斯和塞爾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而關聯(lián)理論模式下的語用推理和隱喻觀則彌補了早期理論分析隱喻成因的不足。當今隱喻學者及語用學家的研究成果對隱喻語用功能的具體分類和描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隱喻認知語用學關聯(lián)理論語用功能
隱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它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存在于思想和行為中。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我們用于思考和決定行動的常規(guī)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是以隱喻為基礎的。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每天所經(jīng)驗的以及所做的一切都與隱喻密切相關。隱喻不只是一個語言問題,人類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跟隱喻有關。隱喻作為語言表達之所以可能,準確地說就是因為隱喻存在于人的概念體系之中”。語用學的興起使人們對隱喻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隱喻為交際理論提出了許多新問題,人們開始思考隱喻話語是怎樣起作用的,為什么人們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愿而是通過使用隱喻話語,當隱喻地說話時,說話者和聽話者是如何達成理解的。Mey(1993:63)曾指出“隱喻始終充滿語用炸藥,乃荷槍實彈”,可見隱喻研究充滿挑戰(zhàn),并非是簡單的修辭研究。因此,本文首先討論早期的語用學隱喻觀,然后在認知語用學的框架下運用關聯(lián)理論對隱喻進行分析,最后結合英語中的一些實例,對隱喻的語用功能做了具體的分類和描述。
格賴斯是最早從語用學角度闡釋隱喻的人,他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對隱喻的識別引起了語用學學者們的興趣。格賴斯認為隱喻與諷刺、夸張一樣,都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準則或相關準則,因此聽話者應認真分析其后的隱含意義。但格賴斯在闡述合作原則時并沒有對隱喻的情況做翔實分析,他“只解決了隱喻理解是如何觸發(fā)的這一問題,但怎樣解釋隱喻,人們?yōu)槭裁匆褂秒[喻,格賴斯并沒有予以解決”(匡方濤、文旭,2002:43)。
萊文森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合作原則可以作為隱喻識別參考標準的語用學家。例如:Queen Victoria was made of iron.這句話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中“不要說你認為是虛假的話”這條準則,使句子產(chǎn)生隱喻意義。但萊文森同時指出:“這一標準只能是識別隱喻的多重標準的一部分,因為由違反準則所引起的會話含義情況不止隱喻一種,也就是說,將隱喻現(xiàn)象與其他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區(qū)分開來,還另外需要一套標準?!保ㄊǚ?,1996:36)。
相比之下,塞爾對隱喻問題的討論最詳盡,其隱喻觀結合了言語行為理論,是對格賴斯隱喻理論的發(fā)展。塞爾在其專著Expression and Meaning中的Metaphor一章中區(qū)分了“詞或句子意義”和“說話者話語意義”,提出隱喻意義必定屬于說話者的話語意義?!敖忉岆[喻實際上就是解釋說話者意義如何與句子意義相分離的一種特殊情況,因為隱喻實際上是說話人何以說某件事卻隱含著另外一種意義的特殊情況,隱喻中說話者意義與句子意義相異但又以不同方式與之發(fā)生聯(lián)系”(宮英瑞,2008:85)。因此,隱喻和間接言語行為一樣,說話者之所以能夠表達與字面意義不同的隱含意義,必然存在一些為聽話者所了解的原則,據(jù)此聽話者才有可能理解說話者的真實含義。塞爾的理論作為對隱喻的精細分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著重點在于隱喻的辨認和理解,對隱喻的產(chǎn)生或運用不予關注,因而其理論是不完整的,甚至有點模糊和牽強。
3.1 關聯(lián)理論簡介
正是由于早期語用學對隱喻的解釋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隱喻勢在必行。Sperber和Wilson對格賴斯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的模糊界限提出了質(zhì)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關聯(lián)性為唯一準則,以演繹推理為途徑的會話含義理論,這就是關聯(lián)理論?!爱斍覂H當某一假設在一定語境中具有語境效應,則它在該語境中關聯(lián)”(Sperber & Wilson,1995:123)。同時,他們指出,關聯(lián)性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為語境效應或稱認知效應,另一個是加工力或稱心理努力?!叭藗?yōu)榱死斫鈩e人的話必須進行信息加工,承受某些負擔,但因此而獲得語境效應”(匡方濤、文旭,2002:44)。語境效應和加工力與關聯(lián)性的關系為:第一,相同情況下,信息加工獲得的語境效應越大,關聯(lián)性就越大;第二,相同情況下,信息加工所承受的加工力越大,關聯(lián)性就越小。“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huán)境是否能顯映和互相顯映;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越大,相互顯映的可能性就越大”(趙蓉,2002:80)。因此,在關聯(lián)理論看來,交際活動描述了人們在不同場合下對話語的認知過程和話語本身與語境的關聯(lián)性。任何話語都是相聯(lián)系的,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
3.2 隱喻的關聯(lián)性解釋
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的原則,認知語境要求在一定條件下對話雙方付出最小努力而獲得最佳語境效果,因此關聯(lián)域A和關聯(lián)域B的相互作用就有規(guī)可循?!安还苁请[喻還是轉(zhuǎn)喻,其兩個認知域之間容易被激活的概念映現(xiàn)為語用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橋梁。關聯(lián)理論提出的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又規(guī)約著隱喻和轉(zhuǎn)喻中兩個認知域之間所激活的概念映現(xiàn)”(張輝,蔡輝,2005:15)。因此,隱喻是優(yōu)化關聯(lián)最終達到最佳關聯(lián)的一種方式,并且作為人們說話和思維的一種方式,隱喻還具有啟動效應。“隱喻通過啟動效應引發(fā)聯(lián)想,這種積極的聯(lián)想過程構成語用推理的過程或者說類似于推理過程的一部分”(陳娟娟,白麗梅,2009:8)。在此層面上,我們認為隱喻是一個動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的聯(lián)想過程,體現(xiàn)了最佳關聯(lián)原則。
總的來說,隱喻的理解和習得,就是聽話者在認知語境下對話語進行關聯(lián)、激發(fā)、推理,最終獲得隱喻會話含義的過程。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個情景,弟弟的房間很臟亂,于是姐姐對弟弟說:This room is a pigsty.這句話違反了常規(guī)關系:屋子不可能是豬舍。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聽話者可以認為該隱喻與現(xiàn)場語境有必然的聯(lián)系,即能夠產(chǎn)生某種語境效果。對語境效果的推導迫使聽話人在關聯(lián)域A(room)和關聯(lián)域B (pigsty)中激活各自相應的特征集,如pigsty is dirty and messy.根據(jù)關聯(lián)性假設,可以獲得房間不整潔這一含義,進一步推理得知姐姐的意思是弟弟應打掃房間了。由此可見,關聯(lián)理論對隱喻的解釋比早期的語用學理論更有優(yōu)勢,它將隱喻納入認知語用學的框架,認為隱喻既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又是一種語用活動,為隱喻及非隱喻性話語提供了更科學的解釋。
4.隱喻的語用功能
隱喻在語言運用中相當廣泛,對隱喻語用功能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一語言形式,并正確地運用其進行交流,達到期待的交際效果。
4.1 表達間接言語
隱喻的理解過程實際上就是將源域的語義特征轉(zhuǎn)移到目標域上,在真實與虛擬之間建立起類比聯(lián)系,讓聽話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以虛代實?!爸v話人可以用虛擬概念來避免在真實空間想說而又不便說出的事情,讓聽話人借助虛擬空間去揣測講話人的言外之意,于是隱喻就發(fā)揮了表達間接言語的語用功能”(陳向榮,2006:89)。例如,一位謹慎的父親不贊同他的兒子去炒股票,于是他對兒子說:You a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父親的字面意思是說兒子在自掘墳墓。但是根據(jù)最佳相關原則,在該認知語境下我們進一步得知,這是父親對兒子的批評與警告,間接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炒股票的反對態(tài)度。
4.2 增強語言的模糊性
隱喻意義的理解是始發(fā)域到目標域的映射,是通過喻體間接地實現(xiàn)本體的意義,即喻體語義特征的轉(zhuǎn)移。但當隱喻喻體本身具有多種意義時,隱喻的意義就變得很難確認?!霸诮浑H過程中,一些特殊場合下,為了達到某個特定意圖,我們不得不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隱喻則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語言的模糊性和交際目的”(傅文萍,2007:30)。例如,會議上旁邊的女同事一直在說話,這時你可以說:“She is really a bird.”這句話既可以表示對一位女士聲音清脆悅耳的贊美,也可以表示她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讓人厭煩。隱喻的模糊性在該語境下,既能達到提醒的效果,又不會使得對方太過難堪。
4.3 增強語言色彩
日常對話有時難免枯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話者使用隱喻的表達方式,則可以讓枯燥的對話變得豐富飽滿起來。隱喻表達既可以抒發(fā)強烈的情感,如He was filled with anger;又可以表示挖苦和嘲弄,如錢鐘書《圍城》中鮑小姐被叫做“熟食鋪子”;還可以進行勸說或訓斥,如一群朋友閑聊時,其中兩位朋友因意見不合發(fā)生了爭吵,此時可以用“Oh, my dear, you know, argument is war”以緩和緊張的氣氛。
5.結語
平淡的言語往往在表達上是不夠準確的,因此為了更加準確地表達內(nèi)在含義,人們有時候會采用新穎別致的隱喻。事實上,隱喻性言語不僅能傳遞字面意義,還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內(nèi)在意蘊,使語言的描述更加豐富飽滿。隱喻所涉及的推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高速的過程,它幫助聽話者在認知語境下利用關聯(lián)理論推理出話語的隱含意義,從而順利完成交際。隱喻的語用功能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對其的研究視野還應更開闊些,不應僅僅局限于本文所討論的語用學范疇,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隱喻交際提供語用操作空間。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Mey,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93:63.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123.
[4]陳向榮.隱喻語用功能探索[J].咸寧學院學報,2006,26 (4):88-90.
[5]陳娟娟,白麗梅.論關聯(lián)模式下的語用推理和隱喻[J].現(xiàn)代語文,2009(11):7-9.
[6]傅文萍.從言語行為理論看口語中隱喻的語用功能[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0):30-31.
[7]宮英瑞.隱喻的語用學闡釋——評塞爾的隱喻理論[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08,23(5):85-87.
[8]匡文濤,文旭.隱喻的認知語用學研究[J].外語學刊,2002(4):42-45.
[9]束定芳.隱喻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學刊,1996(2):35-39.
[10]趙蓉.隱喻闡釋的兩種新視角及其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8(3):80-82.
[11]張輝,蔡輝.認知語言學與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J].外國語,2005(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