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迪歐
(遼寧師范大學西山校區(qū),遼寧 大連 116033)
?
試論成人第二語言獲得中學習與習得的運用
代迪歐
(遼寧師范大學西山校區(qū),遼寧大連116033)
摘要:在語言的獲得中,有習得與學習兩種方式。西方學者認為,成人第二語言是以有意識的課堂學習為主,習得為輔,是從有意識的學習逐漸發(fā)展為對語言的自然習得。第二語言的習得不僅要重視學習,還要重視習得這種途徑。本文通過成人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闡述同時運用這兩種途徑的重要性。
關鍵詞:習得學習成人第二語言的獲得同時運用
綜觀當今第二語言的學習情況,獲得第二語言的方法均可以歸入學習與習得兩種類型:學習是指在課堂環(huán)境下有專門的教師指導,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課本,通過講解、練習、記憶等活動,有計劃、有系統(tǒng)、也是有意識地對語言規(guī)則的掌握。習得是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旨在溝通意義的言語交際活動,不知不覺地獲得一種語言。
西方學者認為,學習與習得這兩種途徑在語言的獲得中是分應用的主次、時間的先后的。兒童對第一語言的掌握是從潛意識的習得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以有意識地學習為主;成人第二語言的獲得是從有意識地學習逐漸發(fā)展為對語言的自然習得。也就是說,第二語言的獲得以學習為主,習得為輔。綜觀當今我國對在校生的英語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在經過多年的課堂學習之后,學生的讀寫能力較強,但聽說能力普遍較差,仍然無法真正達到語言的溝通交際目的。
反觀之,以習得為主的兒童第一語言的獲得,是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的,通過正常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兒童均可獲得第一語言。即使是成人,在身處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下的實際學習效果也比在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的單純學習要顯著。因此,對于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絕不能僅僅以學習這一種途徑為主,習得不是輔助,而應與學習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在學習過程中習得,在習得的基礎上學習,二者同步進行。
2.1 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對于習得而言,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便是語言環(huán)境。以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為例,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兒童均可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獲得母語。除去兒童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具有語言學習能力的條件之外,語言環(huán)境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這對于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具有參考性。
一個母語者和一位語言學家相比,以語言中的一個語言錯誤為例,母語者可以憑借語感感知錯誤,語言學家不管對這門語言的掌握有多精深,都要通過專門的語法方面的分析才可進行判斷。語言學家對一門語言的了解是通過對語言規(guī)則的掌握,但母語者則不以這為必要條件。因此,如果能夠通過語言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習得一門語言,就可以成功地達到運用這門語言進行交際、溝通等一系列目的。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有已有語用習慣的干擾,而在習得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慢慢地,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另一種語用習慣,這種“習慣”只有在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養(yǎng)成,強制的灌輸性的學習也能夠,但需要反反復復地強調與練習,這很容易打消學習者的熱情與趣味性。
由此類推,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完全可以主動地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運用習得的辦法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一種語言。
2.2 通過可理解性輸入提升。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認為,人類獲得語言的唯一方式是對信息的理解,通過吸收可理解的輸入系的語言知識,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本身而非語言形式。當理解了輸入的信息,并讓輸入多少包括一點超過他們能力的語言時,語言結構也就習得了。那么在有了語言環(huán)境的基礎上,學習者其實便會在潛意識中進行有選擇的學習。以聽力為例,學習者通常注意的不是超過他們現(xiàn)階段學習水平的部分,因為不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范圍內;也不是低于他們現(xiàn)階段學習水平的部分,因為已經完全能夠掌握,而是在他們現(xiàn)有能力的基礎上再增加一點難度的部分。通過這種自覺的選擇,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真正達到的階段循序漸進地學習,完全以自身的情況為準,一步步進行提升。
2.3 多角度強化語言能力。
與在課堂中通過聽取教師講解的語言不同,運用習得在語言環(huán)境中獲得第二語言是一種全方位的接受,它會刺激你的各個感官,通過多個角度獲得語言能力,尤其是在聽說方面。在學習中,課堂上對語言規(guī)則的講解會對學習者的讀、寫能力有顯著效果,但是最重要的運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聽和說的能力卻無法很好地得到鍛煉。在語言環(huán)境中,直接接觸的便是聽,其次是說。聽力能力和口語表達是適應一個語言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兩項條件,否則就無法與人溝通交流。在有了聽力與口語表達的基礎上,對于語言意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夠結合語音和語義,從視、聽、說等多重感官角度進行第二語言的輸入,較為全面地強化語言能力,達到交際目的。
2.4 建立與母語者的直接溝通。
第二語言的學習包括語音、語法、詞匯三個方面,發(fā)音的部分最難,也最要緊,因為語言的本身,語言的質地就是發(fā)音,發(fā)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匯就不對。比方少數是basis [beisis],多數是bases[beisi:z],你就得分出一個是[i],一個是[i:];一個是[s],一個是[z],這就發(fā)生文法的影響了。
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母語者的發(fā)音、表達方式、語用習慣等各個方面,接受到最原汁原味的語言灌輸。語音掌握正確了,就不會發(fā)生上述文法的影響。然而在學習中,這種接觸則是以教師為中介的。如果是非目的語民族的教師,在語音方面就不可能做到與目的語使用者完全一樣;在語法方面則無法使學習者從目的語中直接得到結論。即使是目的語民族的教師仍不能代替學習者所需要的語言環(huán)境,所能代表的僅是其中一個方面。
2.5 得到文化渲染,形成思維方式。
學習者在語言環(huán)境中同樣可以得到文化渲染:如果是在目的語國家生活,文化的渲染則是各個方面的;如果是在非目的語國家中,通過自我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如看電影、聽歌曲等方式也能得到文化的渲染,從歷史傳承、生活習慣到待人接物等,能了解到目的語者的思維方式,從而逐漸形成與他們類似的思維方式。
3.1 增強口語表達的精準性。
學習第二語言的目的是交際。習得能夠讓學習者最終達到這一目的。但如果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性的指導,就不能避免表達中無論是在語音、詞匯還是語法方面有不準確的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影響交際的進行。因此,對語言規(guī)則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掌握能夠增強表達的精準性。
舉例來說,詞義辨析便能夠增強表達的準確性。比如英語中的small和little,都表示“小”的含義,但是small僅僅強調外形較小,little還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蘊含“可愛”的含義在里面。如果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辨析學習,就很難準確應用于實際中。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這種情況更多見。我們需要深入研究語言內部構造、搭配方式、語用語境等方面,才能精確、準確地表達含義。
3.2 增強知識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
學習是對一種語言的規(guī)則的系統(tǒng)掌握。與習得相比,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較為集中、固定。學習者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中進行知識的吸收,能夠傾注全部的注意力,效率較高。習得所接受的知識無論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是呈碎片化、零散化的,僅靠學習者自身很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總結出語言一般的規(guī)律,因而不能夠對語言進行深一步的發(fā)展與探究。
3.3 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通過習得獲得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進行書面表達時,常常會出現(xiàn)句式簡單化、口語化、用詞較為低級的特點,這些都是沒有經過系統(tǒng)學習的結果。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注重點通常會放在如何正確表達上,而對于其句式、詞匯甚至是表達手法的運用的注重力則會弱很多。如果要對語言的掌握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運用表達系統(tǒng)化、成熟化、高級化,就要進行書面表達的訓練。只有對語言規(guī)則進行了系統(tǒng)的把握,才會對語言的掌握達到一個更完備的階段。
3.4 教師的中介優(yōu)勢。
在第二語言獲得的過程中,學習與習得最大的不同點便在于前者是在專門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活動的,而后者完全是自覺靠外在語言環(huán)境進行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對于學習者來說,教師這一中介的存在有如下好處:
(1)學習者能夠直接從教師處獲得語言知識,且知識呈系統(tǒng)化、條理化,是通過教師已經整理、理解過的角度進行傳授,均是能夠直接推進學習者循序漸進地進行下一步學習的有效知識;
(2)教師能夠解答學習者的疑問,進行輔導、講解,具有針對性;
(3)教師能夠有效縮短學習者獲得語言的時間,起到引領與糾正作用。
如今成人的第二語言學習多是以學習為主,教師、課本、學生三位一體,系統(tǒng)把握語言規(guī)則。即使是在沒有專門教師的自學情況下,也會通過購買語法、詞匯書等教參的幫助下進行學習。
4.學習與習得有效結合
在第二語言的獲得中,習得與學習各有利弊。綜觀如今的第二語言教育卻總是以學習為主,習得為輔,甚至完全忽略了習得,只注重課上45分鐘知識機械的講解與灌輸訓練,忽略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者可以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得到渲染,與課上的學習互輔互助,得到的知識不那么零散,也不那么死板,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同時與課上的時間相比,課下的時間更具有可利用性。不僅是學習者,作為傳授者角度的學?;蚪處熞餐耆梢詾閷W習者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在學習語言規(guī)則的體系中滲入習得,真正地將學習與習得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趙元任.語言問題[M].商務印書館,2000.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徐強.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與習得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6(4):98-100.
[4]謝之君.語言習得與教學語境創(chuàng)造[J].外語界,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