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波
(鄧發(fā)紀念中學,廣東 云浮 527300)
?
《古尊宿語錄》點校獻疑(三)
任鵬波
(鄧發(fā)紀念中學,廣東云浮527300)
摘要:對禪宗語錄語言的仔細理解是進一步研究禪宗思想、漢語史首先要做的工作。只有準確句讀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準確性。本文通過對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2011.7重?。┲豆抛鹚拚Z錄》的研讀,提出若干條點校建議,以求教方家。
關鍵詞:禪籍《古尊宿語錄》點校獻疑
《古尊宿語錄》保留了大量口語對答,是研究近代漢語語言的重要資料。對文本記錄語言進行認真校讀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礎,故筆者研讀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2011.7重?。┲豆抛鹚拚Z錄》,提出若干條點校獻疑條例,分別論述如下:
例1:師在百丈,普請開田次。丈問:“運阇棃開田不易。”師云:“隨眾作務。”丈云:“有煩道用?”師云:“爭敢辭勞!”(《古尊宿語錄》卷2,第31頁。下文只言某卷某頁者均指本書)
按:本例見黃檗希運語錄,師,指希運禪師。“有煩道用”四字為何句末用問號,不解。此公案亦見黃檗希運禪師的前代禪僧百丈懷海禪師的語錄,不過,是從百丈禪師的角度敘述的:“師因普請開田回,問:‘運阇棃開田不易?!拊疲骸娚鲃??!瘞熢疲骸袩┑烙?。’檗云:‘爭敢辭勞!’”(卷1,第9頁)本句句末用句號。本則公案亦見后代禪師的拈引舉唱:“百丈問黃蘗:‘甚處來?’蘗云:‘開田來?!稍疲骸量嗖灰住!Y云:‘隨眾作務?!稍疲骸袆诘烙谩!Y云:‘爭敢辭勞?!稍疲骸_得多少田?’蘗遂镢地數(shù)下,丈便喝,蘗掩耳而去。”“相見言談理不虧。等閑轉面便相輝。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云定覔山歸。”(《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見本書卷34,第629頁)又如:“舉百丈開田次,問黃檗:‘運闍黎開田不易。’檗云:‘眾僧作務。’百丈云:‘有煩道用。’檗云:‘爭敢辭勞?!僬稍疲骸_得多少田也?’檗乃將鋤頭筑地三下。百丈便喝,黃檗掩耳便出。師拈云:‘百丈一喝,可謂垂絲于萬丈潭中。黃檗掩耳,獨聳于千峰之上?!保ā冻莠樼鹕接X和尚語錄》,見本書卷46,第922頁)瑯琊慧覺禪師、舒州佛眼禪師均屬臨濟宗法系,也是師承黃檗希運和百丈懷海。而本句皆未用疑問煞句。
有煩,猶煩勞,表示請托的客套話。本書可見用例還有:(1)擬問和尚,有煩尊重。擬欲不問,己事未明。(卷38,第721-22頁)(尊重,是對對方的敬稱)又如:(2)發(fā)化主后,上堂:“丐者月余朝束裝,有煩知事首座大眾。(卷42,第801頁)(3)斷得出,僧堂里一任橫咬竪咬。若斷不出,有煩新舊二典座。(卷42,第805頁)推測“道用”一詞也是敬稱。禪門機鋒,語氣稍不同,則含義千差萬別,本句四字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問候,故,本例不宜疑問煞句。
例2: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又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若向這里明得去,未具衲僧眼,直須子細?!保ň?,第147頁)
按:本例詹緒左、石秀雙在《<古尊宿語錄>校讀札記》(見《中國禪學》第5卷,2010年,第49-68頁)已說明“知見立知”四字連讀。拙文《<古尊宿語錄>點校獻疑(二)》(見《語言文字學》2015年8月第65頁)中已指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出自《楞嚴經(jīng)》,另外加引號為好。
另外,《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二十二有如下破句而讀的記載可參證此句:
“又記得,安楞嚴看《楞嚴經(jīng)》,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處,不覺破句讀了,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沉吟良久,忽然大悟,后讀是經(jīng),終身如所悟,更不依經(jīng)文。此亦決定志中,乘決定信,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此為安楞嚴(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有意無意地不按照原句讀讀經(jīng),所謂“不覺破句讀了”,“依義而不依文字”。此也可作旁證,故知見立知四字連讀無疑。
例3:示眾云:“燃燈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諸法,虛假皆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保ň?2,第201頁)
按:“云何”句疑問煞句,句末應用問號。本句大意為,心尚且沒有,怎么會產(chǎn)生各種法呢?禪宗思想有心生則種種法生之說?!霸坪巍笔嵌U宗語錄常見的表示反詰語氣的疑問詞,例如:(1)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見?”(本書卷1,第2頁)本句標點本書即用問號,無疑。(2)云:“既無依執(zhí),當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痹疲骸叭粜南鄠?,云何言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卷2,第34頁)(3)問:“六祖不會經(jīng)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jīng)論,云何不傳衣?”(卷2,第36頁)(4)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卷2,第36頁)(5)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卷3,第43頁)(6)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卷42,第791頁)此六例“云何”句蕭莛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均以問號煞句,確。
例4: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每有別制新者,師不許也。(卷13,第209頁)
按:“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中間用逗號隔開,意義更加明確。
例5:因僧辭師,師下座把僧手云:“著幾錢?!睙o對。師云:“你問我?!鄙銌枴熢疲骸岸疾恢卑敕皱X?!贝疲骸坝惺裁葱盼锼吐穼?。”又云:“臨行?!保ň?8,第321頁)
按:“有什么信物送路將來”一句,應作:“有什么信物送路,將來!”如此,句意方明確。大意為,有學僧辭別禪師。在此種語境中,所以才有“如果有什么信物送行,現(xiàn)在拿出來”的語句。這里“將”字用作動詞,表示“拿”、“持”一類意義。這里涉及“將”字用法的分布描寫與演變研究,“送路”一詞屬上,才能更加明確理解動詞“將”加趨向補語“來”的結構。送路,即送行。例如:
惇赴召,別師。師曰:“且為愛護佛法?!睈唬骸安慌d不廢,愛護佛法也?!睅熈钍陶呷√桥c相公送路。(《御選語錄》卷十八)
例6:退院離褒禪辭眾,上堂,舉六祖大師示眾云:“汝等速理舟楫,吾欲歸新州去?!钡茏釉唬骸昂蜕腥ズ?,早晚卻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保ň?9,第553頁)
按:“和尚去后,早晚卻回?!弊詈髴撚脝柼枴!霸缤怼币鉃椤昂螘r,幾日”,是詢問時間的疑問代詞。張美蘭著《《祖堂集》語法研究》引《祖堂集》中與此句類似的句子:“門人問師:‘師歸新州,早晚卻回?’”(第152頁)明確認為:“早晚是詢問時間的疑問代詞,即‘什么時候’它同‘幾時’一樣產(chǎn)生于中古,用于詢問動作、狀態(tài)的發(fā)生時間?!保ㄍ系?52頁)此句用六祖慧能故事,可見于《壇經(jīng)》記載:“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蟊姲Я羯鯃?。師曰:‘諸佛出現(xiàn),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據(jù)大正藏第48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另,宣化法師講述《六祖法寶壇經(jīng)淺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08)認為,“早晚可回”就是“早晚還是會回來的。”(第479頁)本文不取此意見。
《古尊宿語錄》中出現(xiàn)“早晚”的用例共10例,皆為詢問句。其余9例分說如下:(1)師云:“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虗空,作么生斷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者里生解。”(卷2,第32頁。)此例,“早晚”一句詢問時間,用為反詰意,原來用逗號,應用問號(亦可用嘆號,于意無害),故更改。本書卷12有類似句子:“你言無動相,早是動也。虛空何曾解道我無動相!此皆是你情見?!保ǖ?91頁)本句“何曾”與上句“早晚”處于同一位置,可互證。(2)所以道無心意而現(xiàn)行,暫時披垢膩之衣,來為人說破不是凡圣物。他家早晚與人為因?亦不曾與人為果。若與人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卷12,第198頁)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詰,故將原逗號改為問號。上下兩句,一用“早晚”反問,一用“不曾”陳述,兩句對舉,意義想通。(3)他者個定不曾變異,若不定,即屬造化也。他那個早晚曾變動?(卷12,第198頁)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詰,故改原句號為問號。(4)經(jīng)論極則頭,只到法身實入理地,那個早晚同于經(jīng)論?經(jīng)論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大難,大難?。ň?2,第199頁)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詰,故改原句號為問號。(5)師喚沙彌文遠,文遠應諾。師云:“今日早晚也?”(卷14,第239頁)此例直接詢問時間,改句號為問號。(6)云:“叉手向人前爭奈何?”師云:“早晚見你叉手?”
云:“不叉手時如何?”師云:“誰是不叉手者?”(卷14,第239頁)此例,“早晚”亦表反詰,故改句末句號為問號。禪師兩次回答都是反問形式,相互對應。(7)上堂:“夏已半,山中早晚不甚熱。知事毗贊外無恙,首座大眾康休。(卷28,第532頁)此句“早晚”意為早上和晚上。(8)又問:“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安云:“石羊遇石虎,相逢早晚休?”(卷46,第925頁)(9)二乘菩薩何年盡,諸佛凡夫早晚休?世情但將公道斷,人心難似水長流。(卷47,第960頁)例(8)例(9)皆表反詰,徑將句號改問號。尤其例(9)“何年”與“早晚”對舉,反詰意明顯。
例7: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jù)坐。外道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焙蟀㈦y白佛:“外道見何道理贊嘆而去?”世尊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保ň?6,第918頁)
按:“令我得入外道去”一句理解有誤,致使點斷不當。引號范圍應當至“令我得入”。“得入外道”不通,世尊應引導外道之人得入佛理才是,不能“入外道”?!巴獾廊ァ绷碜饕痪?,是敘述語。本句中“外道”皆指修行外道之人。且這段文字是禪宗典型的超越文字,當下契悟的語言方式。此外,本句多四字成言,故“后”字雖無礙于句意整體,然當屬上為好,即“外道去后”連為一句。這段文字在本書卷47第930頁有類似文字可以參看: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笔雷鹆季谩M獾浪熨潎@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禮而去。阿難問佛云:“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北R烈紅《<古尊宿語要>的三身代詞》一文引用此例,亦作:“開我迷云,令我得入。①”故可確證。
例8:舉玄沙見新到才禮拜,沙云:“因我得禮你?!保ň?7,第961頁)
按:“新到”后斷開,加逗號,句意方明確。理由如下:其一,從文意上看,本句大意為,玄沙和尚見到新到之人,新到之人剛剛作禮以示恭敬心,玄沙和尚便用“因我得禮你”一句接引,以望新到可以參悟?!靶骋娦碌健笔菙⑹龃藢υ挼陌l(fā)生情景?!安哦Y拜”應該另作一句,與下文共同形成一種當下直入,敏捷迅速的契悟性的對話?!安拧恪薄ⅰ安拧薄氨恪笔嵌U宗語錄表示短時、迅疾的常見結構。由于禪宗接引學僧強調直入、頓悟,使得這種結構在禪宗語錄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舉例如下:(1)舉魯祖凡見僧來,便面壁而坐,眾中商量,極有多般。梁山受業(yè)先師曾有一頌,魯祖三昧最省力,才見僧來便面壁。(本書卷46)(2)云:“近前來,向你道。”才近前便打。(本書卷24)(3)石頭才到,便問:“不求諸圣,不重己靈時如何?”(本書卷25)其二,從句法結構上講,“見”字的賓語是“新到”,而不是“新到才禮拜”。另,“因我得禮你”是佛家術語,意為借助禮拜“我”的形象而達到了起恭敬心、禮拜自己的目的。
例9:上曰:“臨濟因緣,可舉一二。”師遂舉臨濟在黃蘗,因第一座勉令問黃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蘗遂與三十棒。如是三次問,每蒙賜棒。所恨愚魯,且往諸方
去。(卷48,第971頁)
按:“可舉一二”后應用問號為好,方能體現(xiàn)當時皇帝問法,禪僧奏對的情景。
例10:嚴遂檢尋平日看讀文字,討一句祗對,了不可得。乃云:“今生不學佛法也,且作長行粥飯?!鄙宿o溈山,往南陽睹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卷48,第975頁)
按:“僧”字前不應點斷?!敖裆粚W佛法也,且作長行粥飯僧”為七言聯(lián)語,不應點斷。“長行粥飯僧”五字多為禪師用來表達傳佛心宗,心靈自在,不為外物纏繞,不受萬法拘束。例如:(1)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師云:“正是我放身命處。”后游衡湘及襄沔間。每為郡守以名剎力致,乃曰:“我長行粥飯僧,傳佛心宗,非細事也?!鼻昂蟀苏?,堅臥不答。(本書卷10)(2)太守劉公昌言聞之造謁,以見晚為嘆。時洞山谷隱皆虛席,密議歸昭。太守請擇之,昭以手揶揄曰:“我長行粥飯僧,傳佛心宗,非細職也?!保ā斗鹱鏆v代通載》)以上兩例皆用汾陽善昭事。(3)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景德傳燈錄》卷11)第3例“長行粥飯僧”前加量詞“個”,可確證五字連讀無疑。
例11:進云:“只如知恩報恩一句,如何話會?”師云:“一雨普霑沙界潤群生,何處不承恩?”進云:“飛來峰頂瞻天闕,選佛場中謝圣恩?!保ň?8,第976頁)
按:“一雨普霑沙界潤,群生何處不承恩?”兩句為七字聯(lián)語,不應中間點斷。本段上下文多用七字聯(lián)語,如下文之“飛來峰頂瞻天闕,選佛場中謝圣恩”,如上文之“龍袖拂開千圣眼,金毛獅子現(xiàn)全威”。
注釋:
①見于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1999年卷.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第233頁。
參考文獻:
[1]賾藏主.古尊宿語錄[M].蕭莛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2]張美蘭.《祖堂集》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宣化法師.六祖法寶壇經(jīng)淺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馮天瑜.《古尊宿語要》的三身代詞[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5]cbeta電子佛典數(shù)據(jù)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