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元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
?
慧雅校園,葵花綻放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垩趴ㄕn程掠影
丁國元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江蘇蘇州215021)
摘要:在教育改革縱深發(fā)展的當下,課程已經剝離狹隘的學科體系,不斷融進隱性的文化體驗和更具豐富內涵的實踐活動等。當前課程因鮮明的文化內涵和實踐功效,已然成為推動學校高位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的重要助燃劑。
關鍵詞:課程建設課程內容課程形式課程評價
在教育改革縱深發(fā)展的當下,課程已經剝離狹隘的學科體系,不斷融合進隱性的文化體驗和更具豐富內涵的實踐活動等。當前課程因其鮮明的文化內涵和實踐功效,已然成為推動學校高位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的重要助燃劑。課程之于學校發(fā)展猶如水源之于生命。作為一所新創(chuàng)立的九年一貫制現代化學校,星洲學校在立校之初便著眼于學校文化和課程建設,強調課程在學校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校本慧雅葵花課程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資源優(yōu)勢,從文化引領、學科融合、活動實踐、隱性熏染等層面圍繞“禮、藝、思、書、能、心”六慧目標針對學科、實踐、環(huán)境等主題類型分設九大類別:學科類、經驗類、活動類、環(huán)境類、節(jié)日類、社團類、基地類、綜合類、評價類,開發(fā)出十八個版塊的課程群內容,分散出62個具體課程社團,精心設計與國家課程標準相匹配、適應學生年齡特點、難度適宜、貼近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活動內容;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如“朵朵葵花”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多元立體又精彩豐富的學習平臺。同時教師們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促進自身專業(yè)能力進一步提升,成長為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
1.學科課程注重整合,面向全體。
葵花課程群中有部分項目內容與基礎學科是相互對應的,如蒙學微誦、生生演講、項目研究、國畫武術、環(huán)保制作等與語文、數學、藝術、科學等基礎學科存在脈絡關聯(lián),通過這些校本課程的滲透,補充和完善學生在基礎學科方面的學習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容量和學科視野。
此類課程在實施中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員參與,如“蒙學微誦”課程是融入每周兩次語文早讀中進行的國學經典誦讀。根據年級不同選用《弟子規(guī)》、《晨讀對韻》、《分年兒童詩歌》、《日有所誦》等,讓孩子們在邊講、邊讀、邊演中體會、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豐富語言積累。孩子們認識了更多漢字,豐富了自己的詞匯,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吧葜v”課程則每周確定一個主題,各班開展演講達人秀,推選出最佳選手進行校級展示,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展示,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生生演講來源于學生、服務于學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人人都可以走上快樂演講、智慧成長的成功道路。二(4)班李雨桐同學代表星洲學校生生演講課程社團登上電視臺的展示平臺,參與了“故事大王”表演,廣受好評。
2.實踐課程注重運用,體現分層。
葵花課程中有大批實踐課程項目,內容來源于生活,緊貼時代發(fā)展脈搏,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操作能力,呈現出校本課程的開放和活力。我們將這些課程項目的實施與學校開展的主題節(jié)日活動、假日拓展活動和社團建設活動等進行整合,讓學生每學期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和興趣愛好快樂參與其中。如將德善課程融入德善學堂活動;將蘇州地方志、藝術展觀賞、職業(yè)體驗等課程與假日活動相結合;將大師進校園、角落DIY、每月競技、心理拓展、場景體驗等課程通過主題活動進行學習與體驗;在學校社團中加入蘇州話、小小主持人、科技模型、定向越野等課程,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愉悅身心、鍛煉技能。
每學期校外實踐活動是我們開展實踐型課程的一大亮點。活動前,由課程老師對全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指導,并提供一份詳細的實踐活動菜單,如秋季實踐活動時,學生領到的菜單中有 “觀察秋天里大自然的變化”、“參與一項勞動并記錄自己的感受”、“野外安全知識知多少”、“認識野外的植物并記錄”等內容,讓學生在這份活動菜單中自主選擇喜愛的項目完成,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用音視頻錄制。
每學期放假之前,學校還會集中開展一次假日體驗微課程。學生紛紛通過微信報名,參與熱情高漲。“認識路標”課程讓學生認識各種路標及用處,使學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識教育,增強安全意識?!扒勺兡g”課程提供許多精彩易學的小魔術,現場教學場面火爆?!盎蹖殞W攝影”課程向學生介紹攝影技術的發(fā)展、攝影前期準備、照相機的部件,還教會孩子們攝影構圖的簡單技巧。“學疊衣服”課程介紹常規(guī)簡單疊衣法、快速疊衣服、收納箱疊衣服,尤其是旅行箱衣物整理,簡單實用,為孩子假期旅行做好了準備,讓孩子感受了疊衣服的實用性,培養(yǎng)了學生愛整潔、愛勞動的好習慣。
3.節(jié)日課程注重浸染,彰顯文化。
校本課程項目中還有一類具有獨特文化的節(jié)日課程內容,不僅讓學生了解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能從中獲得文化浸染,豐富禮儀素養(yǎng),如傳統(tǒng)節(jié)日、生生話劇、國際節(jié)日等與校園創(chuàng)想節(jié)、藝術節(jié)、書慧節(jié)等相結合,在靜態(tài)展示與動態(tài)表演中豐富學生的課程體驗,感受文化的濃郁氛圍,提高課程學習成效。
1.長線+短線,統(tǒng)籌兼顧。
葵花課程中的62個社團根據開展時間長短又分出21個長線課程和41個短線課程,在開展過程中采用長線與短線交替實施的方式。長線課程主要以學期為單位,時效長,內容廣,針對慧雅素養(yǎng)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重在通過長期指導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培養(yǎng)高雅氣質。如開展“蘇州地方志”課程學習時,學生每周都會根據老師的推薦內容和主題實踐任務,或登山觀楓,或走街串巷,孩子們在行走中探尋蘇州的歷史文化,感受人文風韻,積淀文化素養(yǎng)。短線課程則是以周為單位,目的是讓學生圍繞某個主題,開展一系列課程群學習,通過一階段的實踐,拓展體驗,鍛煉能力。如圍繞“猴年迎新”開展“十雅新年禮儀”、“迎新生生舞臺”、“猴年藝術欣賞”等系列短課程學習,制作富有特色的猴年迎新作品。
2.雙向+選擇,全員覆蓋。
葵花課程群的實施主體是全體學生,針對不同需求與不同基礎的學生,開設相應課程學習內容??ㄕn程群分為“普及型課程與選擇型課程”,普及型課程面向全體,著眼于全體學生慧雅素養(yǎng)的形成;選擇型課程則采用“雙向選擇”,由學生主動申報,并經過教師面試考察最終確定學員。此類課程凸顯學生個性和特長培養(yǎng)與提升。
3.線下+線上,互動體驗。
豐富多樣的葵花課程群為學生提供了多元認知、多感體驗和多彩生活,要充分發(fā)揮葵花課程群的教育功用,我們將主題實踐、節(jié)日展演、社區(qū)活動等不同課程項目進行整合,從“單向”到“互動”,構建了解性的參觀、操作性的實踐、對話式的質疑、主題化的探究、競技式的體驗、拓展性的閱讀、協(xié)同化的創(chuàng)新等多元體驗方式;從“單一”到“綜合”,明晰慧雅體驗的系統(tǒng)策略,形成生生課堂體驗、學科滲透體驗、主題競技體驗、學校場景體驗、野外拓展體驗、項目研究體驗、家庭親子體驗等策略,規(guī)范操作,重量重質。我們充分利用假期空余時間,進行多項課程的創(chuàng)意整合。
1.促進課程發(fā)展的過程性評價。
對葵花課程實施情況采用定位檢查、記錄跟蹤和多元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全面評價實施過程、教學成效和展現出的課程實施成果。每月都有課程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學分統(tǒng)計,及時通過微信、展牌等平臺將學生的課程學分進行公示,并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專題介紹。
2.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成果性評價。
采用過程性記錄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依據綠色評價體系,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fā)展特點。借助學生日日拔節(jié)手冊、學習單和學分卡等,觀察和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表現,同時,通過微信推送的信息反饋,調查各類師生關系和課堂情況,收集學生對相關課程的意見,進而判斷和調整課程實際教學效果。
3.促進教師發(fā)展的階段性評價。
課程實施階段過程中,結合課程開設成效,有目的、有計劃地評估教師的課程意識;考察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調查學生對課程及教師的喜歡程度;監(jiān)測學生的課程學習負擔是否過重等,以此全面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葵花課程的深度實施提供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輝,王保中.關于校本課程的幾點思考[I].松遼學刊(人文粹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