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葉 丹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401)
?
“微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張 葉 丹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300401)
摘要: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微博”“微信”“微視”等為標志的“微媒介”快速涌現(xiàn),社會進入信息傳播的“微時代”?!拔r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探索“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微媒介”為標志的“微時代”為信息傳播拓寬了渠道,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開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學生伴隨著網(wǎng)絡成長,成為使用“微媒介”的主要群體,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資源,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才能夠為他們更好地投身社會主義事業(yè)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一、“微時代”對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微時代”作為網(wǎng)絡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第一,傳播內(nèi)容碎片化影響大學生價值判斷?!拔r代”的傳播信息短小精悍,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獲取信息,然而該特點消解了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導致了信息傳播碎片化,增加了完整信息獲取的難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信息價值的評判。第二,傳播主體去中心化增加價值選擇難度。在當前Web2.0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受眾不再一味被動地接受信息,傳播主體也不再是唯一的主導中心,由單一的傳播方式發(fā)展為交互的傳播形式,人人都有發(fā)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主動權,信息傳播去中心化。第三,信息傳播的隱匿化降低信息發(fā)布者道德約束力。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信息發(fā)布者和接收者都具有隱匿性,雙方在網(wǎng)絡空間交流,能屏蔽真實信息,道德約束力大大降低,信息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任,青年學生容易被誤導。
二、“微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大學生成為主力軍,活躍在虛擬的網(wǎng)絡領域,進行情感交流、人際交往、信息分享、休閑娛樂活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了諸多問題。
1.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缺乏足夠重視
高校利用“微平臺”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實踐進行了探索。但是,并沒有主動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動權,宣傳工作者也沒有積極主動占領網(wǎng)絡思想陣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缺乏足夠重視。高校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存在信息發(fā)布不及時,互動性不強,覆蓋范圍較小,對輿論事件沒有及時搶占話語權等問題,削弱了宣傳教育的主導權。
2.沖擊了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微時代”吸引了青年學生的注意力,使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方式受到嚴重挑戰(zhàn)。毛俊認為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依托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課堂[1]?!拔r代”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參與性意識提高,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方式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弊端顯現(xiàn),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如果不加以改進,跟上時代步伐,很容易使教學僵硬與現(xiàn)實脫節(jié),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3. “微平臺”的相關配套服務和舉措不成熟
目前,部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設計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教師雖然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但是多媒體應用知識較欠缺,而在技術方面比較嫻熟的新媒體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認識卻又不到位。即便開通了官方媒體,管理“微平臺”的師資隊伍專業(yè)化程度低,互動性不足,信息發(fā)布不及時等問題也很突出。
4.評價體系不健全
高校缺乏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評價體系。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過于強調(diào)對結果的評價,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評價重視不夠,嚴重影響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完善的培育評價體系是檢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陳芝海認為,適合的評價方式需要公正地評價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狀況,還需要有效地指導教學[2]。
三、“微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原則
提升大學生對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應堅持以下原則。首先,堅持建設與管理并舉的原則。高校管理部門應對校園中的“微平臺”加強管理,使校園媒體在良好的秩序下運營,推進其有效傳播。主動占據(jù)傳播優(yōu)勢地位,建設有監(jiān)督能力的宣傳部門,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其次,堅持創(chuàng)新性和繼承性結合的原則?!拔r代”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了新的平臺。但網(wǎng)絡負面信息容易在思想上誤導大學生,堅持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的原則,尋找最優(yōu)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建立長效機制。一方面擴大典型示范的影響力,評選優(yōu)秀大學生,發(fā)揮榜樣的感召激勵作用,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前沿陣地,另一方面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利用校園傳播媒體進行宣傳普及,豐富校園文化內(nèi)涵,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升國旗儀式、演講活動、第二課堂講座等,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引領作用,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日常教育中。其次,校園官方媒體是教育者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橋梁之一,充分發(fā)揮校園官方媒體在校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者不應該簡單地進行封、堵、管,應該發(fā)揮領導作用,主動使用新媒體,達到輿論引領的效果[3]。高校管理者應提升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領導力,引領輿論導向,搶占話語權。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提倡師生平等,教師和學生加強課堂互動交流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素材,這樣就避免了教學過程的枯燥乏味。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豐富教育形式。
以人為本,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拔r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nèi)容的多元化。在評價主體中形成以“本人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議”的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模式,將學生互評作為主要環(huán)節(jié),同時發(fā)揮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完善評價方法,保障評價體系的科學性。選擇符合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實施方法[4]。在評價過程中可以實施跟蹤調(diào)查、問卷法、心理測量法、檔案袋評價法、表現(xiàn)性評價法等方法,進行綜合評定。
參考文獻:
[1] 毛俊,雙傳學.“微時代”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江蘇高教, 2015,(4):122-124.
[2] 陳芝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 張春貴.“微時代”當注重打造“微博領導力”[J].理論視野,2012,(8):71-73.
[4] 梁志廠.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碩士論文,2015.
(責任編輯:劉學偉)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28
收稿日期:2016-06-12
作者簡介:張葉丹(1990-),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9-2080(2016)04-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