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誠
(北京外國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
管黨治黨95年: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王 成 誠
(北京外國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一部中國共產黨95年的發(fā)展史,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黨的理論的與時俱進、傳承創(chuàng)新。在近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自身建設,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都無一例外地根據所處時代的實踐要求和人民訴求,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共黨建理論,始終將認清黨的歷史方位作為管黨治黨的基本前提,將同時成為“兩個先鋒隊”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目標,將全面從嚴治黨作為管黨治黨的整體要求,將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作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yè)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堅實的保障。實踐證明,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群眾路線、務實創(chuàng)新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法寶,也是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95年的重要法寶。
中國共產黨;95周年;黨的建設理論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95年的奮斗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政黨建設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既是一個隨著時代變遷、實踐需要而產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同時也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不斷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先導和指南。在近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自身建設,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都無一例外地根據所處時代的實踐要求和人民訴求,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共黨建理論,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就,從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yè)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堅實的保障。
黨的歷史方位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學概念?!皟蓚€轉變”的精到論述,一方面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95年發(fā)展歷程所取得的全部勝利、成就和進步,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黨今天所面臨的全部機遇、挑戰(zhàn)和考驗??茖W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是黨制定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前提,關系到黨的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對于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云“辨方位而正則”,強調要根據方位而確定事物的去向,從而把握事物的歷史必然、現實應然和發(fā)展趨勢。黨的歷史方位的明確提出,則標示著中國共產黨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國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進程中的坐標和走向,明示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和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所處的地位、環(huán)境和條件。中國共產黨95年的光輝歷程和黨的建設的全部歷史經驗證明,黨的建設的成功推進、黨的事業(yè)的勝利取得,其前提都離不開正確認識和把握歷史方位;而黨的建設的偏差失誤、黨的事業(yè)的曲折受挫,也都與在歷史方位問題上認識的偏差和錯誤密切相關。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了革命的低潮和高潮,最終走向勝利奪取全國政權,其轉折點就與科學把握和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密切相關。只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對世界局勢、中國國情和中共黨情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時,才能科學認識黨的歷史方位,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同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在中國這樣一個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zhàn)斗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成功地把黨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先鋒隊。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執(zhí)掌全國政權,揭開了執(zhí)政黨建設的新篇章。隨之而來的,就是黨的歷史方位的根本轉變。但由于蘇聯模式的束縛、現實國情的落后、執(zhí)政初期的稚嫩,使得黨對于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認識和把握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失偏頗,勝利的喜悅還未待細細回味,沉痛的教訓伴隨探索的艱辛已至。頭破血流換來的是大徹大悟,巨大的代價換來的是科學執(zhí)政的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新的歷史條件出發(fā),中國共產黨強化了對世情、國情、黨情三個維度的清醒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回答執(zhí)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執(zhí)政黨。黨的十六大作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第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及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黨建實踐進行了理論總結,適時提出“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對黨的歷史方位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這表明,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自身的歷史方位有著清醒的認知,并實現了實踐到理論的飛躍,在全黨形成共識。正是在對新時期歷史方位作出科學判斷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著眼于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提出加強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性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努力實現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型。同時,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提出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五大發(fā)展理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根本指針。
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論斷賦予了黨的先進性以新的時代內涵,為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先進性開啟了廣闊的視野和思路。
首先,同時成為“兩個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條歷史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曾多次提出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1935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的瓦窯堡會議決議中指出:“共產黨不但是工人階級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盵1]27既然黨代表他們的利益,理所當然地可能成為他們的領導者、先鋒隊。瓦窯堡會議決議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盵1]27隨后,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的報告中進一步闡釋:我們黨“不但代表了工農的利益,同時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工人、農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總括工農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利益”[2]。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面對工人階級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尤其是結構變化,提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力量,把知識分子納入工人階級范疇。把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一部分,是鄧小平理論關于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基本論斷之一,也是鄧小平對于黨的性質理論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在黨的階級基礎發(fā)生全局性變化的同時,黨的群眾基礎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基本經濟制度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變化、產業(yè)結構的變化,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得以出現。中國共產黨秉持立黨宗旨,堅持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將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認為其從本質和主流上講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提出要重視吸收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加入黨的組織。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六大通過的黨章將黨的性質表述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3]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黨的性質和先進性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黨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員的社會成分與黨的性質、堅持二者有機統(tǒng)一的歷史經驗。
其次,同時成為“兩個先鋒隊”是實現黨的歷史任務的根本要求。正如1937年10月毛澤東在《論魯迅》中指出的:“我們現在需要造就一大批為民族解放而斗爭到底的先鋒隊,要他們去領導群眾,組織群眾,來完成這歷史的任務?!覀児伯a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盵4]毛澤東從唯物史觀出發(fā),對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是人民的代表,要使人民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奮斗,來自人民,代表人民,組織和領導人民為自己的利益奮斗。這就是共產黨作為人民先鋒隊的含義。1945年5月,劉少奇在《論黨》中也提出過黨是人民的先鋒隊、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人民群眾的先鋒隊。他說:“人民群眾必須有自己的先鋒隊,而且必須有如我們黨這種性質的先鋒隊,人民群眾的徹底解放,才是可能的?!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先鋒隊必須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的密切的關系。它必須在各方面,首先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民群眾,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然后先鋒隊才能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否則,先鋒隊是完全可能脫離人民群眾的。而先鋒隊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就不能成其為人民的先鋒隊,就不但不能實現它解放人民群眾的任務,而且有直接被敵人消滅的危險”[5]。因此,在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前提下,提出黨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鋒隊,實際上是指黨是人民和民族的領導者、指路人,黨要站在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前列,領導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人民解放的斗爭。
最后,同時成為“兩個先鋒隊”是黨所處歷史地位的必然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任務是奪取政權,黨的群眾基礎狀況主要適應奪權斗爭的需要,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圍內,不可能把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包括進來。執(zhí)政后,黨的職能由過去的社會動員變成了社會整合,要求盡可能地把所有的群眾團結在自己的周圍。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問題,實質上指的是黨代表哪些人的利益,主要獲得哪些人的擁護和支持的問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政黨在人民群眾的需要中產生、政黨靠人民群眾的支持而存在、政黨的任務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來完成。歸根結底,政黨的生存發(fā)展密切聯系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蘇共和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的教訓也證明,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是堅持和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基礎,是執(zhí)政黨的根基。因此,同時成為“兩個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全面執(zhí)政的歷史方位對于黨的性質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強化了黨的整合功能,拓展了執(zhí)政基礎,發(fā)掘了執(zhí)政資源,提高了對執(zhí)政安全的認識。
從嚴治黨是無產階級政黨生而有之的品格和傳統(tǒng)。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指導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制定了第一個共產黨章程《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其中規(guī)定了嚴格的紀律,要求盟員的生活方式必須符合同盟的目的和條件。如有違反,輕則暫令離盟,重則開除出盟。被開除出盟者,永久不得接收入盟。從嚴治黨思想同樣也體現在列寧建黨的全部實踐中。列寧曾說:“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們這樣的執(zhí)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的黨,才不追求黨員的數量,而注意提高黨員質量和清洗‘混進黨來的人’?!盵6]中國共產黨是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指導、幫助下誕生的,面對更為落后、困難的國情和黨情,從嚴治黨的要求自建黨之日起就非常明確,而且始終如一,體現在歷屆黨章和全部黨規(guī)黨法中。早在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就規(guī)定了嚴格的入黨條件和嚴格的紀律,二大黨章更是將“紀律”專列一章。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親自制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一切行動聽指揮”,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提出執(zhí)政黨要為更高的共產黨員的條件而斗爭,要求全黨堅持“四個服從”、警惕“糖衣炮彈”,再到改革開放初期制定《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直至十八大后接連出臺的“八項新規(guī)”“兩個條例”,從嚴治黨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奮斗、試錯和創(chuàng)新的智慧結晶,也是付出慘重代價后痛定思痛的經驗總結,對保持黨的組織性、先進性和戰(zhàn)斗力非常重要??梢哉f,中國共產黨成功走過血雨腥風的革命戰(zhàn)爭歲月,在激情澎湃的改革發(fā)展年代成功執(zhí)政,其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世界近現代政治文明史上的奇觀都與其始終堅持從嚴治黨的成功之道密切相關。正是依靠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不僅保持著政治上的先進性,而且在組織上也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從而保證了執(zhí)政的高效和軟實力的提升。
全面從嚴治黨,在“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中具有托底和保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整體戰(zhàn)略舉措的關鍵所在。由建黨之初強調“從嚴治黨”到黨的十八大后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體現了我們黨對自身建設規(guī)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從字面上解讀,“從嚴”是中國共產黨在95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對管黨治黨的一貫要求和標準,就是指對于自己的成員要堅持比普通民眾、比其他團體組織更為嚴格的標準,提出更高的要求,執(zhí)行更為嚴明的紀律,遵守更為嚴格的法規(guī),對于違法違紀現象給予更為嚴厲的處置。而所謂“全面”,則是對于從嚴治黨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既體現在從嚴治黨外延的全覆蓋,囊括了黨的建設這一系統(tǒng)工作的各方面內容,即對于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五大基礎性方面,都要從嚴設計、從嚴推進、從嚴考核,同時也體現為從嚴治黨的實踐邏輯全覆蓋,要實現從轉變作風入手,通過反腐敗發(fā)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靈魂,從小到大、從外到內、從標到本、從治到塑、從行到心。還體現為從嚴治黨對象的全覆蓋,既著眼于黨員個體,又著眼于各級黨組織;既抓住“關鍵少數”,又注重深入基層;既堅決清除存量,又著力遏制增量。綜上,全面就是沒有特殊,在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中,在黨紀國法面前,沒有特殊黨員、沒有特殊組織、沒有特殊領域、沒有特殊事件。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只有把“全面”和“從嚴”有機結合,才能使黨的建設落到實處、管出成效,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維護執(zhí)政安全。這是歷史的經驗,也必將是未來的邏輯。
從思想上建黨、靠制度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黨在新形勢下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的寶貴經驗,也是黨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結論。這一論述的提出,一方面體現了在95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黨對于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科學認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和治黨方式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新形勢下從嚴治黨的重要規(guī)律,指明了管黨治黨的目標和方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思想建黨是制度治黨的前提和基礎。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是毛澤東建黨學說的一條重要原理。土地革命戰(zhàn)爭階段,毛澤東就感覺到了“思想領導”的重要性,并在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上提出了“糾正黨內錯誤思想”,主張用無產階級思想克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以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為我們黨和軍隊賦予了政治靈魂。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關于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理論經過實踐系統(tǒng)展開而達到成熟。從理論上看,毛澤東明確提出“著重思想”建黨的論斷,并且概括出思想建設的基本內容;從實踐上看,延安整風作為共產黨人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一大創(chuàng)造,則是實行思想建黨的典范,是國際共運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目的就是端正思想路線。在延安整風結束后召開的黨的七大,把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上升到毛澤東的建黨路線的高度,并作了完整的說明。從此以后,思想建黨作為黨的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黨和國家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發(fā)揮了強大的政治優(yōu)勢,使黨不斷走向成熟、始終富有戰(zhàn)斗力?;仡欬h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由黨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黨的自身特點決定的,也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擔當的歷史使命決定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建黨的原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顯得更為重要。思想渙散必然導致制度松弛,思想建設是黨的各項建設包括制度建設的基礎和源頭。只有源頭問題解決好了,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為制度治黨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制度治黨是思想建黨的有力保障。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恐贫裙茳h、治黨,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又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從黨的一大提出民主集中制這一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根本制度,到黨的二大制定《中國共產黨章程》這一黨的根本大法,從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首次提出黨的制度建設的任務,到目前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95年黨的建設實踐中,我們黨不斷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黨的制度體系,將思想建黨的成果不斷凝結和固化為制度,保證這種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為思想建黨的深化和持續(x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著黨的建設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制度治黨已經成為治黨方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著力點。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系統(tǒng)性。制度治黨作為治本之策,不能搞“牛欄關貓”,而要編密扎緊制度“籠子”。重中之重就是要使制度要素配套銜接、彼此呼應,形成聯動機制,增強整體功能。除了科學設計,制度還需要嚴格執(zhí)行、有力查處,只有圍繞賦權、用權、制權等環(huán)節(jié)形成制度合力,才能把“蟻穴”堵死,不留“暗門”,不開“天窗”,長此以往才能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使人人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按制度辦事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一種行為方式,最終形成一種制度文化和法治文化。
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得益彰,在管黨治黨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不可偏廢。思想建黨是制度治黨的指路明燈,制度治黨是思想建黨的鋼鐵長城。要使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成為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同時也要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二者同向發(fā)力、同時發(fā)力,就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產生管黨治黨的疊加效應。
一部中國共產黨95年的發(fā)展史,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黨的理論的與時俱進、傳承創(chuàng)新。作為飽經滄桑的成熟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偉大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二是敢于直面問題,勇于實踐;三是密切聯系實際,不尚空談;四是善于總結群眾經驗,集中全黨智慧;五是能夠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實踐證明,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群眾路線、務實創(chuàng)新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法寶,也是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95年的重要法寶。
[1]張聞天.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G]//關于十年來的中國共產黨.延安:解放出版社,1938.
[2]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M]//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8.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G]//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45.
[5]毛澤東.論魯迅[M]//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
[6]劉少奇.論黨[M]//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4-370.
[7]列寧.工人國家和征收黨員周(1919年10月11日)[M]//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責任編輯 張家鹿]
Party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for 95 Years: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CP’s Party Building Theory
WANG Cheng-che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rty's theory is a red line which runs through the 95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arly hundred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own building. The generation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ave furthere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CP’s party building theor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predecessors' around the major issue that what kind of Party to build and how to build i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people's demands without exception. The basic premise of party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is recognizing the party's historical position, its fundamental objective is becoming "two vanguards" at the same time, its overall requirement is comprehensive strict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and its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is 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CP’s party building theory has made grea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t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solid protection for China's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such a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ractice first, the mass line, pragmatic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magic weapon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ontinuously, to manage and govern the party for 95 Year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95 anniversary;Party Building Theory
2016-05-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CDJ017);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院系自主項目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4.006
D26
A
1000-2359(2016)04-0033-05
王成誠(1984—),男,山東威海人,法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影響力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當代中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