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玖姣(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路徑的三維分析
王玖姣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承接中國歷史發(fā)展、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道路選擇。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從現實維度出發(fā),全方位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這是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其次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和突出“中國特色”兩個基本向度,這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再次還要從目標維度出發(fā),制定同歷史階段和最高目標相契合的階段性目標,這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認清現實、遵循原則和明確目標任務的自覺中,將不斷呈現出更多華美的篇章。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依據;原則遵循;目標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歷史中走來,在現實中升華,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偉大成就,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如何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課題。解決這個重大課題,最根本是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出發(fā),一是從現實維度出發(fā),實事求是把握當前實際;二是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前提下,不斷突出“中國特色”;三是適時制定出層層遞進、相互連貫的階段性目標。
(一)把握和認識國情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體現
充分了解和認清現狀,是科學謀劃發(fā)展思路、制定正確方針政策的前提。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全面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實際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依據和立足點。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方面國家的綜合實力極大提升,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在9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這是目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成就最權威的一個總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美好的發(fā)展前景。但另一方面還要清醒看到,我國的生產力還不發(fā)達,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調整結構、保持增長、擴大內需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任務還相當艱巨,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傳統(tǒng)性結構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解決和改變,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fā)展的因素較多,深化改革開放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利益矛盾愈加復雜。與此同時,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與對社會發(fā)展的期待不斷擴展和提高??偟膩碚f,我們還必須看到“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依然處于不發(fā)達階段,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從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整體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績占著主要地位、是主流,另一方面還必須承認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對于這些問題不能加以掩飾淡化,當然也絕不容許夸大甚至隨意改變它的性質。
(二)辨證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種認識高屋建瓴、言簡意賅,是我們深刻領會和把握當前實際的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最大特征,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實際,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這個最大國情,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
在動態(tài)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把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現狀加以客觀全面認識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雖然目前我們對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基本國情、時代環(huán)境有比較正確的把脈和定位,但是不容否認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這有我們認識能力限制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剛剛起步,自身是一個不完善、不成熟的事物,對于它的基本特征、根本要素、核心思想、階段劃分等基本范疇還有待進一步在實踐和理論上深化總結。因此,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和規(guī)律,以便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要在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發(fā)展中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實際的研究,不斷把握其內在規(guī)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方向。
(一)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貫徹社會主義發(fā)展始終的普遍性原理。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和總結新時期新鮮經驗的基礎上,以及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中,我們對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以及如何堅持這些原則的認識不斷深化。比如生產力方面,把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主要表現在高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作為邏輯起點,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鄧小平講到,“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就是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后來鄧小平又把社會主義本質總結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判斷改革開放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也是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而提出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成功例證。
(二)改革和發(fā)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路徑
在不斷明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3],也就是說如何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各國必須解決的具體而重大的問題。黨的十三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制定了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所選擇的根本路徑。在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在兩個基本點的堅實支撐下,始終抓住生產力這條紅線,堅持把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鄧小平提出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突出強調“發(fā)展是硬道理,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戰(zhàn)略思想”,胡錦濤也告誡全黨“發(fā)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強大、要體現獨特優(yōu)勢,關鍵在發(fā)展,要靠發(fā)展來不斷鞏固和推進,這是一條鐵律。
黨在制定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一根本路徑的基礎上,采取改革開放的手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是要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政治等各項體制,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開放是指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當前世界社會主義走向復興的引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七個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fā)展環(huán)境的特征,提出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遵循原則和五大發(fā)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總體來看,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課題上我們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基本上找到了重點和實現路徑。當然這方面還有很多課題需要隨著實踐和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和調整。
(三)立足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基礎
恩格斯曾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成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4]。在當代中國,現實的基礎就是深刻把握基本國情與時代特征。改革開放前,在社會主義初步建設中遭受了挫折,其主要原因是沒能很好地把握基本國情,沒能科學認識和判斷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走了超越階段的彎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所取得的成功,其強大生命力主要來自對基本國情與時代本質的分析與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解放思想,在突出中國特色上已取得一些標志性成就,總的來看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的基礎上較為系統(tǒng)地回答了一系列現實社會主義發(fā)展遇到的問題,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等;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了經濟文化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走向現代化的實踐;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發(fā)展成為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形態(tài),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的亮點?!爸袊厣钡木唧w內容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繼續(xù)解放思想,放寬視野,既要把握中國國情又要了解時代發(fā)展動向。
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和突出中國特色是一對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離開了社會主義,中國特色就失去正確的方向;突出“中國特色”是堅持社會主義的重要條件,只有堅持突出“中國特色”,才能使社會主義事業(yè)在中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傊瑘猿挚茖W社會主義和突出中國特色如同鳥之兩翼,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騰飛的兩個重要引擎。
如何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鴻篇巨制,是對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從社會主義歷史邏輯與現實實踐來看,關鍵是要及時制定出一個個從低到高的階段性目標,做到目標與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任務的不斷實現。
(一)立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特征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就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共產主義的第一或低級階段,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其本身也會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至于有哪些階段和如何劃分,是要由實踐來回答的問題。這種觀點表明了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就其生產方式、分配方式還是勞動者本身,都將經歷一系列的發(fā)展過程,由此,未來社會形態(tài)將呈現出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各社會主義國家對本身的發(fā)展階段的說法在不斷修改,但帶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是脫離發(fā)展實際、超越階段、估計過高。例如蘇共1939年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1961年宣告“這一代蘇聯人將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生活”,其后勃列日涅夫宣稱蘇聯已“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等,這種長期對發(fā)展階段的不科學認識是蘇聯最后走向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階段性和目標性的統(tǒng)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基礎上,不斷反思歷史,對我國所處發(fā)展階段重新認識,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fā)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最大國情。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目標,黨在實踐中通過制定一個個階段性目標的戰(zhàn)略逐步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江澤民同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三步走”的戰(zhàn)略目標。綜合來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目標不同:2000年的目標是總體上實現小康,2010年的目標是實現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2020年前后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左右的目標是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傮w小康、全面小康、比較富裕是目標實現程度不同的幾個階段,它們是前后連貫、價值取向一致的多層次遞進關系。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個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成為長遠性總目標實現的現實實踐和基礎。這些都充分表明了長遠性目標的實現是通過一個個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體現了發(fā)展目標與實現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
根據目前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態(tài)勢,在一個個具體的階段性目標循序實現的進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任務的完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即國富民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將不再抽象、不再遙不可及,這是建立在自覺前提下的自信。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1(13).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責任編輯:顧榕昌
作者簡介:王玖姣,女,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收稿日期:2015-11-26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6)01-0017-04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