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梁
(河北大學(xué)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王守仁軍事思想探略
劉世梁
(河北大學(xué)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
[摘要]明代“心學(xué)”集大成者王守仁,不僅在學(xué)術(shù)上有著極高的造詣,同時在軍事上也有卓著的成就。他在平定南贛農(nóng)民暴動、寧王宸濠叛亂等軍事實踐活動中,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事實踐經(jīng)驗,也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軍事思想。在軍政建設(shè)上主要包括士兵招募、兵制改革、軍隊人才的選拔、軍隊紀(jì)律、軍民關(guān)系等方面;在軍事斗爭上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斗爭策略,主要包括剿撫并用、各個擊破、避實擊虛、反間布疑等,“因利制衡”貫穿其整個軍事斗爭策略之中。
[關(guān)鍵詞]王守仁;軍事思想;軍政建設(shè)
學(xué)術(shù)界對于王守仁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相當(dāng)豐富,尤其是對于他的哲學(xué)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但對于王守仁軍事思想研究,卻相對較少,在張祥浩《王守仁評傳》第五章《兵略論》中,對王守仁的軍事思想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介紹,但由于論述的側(cè)重面,對王守仁的軍事斗爭策略較為簡略。本文試從王守仁的軍事實踐活動中,探析王守仁的軍事思想,謬誤之處,懇請方家匡正。
一、王守仁生平及其主要的軍事實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縣)人,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因其曾在會稽陽明洞養(yǎng)病而自號“陽明子”,故世稱其為“陽明先生”。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成華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十一歲隨父進京,寓居京師,學(xué)習(xí)兵法,當(dāng)時邊防警報甚急,朝廷要求大臣推薦將才,而他卻認為朝廷通過武舉所得人才僅僅是騎射搏擊之士,沒有韜略統(tǒng)馭之將才。于是他開始留心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心研究之。他留情武事,精研兵法,這些少年時代的經(jīng)歷,為其日后在軍事上的成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
弘治五年(1492),王守仁中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中進士,觀政工部。后因得罪權(quán)宦劉瑾,而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劉瑾被誅后,王守仁改任知廬陵縣。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
正德十一年(1516),虔閩不靖,“謝志山據(jù)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jù)浰頭,皆稱王,與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攻剽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賊詹師富又起”。[1](P5160)兵部尚書王瓊特舉王守仁以左檢都御使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未幾,遂平橫水、左溪、桶岡、浰頭諸寇。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宸濠謀反,王守仁起兵討之。經(jīng)過三個月的激戰(zhàn),俘獲朱宸濠。平息叛亂后,王守仁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以原官兼左都御使,起征思、田。思、田平,又以歸師襲八寨、斷藤峽,破之。此時,王守仁因病請告。至南安府,病卒,年五十七歲。
王守仁一生,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長期東征西討,屢建戰(zhàn)功。故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后,被明王朝封為新建伯,成為明代以軍功而受封伯爵的三大文臣之一?!睹魇贰吩u價王守仁“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1](P5170)這些都足以證明王守仁在軍事上的卓著成就。他能夠取得如此之大的軍事成就,與他在長期軍事實踐中所形成的軍事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以下從軍政建設(shè)和軍事斗爭策略兩個方面來論述其軍事思想。
二、王守仁的軍政建設(shè)思想
軍政建設(shè)即軍隊中的政教建設(shè)和政事管理。軍政建設(shè)的優(yōu)劣直接關(guān)系到軍隊的整體素質(zhì)和戰(zhàn)爭的成敗。王守仁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逐漸形成其軍政建設(shè)思想。他在《陳言邊務(wù)疏》中陳述八事以備採擇,這八事是:“一曰蓄才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愚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嚴守以和弊?!盵2](P258)這“八事”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了他的軍政建設(shè)思想,擇其要言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士兵的招募上:罷免客兵,選練民兵
王守仁在士兵的招募上,主張罷客兵,招募當(dāng)?shù)匚渌嚦霰娬呔帪槊癖?。他認為:“每遇盜賊猖獗,輒復(fù)會奏請;非調(diào)土軍,即請請狼達,往返之際,輒已經(jīng)年;靡費所需,動逾數(shù)萬。”而且等軍隊集結(jié)完畢準(zhǔn)備進攻時,盜賊“魍魎潛形,會無可剿之賊”。[2](P527)
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奉命到南贛平定農(nóng)民暴動,到達南贛后,王守仁注意到征調(diào)客兵不僅靡費軍糧,而且朝廷征調(diào)來協(xié)剿的廣西“狼兵”(即廣西土司之瑤兵)作戰(zhàn)雖然勇猛,但“征調(diào)狼達,兼招苗峒,劫掠性成,罕知王制”,[3](P208)紀(jì)律極壞,所到之處,奸淫擄掠,給當(dāng)?shù)匕傩諑硇碌臑?zāi)難。“時以官兵弱,有警輒征土兵(狼兵),然至剽掠,甚于流賊,民甚苦之?!盵4](P1250)于是他從所屬各縣的弩手、打手、機兵、捕快中,挑選驍勇絕群之人,又從衛(wèi)所軍官中挑選武藝出眾、有實踐經(jīng)驗者,加強訓(xùn)練,作為用于清剿的主力軍。這樣一來,“各縣屯戍之兵,既足以護防守截;而兵備募召之士,又可以應(yīng)變出奇”,[2](P528)使得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得以增強,既能達到“簡師以省費”的效果,也減少了“狼兵”給當(dāng)?shù)匕傩账鶐淼耐纯唷?/p>
(二)在軍隊的建制上:改革兵制以增強效率
王守仁十分重視兵制,他認為:“習(xí)戰(zhàn)之方,莫要于行伍;治眾之法,莫先于分數(shù)?!盵2](P1241)所以他在正德十二年(1517)平定福建詹師富為首的農(nóng)民暴動后,王守仁認識到軍中組織渙散,無法統(tǒng)一號令。在面對軍令的實施既受到上級的干預(yù),而下屬又組織渙散、各行其是的局面下,王守仁首先向朝廷上奏,“疏言權(quán)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wù),得便宜從事”。[1](P5160)在得到朝廷的批準(zhǔn)后,為提高軍令實施效率,又對軍制進行改革,“乃更兵制:二十五人為伍,伍有小甲;二伍為隊,隊有總甲;四隊為哨,哨有哨長,協(xié)哨二佐之;二哨為營,營有官,參謀二佐之;三營為陣,陣有偏將;二陣為軍,軍有副將。皆臨事委,不命于朝;副將以下,得遞相罰治”。[1](P5160)王守仁認為,通過對軍制的改革,就能使軍隊達到“上下相繼,大小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自然舉動如一”[1](P5161)的效果。
王守仁通過朝廷的準(zhǔn)予“便宜行事”提高了自身在軍中的威望,解除了上級對其發(fā)布軍事命令的干擾性因素。同時又通過軍制的改革,使得軍隊層層節(jié)制,克服了先前軍隊組織渙散的問題,提高了軍令的實施效率。
(三)重視軍隊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
王守仁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強調(diào)人才的重要性。他認為,為政在人,人存則政舉,人亡則政熄。“人存政舉,使行奉行不至,則革弊之法反為流弊之源”,特別是在軍事方面,應(yīng)慎重的選拔軍事人才,所以他在《陳言邊務(wù)疏》中陳述八事以備採擇時,八事之中首列者就是“蓄才以備急”。他認為應(yīng)“蓄才以備急”,來應(yīng)對緊急之變。因為“得其人則克以勝;非其人則敗以亡”。為儲備軍事人才,王守仁提出了具體的方法是:“使公侯子弟皆聚于一所,擇文武兼濟之才……以教育之;又余武學(xué)生之內(nèi)歲遷其超異者于此……比年而校試,三年而選舉?!盵2](P258)重視學(xué)校在培養(yǎng)軍事人才中的作用,當(dāng)然,此種辦法僅從“公侯子弟”中來挑選人才,也體現(xiàn)了他的階級局限性。
除了在學(xué)校中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文韜武略之才外,王守仁還十分重視將才在實踐中熟知當(dāng)時全國的軍事形勢。他曾向朝廷建議,讓武學(xué)生每歲更迭巡邊;“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遠近,邊關(guān)之要塞,虜情之虛實,時勢之緩急,無不深諳熟察于平日”。[2](P258)
(四)在軍隊的紀(jì)律上:厲行賞罰,整肅軍紀(jì)
王守仁非常重視軍紀(jì)和軍中賞罰的分明,他曾引用吳起的話說:“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何益于用?”[2](P310)認為“賞罰,國之大典”,賞罰的目的在于“使惡有所懲”,而“為善者益知有所勸”。[2](P650)如果賞罰不力,不僅不能申明紀(jì)律,亦無法振作權(quán)威,“今邊臣之失機者,往往以幸逃脫。朝喪師于東垂,暮調(diào)守于西鄙,罰無所加,兵因縱弛”。[2](P288)認為如果對邊臣不加賞罰,“雖有百萬之眾,徒以虛國勞民,而亦無所用之地”。[2](P288)
他在分析當(dāng)時的軍隊風(fēng)氣時說:“近年來,士氣不振,兵律欠嚴,蓋姑息屢行,激勵之方不立,規(guī)利避害者獲免,委身效職者難容。是以偷糜成習(xí),節(jié)義彰顯?!闭J為造成當(dāng)時士氣不振、偷糜成習(xí)的原因在于賞罰制度沒有確立。要改變將領(lǐng)“權(quán)威不振”、士兵“偷糜成習(xí)”的狀況,王守仁認為必須厲行賞罰。他說:“懸非革之賞以倡敢勇,然后士氣可得而振。”[2](P253)他認為,治軍時不僅要厲行賞罰,而且要嚴格紀(jì)律,方可摧無不破,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他說:“軍志有之:‘該罰而請不罰者,有誅;該賞而不請賞者,有誅。’古之人君執(zhí)其賞罰,堅如金石,信如四時,是以令之所播如轟霆;兵之所加無堅敵;而功之所成無愆期?!盵2](P388)
王守仁認為,賞罰不僅要分明,而且必須適當(dāng)。刑罰過重或過輕都不能達到預(yù)期的目的。如果賞罰不適當(dāng),就達不到勸善懲惡的目的,賞罰也就失去了意義。他說“無刑賞之用當(dāng),而后善所勸,惡有所懲;勸懲之道明,而后政得其安。”[2](P650)為了使軍中賞罰得當(dāng),他制定了各種具體的賞罰條例,詳細規(guī)定了什么情況該賞,什么情況該罰,什么情況該處死,什么情況該給予一般的處罰。這些具體的賞罰規(guī)定,使軍令得以申明,使明王朝的軍威一度有所重振。此外,王守仁認為,賞罰不僅要分明、適當(dāng),而且還要準(zhǔn)確把握賞罰的時間。在他看來準(zhǔn)確把握賞罰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過時而賞,與無賞同;后事而罰,與不罰同”。[2](P310)他認為,對于將士的賞罰,應(yīng)“罰典止行于參提之后,而不行于臨陣對敵之時;賞格止行于大軍征剿之日,而不行于尋常用兵之際”。[2](P307)只有掌握準(zhǔn)確賞罰的時間,才能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
總之,王守仁認為,施行賞罰不僅要分明、適當(dāng),而且要準(zhǔn)確的把握賞罰的時間,這三個要素是緊密相連的,只有這三者都做到了,才能達到賞罰的目的,使善有所勸,惡有所懲,才能重振軍威。
(五)嚴防“盜賊”,德治教化以“破心中賊”
王守仁認為,要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關(guān)鍵不在于雙方力量的強弱,而在于是否能夠得到“心”,也就是“民心”。要想得到“民心”,就必須“攘外必先安內(nèi)”,在自己軍事控制區(qū)內(nèi)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故在王守仁的軍事實踐中,他將政治與軍事相結(jié)合,在自己所控制的區(qū)域內(nèi)采取措施以嚴防“盜賊”,同時積極的推行“德治教化”以破“心中賊”。不僅試圖從組織上來控制百姓,而且重視從思想上使百姓馴服,從而使百姓不僅在行為上服從統(tǒng)治,而且在思想上消除反抗意念,以達到軍事上的勝利和社會長治久安的目的。
王守仁到達南贛之初,面對“贛民為洞賊耳目,官府舉動未形,而賊已先聞”[2](P1238)的局面,他采取了幾項具體的措施,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扭轉(zhuǎn)百姓與“山賊”相互勾結(jié)的局面,從而保障軍事上的勝利。他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實施“十家牌法”?!捌浞ň幨覟橐慌疲_列各籍貫、姓名、年貌、行業(yè),日輪一家,沿門按牌審查,遇面貌可疑人,即行報官究理,或有隱匿,十家連坐。”[2](P1239)通過實施這種聯(lián)防制度,防止百姓與“山賊”的勾結(jié),最大限度的鏟除農(nóng)民軍的群眾基礎(chǔ),以為其在軍事上的勝利添加勝算。二是設(shè)立保長。實施“十家牌法”時,王守仁為防“協(xié)制侵擾之弊”而不設(shè)立牌頭,“然在鄉(xiāng)村,遇有盜賊之警,不可以無流紀(jì)”,因此又“立保長督領(lǐng),庶眾志齊一”。[2](P610)三是設(shè)立鄉(xiāng)約。王守仁設(shè)立鄉(xiāng)約的宗旨是:“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xùn)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誡,息訟罷爭,講信修睦?!盵2](P600)王守仁試圖通過“鄉(xiāng)約”來動員一切力量,來控制百姓,嚴防“盜賊”。
除采取上述“嚴防盜賊”措施外,王守仁還積極推行“德治教化”,以達到破“心中賊”的目的。他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正教化”。王守仁認為,統(tǒng)治百姓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施行教化。他指責(zé)當(dāng)時的官吏“不知教化為先,徒恃刑驅(qū)勢迫,尤其無愛民之實心”。[2](P1153)為了推行教化,王守仁頒布法令,要求“各該縣官,務(wù)于坊里鄉(xiāng)都之內(nèi),推選年高有德,眾所信服之人……耳提面命,多方化導(dǎo)”。[2](P1153),這對于當(dāng)時教化的推行起了一定的作用。二是“正風(fēng)俗”。王守仁指出當(dāng)時“民蔽于欲而厚于利”?!皭燮湄斉c力,至爭刀錐,靳舉手投足,寧殆其身而不悔?!盵2](P902)為了扭轉(zhuǎn)民俗“惡劣”的現(xiàn)象,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他多次發(fā)布《告諭》。王守仁在其一生的軍事生涯之中,前后共發(fā)布十五次《告諭》。在每次進兵之前,他都會發(fā)布《告諭》,告誡百姓要“相勉于善”,“勤儉以守家業(yè),謙和以處鄉(xiāng)里”,“毋輕斗爭”,為其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做好宣傳工作。
三、王守仁的軍事策略
王守仁非常重視軍事斗爭策略的運用,他說:“兵,詭道也,全以陰謀取勝”,他還引用孫子的話說:“較其情而索其計”。要想做到“較其情而索其計”就需“因利制衡”,只有戰(zhàn)前為之謀才能“有握算于來戰(zhàn)爭者”。[2](P1185)因此,作為全軍主帥的王守仁,為了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采取了多種多樣的軍事斗爭策略。其軍事策略,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分化誘降,剿撫并用
王守仁認為,“兵兇戰(zhàn)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若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能“立于不敗之地”。[2](P1185)他認為,要削弱敵軍的抵抗力和減少用兵,以達到真正的“立于不敗之地”,就應(yīng)對敵軍進行分化誘降。為此,他在對參加叛亂“從逆官員”進行處置的時候,主張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對于那些“事雖涉于順從,勢實由于脅迫”[2](P418)的官員,酌情降職或罷免。對于那些被迫參加叛亂的下級軍官和士兵,“雖是可惡,原情非得已。及照南昌前衛(wèi)軍余多系脅從被殺,現(xiàn)今軍伍缺人,合將各犯免其前罪,具編本衛(wèi),永遠充軍”。[2](P412)對于那些先參加叛亂而后投降者,各杖一百,對于其他人等一概不問。對于那些先參加叛亂而后能倒戈一擊者,照樣犒賞。而對于那些“從惡不悔,執(zhí)迷不悟,拒敵官兵者,必殺無赦”。[2](P582)
此外,王守仁還反復(fù)對敵軍進行誘降,規(guī)定對于那些參加農(nóng)民暴動的人,“但能悔罪來歸,仍與安插。或能擒斬同伙歸投者,準(zhǔn)其贖罪,仍與給賞”。[2](P1086)這些投降的人“果能改惡遷善,實心向化,今日來投,今日即待以良善,開其自新之路,絕不追既往之惡”,并“量給米鹽,為之經(jīng)紀(jì)之生業(yè)”。[2](P651)王守仁的這些分化、誘降敵軍的政策,對于最大限度的爭取參加叛亂的人員來降,削弱敵軍的抵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守仁分化誘降,剿撫并用的軍事策略的影響下,有許多原參加叛亂或農(nóng)民暴動的將領(lǐng)率軍投降。如正德十二年,王守仁在平大帽山詹師富時,“酋長若黃金巢、盧珂(龍川義軍首領(lǐng))等,即率眾來降,愿效死以報”。[2](P1245)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召到廣西討伐思恩、田州土酋盧蘇、王受叛亂時,盧蘇、王受在王守仁招撫政策的影響下“陳兵人見”?!笆厝蕯?shù)二人罪,杖而釋之,親人營撫其眾七萬?!盵1](P5166)一場地方酋長的軍事叛亂,兵不血刃的解決了。
(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以左檢都御使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當(dāng)時謝志山據(jù)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jù)浰頭,詹師富據(jù)福建大帽,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柳州龔福全等攻剽府縣。面對這烽火遍地的農(nóng)民起義,為防止農(nóng)民軍勢成一體,在分析形勢后,王守仁采取了割裂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出其不意、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方法。繼續(xù)對福建贛南山區(qū)用兵,首先平滅詹師富,解除后顧之憂。然后進兵大庾,擊敗謝志山、陳曰能,最后再進剿橫水、左溪、桶岡、浰頭等地的義軍。
首先王守仁率領(lǐng)兩千精兵進軍福建汀州,在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到達上杭后,命令三路大軍突襲,“乘晦夜銜枚并進,直搗象湖,奪其隘口”,經(jīng)過“奮勇鏖戰(zhàn)”,結(jié)果“福建兵攻破長富村等巢三十余所,廣東兵攻破水竹、大重坑等巢一十三所,斬首從賊詹師富、溫火燒等七千有奇,俘獲賊屬、輜重?zé)o算,而諸洞蕩滅。是役僅三月,漳南數(shù)十年逋寇悉平”。[2](P1240)
在平定詹師富,解除后顧之憂后,王守仁率軍進攻贛、湘、粵三省交界處的橫水和左溪。在進攻橫水、左溪之前,為了防止浰頭、桶岡的農(nóng)民軍從背后偷襲,故王守仁采取招撫政策,給浰頭義軍首領(lǐng)池仲容發(fā)去安撫、招降書。在穩(wěn)住了浰頭起義軍后,再進攻橫水,“守仁自駐南康,去橫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賊巢左右,進軍逼之。賊方迎戰(zhàn),兩山舉幟,賊大驚,謂官軍已盡犁其巢,遂潰。乘勝克橫水”。[1](P5161)橫水克后,左溪自然也隨之被攻破。
橫水、左溪攻破后,王守仁著手進攻桶岡。王守仁命令贛州知府邢珣、吉安知府伍文定、程鄉(xiāng)知縣張戩等分路進兵,又令汀州知府唐淳設(shè)伏?!把持鼻安珣?zhàn),文定與戩自右出,賊倉卒敗走,遇淳兵又敗。諸軍破桶岡?!盵1](P5161)
破桶岡后,此時只剩下浰頭農(nóng)民軍,王守仁先設(shè)計將浰頭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池仲容等人捕獲,之后“官軍進攻,內(nèi)外合擊,擒斬?zé)o遺”,[1](P5162)至此,在王守仁各個擊破的策略下,南贛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農(nóng)民暴動全部被平定。
(三)審時度勢,避實擊虛
從王守仁所評定的《武經(jīng)七略》中可以看出,他認為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做到“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能夠到校計索情,方能知虛實,從而避實擊虛,因敵取勝?!盵2](P1186)
在王守仁平定詹師富后,從福建回師南贛,準(zhǔn)備進攻位于贛、湘、粵三省交界的橫水、左溪、桶岡三地的農(nóng)民軍。在商議首先進攻這三地中的哪一地時,官軍中有人主張先打桶岡,因為桶岡是起義軍活動的中心地帶。王守仁卻主張應(yīng)先進攻橫水,他說:“橫水之?dāng)?,見我尚未集合兵力,以為?zhàn)期還遠,又以為我必先去桶岡,而心存觀望,乘敵不備,急速出擊,必可得志?!盵5](P3047)在王守仁指揮下,官軍迅速出擊橫水,乘起義軍不備,平定橫水。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壬辰朔,宸濠率大軍出南昌,攻占九江、南康等地,沿長江順流而下,抵達安慶。面對此局面,官軍中有人主張與敵主力對決,以解安慶之圍。王守仁卻認為,“今九江、南康己為賊守,我越南昌與相持江上,二郡兵絕我后,是腹背受敵也。不如直搗南昌。賊精銳悉出,守備虛。我軍新集氣銳,攻必破?!盵1](P5163)王守仁正是在對敵我雙方形勢分析的基礎(chǔ)上,審時度勢,避敵之精銳,乘南昌守備之空虛,率軍進攻南昌。不久,官軍攻破南昌。正如王守仁之前所期:“賊聞南昌破,必解圍自救,逆擊之湖中,蔑不勝矣?!盵1](P5163)南昌被攻破后,宸濠率大軍回援南昌,王守仁設(shè)兵伏擊,以逸待勞,將叛軍擊敗,平定了叛亂。
(四)示敵以假,攻其不備
王守仁的用兵,在攻擊敵人之前,示敵以假象,顯得其軟弱而無能為力,或顯得其無意進攻,使敵人放松其警惕之心,待敵人松懈之時,乘敵不備,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攻擊。在進攻浰頭之前,王守仁給浰頭義軍首領(lǐng)池仲容發(fā)去安撫、招降書,并給義軍們送去酒肉、銀子等物,表示招撫誠意。浰頭義軍首領(lǐng)池仲容一面派其弟池仲安來聯(lián)系投降事宜,一面作好迎戰(zhàn)準(zhǔn)備。當(dāng)問及備戰(zhàn)原因時,池仲安解釋道:“珂、志高,讎也,將襲我,故為備?!盵1](P5163)①此時王守仁明知道浰頭義軍是不信任自己所以備戰(zhàn),但他還是假裝相信,并將盧珂擒來,杖打三十,關(guān)押起來。并給義軍送去大明歷法,表示要讓他們過上農(nóng)耕生活,還邀請他們來觀燈。王守仁乘池仲容等人前來觀燈之時,“伏甲士于門,諸賊人,以次悉擒戮之”。[1](P5162)由于首領(lǐng)大部分被殺,浰頭義軍群龍無首,很快被王守仁平定。
在鎮(zhèn)壓八寨、藤峽時,王守仁亦是如此。在王守仁初到八寨、藤峽時,八寨、藤峽的農(nóng)民軍意識到,官軍必將攻擊他們,于是都進入險要之地,積極備戰(zhàn)。王守仁為降低農(nóng)民軍的防范之心,公開解散軍隊,興辦學(xué)校。農(nóng)民軍見此,逐漸松弛下來。而王守仁卻調(diào)集軍隊,“伺賊不備,進攻破牛腸、六寺等十余寨,峽賊悉平。遂順江而下……盡平八寨”。[1](P5167)
(五)反間布疑,擾亂敵軍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王守仁被派往福建處置兵變事宜。在行至豐城時,被告知宸濠謀反。王守仁于是返回吉安,與知府伍文定一同“征調(diào)兵食,治器械舟揖,傳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工”。[1](P5162)當(dāng)時,宸濠叛軍勢力浩大,總兵力六萬有余,號稱十萬,并準(zhǔn)備順江而下,進攻南京,“濠初反,即欲趨南京”。[5](P3047)而王守仁此時也很擔(dān)心叛軍會向東進攻南京。他召集眾將士商議說:“賊若出長江,順流東下,南都不保。吾欲以計撓之,使少進數(shù)日,無患矣?!盵6](P1294)
王守仁為延緩叛軍進攻南京,同時也為其部署兵力贏得寶貴時間,施用二計:一計是施疑兵之計。大量偽造討伐檄文,發(fā)往各府縣,謊稱:“都督許泰、郄永將邊兵,都督劉暉、桂勇將京兵,各四萬,水陸并進。南贛王守仁、湖廣秦金、兩廣楊旦各率所部合十六萬,直搗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軍法論?!盵1](P5163)這個疑兵之計使朱宸濠擔(dān)憂起來,“(宸濠)果于袷衣絮中搜得公文,遂疑不發(fā)”。[2](P1417)二計是反間計,給朱宸濠的兩個軍師李士實、劉養(yǎng)正密送蠟書一封,造成他們準(zhǔn)備投降的假象。使得宸濠生對兩位軍師心生疑慮,“宸濠又疑李士實、劉養(yǎng)正,不信其謀”。[2](P1470)在南昌滯留了十幾天而沒敢及時順流而下進攻南京,這為王守仁集結(jié)軍隊和進行軍事部署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四、結(jié)語
縱觀王守仁的一生,他早年寓居京師,留心武事,研讀兵法;中年平定南贛,安輯地方,又遇宸濠叛國,勤王戡亂;晚年抱疾赴桂,撫定瑤獞。他東征西討,取得了巨大軍事成就。這些軍事成就,足見其非凡的軍事才能。
在他長期東征西討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事實踐經(jīng)驗,也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軍事思想。在軍政建設(shè)方面,認為在士兵的招募上,罷客兵,選練民兵。慎重對軍隊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同時通過厲行賞罰來嚴明軍紀(jì),通過改革兵制來提高軍令實施效率。另外,他尤其重視軍事與政治的結(jié)合,注重維護地方治安,通過推行“十家牌法”、立“鄉(xiāng)約”等來嚴防“盜賊”,通過“德治教化”來破心中賊,以期達到“攘外必先安內(nèi)”“既破山中賊,又破心中賊”的效果。在軍事策略方面,為了達到軍事勝利,王守仁采取了多種多樣的軍事斗爭策略,主要有:分化誘降,剿撫并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審時度勢,避實擊虛;示敵以假,攻其不備;反間布疑,擾亂敵軍。他的軍政建設(shè)和軍事策略思想構(gòu)成了他獨具特色的軍事思想。
注釋:
①珂、志高是指已經(jīng)投降官軍另外兩股勢力的首領(lǐng)盧珂和鄭志高。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王守仁.吳光,等.王守仁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蔣菜.明史記事[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刊印社,1990.
[4]朱國楨.皇明史概[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刊印社,1992.
[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6]《明通鑒·卷48》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四年六月庚辰條[Z].長沙:岳麓出版社,1999.
責(zé)任編輯:張慶
[收稿日期]2015-08-31
[作者簡介]劉世梁(1992-),男,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7—0115—06
[中圖分類號]K248.2
[文獻標(biāo)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7.026
On Wang Shouren’s Military Theory
LIU Shi-liang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Wang Shouren,a famous scholar of “heart-mind philosophy” in Ming Dynasty,was well-known not only academically but also made great military achie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putting down the peasant movement,as well as other military practices,he accumulated great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ed unique military philosophy. His military construction ideas include soldier recruitment,military system reform,talents selection,military disciplines,and army-people relation. In term of fighting,he employed multiple strategies including suppressing and comforting,separation and so on,carrying out the theory of “interest balancing” all through.
Key words:Wang Shouren;military theory;army and politics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