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桔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
論司法社會工作的核心理論及制度價值
陳紅桔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司法社會工作是指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知識和方法在司法和司法行政系統(tǒng)中開展專業(yè)服務活動,社會工作專業(yè)活動與司法及司法行政活動相互影響,良性互動,協(xié)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推動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和諧。恢復性司法是司法社會工作的核心理論,其基本理念涵蓋了司法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觀點,與司法社會工作有著內在的一致性,目標的統(tǒng)一性。司法社會工作具有解決社會問題、穩(wěn)定社會秩序,彰顯司法公信、追求司法正義,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提高司法效益等制度價值,是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的制度安排,是司法社會化的路徑選擇,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支持。
司法社會工作;恢復性司法;制度價值
我國的社會工作介入司法體系始于2002年的上海社區(qū)矯正試點,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以社區(qū)矯正社會工作為主體,并逐步向犯罪預防、監(jiān)禁場所內的幫教、刑滿釋放后的幫扶以及戒毒、調解、信訪等多領域滲透的局面。社會工作者以其專業(yè)知識和其特有的專業(yè)價值理念和工作技巧與司法活動良性互動,在司法及司法行政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現代社會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進程中,司法體系中的社會工作能夠化解矛盾沖突,推動司法社會化工作的創(chuàng)新。社會工作的理論及實務界將這種利用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為司法體系中特殊服務對象提供專業(yè)服務的過程稱之為司法社會工作。與司法社會工作在實務領域的快速推進不相適應,司法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明顯滯后,現代意義上的司法社會工作是個舶來品,由于各國司法傳統(tǒng)有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關于司法社會工作的權威界定,有關司法社會工作產生的理論基礎也是見仁見智,而對于司法社會工作的性質及價值取向等問題幾乎沒有涉及,司法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司法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迫切需要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西方司法社會工作的起源與發(fā)展
專業(yè)社會工作(Social Work)是一種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和方法,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以期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職業(yè)和專業(yè)。[1]84
存在了數個世紀的報應性刑罰一直是世界刑事司法的主導觀念,不論神意報應、道德報應還是法律報應,始終認為以嚴厲的刑罰懲罰犯罪是應對和預防犯罪的唯一手段。20世紀以來,世界刑事司法的發(fā)展趨勢逐步演變?yōu)樾塘P輕刑化和非監(jiān)禁化,強調對待犯罪不能單純依靠懲罰,而應用非監(jiān)禁刑的方法來感化、教育和改造罪犯。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奧古斯塔從1841年到1859年期間,對由其保釋的2000多犯人開展了運用個案輔導社會工作方法矯正其行為,改善其環(huán)境的工作,這些犯罪人最后一般都會因為行為大有改觀而被法院寬大處分,有的僅僅處以罰款。“感化工作之父”約翰·奧古斯塔應該算是開展司法社會工作實踐的第一人。繼奧古斯塔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后,美國的馬薩諸塞州在1879年的一項法案中授權波士頓市設置了專職的矯正社會工作者,至此,司法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出現。隨著國會《聯邦觀護法案》的通過,美國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矯正社會工作制度。[2]11美國司法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與青少年司法體系的建立緊密相連,19世紀末20世紀初,司法社會工作服務涉及監(jiān)獄、少年犯罪與感化院,隨著毒品法庭和家庭暴力法庭的誕生導致了司法社會工作者的大量增加。[3]103
在英國,司法社會工作也是從社區(qū)矯正開始,1907年英國頒布了《感化犯人法》,規(guī)定設置觀護人機構,負責被判感化的人在釋放后的監(jiān)督、咨詢、協(xié)助等有關事宜,明確了由法院任命的專職人員為矯正對象提供公共服務的矯正社會工作格局。1925年,英國制定了《刑事裁判法》,規(guī)定設置“感化委員會”負責轄區(qū)內矯正社會工作者的任命、報酬和其他行政事務工作,進一步在體制上保障了司法社會工作的開展。[4]14日本以及我國的香港地區(qū)在吸收英、美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踐發(fā)展了本土的司法社會工作。
歷經一百多年發(fā)展,國外司法社會工作的實踐領域已經十分寬泛,尤其在青少年刑事司法服務、警察與社區(qū)警政的社會工作服務、緩刑與假釋機構的社會工作服務、監(jiān)獄與犯罪矯治社會工作服務以及被害人社會工作方案與服務等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進展。[5]139
(二)我國司法社會工作的產生發(fā)展
受世界刑事司法模式轉變的影響,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我國刑事司法體制改革,其主要重心有兩個方面:一是改革當前的司法審判程序,包括舉證程序、庭審方式和訴訟制度這三個主要領域;另一方面則是改革我國的刑事司法觀念,即從報復性司法向恢復性司法的轉型。后者的改革為司法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999年,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鼓勵各成員國在合適案件中采用恢復性司法的決議,次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第十屆聯合國犯罪預防與罪犯待遇大會上,四十多個國家一致通過了《關于在刑事事務中采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議案,該議案中要求各成員國擴大適用恢復性司法。報應性司法向恢復性司法的轉變,對于司法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社區(qū)矯正的試點是我國對這一世界性司法潮流變化的積極回應。[6]12002年8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國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當時主要是針對三類高危人群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現實情況,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由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和方法對失學失業(yè)青少年、藥物濫用人員以及刑滿釋放人員進行矯正和幫扶,形成了“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中的矯正社會工作力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完全以行政手段管理司法事務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礎上,“兩高兩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于2003年7月聯合頒發(fā)了《關于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籍此我國的司法社會工作最早從社區(qū)矯正中起步,司法社會工作正式成為我國社會工作的新興領域。隨著“上海模式”的推行和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全面推進,司法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在青少年社會工作、戒毒社會工作以及社區(qū)矯正社會工作這三大領域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后,其服務領域快速拓展到整個司法及司法行政領域。
(三)恢復性司法是司法社會工作的核心理論
我國學者對司法社會工作產生的犯罪學、刑罰學、社會學理論基礎進行深入的闡述,提出了司法社會工作產生的犯罪多因論、特殊預防論、刑罰謙抑論、行刑社會化論、標簽理論、恢復性司法理論、社會公正和社會和諧論等諸多理論,但本人認為,司法社會工作產生的上述理論基礎中,恢復性司法理論是其核心理論。首先,司法社會工作作為司法(核心是刑事司法)與社會工作的學科交叉,其理論基礎首要的應該是刑事司法理論。再者,司法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向司法領域的介入,其介入的前提是司法體制的改革,引發(fā)刑事司法體制改革的理論是其理論基礎。最后,恢復性司法因其與司法社會工作有著目標的一致性、內在的統(tǒng)一性,為司法社會工作介入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
1 恢復性司法對傳統(tǒng)刑事司法應對犯罪的方式提出質疑
刑事司法視域中出現恢復性司法的概念也就近二三十年來的事情,起源于西方國家的一場刑事司法改革運動,這場名為Restorative Justice(恢復性司法)的刑事司法改革運動深刻地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各國積極反思現代刑事司法制度中存在的弊病以及傳統(tǒng)的犯罪預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恢復性司法理論中關于認定犯罪的不同視角以及關于應對犯罪的不同做法?;謴托运痉ㄟ\動的倡導者們成功地說服了越來越多的對傳統(tǒng)刑事司法模式感到失望,并迫切希望解決當下犯罪和刑罰領域中存在的問題的刑事司法領域的學界及實務界的人,為各國的刑事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及實踐指導,也為社會工作介入到各國的司法體系提供了契機。[5]139恢復性司法運動的倡導者認為傳統(tǒng)刑事司法所強調的法律報應觀,所采取的判決性懲罰(Judicial Punishment)既不能防止再犯,也不能修復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以及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區(qū)。而恢復性司法強調犯罪發(fā)生后首選的對策不應是懲罰犯罪人,而是要讓犯罪人徹底明白其犯罪行為給被害人以及社區(qū)所造成的傷害,深刻悔悟并自愿修復其所造成的傷害,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7]2
2 恢復性司法基本理念涵蓋了司法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觀點
恢復性司法不僅是一種司法模式,更是一種司法理念。恢復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責任、恢復和回歸。犯罪人責任的承擔不是建立在懲罰基礎上,而是自愿承擔;恢復因犯罪而破壞的與被害人、與社區(qū)的社會關系;促成犯罪人與被害人、與社區(qū)的和解,幫助犯罪人復歸。[8]35恢復性司法正義觀以追求恢復性正義為目標,強調正義的實現途徑是社會關系得到恢復,強調犯罪人的責任及真心悔悟,滿足各方需要,體現人性關懷?;謴托运痉ㄐ塘P觀強調通過恢復手段使被害人、犯罪人和社區(qū)相互之間消弭對立,恢復和諧,化解由利益沖突引發(fā)的矛盾,避免和預防潛在犯罪?;謴托运痉ㄒ云浔U先藱?、矯治罪犯、修復關系、提高司法效率等功能成為刑事司法改革的選擇,因其參與主體廣泛,兼顧多方利益,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
恢復性司法基本理念下的恢復性正義和恢復性刑罰觀涵蓋了刑罰謙抑理論、特殊預防理論、行刑社會化理論,對于犯罪所造成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以及社區(qū)之間的沖突的解決的首要目標是使沖突各方重新和睦,在恢復性司法中,被害人不再只是犯罪裁判中的證人,而是把被害人作為重要的一方,關注其情感的發(fā)泄及利益的滿足,最后促進被害人以及社區(qū)與犯罪人之間的和解,充分體現了司法社會化、社會和諧論等司法社會工作的核心觀點,能夠對司法社會工作的主要理論起到統(tǒng)率作用。
3 恢復性司法的主要目標與司法社會工作一致,司法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與恢復性司法統(tǒng)一
恢復性司法不是傳統(tǒng)刑事司法體制的替代物,也不是一種控制犯罪的新技術。它意味著一種司法觀念的改變,是一種對待犯罪的新范式,其最大貢獻在于從內心喚醒犯罪人承擔犯罪損害的責任感,恢復社會安寧的義務感;從強調刑罰的報應功能到強調刑罰的矯正功能。而司法社會工作正好具備恢復性司法所要求的恢復功能、預防功能、發(fā)展功能和矯正功能。
與恢復性司法以幫助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預防其再犯的目標相一致,司法社會工作著力于協(xié)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試圖恢復服務對象中斷的社會聯結,幫助服務對象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最終實現“助人自助”的服務目標?;謴托运痉ǚ磳H從犯罪人身上找原因,特別關注犯罪人身處的環(huán)境,強調各種關系人充分的參與和協(xié)商,強調社會各方對犯罪行為和預防犯罪再發(fā)生承擔集體責任,尋求強化社區(qū)建設以預防和控制犯罪。而人與環(huán)境的構成狀態(tài)正是所有司法社會工作介入行動的焦點,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個人在環(huán)境中所能獲得的資源以及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也正是司法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正因為司法社會工作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功能上、方法上都同恢復性司法有著內在的統(tǒng)一性,所以恢復性司法實踐從一開始就朝著與司法社會工作充分合作的方向發(fā)展。當然我們必須正視恢復性司法作為舶來品同我國傳統(tǒng)刑事司法理論存在著沖突,尤其是國外一些恢復性司法的具體模式不能照搬,但是我們可以把恢復性司法作為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種新的思路,在把握其司法理念基礎上探索適合我國的司法模式。
(一)司法社會工作的價值是其核心內容
法學和社會工作都是特別注重價值的學科,司法社會工作作為法學和社會工作學科的交叉領域,對其價值的關注應該成為司法和社會工作的主要活動。司法社會工作作為一項主要在刑事司法體系內實行的制度,其具有怎樣的價值,我們應該怎樣去發(fā)揮和利用其價值,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
那么,司法社會工作的價值是什么?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的結合來回答這一問題:一方面司法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實務在司法領域中的拓展,秉持的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采用的是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毫無疑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會滲透在司法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中;另一方面司法社會工作是為司法領域中的特殊受助對象提供專業(yè)化社會工作服務,最終是為了與司法活動良性互動,實現司法目標,因此,司法社會工作中必定體現了司法價值理念。
作為一種助人活動的司法社會工作,其基本價值取向為維護人的尊嚴、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發(fā)展。司法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大多是被認為有缺陷的犯罪人,但在司法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司法社工”)的眼里仍然是有尊嚴,具有可塑性的人,司法社工實務中接納并尊重服務對象,采用“優(yōu)勢視角”,關注服務對象的優(yōu)勢,挖掘服務對象的潛能。建立在尊重、平等、接納基礎上的專業(yè)關系,使得司法社工與服務對象彼此信任,關系融洽,以區(qū)別于傳統(tǒng)司法活動中主體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作為一種職業(yè)和專業(yè)的司法社會工作,其基本價值取向為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司法社會工作兼顧各方利益,以服務對象的自身能力的提升,社會功能的恢復為其工作的根本落腳點,以犯罪的預防,社會秩序的維護為其工作的終極目標,以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在平等互動的關系中以服務對象能夠接受,社會能夠認可的方式協(xié)調服務對象與周圍他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為其工作的主要方式。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司法社會工作,其基本價值取向主要有:解決社會問題,穩(wěn)定社會秩序;彰顯司法公信,追求司法正義;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提高司法效益。社會工作作為現代社會制度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協(xié)調社會利益沖突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是以解決社會問題、保障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已任的專業(yè)活動,與司法及司法行政管理主要以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和行政的強制力來解決問題不同,社會工作倡導以改變環(huán)境、完善制度來解決社會問題,以人性化的服務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效果。
(二)我國司法社會工作的制度性價值
我國司法社會工作的制度性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解決社會問題,穩(wěn)定社會秩序,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持
秩序在人類社會的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生活的有序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fā)展的要求。社會是由存在著不同利益沖突的個人和群體組成的,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沖突有賴于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控制,假設社會生活沒有秩序,就會形成“每個人對他人都是狼”的恐懼狀態(tài)。[9]137司法社會工作作為國家控制利益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制度性安排,秩序毋庸置疑是制度性司法社會工作的基礎價值,因為秩序關注的是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社會工作在西方被稱為社會的“潤滑劑”。它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服務的價值取向內涵了其社會公平的允諾,而它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已任的實踐也必然帶來社會的穩(wěn)定。
由于司法社會工作者在司法領域中的服務性介入,引入了助人自助、關心人、尊重人、相信人的潛能和可塑性等一系列先進的價值理念,并且通過科學的助人方法,提供了與傳統(tǒng)單純刑罰執(zhí)行過程不同的矯正教育方式和社會服務方式,因而更能夠通過內在的自發(fā)性手段,調動服務對象自身的積極因素,促進其行為方式和價值理論的轉變,由于司法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我國司法領域(目前主要是刑事司法領域)的有力支持,奠定了不斷拓展的工作基礎。[10]3未來,司法社會工作將在更多的實務領域中協(xié)助司法及司法行政職能部門,緩解社會矛盾,預防和減少犯罪,成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支持。
2 彰顯司法公信,追求司法正義,成為司法社會化的路徑選擇
正義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正義是司法的價值取向、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只要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須會產生正義的問題。由于在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中每個人都渴望自我滿足度的最大化,在任何地方都追逐著自我利益的最大實現,而帕累托最優(yōu)只有在罕見的條件下才能實現,所以社會生活各領域中肯定時有偏離正義現象的發(fā)生。司法社會工作正是國家為了對司法領域偏離的有效矯正和對人類正義的有力匡扶所作的制度安排。
上世紀末,世界法治國家推行一場“司法社會化”的司法改革運動,這一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旨在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社會成員“接近正義”的權利,實現司法和諧。[11]將司法領域中原屬于司法權解決的問題一部分交給社會來解決,發(fā)揮社會力量和社會方法在解決社會利益和沖突中的作用。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司法只有公正才能獲得公信,民眾才能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司法,才會自覺執(zhí)行法律的裁決,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才能得以實現。我國民眾不信賴司法的現象時有出現,司法管理和審判的社會化是改變這一社會現狀的迫切需要,是紓解司法改革中無法回避的困境的有效方法。因為正義的實現具有多元性,社會民眾也具有實現正義的可能性,司法的社會化,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等措施一方面可以緩解司法的壓力,另一方面體現了司法的開放性和親和性,有利于司法擺脫由于疏離社會而導致公信力喪失的困窘,重新贏得民眾的信賴。
權力多元化和社會化趨勢,使得國家權力不再是政治社會的唯一權力。政治權力民主化以后,下游的司法需要的毋寧是社會化,從正當性角度來看,司法社會化其實只是正本清源,讓司法除了維護社會秩序外還要回到滿足人民正義感的原始目的。只有當改革者開始以一般民眾為對象來設定議題并回應其期待,真正把司法的大門打開,司法才有可能社會化,人民才會有信任感。司法社會工作者進入到司法領域,通過所提供的服務,有效地矯正司法系統(tǒng)中偏離正義的現象。[12]
司法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在司法領域和司法活動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包括經濟弱勢,自身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薄弱,對司法不信任。司法社會工作的介入,其對服務對象的人格尊重,相信服務對象的自我改變和成長的能力,幫助服務對象利益的實現,協(xié)調服務對象與各方沖突的解決,會讓服務對象感受到最直觀的正義,最平和的司法,從而改變對司法的固有認知,恢復對司法的信心。司法社會工作在服務的開展過程中以其專業(yè)的理念和方法不僅維護了社會的秩序,促進了正義的實現,而且還蘊含了和諧司法的內在價值。
3 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提高司法效益,成為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的制度安排
(1)司法管理、司法服務與司法社會工作互相配合,創(chuàng)新司法管理
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既需要政社分開的分工合作體制予以保證,也需要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予以支撐。司法社會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專業(yè)化服務的方法介入司法管理領域,它的實踐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13]傳統(tǒng)的司法管理和服務體制靠司法部門“一條腿走路”,所有的司法管理和司法服務工作都是靠司法部門和其公職人員自己擔當,司法部門及工作人員除了本職工作外,還需要提供諸如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就業(yè)指導等社會服務,繁重的工作壓力下為了完成任務自然就難以顧及工作效果,再加上司法人員的特定身份,也使得那些特殊服務對象會產生心底里的排斥和抵觸情緒,在此前提下,司法管理社會化被提上日程,司法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進入司法系統(tǒng)。司法社會工作承接司法部門轉移的具體的社會服務工作,使得司法部門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司法性質和行政性質的事務管理。司法部門主導的社會服務體系中,無論是工作理念還是工作方法都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和作用,而司法社會工作的尊重人、相信人、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及案主自決、個別化的工作原則和方法使得這種服務更能為服務對象接受。
(2)司法體制內的資源整合與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提高司法效益
司法社會工作的效益價值是指司法社會工作能夠使司法管理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我國現階段的司法社會工作是在司法管理體制內開展,司法社會工作者整合體制內的原有資源,通過一種更合理有效的方法來管理社會。具體體現為在司法管理體系中,由司法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的司法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yè)服務,全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這樣既可以減少政府的投入又可以把司法人員(警察、法官、檢察官等)從繁重的社會服務工作中解脫出來,專心履行其司法本職,不斷提升司法管理水平。而司法社會工作承接的社會服務保證了服務的專業(yè)性、有效性。與其他領域相比,司法在社會管理方面所面臨的矛盾更為復雜,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應樹立和堅持能動性和服務型司法理念,實現司法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新突破,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穩(wěn)定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
在法治社會和和諧社會構建的大背景下,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司法管理創(chuàng)新的當下,以協(xié)調社會關系,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為己任的司法社會工作理應成為社會的必然選擇和制度化安排。
[1] 侯利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基于社會需求的視角[J].社會研究,2013(6).
[2] 張昱,費梅萍.社區(qū)矯正實務過程分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 楊旭.美國司法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及借鑒[J].學術交流,2013(3).
[4] 張昱.矯正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何明升.司法社會工作概念的缺位及其補足[J].法學論壇,2012(2).
[6] 關方.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介入的限度和可能——檢察官—社工嵌入式合作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7] 格里·約翰斯通.恢復性司法:理念、價值與爭議[M].郝方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8] 吳立志.恢復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8.
[9]徐道穩(wěn).論社會工作的價值取向[J].求索,2002(6).
[10] 范燕寧,席小華.矯正社會工作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11] 朱妙,陳慧.少年司法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ER/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86719,2014/9/24.
[12]鄭飛.從法律治理的嬗變談司法的社會化——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ER/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NpFY5RIXb5fnQZeW2B-owm4kNPf9W2B9rIBA7BjcJ_ J7N8PZEUfCTCYcNeCYVCmnLu8O4xJ7Z-DZEx9RGx MWG3TcoillfGqa-TTt_3ToNW2012/12/25.
[13] 王偉.司法社會工作在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中的建構功能[ER/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95910
(編校 鄧胤龍)
On Core Theory and System Value of Judicial Social Work
CHENHong-ju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jiang Guangdong 524048,China)
The judicial social work indicates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to professional service in justic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and justic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fluence each other,interact positively,and promote the judicial reform and social harmony.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i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justice of social work and its basic concept covers the core idea of the judicial social work theory. It has an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unified goal to judicial social work. The judicial social work carries system value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stable social order,pursue of justice and innovates judici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s judicial efficiency. I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the innovation of judicial management,the path of socialization of judicial choic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judicial social work;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value
2016-07-21
陳紅桔(1972—),女,湖南衡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司法社會學、司法社會工作研究。
DF81
A
1673-0313(2016)05-0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