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茗(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
網絡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工作分析
曾 茗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信陽464000)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環(huán)境的日漸發(fā)展,信息技術對高職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念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作為一把雙刃劍,網絡對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帶來了巨大機遇的同時,還給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的巨大影響下進行生命教育工作成為了高職院校的重要工作,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充分利用相關的網絡資源,借助網絡來進行網絡發(fā)展規(guī)范、生命意識以及人生責任等多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高職院校; 生命教育工作; 問題; 對策
從目前的教學發(fā)展來看,網絡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對社會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嚴重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行為方式。網絡信息技術的日漸普及以及發(fā)展使得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管理以及教育工作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特別是對大學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借助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引導大學生能夠更加理性、更加健康、更加正確地使用互聯(lián)網網絡,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工作效率。
(一)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念受到互聯(lián)網影響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漸發(fā)展,網絡普及領域不斷地進行發(fā)展,這就使得通過國家、民族以及信仰的工作人群更加有效地進行溝通、交流,同時也使得西方國家的民族理念、西方生活方式等都實現(xiàn)了更加有效的傳播。高職學生正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非常容易受到來自西方國家意識方面的影響以及沖擊,這就使得高職學生在思想認識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著異化的問題。從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的國家意識、集體主義意識等方面都比較淡薄,這就使得為人民服務的發(fā)展宗旨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高職學生對政治以及社會等方面的關注不高,高職學生容易出現(xiàn)個人主義理念以及享樂主義理念,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降低,人生觀出現(xiàn)扭曲,對高職院的生命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生目標的負面影響
從目前高職院校的教育發(fā)展來看,一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網絡成癮的問題,由于過度依賴互聯(lián)網絡而造成高職院校學生社會以及心理方面的損害。高職院校學生存在著心理方面對網絡的過于依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則逃避現(xiàn)實生活。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心理、思想以及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缺乏獨立意識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外界誘惑的定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過于沉迷網絡游戲,久而久之,形成了網癮,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學生對日常生活、日常學習缺乏興趣。高職院校學生受到網絡方面的影響,學生的思想松懈、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整天無所事事,缺乏對理想的追求,人生目標不堅定。
(三)網絡倫理缺失,學生生命價值觀念缺失
從目前的教育研究來看,高職院校學生沉迷網絡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網絡游戲問題,特別是那些帶有暴力性質或者是情色誘惑方面的游戲。網絡暴力方面的游戲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教育理念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學生在游戲中可以隨意扮演角色,充分發(fā)泄自身的情緒,并且不需要承擔任何后果,造成學生現(xiàn)實與游戲世界的混淆,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認識。
(一)提高思想認識,強化生命意識
思想作為行動的先導,相關的管理工作部門以及工作教師需要提升思想上的認識,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對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作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中國夢”等重要思想的引導作用,鼓勵高職院校學生堅定思想價值觀念,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能夠更加熱愛生命,熱愛自身,提升民族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發(fā)展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傳播者,生命教育工作教師需要更好地掌握生命教育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工作能力以及實踐方面的經驗,讓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的相關理論以及相關技能。教師還需要更加積極地拓展網絡理論方面的知識,了解到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遠離以及工作方法,提升學生的網絡駕馭能力以及心理溝通能力,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開展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堅持實事求是,注重校園網絡建設
高職院校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轉變自身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式,讓網絡成為學生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根據(jù)教育工作部門的實際需求,實現(xiàn)信息教育工作的發(fā)展目標。高職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校園發(fā)展網絡,鼓勵高職院校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網絡,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取學習材料,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利用網絡獲得更加豐富知識消息。教師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需要充分地把握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方面的發(fā)展現(xiàn)狀,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實現(xiàn)活動導向作用以及主動權方面的把握,讓學生堅持主流的價值觀念,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給予學生更好的教育以及幫助,讓高職院校學生實現(xiàn)健康的身心發(fā)展,避免高職院校學生在網絡之中迷失思想方向以及喪失自我認知。由于網絡系統(tǒng)具有非常強的規(guī)范性以及開放性,這樣就使得非常多不道德者具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網絡傳播大量的反動信息、黃色信息,造成了學生網絡上的信息污染,還有一部分不道德者在網絡上發(fā)布虛假性信息,隨意性的侮辱、誹謗他人。高職院校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需要樹立網絡方面的把關工作,有效地清除有害信息,增強網絡的相關服務功能,將網絡發(fā)展文化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引導高職院校學生能夠尊重網絡道德,避免自己沉入到網絡虛擬空間,為高職院校學生營造更加干凈、更加文明的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
(三)從根本出發(fā),注重學生社會化教育
作為一項較為系統(tǒng)、較為復雜的工程,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需要結合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來進行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方面的協(xié)作,更加適應網絡發(fā)展方面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的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讓高職院校學生更好的面對生活,做到熱愛生活。生命教育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認識到高職院校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來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共同參與,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與互動。在進行生命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堅持普及性教育與個別性咨詢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更加積極的生命價值觀評價,同時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以及心理咨詢工作。由于大學生過于沉迷互聯(lián)網網絡而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存在著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不斷地進行溝通,建立理解、信任技術上,教師還需要尊重學生,進一步開展生命教育工作,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自身在心理上的困惑。例如,高職院校學生需要建立班級論壇以及班級微信群等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解決學生在心理、生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等提出更好的建議,充分地發(fā)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動性,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從目前的教育發(fā)展來看,借助網絡環(huán)境來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強,教師、學生之間樹立一種平等性的合作關系,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覺悟以及自身綜合素質。
面對著網絡發(fā)展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高職院校需要根據(jù)網絡發(fā)展問題來進行生命教育對策的探索,提升高職院校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針對性,實現(xiàn)高職院校學生的有效關懷,實現(xiàn)其人格上的日漸健全,讓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質量,提升實際的教學質量。高校生命教育教學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地更新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教育觀念,實現(xiàn)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結合網絡教育發(fā)展特點來進行生命教育工作的科學性管理,規(guī)范以及引導高職院校學生的網絡行為,提升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有效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命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蘭震.試論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及其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09(6):75—76.
[2]譚鳳嬌.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探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3):38—40,86.
[3]阮書云.當前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高教論壇,2015(1):91—94.
[4]趙琳.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J].隴東學院學報,2012(3):82—85.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733(2016)02—0063—03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19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簡介]曾茗(1977—),女,河南羅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電話:1383768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