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笑飛,孟寶躍
(1.蚌埠醫(yī)學院 社會科學部,安徽 蚌埠 233030;2.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shù)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陸儼少的學養(yǎng)與書法
孟笑飛1,孟寶躍2
(1.蚌埠醫(yī)學院 社會科學部,安徽 蚌埠 233030;2.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shù)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陸儼少深厚的學養(yǎng)造就其不凡的書法成就。他見解獨到,善于思考,善于辨別且有崇高理想。他在學習方法上重視“看”,但非忽視臨摹,而是更強調(diào)在臨摹的基礎(chǔ)上的觀察分析。他在審美取向上崇尚“趣”,作品妙趣橫生,韻生字外。其書法作品既有融液腴美的韻致,又不失高華壯健的氣象。陸儼少的成長道路對于今天書壇的去文化現(xiàn)象和重技輕文的現(xiàn)象都應有所啟發(fā)。
陸儼少;學養(yǎng);書法
陸儼少是一位具有深厚學養(yǎng)的書畫家,從他“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1]25的精力分配中可以看出他重視讀書的程度。他早年跟隨王同愈學習詩文,于文章詩歌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他涉獵廣泛,“于古文好讀《史記》,下及韓、柳、歐陽修、蘇東坡以至歸有光,皆所耽習。于詩好李杜集,以及李長吉、李商隱諸選本?!盵1]24他的文字簡要清通,明潔雋永,意味悠長。他的文章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句句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從不人云亦云。從他留下的詩文、題跋中能夠看出他的卓越識見和文采風流,令讀者感佩不已,深得啟發(fā)。他認為:“讀書可以變化作者的氣質(zhì),氣質(zhì)的好壞,是關(guān)于學好畫的第一要事?!盵1]7他深悟古人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教誨,歷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下了“在三峽之中,走了一個多月,比讀十年書得益更多”[1]57的感言。他每游一處常能把風景與古人文章互征,引發(fā)新的感悟。他在繪畫上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陸家山水”,是冠絕古今的山水畫大師,并有“最后一個文人畫家”之譽。他的深厚學養(yǎng)對其書法成就的取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過來,他的書法氣局宏大,趣味盎然,同樣讓人能感受到他的學養(yǎng)之深。
陸儼少年輕時就確立了“詩、書、畫”三絕的目標,他沒有忘記老師馮超然的諄諄教導:“學畫要有殉道精神”[1]13。即使在迫于生活壓力去辦農(nóng)場期間,他也沒有放棄這一執(zhí)拗的追求。在陸儼少的文章中多次表達了這種愿望:“予遂慨然思自振起,以上踵前賢之遺躅?!盵1]84“此其志固已不在明清間也。”[1]84陸儼少為這崇高的理想奮斗了一生。
在學習過程中,陸儼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即使面對知名大家也是如此。當時吳湖帆名滿天下,很多人受其沾溉。面對大師,他沒有亦步亦趨,而是能夠理性地分析自己與吳湖帆的異同,相比之下,他認識到自己“無婉約之致”的短處,以及自己“筆有動態(tài)”[1]35的長處,以長補短,超越自己。這種獨立思考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他年輕時的畫風縝密娟秀,到老年則漸趨蒼茫,在此過程中,他時刻告誡自己在追求渾厚老辣、痛快雄健時不要失之于獷悍,以防止過猶不及。
他特別強調(diào)要提高辨識能力,只有辨識能力提高了,才能辨優(yōu)劣,知好壞,正方向。他說“先提高識見,識見既高,而后能在演進之間,時時救偏補弊,不致泛濫耳?!盵1]114這樣他常能不為時人所囿。在學習繪畫時,當別人都不齒“四王”的時候,他認為“四王”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能對“四王”進行批判性地吸收;當別人多推崇石濤的時候,他又認為“他的率意之作,病筆太多”[1]67,不盲目跟風。在學習書法時,他能先從北碑入手,然后轉(zhuǎn)入帖學,最后鐘情于楊凝式,唯求其理,另辟蹊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
我們可以看出,陸儼少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善于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斷,是一位有獨立見解和強烈自我意識的人。人的思想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堅定的信念,能力的獲得,乃至世界觀的形成,都與一個人的學養(yǎng)有關(guān)。學養(yǎng),簡單地說,就是學識和修養(yǎng)。人的學養(yǎng)提高了,他的追求、能力和精神境界都會隨之提高。面對社會和生活時他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斷,做出有別于他人的正確選擇。很難想象一個思想狹隘、毫無見地的人能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只有那些有深厚學養(yǎng)的人,才能觀古論今,擒縱自如,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陸儼少非常重視學習的方式方法,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主體意識和把握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
研究陸儼少的學習經(jīng)歷,我們很容易看出他有不同于他人的學習方法,那就是“看”。這一點他曾多次予以強調(diào):“仔細看,逐筆看,也是一種讀法,其效果等于臨摹,而且如果仔細的看,勝過馬虎草率的臨,收益還大?!盵1]34“重點要看帖,熟讀其中結(jié)體變化,點畫起倒的不尋常處?!盵1]36“我對此諸家,也未好好臨過,不過熟看而已。”[1]36“我尤好廬鴻草堂十志跋,但也未臨過,不過熟看而已?!盵1]36
陸儼少特別重視“看”,實際上也就是要“讀帖”。他更強調(diào)要觀之以心,他看的時候比別人更用心,知道看什么,看到的東西他仔細揣摩,默記在心,邊看邊消化,他把所要吸收的東西經(jīng)過思想的消化,融入到他的認識當中。
他對“看”的重視引起許多研究者、學習者的注意,但我們在向他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動手臨摹的作用,陸儼少從來也沒有輕視臨摹的作用。他在臨摹上也是下過一番苦工的。他認為,“畫不必天天動筆,而字則不可一日間斷?!盵2]我們從陸儼少所臨寫的《蘭亭序》及漢碑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取法相當廣泛而且臨書也非常勤苦,碑帖兼習。他臨習《蘭亭序》的時候,“日以二過為課”[1]60。陸儼少的老師王同愈、馮超然均是書畫兼妙,傳統(tǒng)功底扎實,在他們的指導下,陸儼少已經(jīng)打下了深厚的基礎(chǔ)。從書法本身所具有的難度以及陸儼少楷、隸、行、草兼擅的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出他在書法上所用的功夫。陸儼少強調(diào)“看”就像蘇東坡常強調(diào)“我書臆造本無法”一樣,那是在他已經(jīng)掌握的法度之后的言說。蘇東坡前期有“筆禿千管,墨磨萬錠”的取法過程。陸儼少的“看”也不是“單一的看”,同樣也要與臨摹相結(jié)合。只不過與臨摹相比,陸儼少更強調(diào)“看”的作用,如果他更強調(diào)臨摹的準確,也許就不是陸儼少了。
陳振濂在論述陸儼少的書法藝術(shù)時提取一個“趣”子來說明他的獨標新幟,這可以說是抓住了陸儼少書法審美取向的主要特征。
陸儼少在用筆、結(jié)字和章法上都表現(xiàn)了他的“趣”。陸儼少認為,書法的點畫擁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古人“高空墜石”“一波三折”“千里陣云”等點畫的追求無非是求得一個“活”字,是為了達到生動的目的。陸儼少用筆如刀,沉著痛快,起倒提按,極其變化。正鋒、側(cè)鋒兼用,筆尖、筆肚、筆根齊舉,八面出鋒,把毛筆柔軟的特性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用筆常常沒有一般書家的謹慎,而是比較放縱,隨筆所之,無所羈絆,多了一些任性,這樣也自然產(chǎn)生了筆底生奇、生趣的效果。他的結(jié)字方法往往出乎意外,不蹈成規(guī),依勢就形,大小、正欹等極盡變化,多有意態(tài),又能歸于自然。正如陳振濂所舉:“即如他的署名,能在‘儼少’兩字中搞出如此變形,欹側(cè)顛倒而不失正,實在令人嘆為觀止”[3]。陸儼少書法作品的章法也如其山水畫,富有畫意,沒有固定的程式,隨機生發(fā),開合有致,也讓人感到趣味無窮。從陸儼少自己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對“趣”的主動追求:“于字宜有趣,趣至而韻生;于篇宜有勢,勢立而氣盛。蓋積字成篇,以是未得字之趣而徒欲于篇得其勢末矣!反之,徒欲得篇之勢而未能得字之趣,亦未見其美也。”[4]
人們在說到“畫家字”時往往有褒貶兩意,陸儼少就不愿意別人以“畫家字”看待他的書法,可能只看到了“畫家字”的貶意。盡管如此,我們歸類時還會把他歸為“畫家型”的書家。畫家的字往往不為法所拘,他們書寫時會調(diào)動他們在繪畫中所培養(yǎng)的各種能力,如造型能力,意象生發(fā)能力、捕捉事物意趣的能力等等。陸儼少書法作品中充滿了意趣,這與他高超的繪畫能力關(guān)系很大。書畫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兩種藝術(shù)關(guān)系之近在世界藝術(shù)史上也是罕見的。周興蓮說:“以書法透入于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于書,而書無不神。故曰:‘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也必善書?!盵5]陸儼少的繪畫能力讓我們從他的書法作品中看出了畫家的意趣也是自然而然的,他書法作品中的“趣”是他繪畫的學養(yǎng)在書法中的呈露。
陸儼少的書法,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均有??傮w來說,早期作品比較精到,以后漸趨蒼茫老辣。他最具代表性的書體當為行草書,用筆靈活,毫無拘束,有蕭散之致,結(jié)字因字賦形,隨機生發(fā),妙有余姿,整幅作品氣勢開張,靈氣流動,別有雅格,既有融液腴美的韻致,又不失高華壯健的氣象。
陸儼少行草書面目的形成與他銳意求變的思想有關(guān)。他的書法一生數(shù)變,面目多樣。他認為“書畫家一生面目不能一成不變,長作此體,說明他坐吃老本,不動腦筋?!盵1]50他常說“寫字切忌熟面孔,要有獨特的風貌。使覽者有新鮮感覺?!盵1]36“變法是第一義的,不過也不能空想冥索,一夜之間,突然變異。”[1]139求變的思想在他那里是根深蒂固的,這種思想同樣表現(xiàn)在他的其它方面,比如他的《山水畫芻議》能夠自作體例,不拾人牙慧;他的畫出自“四王”,而畫風相差又何止霄壤。他獨愛畫雁蕩山,其中的原因除了雁蕩山的氣質(zhì)與他的性格相近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不欲與人雷同,可以多所創(chuàng)意”[1]128,實際上也是想獨辟蹊徑,追求獨到的面目。他曾以“就新居”為齋號,意思之一就是要不斷靠近新思想。這些都是他求變思想的反映。
他的求變思想可以落實到一個“化”字上。陸儼少在談到自己的學書經(jīng)驗時,強調(diào)“學而能化”,要“一變而為新調(diào)”?!皩W四王必須化,化為自己的面目?!盵1]66從這些言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化”字的強調(diào)和重視。他把山水中得到的滋養(yǎng),化成了他繪畫作品中開闊的氣勢,又把這種氣勢化入他的書法之中,形成一種碑帖臨習中所得不到的大氣象。陸儼少喜讀杜甫詩歌,一生畫了上百張《杜甫詩意圖》,這可以看做是他把詩歌“化”成山水畫的最直接的例證,而他把學養(yǎng)“化”入他的書法作品之中,雖然不像前者那么顯而易見,但深識書者是能夠體味出其中的奧妙的。他自己就說:“我主張為學當‘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娂抑L,而加以化,化為自己的東西。畫如此,寫字也是同樣情形。”[1]36
模仿易,能“化”最難,很多學書者,死在碑帖之下,原因就是不能“化”。“化”的能力根本在學養(yǎng)。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他需要文史哲等知識的滋養(yǎng),沒有這些滋養(yǎng),筆下就會空空如也。楊凝式學習王羲之所以能夠“下筆便到烏絲欄”,也正是因為他做到了“化”,這也許是陸儼少喜歡楊凝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陸儼少的書作中,我們看不到直接吸收《盧鴻草堂十志跋》的痕跡,陸儼少說得很明白:“我們學楊凝式,也應該學他的精神?!盵1]36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精神,“化”字本身就包涵了創(chuàng)造的精神,只有這種精神得到充分的弘揚,我們才有希望進入“化境”。中國書法已經(jīng)達到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度,沒有深厚的綜合素養(yǎng)想創(chuàng)造和超越只能是一種奢望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陸儼少是一位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成就的背后是他淵博的學養(yǎng)。黃庭堅在《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說:“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嚴羽在論詩時說:“詩有別才,非關(guān)詩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盡其致”[6]。可見,無論是什么藝術(shù),沒有深厚的學養(yǎng)是斷不能成就的。這對于今天書壇的去文化現(xiàn)象、重技輕文的現(xiàn)象應有所啟發(fā)。
[1]陸儼少.陸儼少自敘[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2]陸儼少.陸儼少書法集[M].福州: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 2014.
[3]陳振濂.陸儼少藝術(shù)論[J].新美術(shù),1989.
[4]俞建華.跌宕靈活矩矱自持[J].文藝研究,2008(11).
[5]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6]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責任編校 謝賢德
J292.1
A
2095-0683(2016)04-0111-03
2015-07-10
孟笑飛(1989-),女,安徽蕭縣人,蚌埠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助教,碩士;孟寶躍(1966- ),男,安徽蕭縣人,淮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