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伏生
(安徽農業(yè)大學 經濟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及其指導思想分析
姚伏生
(安徽農業(yè)大學 經濟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理論按照社會文化身份對社會符號分配個體的特性,使得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進一步的轉向語言的使用者,對社會個體如何使用話語社團所共有的表義資源,從而完成對個體身份的重新構建。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個體化理論以及意義分析出發(fā),探究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的指導思想。
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指導思想
個體化作為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共同研究的課題之一,是從社會整體向作為個體自然人演變的整個過程。社會化主要從單一的自然人向社會整體的演變過程,因此兩個是相反的運動。個體化的形成建立在社會化的基礎上。社會人在社會中以社會規(guī)則進行約束,并且具有社會的共性特征。因此自然人與個體人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突出個體性是個體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1]。個體化和社會化之間可以從幾個不同的過程來確定關系“眾→從→人”,而社會化的過程剛好與此相反。社會中對個體化的說法呈現出很大的不同之處,但在具體的社會中,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在社會中尋找共同之處,并且放棄自我;而個體化就是放棄共性,突顯自我。因此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一個非個體化的過程。個體化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表達,隨著近年來語言學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系統語言功能的個體化也研究相對較多,呈現出不同的觀點。馬丁在哈桑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個體化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系統功能個體化理論的研究,然后探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指導思想。
馬丁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司法調解協商會時發(fā)現,從體現與示例化角度能夠對這類語篇進行細化,揭示了少年犯個體生成這樣的語篇的本質原因,從而將研究的重點從語言使用轉移到語言使用者個人。語言的使用轉向語言使用者表達了對系統功能語言學人本主義思想傾向,表明語言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產物,語言學的研究應當將人類作為研究的對象。個體化探討的主要是語義資源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布特點。有關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者對這類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探討。但在眾多的語言學者中,只有馬丁對個體化進行了研究,并將體現、示例以及化同作為研究的重點[2]。
馬丁對個體化的研究主要從資源分配和親和關系探討。資源分配作為個體化的過程,主要探究的是社會個體如何分配個體資源,從而進行身份的重新構建。親和關系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探討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如何使用社會符號資源構成與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語義資源分配主要表現了社會的本質特性,社會符號資源主要是將社會文化身份賦予給個體,并且將社會符號作為個體社會文化身份的前提,并且為親和關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基礎。馬丁指出:社會符號資源的分配主要是從集體意庫獲取個體意庫,從而形成語義資源。集體意庫主要是社會成員所掌握的語義資源的綜合情況。個體意庫主要是社會成員中個人所掌握的語義資源的總和。馬丁在研究集體意庫到個體意庫的過程中社會符號資源的分配過程以及其中所發(fā)生在語言系統層面的現象。從語類到音系層,集體意庫能夠在各個層面中將語義資源進行分配,然后給個體提供符號資源[3]。
索緒爾在100年前對語言和言語進行了區(qū)分,并且將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看做是語言,這個思想的轉變?yōu)檎Z言學派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以及語言主體的運用中忽略了使用者。系統功能語言學中也有人對此觀點進行反對。弗斯作為倫敦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語言作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形式,并不是作為一個硬性的規(guī)定。弗斯的觀點認為語義的表達和理解需要建立在語篇內部環(huán)境的基礎上,也就是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義以及情景語境來進行,對人們所選用的詞語以及格式等進行根本的探究。因此弗斯觀點與索緒爾的觀點完全相反,并且對索緒爾把語言作為整體的形式作為語言研究的唯一對象,認為語言離不開人和社會文化而存在的研究觀點十分反對。弗斯認為語境的因素研究中應當將話語活動參與者與性格列為其中之一[4]。
弗斯的思想對韓禮德的思想產生了主要的影響。韓禮德對索緒爾偏重語言的觀點也不認同,認為語言學的研究要進行系統整體的抽象研究,也要對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來進行系統的研究。韓禮德多年來始終將語言系統作為意義系統來進行研究,并且對語言系統的長期運作方式進行了研究。韓禮德首先研究了語言系統的層次關系,并且體現出語義層如何通過語法和詞匯體現出來,詞匯語法層如何體現出音系層面。再后來對系統和語篇之間的關系作為示例化進行研究,認為在語篇的形成過程中系統需要經過語言類型和語言意境來體現。
但韓禮德的觀點只是將語境的類型和語言的使用功能進行了研究,忽視了語言的具體使用,并且系統功能本身并沒有任何的研究,因此是一個較大的缺陷。哈蘭德在學術論文中對哈桑學齡前兒童的大量調查進行研究,發(fā)現社會階層中性別與具體的話語活動參與者所使用的語義表達有很大的關系,并且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麥迪遜對語義的表達使用語碼變體進行表達,并且將這種變化作為一種方言的變化和功能之間的變化??巳R瑞采用多模態(tài)分析的方法對語言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原型語言、語言和附屬語言,三個方面均表現出個體化的特征,并且對此進行一定的描繪。
馬丁對系統功能個體化的研究從個體化、個體化的形式以及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系統功能語言學中個體化的含義
馬丁對個體化的研究雖然沒有提及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但馬丁對個體化的定義與這三個方面的學科呈現相似性。在馬丁觀點中,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個體化主要從資源分配和親和關系的構建上進行研究。具體來講就是個體化作為社會化資源分配的一個重要的過程,能夠使得社會的文化資源進行再次的分配和構建,并且社會化的過程體現了個體和社會之間所共同構建的一種關系。這種親和關系實現了雙向的演變過程。
伯恩斯坦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間的關系發(fā)表過自己的看法,并且將人類擁有的語義資源進行了再次的分配,并且將社團的集體意庫和個體的個體意庫作為一種語意資源。馬丁對伯恩斯坦的觀點表示認同,并且還將這種兩分法與語言符號相互結合起來,認為每個層面上的語義資源都能夠分為社團資源和個體資源,這種觀點對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也是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種全面的拓展。
(二)個體化的體現方式
克萊瑞將個體化的表現形式分為三類,一類是在嬰兒階段所使用的原型語言,也就是嬰兒自出生起就能夠使用的聲音以及具有表達意義的各種語言表現形式。第二類是語言,也就是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語言,只要人的智力沒有任何的限制,自嬰幼兒起就能夠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成人的語言除了使用原型語言外,還使用具有固定意義的詞組和詞匯進行表達,表達的形式具有豐富性和多樣化。第三種是附屬語言,也就是進入成人語言階段時所使用的有意識的身勢語。
馬丁對克萊瑞的分類法十分認同。但是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常常是將原型語言和附屬語言合并在一起進行使用,也稱為身勢語。首先,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沒有對兒童進入到成人語言階段的語言從原型語言階段到成人語言階段的過渡情況進行研究,并且對在以后如何使用成人語言進行研究,因此很難區(qū)分原型語言和過渡語言。語言學家對該類問題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論述,并且做出標準的判斷。其次,兒童進入到過渡段以及成人語言的使用階段并沒有對原型語言的使用以及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進行研究,也沒有發(fā)生任何的改變。其中以典型的手指向某個方向或者某個物體這一身勢語,它能夠既能夠在原型語言階段進行使用,也可以在成人語言階段使用,并且從原型語言階段過渡到成人語言階段,該身勢語的表現形式和功能并沒有發(fā)生任何的改變。
(三)個體化與示例化、體現的關系
馬丁與韓禮德在表現個體化中的示例化和個體化具有很大的不同。韓禮德所說的體現關系能夠關注語言的不同層次,并且體現出語言層次的表達意義以及得到最終的表達,屬于種系發(fā)生學的范圍。韓禮德的示例關系涉及到語言系統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情況以及語篇中語境的具體使用情況,并且在每一個語篇中將語言的功能變體作為語篇發(fā)生學的范疇。馬丁將個異化的因素納入到自己的研究的范圍當中,并且在研究中關注于語言主體的表達。個體化、示例、體現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并且個體化離不開示例和體現。
(一)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對立
哲學界科學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的孔德認為,自然科學知識作為人類知識的典范,能夠為人類知識的獲取提供豐富正確的自然科學知識,因此自然科學知識適用于各類的哲學和人文學科當中,研究領域范圍擴大。人本主義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歷史人本主義和現代人本主義。在14世紀后半期,歷史人本主義在意大利誕生,并且隨著快速的蔓延趨勢延續(xù)到歐洲的其他國家。其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并且將人看做科學研究的一切尺度?,F代人本主義中源于笛卡爾對主體哲學的思考以及康德的先驗自我哲學,并將主體作為一般的、非經驗的哲學范疇。胡塞爾的哲學觀點認為,主體是有人格的。薩特認為人作為主體,在世界中作為核心,并且將人的主體地位提升到了極致??茖W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對立主要表現在是否將人作為研究的重點,并且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哲學研究實現了語言學的轉變后,語言學與哲學研究的領域出現了很大的交叉,并且哲學對語言學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指導[5]。
(二)對立觀點對語言學研究的影響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1916年深受科學主義的影響,在其《普通語言學》一書中對人類對語言學的研究原則提出了相應的闡述。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區(qū)分了語言和言語,并且將語言作為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因此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將言語排除在外。1957年轉換生成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喬姆斯基以及觀點支持者,使用哲學分析的方式對句子的轉換和語法生成句子之間的轉換當作數學中問題的轉變,并且對語言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對語言學的關注體現在兩個學派上。一個是認知語言學派,這一學派將體驗主義哲學作為基礎。另一個是系統功能語言學,以皮亞杰為代表,并以構建主義的認識論為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派將語言的意義、創(chuàng)造過程以及溝通和理解等作為研究的重點,系統功能語言學將社會文化因素中語篇類型產生以及具體的運用過程作為研究的重點。這些語言學派都在各自的觀點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分別從人類的智慧和社會文化的角度兩個方面出發(fā),對人類語言的運用以及語言的使用和人際關系進行研究,探索人類社會中使用怎樣的方式進行人際的交流和溝通,如何認識社會。因此這些學派都對人本主義的思想進行了認同,并將人本思想作為研究的指導思想。
(三)人本主義思想指導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
系統功能語言學自產生起就以人本主義思想作為指導。這主要表現在古希臘時期的普羅塔哥拉以及柏拉圖。他們的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相同,不贊同把語言學作為哲學和邏輯學的范疇,而是將語言學作為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普羅塔哥拉認為,人作為萬物的衡量標準,重視人在世界中的作用和地位,凸顯人的價值體現,并且成為人本主義的指導原則和思想。系統功能語言學除了從古代哲學家中吸收了人本主義思想外,還從許多學科中汲取了人本主義思想的精髓。韓禮德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中將其研究成果歸結為前人的研究,并且對弗斯的系統思想和功能思想以及語境思想等進行認同,還對馬林若夫斯基的語境理論等觀點十分認同。隨著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從上世紀80年代起,重視社會中個體成員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能動作用。
語言作為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歸根到底也是一種人學,離開人類的語言學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新的時代背景下,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需要兼顧個體語言的使用活動以及語言系統的語篇應用和類型之間的關系,探討如何使用語言資源體現個體的價值,從而推動系統功能語言學開拓未來。
[1]張德祿,董娟.語法隱喻理論發(fā)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1):32-44+158.
[2]謝翠平,劉承宇.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復雜自適應系統思想探析[J].現代外語,2015(1):48-57+146.
[3]司顯柱,陶陽.中國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翻譯研究十年探索:回顧與展望[J].中國外語,2014(3):99-105.
[4]房紅梅.論評價理論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J].現代外語,2014(3):303-311+437.
[5]叢迎旭.系統功能語言學語法隱喻理論的貢獻與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5):73-81.
責任編校 謝賢德
H0-06
A
2095-0683(2016)04-0083-03
2016-05-31
姚伏生(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農業(yè)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