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李曉春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良庖歲更刀,割也”句式考辨
——兼論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李曉春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王力和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在講到判斷句活用時都舉了“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這個例子,說是用來解釋原因的。我們認同這個說法,但認為僅憑這一點并不足以認定它為判斷句。判斷句除需具備解釋和判斷的意義特征之外,還必須滿足名詞謂語這一語法條件。否則,就無法把它與敘述句和描寫句區(qū)分開,從而給閱讀和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
《莊子》;判斷句;王力;郭錫良;《古代漢語》;敘述句;描寫句
一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并列的兩句話無論句式還是用法都相同,都是把復句內(nèi)容緊縮成了單句形式,表原因,意思為“好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是由于他用刀割的緣故;一般的廚師每月?lián)Q一把刀,是由于他用刀砍的緣故”。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將其視作判斷句,并歸入判斷句的“一種最常見的活用法”。也就是說,這類句子從邏輯關(guān)系上來看,雖然都是在說明“什么是什么”,但從意思上著眼卻并不表判斷,而是“采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解釋原因”[1]248,一般被稱作“不表示判斷的判斷句”。受王先生觀點影響所及,后出的《古代漢語》教材也大都照此辦理,沿襲了王先生的這種說法和做法,如郭錫良、余行達、朱振家等人都在其各自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在談到判斷句活用時援引了《莊子》的這一用例。其中,郭本還補充了兩個相關(guān)的例證:
①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士橐,非下也,權(quán)重也。(《韓非子·五蠹》)
②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如書中所說,例中加點者與上舉“割也”“折也”一樣,都是用來說明原因的。對此,我們并無異議;但若僅憑這一點就把這幾例歸為判斷句,則不免失于武斷,筆者實不敢茍同,認為尚有可待商榷之處。因為這么處理,可能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不好解決。即便它們都具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恐怕也很難輕易就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理由有三:一是判斷句雖然可以解釋原因,但解釋原因的未必就只有判斷句;二是如果把上述例句都認作判斷句的話,則與判斷句的定義不相符合;三是會混淆判斷句與敘述句及描寫句的界限。
二
在展開討論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判斷句;而欲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先弄清楚漢語句子的類別。我們知道,句子的分類方法很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對句子作出不同的分類。比如從句子語氣表達的角度,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等類;同樣從句子的語氣出發(fā),又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還可以根據(jù)句子本身結(jié)構(gòu)的簡單和繁復,得到單句和復句兩類;從謂語的語法性質(zhì)角度,可以把句子分為名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和動詞謂語句;從句子的表達功能(謂語與主語間語義關(guān)系)角度分類,則可以分為敘述句、描寫句和判斷句三類。因此,同一個句子,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不同角度的句類之間存在著對應和重合關(guān)系。例如:
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此例從句子的語氣來說,是疑問句,又可以說是肯定句;從句子結(jié)構(gòu)的繁簡來說,是單句;從謂語的語法性質(zhì)來講,是動詞謂語句;從句子的表達功能來看,是敘述句。又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此例從句子的語氣來說,是陳述句,又是肯定句;從句子本身的結(jié)構(gòu)來說,是復句;從謂語的語法性質(zhì)來講,是形容詞謂語句;從句子的表達功能來看,是描寫句。
在句子的多種分類方法中,根據(jù)謂語的語法性質(zhì)分類,是最基本的分類法,也是研究語法最重視和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分類法。那么,何謂敘述句、描寫句和判斷句?簡言之,敘述句是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表示動作行為的變化;描寫句是以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描寫事物的性狀;判斷句則是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說明和判斷事物的屬性。這些都是古今漢語相同的,只不過古代漢語自有其特殊之處。但無論如何,三類句式有嚴格的界定,區(qū)別明顯,不容混淆。這種句式上的三分法,是一種語法常識,為學界所公認。
眾所周知,判斷句是古今常見的一種句式;對判斷句的研討,也始終是語法研究繞不開的一個重要命題,經(jīng)常被各類古漢語教材和通論著作作為專章論及??偟膩砜矗骷覍ε袛嗑涞睦斫獗容^一致,說法大同小異,并無本質(zhì)上的差異。王力先生說:“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1]244。此為后來的學者所普遍接受和認同,只是表述上更為詳盡些。如許嘉璐先生說“判斷句是用謂語所指對主語所指進行判斷的句子,用以斷定兩者是否屬同一事物,斷定主語所指的屬性或類別。謂語通常由名詞或名詞性結(jié)構(gòu)充當”[2]130。朱振家說:“判斷句是指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表示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3]325。余行達說“所謂判斷句就是謂語對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進行判斷的句子。判斷句的謂語一般是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來充當?shù)摹盵4]461。周光慶、楊合鳴認為“判斷句即斷定主語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謂語一般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5]377。張雙棣等人認為“判斷句的謂語一般是對主語表達的人或事物進行分類,判斷主語表達的人或事物屬于哪一類人或事物,或不屬于哪一類人或事物?!话悴挥门袛鄤釉~作述語,而是基本上用名詞性成分作謂語”[6]318-319。等等,此不一一贅引。在幾乎是眾口一辭中,只有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顯得與眾不同,它是這樣說的:“判斷句表示某種事物是什么東西或不是什么東西,某種事物屬于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7]297。兩相對比可以看出,前者對判斷句的界定兼顧了語法(名詞性)和語義(表判斷)兩個標準;后者則只著眼于語義一個層面。是非高下,一目了然,無需多辯。研究語言,語義固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重要;對判斷句來說,更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語義的標準畢竟太過抽象空泛,難以捉摸把握,把它作為判斷句的唯一考量標準是遠遠不夠的。在我們看來,在語法和語義兩個標準中,前者即謂語的名詞性質(zhì)才是構(gòu)成和確立判斷句的前提和基礎(chǔ)。如果沒有這個必備條件,空談語義毫無意義。這種認知,也是從漢語的實際出發(fā),是基于對語言事實充分尊重的態(tài)度。郭本一方面在定義中對判斷句語法條件撇開不提,另一方面又羅列了大量由名詞充當謂語的判斷句實例。因為說到底,語言事實終究無法掩蓋和改變。而其之所以回避,無非是由于它在眾多的名詞謂語句中還列舉了幾個非名詞性謂語的所謂“判斷句”。為避免前后矛盾,才不得已而為之,用心可謂良苦!實際上,郭錫良本人跟王力先生等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相同,也是主張判斷句是一種名詞謂語句,他說:“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盵8]171。
由此可見,郭本對判斷句的界定顯然失之片面,有以偏概全之嫌,不夠嚴密和科學。一是判定標準過于模糊、寬泛,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容易造成混亂;再者,在實踐中也不便操作執(zhí)行。因為要把握好“是……”或“不是……”這個判定的標準和尺度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
三
弄清楚了什么是判斷句以及相關(guān)問題,再回過頭來看看以上所舉的例子,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判斷句,而只能說是具備了判斷句的外在形式而已!雖然其謂語也都是解釋原因,但卻不是判斷句。其實,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判斷句在古代漢語中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也并不罕見,比如王力先生《古代漢語》中所舉的“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和“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兩例即是。這兩個例句之所以成為判斷句,當然不光是由于它們表示原因及具備判斷句的形式,最關(guān)鍵還在于其謂語“馮諼之計也”、“管仲之力也”都是名詞性詞組。但令人費解的是,郭本偏偏舍此不用,反取些似是而非易遭人話柄和引起分歧的用例,不知是出于何種考慮。
顯而易見,《莊子》一例是兩個動詞謂語句,因為“割”“折”都是動詞。其余兩例,則前為形容詞謂語句,后為動詞謂語句,其謂語都不是名詞。照我們理解,它們應分別歸屬于敘述句和和描寫句。郭本之所以將這類句子看作判斷句,主要是由于在理解和翻譯時,其主謂語之間都可以添加上一個判斷詞“是”,構(gòu)成“什么是什么”這種典型的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形式。但筆者以為這個理由有些牽強,明顯經(jīng)不起推敲,未免有“以今律古”的嫌疑。因為道理很簡單,我們考察的是古代的句子,自然不能從翻譯的角度來看待古文。如若將上舉非名詞謂語句當成判斷句,則明顯與王力和郭錫良兩位自己給判斷句所下的定義不符。對此矛盾處,王先生的解釋是“割也”“折也”等具有“解釋”的作用,是與“判斷在性質(zhì)上是相近的”[1]249,故可忽略其詞性上的限制。郭先生也持類似看法,即表示從意義上著眼,它們都是用來說明原因的,所以是判斷句。并且郭先生和張雙棣等人認為這種根據(jù)表達功能和謂語語法性質(zhì)分類得到的結(jié)果少數(shù)存在“交叉”的情況。言下之意,就是說大多數(shù)情況名詞謂語句對應的是判斷句,動詞和形容詞謂語句分別對應的是敘述句和描寫句。但有時判斷句也可以由謂詞性成分充任謂語。換句話說,就是有時可以不管句子的類別和語法上對謂語性質(zhì)的規(guī)定,只要是表示原因,無論謂語是什么詞性,統(tǒng)統(tǒng)都可視之為判斷句。果真如此,漢語句式的劃分還有何意義?又有何必要在定義中特別點明和強調(diào)三類句式在謂語性質(zhì)上的差異?豈非多此一舉?再者,郭、張等人認為,古代漢語中這種由謂詞性成分充當謂語的判斷句,因都屬“活用”的特殊范疇,且只限于“表示原因的判斷句”[6]324,所以句子的表達功能與謂語性質(zhì)“交叉”及不相對應只是少數(shù)情況。但事實證明,這也只是郭先生等一廂情愿的想法。若說“交叉”情況只是偶爾一見,倒也正常,無需多慮,當成例外處理也不是不可以,用不著大驚小怪。但遺憾的是,這種不對應卻并不像他們所以為的那樣少,而是相當多,在古代漢語中絕非個例。茲略舉數(shù)例如下:
①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呂氏春秋·達郁》)——疾病的不愈,惡性病的發(fā)生,都是由于精神氣血郁結(jié)的原因。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個蟹鉗,可如果沒有蛇和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寄居托身之處,這是由于心思浮躁的緣故。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而得以保全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您的緣故。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一》)——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
⑤桔柚生于南國,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鹽鐵論·相刺》)——桔柚生長在南國,老百姓皆覺甜美,是因為對味道的感覺相同。
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出兵攻打趙國,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的緣故。
⑦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大概是由于產(chǎn)生怨恨的緣故。
⑧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論》)——殷、周朝不變革封建制,這是因為不得已。
⑨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如今讀“華”象“華實”的“華”,大概是因為讀音錯了。
例子太多,不勝枚舉。從形式上看,它們都采用了“……者,……也”或“……,……也”句式,譯文中還能加“是”,與上面舉的《莊子》等例如出一轍。而且,最重要的是句中加點者,無一例外都是解釋原因。依王力和郭錫良兩先生的觀點,毫無疑問它們都該歸入判斷句活用一類,而不可能作他想。如果籠統(tǒng)地單就意義立論,這樣處理似乎并無不可。但若認真追究起來,恐怕問題沒那么簡單。因為嚴格說來,“解釋”和“判斷”畢竟只是“性質(zhì)相近”,并非完全相同,把二者等同起來未必妥當。誠然,我們承認判斷句確有解釋的作用,但不能反過來說,凡具有解釋作用的就一定都屬判斷句;敘述句和描寫句也同樣可以解釋原因。只不過解釋原因的的大多是些敘述句,判斷句和描寫句則相對比較少見罷了。何況從語法的角度來考察,這些例子的謂語都是動詞性詞組,理應歸屬敘述句。其次,就三類句式的數(shù)量分布而言,判斷句與描寫句明顯要少于敘述句,判斷句活用當更少,而其中表原因的更該少之又少才對??蛇@么多例句又該如何解釋?而且,以上也只是舉例性的隨意列舉,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遠超出常見范圍。如果還認為少,那多少才算多呢?再說,無視漢語句子“三分”的格局,把如此眾多的動詞謂語句視作判斷句是否真的合適,值得仔細斟酌、考慮。因為很難想象在以名詞謂語為主要語法特征的判斷句中竟還混雜著大量的非名詞性謂語句。其合理性和可信度有多高,不免引人猜疑。
張雙棣等人在其所著《古代漢語知識教程》一書中全盤接受了郭錫良先生有關(guān)判斷句的觀點,而且表達更加大膽、直接,發(fā)人深省。書中說道:“判斷句不等同于名詞謂語句,判斷句也有一部分是動詞謂語句,同樣,描寫句也不等同于形容詞謂語句,敘述句也不等同于動詞謂語句”[6]319。并特別提醒要重視句子表達功能與謂語性質(zhì)“不重合的部分”,即“交叉”現(xiàn)象。只可惜它在其后描寫句和敘述句的論述中卻未能舉出任何一個“不重合的”的例子。
四
是非對錯姑置不論,面對分歧,何去何從?難以選擇和取舍。尊重大家的說法,心存疑慮;堅持自己的意見,又不免內(nèi)心忐忑。畢竟人微言輕,不夠硬氣。筆者才疏學淺,腦筋愚鈍,雖從事古代漢語教學多年,但每每講授至此,都不免矛盾糾結(jié),甚至心虛氣短,因為實在無法給學生一個令人信服和圓滿的解釋。但據(jù)個人淺見,還是認為對句子的分析和考察,必須采取同一種標準;而不能在下定義時一套說辭,在認定句子時又完全無視定義,采取另一個標準。如果不顧及謂語性質(zhì),只一味滿足和強調(diào)語義標準,把說明原因作為辨別句類的唯一憑據(jù),其結(jié)果必然會使判斷句的范圍無限擴大,就會混淆和抹煞三類句式的界限,給人們正確識別和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句子增加障礙;讓人纏夾不清,無所適從,給閱讀和教學實踐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更為嚴重的是,恐怕如此一來,判斷句的概念就需重新界定,敘述句和描寫句的定義也不得不重新改寫,這勢必造成漢語語法體系的嚴重混亂,給語法研究帶來新的困難。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在漢語句式劃分上應堅持按謂語性質(zhì)分類的原則,運用語法的標準,根據(jù)詞性的不同,來區(qū)別不同類型的句子;在此前提下,兼顧意義內(nèi)容。因為古代漢語中,謂語既為名詞,又表原因的判斷句并不是沒有,把些表示原因的謂詞性成分充任謂語的句子不假思索、分析地全部歸屬判斷句實無必要。因此,筆者覺得,與其把“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等看作判斷句從而引起不必要的紛爭和糾纏,倒不如直接將其說成敘述句可能更為好些。
王力和郭錫良等主編《古代漢語》是目前國內(nèi)較有權(quán)威和影響的兩部教材,是許多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和學生考研的指定用書,其示范性和標桿作用毋庸置疑。作為受益者相應地對其期待和要求也會更高。本文所論,說它吹毛求疵也好,妄論也罷,皆無損兩部巨著之一二。
[1]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校訂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2]許嘉璐.古代漢語: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朱振家.古代漢語: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0.
[4]余行達.古代漢語[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5]周光慶,楊合鳴.古代漢語教程: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張雙棣,張聯(lián)榮,宋紹年,耿振生.古代漢語知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蔣紹愚,田瑞娟.古代漢語:上冊[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郭錫良,曹先擢,何九盈,蔣紹愚.古代漢語講義:上冊[M].北京:電大教育編輯部,1986.
責任編校 劉正花
H146.3
A
2095-0683(2016)04-0073-04
2016-04-01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804)
李曉春(1964-),女,安徽阜陽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