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湯琳
(福州大學法學院,福州 350108)
論我國遺產債務清償制度之完善
方湯琳
(福州大學法學院,福州 350108)
遺產債務清償制度起源于羅馬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多數國家結合各自具體國情對該制度進行了立法規(guī)定。我國《繼承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在遺產債務清償制度上的規(guī)定較為粗淺。在司法實務過程中,債務清償缺乏可操作性,導致遺產債權人和繼承人難以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從我國遺產債務清償制度存在的問題出發(fā),立足于維護被繼承人的債權人與繼承人之間利益平衡,明確遺產債務范圍、采用選擇繼承責任制度以及明確遺產債務清產順序,完善我國遺產債務清償制度尤為必要。
遺產債務范圍;限定繼承責任;放棄繼承;遺產債務清償順序
我國《繼承法》自1985年10月1日施行至今已將近31年。這些年間,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較為迅速,公民之間財產關系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與此相適應,公民死亡后的遺產債務與遺產繼承等關系也變得愈加復雜。然而,我國立法與司法解釋對遺產債務清償規(guī)定不周延,具體表現在遺產債務范圍不明確、無條件限定繼承責任、沒有規(guī)定放棄繼承的期限以及缺乏明確的遺產債務清償順序的規(guī)定。由此,在司法實務過程中,出現了遺產債務清償難以操作的局面。因此,如何解決遺產債務清償存在的問題,完善制度存在的不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遺產債務包括被繼承人應繳稅款和債務。但除此之外,《繼承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繼承法》司法解釋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遺產債務的具體范圍。然而,遺產債務具體范圍的確定,是完善遺產債務清償制度的前提。只有明確了何者屬于遺產債務,遺產債務清償制度的研究才具有意義。
對于遺產債務范圍,國內現有廣義說[1]、狹義說[2]與折中說[3]三種學說觀點。狹義說與廣義說的區(qū)別在于狹義說中遺產債務不包含繼承費用、遺產酌給債務和遺贈。折中說與廣義說的區(qū)別在于折中說不包括繼承費用。繼承費用屬于促進遺產繼承以及遺產債務清償程序順利進行而支出的共益費用,遺產酌給債務人、遺贈債務人基于法律規(guī)定享有相應的給付請求權,三者理應在遺產債務范圍內。因此,遺產債務采用廣義說較為合適。
綜上分析,遺產債務范圍采用廣義說,具體分為二個方面。第一,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個人債務。其包括二部分,一為被繼承人生前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及不當得利等所產生的私人債務;二為被繼承人生前應繳納的稅款、罰款等公共債務。第二,繼承開始后產生的債務。該債務涵蓋三部分:其一是為被繼承人遺產的管理順利地進行而支出的繼承費用,具體包括三類:(1)管理遺產、遺產清算估價、遺產變賣的費用、制作遺產清冊的費用等由管理遺產而產生的費用;(2)被繼承人宣告死亡、訴訟費用、公示催告費用等遺產案件訴訟產生的費用;(3)遺囑執(zhí)行人的報酬、遺囑的告知等執(zhí)行遺囑的費用。其二為遺產酌給債務。根據現行法律規(guī)定,對被繼承人生前扶養(yǎng)的繼承人以外的“雙缺”人士給予適當遺產。其三,為遺贈債務,[4]包括使受遺贈人獲得部分遺產的積極方式與免除某項債務的消極方式。
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明確了我國遺產債務繼承責任為限定繼承責任。除非繼承人自愿清償,否則,繼承人只需在被繼承人遺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清償被繼承人債務及稅款。在限定繼承責任下,可將其細分為有條件的限定繼承責任與無條件的限定繼承責任。有條件的限定責任是指繼承人在適用該責任方式時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后才能適用。無條件的限定責任則給予繼承人極大的保護,繼承人無須采取任何有關財產清算、公示等手段,皆可適用限定繼承責任。我國法律中并未明確繼承人滿足哪些條件才可適用限定繼承責任的方式繼承財產。因此,我國的繼承責任屬于無條件的限定繼承責任。
法律的規(guī)定必須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但《繼承法》中規(guī)定的無條件限定繼承責任明顯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由于繼承人無須對被繼承人的財產進行清算公示,并且只須以被繼承人的財產進行債務清償。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繼承人藏匿繼承財產、虛報繼承財產數額、低價轉讓財產等一系列不誠實繼承帶來了可乘之機,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將會因為繼承人的行為導致其無法在被繼承人的財產中獲得原本應當能夠獲得的債務清償。例如,在福建省某基層法院受理的楊妹妹與雷秀珠、黃麗欽、黃麗莉民間借貸糾紛一案②中,三被告作為遺產繼承人適用無條件限定繼承責任,無需對被繼承人的財產進行清算、制作遺產清冊等程序。①原告雖認為被告黃麗欽、黃麗莉二人有轉移遺產的嫌疑,但現實生活中被告人的財產不明晰,導致轉移遺產難以證明。且在庭上被告黃麗欽、黃麗莉二人明確表態(tài)放棄繼承,原告的債權難以得到清償,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針對前文所述我國在遺產債務繼承責任規(guī)定上的缺失,可借鑒大陸法系德國有條件限定繼承責任的相關規(guī)則,規(guī)定繼承人須經過編制遺產清冊等程序,才能適用限定繼承責任。在呈遞遺產清冊的期限上,可借鑒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自繼承開始3個月內將遺產清冊呈交法院的規(guī)定。②在繼承開始的3個月內,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應完成遺產清冊的制作,明確記載遺產種類、數額。遺產清冊須到人民法院或者公證機關進行報備。如果在繼承開始的3個月內由于客觀原因無法按時完成編制,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可告知報備機關,要求延長編制期限。繼承人如果無法完成規(guī)定的程序,或者在編制時有隱匿遺產、不合理轉移遺產、虛報債務等行為,將不允許其適用限定繼承責任,強制其適用無限繼承責任。
我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簡略地規(guī)定了繼承人放棄繼承后,不負有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稅款的責任。同時,《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籠統地規(guī)定了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在繼承開始之后、遺產處理前做出。繼承開始的時間由被繼承人死亡時間決定,然而遺產處理的時間受到繼承人的意志影響。若繼承人遲遲不肯處理遺產,那么繼承人放棄繼承并無時間限制。如此一來,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債權人及時得到被繼承人的遺產債務的清償,這對于債權債務關系的處理極其不利。為此,應當對放棄繼承的期限采取限制。
對放棄繼承的期限采取限制是效率的價值體現。一方面,其可避免在遺產分割完畢之后,繼承人在接受繼承財產后發(fā)現問題因而放棄繼承,導致重新進行財產分配或者引起債權債務糾紛損害被繼承人債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對放棄繼承的期限加以限制可避免在現實生活中,繼承人為了躲避償還被繼承人的債務,既遲遲不予接受財產的繼承,又不做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5]
由于法律無明確規(guī)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期限,導致在實踐中,大量的案件當事人于庭審時才明確表態(tài)是否放棄繼承。如馬1等訴馬3等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一案,繼承人馬4直至庭審時才表態(tài)放棄繼承父親馬5的遺產,而馬3表態(tài)愿意繼承。③在本案中,二原告起訴二被告的目的在于向二被告追償二原告償還的父親馬5的遺產債務。因為我國《繼承法》明確規(guī)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無需清償遺產債務,所以在二被告沒有做出是否放棄繼承的情況下,無法界定其是否需要清償被繼承人的遺產債務。由上述案例可知,放棄繼承期限不明確一來會使遺產分割繼承延遲,對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債權人二者均為不利;二來會造成不必要的訴累,浪費司法資源。因此,放棄繼承期限的存在具有重大意義。
放棄繼承期限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加以完善。日本民法典規(guī)定了遺產債務繼承責任為選擇繼承責任。[6]在繼承開始后,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取得了選擇權,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自行決定是否繼承財產。如此一來,避免了遺產繼承延遲,導致遺產債務清償不利。故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經驗,合理采納選擇繼承制度,給予繼承人選擇空間。中國是講究人情倫理的國家,在實踐過程中,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很有可能基于親情或者是朋友情感,關系較為親密。因此,不能不考慮人倫情愫,單純片面地認為限定繼承責任一定比無限繼承責任更能保護繼承人的利益。充分發(fā)揮誠實信用,講究傳統美德,對于繼承人而言,不管是在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有可能是巨大的財富。所以,適當地賦予繼承人選擇權,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人倫作用,主觀能動地進行清償,避免債權人利益受損。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規(guī)定繼承人于得知繼承起二個月內決定放棄繼承權。④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民法均受大陸法系德國與日本立法影響,且文化、傳統習俗方面較為相似。因此,我國可通過立法規(guī)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的2個月內,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無限繼承責任或者限定繼承責任以繼承遺產或者放棄繼承。若繼承人選擇適用無限繼承責任,則無須進行遺產清冊的編制等程序,可直接以繼承的財產與自身財產償還債權人的債務。若繼承人選擇適用限定繼承責任,則應當依照上述限定繼承責任的程序規(guī)定,編制遺產清冊等,不按照規(guī)定者,強制其適用無限繼承責任。若繼承人選擇放棄繼承,則無須對被繼承人的債務承擔責任。[7]
當被繼承人擁有多重債務,且遺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況下,明確遺產清償順序極其必要。其與債權人獲得債務清償程度息息相關,能夠有效提高清償效率。遺產債務清償特別是在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情況下,誰債權能夠優(yōu)先得到清償,誰次之,誰再次之,須通過立法對其加以明確規(guī)定。
我國《繼承法》及《繼承法意見》在遺產債務清償順序上已有若干規(guī)定。如《繼承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被繼承人的稅款和債務優(yōu)先于遺贈債務清償;《繼承法意見》第六十一條對“雙缺”繼承人遺產份額的規(guī)定等。雖然《繼承法》與《繼承法意見》中對遺產債務清償順序略有涉及,但在實踐過程中,粗略的規(guī)定并不足以解決現實中面臨的遺產債務清償順序問題?!独^承法意見》中為“雙缺”繼承人保留的必遺份應當為多少?遺產酌給債務與被繼承人生前個人債務孰先孰后?稅款和繼承費用何者應當優(yōu)先繼承?諸多類似上述的遺產債務清償順序問題并沒有在我國《繼承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中得到明確的解答,不利于實踐操作。
遺產債務清償順序的確立,應當以遺產債務為切入點,充分考慮遺產債務本身的特性,并在此基礎上保障公平、效率的價值,以一個明確的順序來維護不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之間的債務清償利益。
1.繼承費用作為共益?zhèn)鶆?,應當在第一序位獲得清償。繼承費用是在繼承開始后,為了保障被繼承人的財產順利地分割繼承不得不支出的費用。類比破產債務清償,我國《企業(yè)破產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共益?zhèn)鶆諏儆陔S時可以得到支付的債務。繼承費用是共益?zhèn)鶆盏男再|,則應當在遺產中先予清償。
2.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個人債務應當結合其性質確定其清償序位。在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個人債務中,私人債務又可具體分為普通債務、有優(yōu)先權的債務、勞動債務。[8]根據民法中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原理,有優(yōu)先權的債務優(yōu)先于普通債務清償毋庸置疑。難點在于勞動債務應當取得何種順位。勞動債務是基于雇傭關系而產生的,雇員可以根據自身勞動向雇主請求支付報酬。在現實生活中,雇員通常以其勞動賺來的報酬養(yǎng)家糊口,相對于雇主而言,其在經濟地位上屬于弱勢群體。從保護弱勢群體出發(fā),勞動債務應當優(yōu)先于有優(yōu)先權債務獲得清償。因此,在順位上,勞動債務優(yōu)先于有優(yōu)先權的債務,有優(yōu)先權的債務優(yōu)先于普通債務。
3.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債務中的稅款、罰款的清償序位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稅款是國家財政收入來源,是國家行使公職權建設公共事業(yè)的保障。在順位的考慮上,稅款可以參考《企業(yè)破產法》中的規(guī)定,將其優(yōu)先于被繼承人的有優(yōu)先權債務與普通債務而后于勞動債務獲得清償。罰款不同于稅款,其大多情況下具有懲罰當事人的性質,應當準用民事訴訟法所確定的規(guī)則,在清償完有優(yōu)先權的債務與普通債務后,用剩余財產償還罰款。
4.遺產酌給債務與遺贈債務應當在用遺產清償完上述遺產債務之后,獲得清償。符合我國《繼承法》限定的獲得遺產酌給債務的條件后,給予遺產酌給債權人適當的遺產,[9]保障其生活,符合倫理道德觀,符合被繼承人的愿望。遺贈債務也是基于對被繼承人意思表示的充分尊重而獲得清償的。從債權人獲得遺產酌給債務與遺贈債務迫切程度上看,一般而言,遺贈債權人獲得被繼承人的遺贈不需要符合特定的條件,而遺產酌給的債權人是無生活來源之人,其受被繼承人生前的扶養(yǎng),在被繼承人死后,仍然需要獲得一定的財產維持生活,較為迫切。由此可得,應當優(yōu)先清償遺產酌給債務,而后清償遺贈債務。
綜上所述,遺產債務應當按照繼承費用、稅款、勞動債務、有優(yōu)先權債務、普通債務、罰款、遺產酌給債務、遺贈債務的順序進行清償。
遺產債務清償制度始于羅馬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各國根據各自具體國情對該制度進行了構建。我國《繼承法》對遺產債務清償制度的規(guī)定較為粗淺,遺產債務范圍、無條件限定繼承責任、沒有規(guī)定放棄繼承的期限以及遺產債務清償順序等規(guī)定不足,明顯不利于實踐過程中保持被繼承人的債權人與繼承人之間利益的平衡,不利于司法實踐中相關問題的解決。為此,應在立法上應進一步明確遺產債務的范圍;將無條件限定繼承責任改為選擇繼承責任;在規(guī)定時間內給予繼承人選擇權,選擇放棄繼承、有條件限定繼承或者以自身所有財產負擔無限繼承責任;同時,明確遺產債務清償順序,使遺產債務清償制度有法可依。
注釋:
①參見(2013)鯉民初字第6377號。
②《臺灣民法典》第1156條:“為限定之繼承者應于繼承開始時起三個月內,開具遺產清冊呈報法院”。
③參見(2013)平民初字第5813號。
④《臺灣民法典》第1174條:“繼承人拋棄其繼承權,應于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二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
[1]劉春茂.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107.
[2]劉素萍.繼承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54.
[3]張玉敏.繼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7.
[4]姜大偉.我國遺產債務清償順序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2(10):163.
[5]王麗萍.債權人與繼承人利益的協調與平衡[J].法學家,2008(6):120.
[6]劉悅.中國財產繼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183-184.
[7]李林林.論繼承法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從限定繼承與放棄繼承制度入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6-57.
[8]陳葦,宋豫.中國大陸與港、澳、臺繼承法比較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408.
[9]蒙冬梅.論遺產債務清償[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25.
[責任編輯 劉貴陽]
On Liquidation of Inherited Debts in China
FANG Tang-lin
(School of Law,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Legacy system of debt repayment steps from ancient Rom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most of the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ystem with their specific domestic situations.However,the article in our country on the problem of our Succession Act is too simple to protect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eceased’s creditors and heirs.Therefo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n legacy system of debt repayment i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eceased’s creditors and heirs,clearing heritage debt scope,using choosing inherit responsibility and clearing the order to discharge the liability of heritage is essential.The study on the proble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heritage debt scope;responsibility of limited inheritance;disclaims inheritance;the order to discharge the liability of heritage
D922
A
1008-9128(2016)06-0107-04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29
2016-03-17
方湯琳(1991-),女,福建漳州人,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