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窗影,李利民
(1.瑞典隆德大學傳播與媒體學系,瑞典隆德SE-22100 Lund;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作為公共外交的對外漢語教育的優(yōu)勢
李窗影1,李利民2
(1.瑞典隆德大學傳播與媒體學系,瑞典隆德SE-22100 Lund;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公共外交是不同于傳統(tǒng)外交的新型外交,它以公眾為主體和對象,以文化為內(nèi)涵,成為當今時代共同關注的外交方式。而對外漢語教育,作為擔負公共外交使命的具體形式,更是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得到迅猛發(fā)展。這些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其主體是漢語教師,這是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職業(yè)身份;其對象主要是國外社會精英群體和青少年學生,針對的是國外社會的核心群體和有生力量;其內(nèi)容是中國語言和文化,這是一種不帶有露骨的功利性色彩的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其傳播方式是教學,積極探索和實踐跨國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
公共外交;對外漢語教育;優(yōu)勢
所謂公共外交就是一個國家的公眾(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公民)對外國公眾的一種國際交往,其核心是一種文化傳播,展現(xiàn)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種可以讓國外公眾了解、感受、賞識、親近的精神資源。當代民主政治正在使公眾對國家的外交政策發(fā)生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國外輿論環(huán)境直接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外交成效和發(fā)展空間,從而進一步影響中國的長遠發(fā)展。重視公共外交,是現(xiàn)時代的戰(zhàn)略之舉。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獨立、明確的公共外交觀念,相應地對公共外交工作也未加重視。近兩年來,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更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更密切地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外交更新觀念,積極開拓,將目光戰(zhàn)略性地聚焦于公共外交。2009年的7月,在中央召開的中國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第一次代表中央提出要加強中國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扎實地傳播中華的優(yōu)秀文化。2009年底,外交部將原“公共外交處”升格為“公共外交辦公室”;2010年8月外交部成立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同月,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這一系列舉措,顯示出中國外交正在開拓一個重要的領域——公共外交,正如外長楊潔篪所說:“公共外交現(xiàn)在是應運而生、正逢其時、大有可為?!保ㄔ谑粚萌珖舜笕螘h記者會上答記者問)
對外漢語教育,作為教育事實,與公共外交作為外交事實一樣,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也一直未成為時代共同關注和重視的話題。時迄當今,隨著國際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和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作為教育行為的對外漢語教育,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實施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性舉措。自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掛牌以來,截至2014年12月,全球建立了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孔子課堂,還開辦了網(wǎng)絡孔子學院、廣播孔子學院??梢钥吹剑瑢ν鉂h語教育在迅猛發(fā)展,而且還有加快的勢頭。對外漢語教育之所以成為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舉措,并得到蓬勃發(fā)展,這是由它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優(yōu)勢決定的。
首先,對外漢語教育的主體是漢語教師,這是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職業(yè)身份。
傳統(tǒng)的國家外交只是政府和少數(shù)外交官的政治事務,公共外交的主體卻是包括政府、組織、團體、個人在內(nèi)的社會公眾。這就使得對外漢語教育的教師由一種體制外身份轉變成了外交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依靠漢語教師向國外公眾傳遞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有著特別的優(yōu)勢。師生感情是人類最純潔的感情,教師天然地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既克服了政府外交給對方帶來的逆反心理和防范意識,也克服了其他功利性交往給對方帶來的對立情緒。對外漢語教師所應得的尊重和信任,甚至愛戴,給國外學員學習、了解、接受中國文化,從而親近中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同時還應該看到,對外漢語教師長期從事跨國語言文化教育職業(yè),他們同時掌握了漢語和僑居國語言,對中國和對方的國情民風有著較全面具體的了解,對雙方之間進行交流具備有效的能力、豐富的經(jīng)驗和深刻的見解。這不僅有利于他們自身的教學效果,還可為國家的外交事業(yè)(特別是公共外交)提供智囊支持。
第二,對外漢語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國外社會精英和青少年學生。
傳統(tǒng)的政府外交對象是各國政府。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外交政策取決于公眾意愿。民主國家,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是其普遍特征,政黨、宗教、媒體、人權、勞工、環(huán)保等組織團體對公眾輿論和國家政策取向施加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加強與外國公眾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彼此的友好互信,才是建立良好的國家間關系的扎實基礎。這樣一來,公共外交將國外公眾變成外交對象,并將其提升到國家外交事業(yè)的戰(zhàn)略性高度加以關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在公共外交的公眾對象群之中,對外漢語教育的目標公眾是社會精英和青少年學生,這對公共外交是極其有利的。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員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高官和社會精英。他們退去外交活動中的身份和立場,一律作為學員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與教師平等交流,了解中國,培育對中國文化的感情;同時,在實際工作之中,他們作為精英的政治和社會身份又會顯著推進他們的國家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而且他們在社會上的感召力會在大眾之中產(chǎn)生很好的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示范效應,大大有利于中國文化在該國的傳播。
對外漢語教育的另一個主要目標群就是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該國的未來和希望。尤其是隨著中國實力和漢語地位在國際社會的提升,參加漢語學習的學員往往包括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有希望成為該國未來的社會和國家精英。如果他們對中國產(chǎn)生了誤解和排斥心理,就可能意味著在未來很長時期內(nèi),中國與該國交往的過程,對立多于合作,崎嶇小徑多于陽光大道;反之,如果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了認同、親善,就意味著中國與該國交往之前程越走越寬廣。對外漢語教育,著重關注的正是這一公共外交的有生力量。
第三,對外漢語教育的內(nèi)容是中國語言和文化。
隨著外交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外交內(nèi)容也要作相應的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國家外交,主要是以經(jīng)濟、軍事和國家實力為后盾直接向外國政府、外交部門及其高官表達本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特別是在與西方國家交往時,更強調(diào)彼此之間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突出對抗性元素。隨著國外公眾對本國外交政策影響力的不斷增強,這種國家意志的表達逐漸失去了它的被接受支點。代之而起的表達內(nèi)涵是文化性的,它是一種軟實力的表達,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和國家形象。這種文化傳播淡化了彼此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軟化了對抗性因素,注重人情感通。這種文化上的溝通,將會為國家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對外漢語教育正好適應了這種轉變,它走的是一條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路子。
跨國傳播中國文化,漢語是載體,同時也是一個前置性的障礙。對外漢語教育的直接任務就是傳授漢語知識和技能,為受教育群體了解中國文化,有效參預與中國的交往掃清語言障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外漢語教育不僅僅是授之以魚,而且是授之以漁。這可以說是對外漢語教育的工具性使命。
對外漢語教育更核心的使命,就是以漢語為載體傳播中國文化。新中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國的發(fā)展營造了較為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但是,西方國家與我國在文化和精神領域形成的對立的基本態(tài)勢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這種對立態(tài)度存在于大量的西方民眾身上。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不佳,原因在于他們接收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基本來自西方媒體。在漫長的冷戰(zhàn)時期,西方媒體受到西方陣營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聚焦和放大中西方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片面報道和夸大有關中國的負面信息,因此,從上層政壇到一般民眾,與中國之間劃出了一條意識形態(tài)的鴻溝。而且,西方冷戰(zhàn)思維的慣性還很強,對中國的歪曲報道和評論還會長期存在下去。為了駁正西方公眾的視聽,我們在加強與西方媒體交流溝通的同時,必須從文化上與西方媒體展開民眾爭奪戰(zhàn)。
我們向西方民眾傳播中國文化,就是展示中國的軟實力,改善和塑造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我們要傳播中華民族古老輝煌的文化資源和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展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現(xiàn)中國人民的新形象,特別是要宣示中國在全球促進和平發(fā)展,愿做負責任大國,并希望與各國共建和諧世界的重大政治意愿。同時,要對中國文化的人類學意義給予充分肯定。中國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正是中西方文化實現(xiàn)互補、構建人類未來文化希望的重要淵源。當今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國際政治意愿,正是人類在現(xiàn)實面前的正確選擇,也是人類對未來的共同向往和愿景。當西方公眾了解了如此一個真實的中國時,他們對中國產(chǎn)生親近感,就是順乎情理的事情,甚至那些仇視中國發(fā)展的人也會被中國的博大胸襟所包容釋懷。
惟有了解,才有親近。而要讓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獲得較為真實、全面的了解,對外漢語教育是一條得天獨厚的途徑。
第四,對外漢語教育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是教學。
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外交方式,對外漢語教學相對于其他的外交方式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政治、軍事、經(jīng)貿(mào)以及其他的文化藝術方面的外交方式,大多是短暫的行為,這對于人情交往和感情培育顯然是不利的。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日久生情,有利于師生之間建立一種穩(wěn)定而親密的關系。其次,在其他的外交方式中,通常主題單一,就事論事,難以就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民的意愿、中國的新形象進行全面有機地傳播。而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系統(tǒng)計劃,要在課程設置、內(nèi)容安排、活動籌劃等環(huán)節(jié)和方面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有機性和生命力,使?jié)h語和中國文化作為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形象得以傳播,大大加深學員的感受和理解程度。再次,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過去,我們傳播中國的聲音主要是采用宣傳和灌輸,具有強烈的單向色彩。而現(xiàn)代傳播理念是雙向的,講究溝通、理解,對話。對外漢語教學克服了政府外交中外交官對外國單方面輸出國家意志的強硬色調(diào),教師以非政府的身份避開外交辭令,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平等的平民式交流,有利于外國學員客觀、辯證、科學地理解中國文化,有利于中國文化元素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西方受眾之中更自然、更持久、更細致的滲透,而這恰恰是傳播文化精神最理想的狀態(tài)。又次,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探索文化傳播有效途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新開拓,探索教學方式方法的多元性,策劃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傳播中國文化。同時,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了解、感受、比較、分析漢語言文化與僑居國語言文化的異同,使?jié)h語教學本土化,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在公共外交如旭日東升的當今中國,對外漢語教育生逢其時,以其一系列優(yōu)勢受到我國外交和教育事業(yè)的矚目,出現(xiàn)了蓬勃發(fā)展的勢頭,成為了中國公共外交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品牌,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一種卓有成效的方式和載體,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人民間的彼此了解,明顯改善了中國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2009年12月11日,第四屆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召開,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qū)共500位孔子學院所在大學的校長和孔子學院代表以及中方有關方面的代表將出席了會議??鬃訉W院的外國學生們匯報演出時,打出的橫幅是“同住地球村,都是一家人”。這是孔子學院師生的共同愿景,也是整個人類的愿景。中國的公共外交在奔向這個愿景的歷程中,對外漢語教育擔負起這個崇高而遠大的使命,理所當然,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