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為
(大連財經(jīng)學院 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法治政府視閾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陳大為
(大連財經(jīng)學院法學院,遼寧大連116622)
法治政府視閾下,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法治觀念淡薄、缺乏理性思考、身體特征等內在因素和家庭、社會、學校等外在因素。法治政府要求未成年人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規(guī)范行為,加強自我防范、抵制不良誘惑,加強學習以提高自我修養(yǎng)等要求,未成年人則要求法治政府職權法定、誠實守信和公平正義。應采取“善治”舉措,預防或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和諧與文明的法治環(huán)境。
法治政府;未成年人犯罪;政府善治;社會環(huán)境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法治”取代“人治”是幾千年來人類經(jīng)過不斷摸索而逐步認可的一種社會管控模式,是執(zhí)政者最為追捧的治國模式之一。法治理念已經(jīng)被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和政府所接受,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與發(fā)展。法治作為最佳的治國模式同樣是當代中國的選擇方式與價值訴求。在中國實現(xiàn)法治的終極目標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而未成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健康成長,決定著中國未來的整體走勢。所以,在中國建設法治政府的大環(huán)境下,關心未成年人成長狀況,關注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則顯得至關重要。未成年人猶如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精心的呵護,而全面構建未成年人法治保障體系,則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石[1]。目前來看,在世界范圍之內,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頻繁引發(fā)社會輿論的關注。
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1999年3月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式載入憲法,同年11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將依法行政界定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歷經(jīng)了近乎20年的法治積淀。在法治政府的視閾下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研究,這既蘊含在我國建設法治政府的總體目標之中,又是對在傳統(tǒng)意義上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根據(jù)《聯(lián)合國少年刑事司法最低限度準則》的相關規(guī)定,未成年人是指按照各國法律制度,對其違法行為可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法進行處理的兒童或少年人。將18周歲以下者視為未成年人,已經(jīng)成為國際慣例。根據(jù)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將未成年人界定為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而在此年齡段上所實施的危害社會且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被稱為未成年人犯罪。
法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00年至2008年全國法院判處未成年罪犯人數(shù)呈遞增趨勢,從2000年的41 709人上升到2008年的88 891人,平均每年遞增9.2%。從2009年起至2012年,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人數(shù)呈遞減趨勢,2009年為77 604人,2010年為68 193人,2011年為67 280人,2012年為63782人,平均每年遞減8.0%[2]。2009年—2013年,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人數(shù)占刑事罪犯總人數(shù)的6.18%,歷年的比例分別為7.79%、6.78%、6.40%、5.44%和4.82%,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3]。雖然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下降,但是其社會關注度卻絲毫沒有減弱。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國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是從身份上看,未成年人犯罪時是以無業(yè)、農民、學生、工人等身份為主,而在無業(yè)的未成年人犯中農村無業(yè)者又成為主力軍??梢姡r村的無業(yè)者在面臨經(jīng)濟困境時更容易走上犯罪之路。二是從文化背景上看,文化程度低,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成年人居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只有小學學歷或是初中未畢業(yè)的未成年人很容易犯下?lián)尳僮?、故意殺人罪、強奸罪、故意傷害罪、盜竊罪等暴力性犯罪。義務教育的缺失,未成年人過早地流入社會,則大大增加犯罪的風險。三是從犯罪類型上看,未成年人犯罪以侵犯財產型案件為主,同時又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犯罪趨勢,如賭博、毒品、盜竊、搶劫、故意傷害、尋釁滋事以及聚眾斗毆等。四是從作案對象上、地點上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作案對象的目標性較強,以未成年人、在校中小學生、婦女為主。作案地點的地域性較為明顯,搶劫案件多發(fā)生在城鄉(xiāng)結合部附近的中小學校門口、人流量大的銀行、保險等單位以及大型商業(yè)網(wǎng)點門口等;盜竊案件多發(fā)生在學校、小區(qū)附近的網(wǎng)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根據(jù)唯物辯證法的內外因辯證原理,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屢禁不止,恰恰符合了內外因的辯證關系。未成年人法治觀念淡薄、缺乏理性思考、身體素質等內在因素就是其犯罪的根據(jù);家庭、社會、學校、虛擬網(wǎng)絡等能夠產生不良影響的外在因素是促成其犯罪的條件。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具體原因如下:
1.內在因素
第一,未成年人法治觀念淡薄。沒有接受過法治教育的未成年人,不知法、不懂法者居多數(shù)。有的未成年人對什么是違法犯罪一無所知,不知道對自己的過錯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有的未成年人雖然知道違法犯罪須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僥幸心理作祟,認為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第二,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思考。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的年齡小,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做事沖動,不計后果,具有盲目性?!案鐐兞x氣”的思想、“天不怕、地不怕”的想法、“為所欲為”的做法等,都是未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理性思考的真實寫照。
第三,未成年人身體特點適宜實施特定犯罪。未成年人的身體在柔韌度、體能、耐力、敏捷度等方面與成年人相比則更勝一籌。未成年人憑借著動作迅速、身手敏捷等“優(yōu)勢”在實施搶劫與搶奪案件中頻頻得手,在社會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2.外在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家庭的不完整、不和諧,家庭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會導致未成年人變得性格殘暴、冷漠、缺少同情心,極易發(fā)生暴力犯罪或者會養(yǎng)成自私、狹隘、妒忌心強,容易誤入歧途。
第二,社會環(huán)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一是不良的社會風氣。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正常的辦事程序被請客送禮、走后門、拉關系等潛規(guī)則所取代,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的蔓延直接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其思想陷入誤區(qū),走向犯罪之路。二是不良的群體引誘。未成年人經(jīng)驗少、閱歷淺,同時對一些慣犯、累犯的“輝煌歷史”的崇拜,往往是“一看、二學、三墮落”,而走上了犯罪道路[4]。
第三,學校教育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不完善的教育體制、低素質的教師隊伍、薄弱的思想教育等對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大影響。
第四,網(wǎng)絡游戲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大量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網(wǎng)絡,因為沒錢玩游戲抑或有些游戲需要投入金錢進行升級等,沒有收入來源又要繼續(xù)游戲,從而走上搶劫、盜竊等犯罪道路。有些未成年人熱衷于網(wǎng)絡世界里有關暴力、色情的游戲,一旦在現(xiàn)實中模仿游戲中的場景,這勢必會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一)法治政府對未成年人的要求
1.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規(guī)范行為
法治政府要求未成年人學習法律知識,依照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未成年人通過加強對法律的學習,增強法治觀念,理解法律知識,收獲經(jīng)驗和教訓,增強自我保護,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更重要的是尊法和護法。
2.加強自我防范,抵制不良誘惑
法治政府要求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加強自我防范常識的學習,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誘惑。未成年人要學會自律,嚴禁出入酒吧、網(wǎng)吧等場所,堅決抵制毒品、賭博、淫穢制品等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物品。
3.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我修養(yǎng)
法治政府要求未成年人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我修養(yǎng),養(yǎng)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未成年人要用知識來武裝頭腦,學有所成,遵守規(guī)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參與任何非法組織。
(二)未成年人對法治政府的要求
1.法治政府職權法定
法治政府應當是職權法定的政府。這意味著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政府的權力來源于憲法與法律的授權,政府權力的行使不能超出法律的范圍且要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和有效制約。法治政府的這種限權方式從側面告訴未成年人政府并不是萬能的,也有自身的權力和職能等方面的限制,這就警示未成年人不可逾越法律的底線。
2.法治政府誠實守信
法治政府應當是誠信守信的政府。這意味著政府向全社會所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準確、真實、可信,頒布的政策、決定、命令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要嚴格執(zhí)行,不得朝令夕改,對于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決定、命令非因法定事由不得隨意撤銷、變更;如需要變更或者撤銷,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予以變更或撤銷。這種政府說話要算數(shù),做事講誠信的行事方式正是未成年人需要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未成年人要求法治政府誠實守信就是對自己在成長道路上的“講誠信、守諾言”的一種激勵與鞭策。
3.法治政府要公平正義
建設法治政府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法治政府創(chuàng)造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使其在小時候就崇尚公平正義,將公平正義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
法治政府的建設是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道屏障。對于已經(jīng)犯罪的未成年人,要改變過去重打擊輕保護的傳統(tǒng)理念,在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內充分發(fā)揮國家相關法律的作用,實施“善治”切實保護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通過教育、感化、挽救等手段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樹立改正錯誤的決心,給未成年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一)法治政府視閾下的犯罪預防
1.未成年人的自身預防
未成年人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是與法治政府對未成年人自身建設的要求不謀而合的。通過平日學習基本法律知識,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共道德規(guī)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通過學習基本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而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這是未成年人自身預防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在未成年人自我預防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其他的未成年人有違法犯罪的跡象時,應當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及時舉報并適時地幫助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2.未成年人的家庭預防
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的犯罪,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法治政府,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格局已經(jīng)形成。在法治政府中建立起來的家庭應當是知法、守法并且成員之間處于和諧狀態(tài)。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從家庭抓起,家長須以身作則,為未成年人樹榜樣,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使之成為預防犯罪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勤與子女溝通,建立起雙方相互理解與信任的關系。家長通過聊天、談心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法律知識傳遞給未成年人,使其能夠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意識。
3.未成年人的學校預防
學校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主陣地。建設法治政府需要堅持正面的教育原則和完善的教育體系。學校除了在課堂上注重法治教育滲透外,還應當組織形式多樣的法治活動,如觀看預防未成年犯罪錄像,模擬法庭,召開主題班會等來幫助未成年人樹立遵紀守法觀念。對于學校中所謂的“后進生”,這是學校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重心。一旦“后進生”向“問題少年”轉變時就要敲響警鐘,通過思想教育與“結對幫教”的形式,切實地幫助“后進生”轉化、進步。對于城鎮(zhèn)輟學、待業(yè)和外來務工人員中的未成年人進行適當培訓,以就近的學校為平臺,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文化素質,加強法治教育,防止與社會上的不良人群接觸,使他們順利完成從未成年到成年的人生過渡。
4.未成年人的社會預防
法治政府要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凈化,社會風氣的改善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文化市場與娛樂場所的監(jiān)管,重點打擊網(wǎng)吧容留未成年人上網(wǎng)以及向未成年人非法出售不良書刊、光碟等行為,徹底清除“精神污染”。政府還應當加大執(zhí)法力度,清理整頓學校周邊的環(huán)境,禁止所有的商店與超市向未成年人售煙、售酒;禁止電影院、錄像廳上映未成年人不宜觀看的節(jié)目或是禁止未成年人入場觀看與其年齡不適宜的影片。與此同時,政府要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場所,使未成年人在假期或是課余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二)法治政府視閾下的“善治”舉措
1.落實社會調查制度
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jù)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jīng)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边@是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調查制度。既然刑事訴訟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社會調查制度,那么加快落實這套適合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制度,則勢在必行。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要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動機和目的、犯罪性質、情節(jié)和社會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屬于初犯,歸案后是否悔罪,成長經(jīng)歷、一貫表現(xiàn)和監(jiān)護教育條件等因素[5]。這彰顯了法治政府在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面的“善治”之舉。
2.完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guī)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笨梢钥闯?,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立法精神,按照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這應當注意加強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檢察機關的聯(lián)系與溝通,促進各部門銜接與配合,確保該項制度落到實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體現(xiàn)了法治政府針對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數(shù)情形屬于初犯、偶犯、激情犯,是由于一時沖動而誤入歧途,主觀惡性較小,經(jīng)過教育和改造,回歸社會的可能性比其他罪犯要大得多,所以法律應當對其從寬處罰。完善這一制度體現(xiàn)了法治政府給予涉罪未成年人的道義體恤和人性溫暖等方面的“善治”。
3.創(chuàng)建觀護基地
為了加強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應當嘗試在全社會范圍內共同推動觀護基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觀護基地的建立應當由財政全額撥款,敬老院出面承載、公檢法司辦案單位共同運作、其他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的模式。通過在觀護基地內開展各項公益活動,法治教育等方式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感化和挽救,既保障了涉罪未成年人的隱私和安全,又為其重塑人生觀提供了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如果觀護基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能夠順利啟動,這將是法治政府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創(chuàng)新工作舉措,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對未成年人犯罪寬緩處置的“善治”之舉。
[1]王占其,鮑俊紅.努力構建我省未成年人法治保障體系[DB/OL].(2014-9-22)[2016-01-15].http://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 ViewPage.aspxdbCode=CPFD & filename =HBSF201409001095&tablename=CPFD2014&compose=&first=1&uid=.
[2]路琦,董澤史,姚東,等.2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3):30.
[3]路琦,牛凱,劉慧娟,等.2014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基于行為規(guī)范量表的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3):8-9.
[4]傅強.青少年侵財型犯罪預防機制初探[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82.
[5]宋英輝.特別程序彰顯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N].檢察日報,2012-04-02(3).
責任編輯:農學熙
[Abstract]Juvenile delinquency remains to b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Juvenile delinquency is attributed to internal factors,such as weak rule-of-law concept,lack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and external factors,such as families,society and schools.The rule-of-law governments call for the juveniles to strengthen their rule-of-law concept,their self-prevention and self learning,standardize their behavior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and resist bad temptation,in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ir self-cultivation.Whereas,the juveniles call for the government to legalize its authority,be honest and trustworthy,fair and just.Accordingly,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dopt"good governance"initiatives and prevent uvenile delinquency so as to provide a harmonious and civilized rule-of-law environment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juveniles.
[Key words]rule-of-law government juvenile delinquency:good governance;social environment
Research on Juvenile Delinquency:A Prspective of Rule-of-law Government
CHEN Da-wei
(School of Law,Dali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622,China).
D917
A
1008-9438(2016)03-0012-04
2016-03-11
網(wǎng)絡出版: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5.1333.D.20160519.1546.006.html
遼寧省法學會2015年課題(LNFXH2015C004)
陳大為(1979-),男,遼寧海城人,大連財經(jīng)學院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法理學、刑法學、犯罪學研究。